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河中石兽

上传人:ail****e3 文档编号:53356765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6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24课河中石兽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24课河中石兽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24课河中石兽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第24课河中石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河中石兽(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2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掌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关注古今词义的异同,熟悉课文的故事,从中体验作者对僧人、讲学家的批评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学重点】1 ,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2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教学难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

2、合。【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纪日匀、阅微草堂笔记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库全书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称赞四库全书说:“嘉惠学林,功在千秋。”可见四库全书的重要意义。那么,你们知道四库全书说谁主持编撰的吗对,就是清代政治家、文学家 纪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河中石兽、出示学习目标1 ,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2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3、。1 .介绍作者纪日匀,字 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 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的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其阅微草堂笔记 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2 .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纪的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 名物典故 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3 .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河干(gan)曳(ye)棹(zhao)柿(fei)暴涨(zh a ng)圮(p i )募(mfi)欤(y 立)铁铝(pa)湮

4、(yan)啮(ni 6)溯(sfi)四、课堂活动过程活动一:听读课文,感受经典魅力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反复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神态。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分停顿节奏。沧州南/ 一寺临河干(g a n)山门/圮(pi)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 /顺流下矣。棹(zhB) /数小舟,曳(ye)/铁铝(pa),寻/十余 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fg),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a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

5、河中失石,当求之 /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 6)沙/为坎穴(xue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反溯(sd)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 /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可/据 理/臆(y 1 )断/欤(yu)活动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临:靠近。山门:佛寺的外门。并:一起。阅:经过,经历。竟:终了,最后。曳:拖。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河干:河岸。干,水边,河岸。圮:倒塌。沉焉

6、:沉没在这条河里。焉,于此,在那里。求:寻找。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设帐:设馆教书。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柿,削下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湮:埋没。颠:颠倒,错乱。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盖:因为。坎穴:坑洞。如是:像这样。遂:于是。固:固然。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倒掷:倾倒。不已:不停止。已:停止。溯(su)流:逆流。如:依照,按照。但:只,仅仅。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据

7、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2 .理解古今异义(1) 一寺临河干中(干一一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 )(2)阅十余岁(阅一一古义:经历。今义:阅读。(岁一一古义:年。今义:年龄。 )(3)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一一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指物理学,一门学科。)(4)是非木柿(是一一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5)渐沉渐深耳(耳一一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6)转转不已(已一一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7)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但一一古义:只。今义:但是。)(8)盖石性坚重中(盖一一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 )3 .理解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

8、棹:名词活用作动词,划船。(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活用作名词,河水。4 .理解特殊文言句式(1)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应为“于上流求之”。(2)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5 .疏通文意翻译方法:(1(留一一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2)替一一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节词。(3)调一一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4)补一一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5)删一一删去无实意在意义的词,不译。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

9、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铝,寻十余里无迹。译文: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铝,(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讲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

10、 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译文: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 (但)水流的反冲的力,一定会将石头 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

11、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活动三:合作交流,探究故事的道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1 .这个故事讲

12、了一件什么事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2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点拨:文章是按照 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 写的。可分为 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说明遇事不能主观推断的道理。3 .对于落入水中的石兽,人们提出了几种方法,理由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大家

13、根据内容填写卜面表格。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理由结果A种僧原地水中_不口得第二种僧顺流而卜以为顺流卜矣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十右卜迎水处啮沙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果得于数里外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4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点拨: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5 .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点

14、拨: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 “据理臆断”的态度。唯 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6 .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点拨: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同时也诠释了 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7 .对于课文,我们如

15、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阅读下面这则资料,谈谈你的看法。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 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点拨: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要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思辨,提出切合实际的看法。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篇课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课文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六、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2 .课下阅读阅微草堂笔记。【板书设计】河中石兽纪日匀寺僧:原地水中、顺流而下讲学家:原地沙下实践出真知老河兵:求之于上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