生产安全事故防范措施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460283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0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产安全事故防范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产安全事故防范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产安全事故防范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生产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安全事故防范措施(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江西理工大学教职工周转房项目生产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一、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机械伤害事故的原因:1、机械设备在设计制造上存在缺陷;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3、是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机械设备带病作业;4、从业人员个人操作错误、人为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机械运转时加油、维修、清扫,或者操作者进入危险区域进行检查、安装、调试;5、生产作业环境缺陷,操作空间不符合安全要求。机械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1、在选择机械设备时,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厂商生产的机械设备,防护罩、保险、限位、信号等装置齐全,设备本身质量达到安全状态;2、专用设备必须配备专用的工具,设备设施上的安全附件有缺陷时,一定应

2、及时处理,处理不了的要及时更换设备;3、加强对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检查等工作,建立完善点巡检工作制,及早发现设备隐患并迅速处理,使机械设备不带病作业;4、以制度为切入点,规范员工操作行为,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的行为。狠抓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5、积极改善员工的生产作业环境,设备的改造应充分考虑到操作空间与周围环境,必须能够保证员工安全操作的需要。二、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与预防措施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1、高处作业的安全防护设施的材质强度不够、安装不良、磨损老化等;2、安全防护设施不合格、装置失灵;3、劳动防护用品缺陷

3、;4、作业环境不良;5、作业人员缺乏高空作业的安全技术知识,人为操作失误或带病作业,以及安全防护措施不落实。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措施:1、高处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必须符合安全要求,不准患有高血压病、心脏病、等不适合高处作业的人员从事高处作业;对从事高处作业人员必须坚持开展经常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没经过培训和特殊教育的人员不准进行高处作业。2、高处作业人员的个人着装必须符合安全要求,根据作业性质配备安全帽、安全带和有关劳动保护用品,2米以上高处作业必须按标准系好安全带,安全带使用前必须检查,并要做到高挂低用。3、高处作业时必须落实使用检查制度,各检修口、上料平台口等洞口必须设有牢固、有效的

4、安全防护设施(盖板、围栏、安全网),并悬挂醒目的警示标志,检查中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4、高处作业前,必须检查脚踏物是否安全可靠,脚踏物是否有足够的承重能力,已部分腐烂的跳板、石棉瓦、刨花板、三合板等不准当踏脚板使用。5、高处作业必须遵守作业标准,不准攀爬脚手架或乘运料井字架吊篮上下,也不准从高处跳上跳下。6、室外高处作业必须在晴好天气下进行,不准在六级强风或大雨、雪、雾天气从事露天高处作业。7、使用梯子作业时,单梯只许上1人操作,支设角度以60。70。为宜,梯子下脚必须采取防滑措施,支设人字梯时,两梯夹角应保持40。,移动梯子时梯子上不准站人。三、物体打击事故的原因与预防措施物体打击事故的原

5、因:1、在高空作业中,由于工具、零件等物体从高处掉落伤人;2、运动物中反弹物体对人体造成的撞击;3、起重吊装物品掉落伤人;4、设备带病运转,各种碎屑、碎片飞溅对人体造成的伤害;5、设备运转中违章操作,器具部件飞出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物体打击事故的预防措施:1、操作人员必须进行安全培训,按要求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进入作业现场不得违章指挥、违章操作;2、在同一垂直面上下交叉作业时,必须设置安全隔离层或安全网,并保证防砸措施有效。高处作业上下传递物件时禁止抛掷,使用溜槽或起重机械运送时,下方操作人员必须远离危险区域;3、高处作业人员所使用的工具或切剥下来的废料,必须放进工具袋或采取防坠落措施,严禁到

6、处乱放,以防掉下砸人或崩起伤人;4、高处作业临时使用的材料必须放置整齐稳固,且放置位置安全可靠,所有有坠落可能的物件,应先行撤除或加以固定;5、作业现场临边、临空及所有可能导致物件坠落的洞口都应采取防护措施;6、起吊重物时,所采用的索具、索绳等应符合安全规范的技术要求,不得提升悬挂不稳的重物,起吊零散物料或异形构件时必须用容器集装或钢丝绳捆绑牢固,确认无误后方可指挥起升,防止物料散落伤人;7、加强设备点巡检工作,及时消除设备故障,以防器具部件飞出伤人。五、起重机械事故的原因与预防措施起重机械事故的原因:1、重物坠落。吊索、吊具损坏、浮动物件捆绑不牢、挂钩不当、起升机构的零件故障(特别是制动器失

7、灵、钢丝绳断裂)等引发的物体打击伤害事故;2、挤压。起重机轨道两侧缺乏良好的安全通道或与建筑结构之间缺少足够的安全距离,起重机在走行时对人体造成夹挤伤害。走行机构的制动器失灵引起溜车,造成挤压伤害事故等;3、高处坠落。人员在离地面大于2m的高度进行起重机的安装、拆卸、检查、维修或操作等作业时,从高处跌落造成伤害事故;4、触电。起重机发生故障时,未按停电要求停电或接触带电部位,如处理滑线、配电盘等引发触电伤害事故;5、其他伤害。上下梯子不注意,导致扭伤、跌伤等伤害事故。预防措施:1、进入起重机作业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并应每天定期检查吊索、吊具、主副卷钢丝绳及制动器,确保安全可靠,起重机在吊物或抓

8、料过程中,严禁人员从下方经过,以防发生物体打击伤害事故;2、起重机作业时,严禁人员在轨道两侧狭小地方行走,检修时必须停机进行,以防发生挤伤事故;3、起重机作业时,严禁人员在大小车轨道两侧行走,检修时必须系好安全带,以防发生高处坠落事故;4、起重机发生故障时,必须停电、挂有人检修,禁止合闸的警示牌后,在进行处理,并要保持各线路绝缘完好。发现漏电严重时,应通知专业人员处理,以防发生触电事故;5、上下车必须手扶扶手走安全通道,天车作业时不得强行上车,工作中严禁嬉戏打闹,地面上的油污应时清理,以防滑倒跌伤。十一、触电事故的原因和预防触电事故的原因:1、不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具上岗操作;2、非电气工人缺乏

9、安全用电意识乱修电气设备;3、不办理停送电操作票,擅自拉合刀闸,在工作现场和配电室不验电、不装设接地线、不挂警示牌等;4、对电气设备维护不及时,设备带病运行;5、电气设备安装不合理,多存在装置性违章现象;6、高压线断落地面可能造成跨步电压触电等。预防措施:1、上岗作业前必须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具,否则不准进入现场作业;2、设备停送电必须办理操作票,并采取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即: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悬挂警示牌和装设遮栏;3、加强设备维护,非专业人员不得维修电气设备,设备还应安装漏电保护设施;4、严格按照电气标准化施工,杜绝私接、乱接线路等违章作业现象;5、一旦误入跨步电压区,双脚不要同时落地,

10、最好一只脚跳着朝接地点相反的地区走,逐步离开跨步电压区。十二、火灾事故的原因与预防措施火灾事故的原因:火灾事故主要包括气体火灾、液体火灾、可燃物火灾、电气火灾等事故。这几类事故各有特点和不同的起火原因,但究其共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员工缺乏安全防火知识,在作业中违反安全防火规定和有关安全生产规定,在禁止防火区域进行明火作业、吸烟等,致使酿成火灾;2、现场作业场地狭窄,将一些禁止同一室内生产或存放的物品,放在同一室内生产或存放,为火灾事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埋下了隐患;3、电气设备老化存在漏电和安装不当现象,是电气设备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4、未经消防部门审核,擅自改变房屋用途,且消防设施不配

11、套、不完善。预防措施:1、强化各级人员的安全防火培训教育工作,同时加大防火检查频次,坚决查处违章、违纪现象;2、危险作业场所动火应办理动火证,动火时配备相应人员与足量的灭火器材,并提前组织防火演练,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可根据不同的起火原因,分别采取隔离法、冷却法、窒息法等方法进行灭火;3、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使作业场所的有毒气等可燃性气体迅速排出,减少火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高层建筑必须进行防火分隔,以阻止事故发生时的火势蔓延;4、电气设备在安装时,应严格按照电气规程进行现场安装,对高层建筑或其他重要场所,须选用具有阻燃性能的电缆,还应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加强维修与维护工作,确保万无失;5、改变房屋等设施用途时,必须经消防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未经消防部门批准不得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