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

上传人:i**** 文档编号:53297671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1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收藏人: 猫的雅舍2014-10-03 |阅: 1转: 79 |来源|分享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 一 )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1. 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改 革开放以来 , 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占 GDP的比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 , 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1978年为 30 .96 ,1995 年降到最低点 11.6 , 以后逐渐上升 ,2002 年上升到 21.4 。2003年估计这一比重达到 21.6 ,见下表一。2. 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中 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

2、支出与预算外财政支出之和占 GDP的比重的变化 , 必须联系国家对于预算外支出资金口径的调整来考察。 1993、1996年 国务院两次调整了预算外资金支出口径 , 从而导致预算外资金范围的缩小 , 这样预算外资金1993、1997年两次大幅度下降 , 因此对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可以按照预算外资金口径两次调整的时间来分析。 1993年国务院对 1986年决定的预算外资金范围进行了调整, 原来确定为预算外资金的国有企业留利和专项基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 而此项资金占预算外资金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0左右。这就是说按1993年调整后的预算外资金口径计算,1978 1992年 间预算外资金规模只有统计

3、年鉴公布的预算外资金规模的20, 这样对19781992年间的中口径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用该期间 ( 预算内支出十统计年鉴公 布的预算外资金支出的 20) 占 GDP的比重来计算。199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 , 对预算外资金的概念作了明确的规定 , 同时将 13 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 , 地方财政部门掌管的预算外资金也纳入地方预算。因此 ,1996 年国务院只是将预算内外资金相互间进行了调整 , 一 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 并没有缩减预算内外资金的总规模。这样 ,1993 年以后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用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内外支出之和占 GDP 的比

4、重来衡量 , 不需调整 , 据此可以得到我国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3. 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大 121 径的财政支出规模指的是政府全部支出占 GDP的比重 , 按我国统计口径 , 大口径财政支出包括预算内支出、 预算外支出、财政收入退库支出、社会保障基金 支出和非合规性的制度外支出。由于非合规性的制度外支出无账可查 , 因此对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只能采取估算 , 这就导致目前我国对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有不 同的看法 , 有的认为在 30以上 , 有的认为在 35以上, 有的认为在 40以上 ( 张木生 ,2001) 。但是对既没有在预算内支出反映也没有在预算外支出反 映的非

5、合规性的政府支出 , 一般认为相当于预算外支出水平 , 据此认为 , 目前我国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在 30以上应该是没有高估的。 但由于非合规性的政府支 出开始形成于 1990年代 , 在此之前非合规性政府支出较少 , 因此 20世纪 80年代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可以用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代替。这样我国大口径的 政府财政支出即综合财政支出规模在 19782002年间基本上维持在 30左右 , 没有大的变化。( 二 ) 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合理性的判断对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合理性的判断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 一种观点以瓦格纳提出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作为依据 , 认

6、为 1978 1996 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 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 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 , 财政支出规模应该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 而实际上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下降 , 因而 是不合理的 ( 赵志耘 ,1998); 另一种观点以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 , 认为 1978 1996年间 , 经济快速增长 , 财政支出实际增 长比 GDP实际增长速度慢 ,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下降 , 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开始摆脱对财政支出增长的依赖 , 开始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推动 , 因而财政支出规模不断 下降是合理的 ( 赵杰 ,1999) 。我们认为 , 由于我国财政制度的不规范 , 从

7、而导致三种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存在 , 因此 , 必须结合三种口 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判断 :1. 小 121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在19781995年间不断下降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 但下降太快 ; 又有其不 合理性的一面 ,1996 年不断上升是合理回归。 这是因为 1978 年开始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 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大。市场机制的突出作用体现在国 有经济之外的非国有经济 ( 包括私营、个体、联营、外商投资经济等 ) 的快速发展 , 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承担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本应由财政承担的一部分职 责 , 从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 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 , 财

8、政承担职责范围就逐渐缩小 , 这样对财政支出的需求仅限于公共商品和服务提供领域。因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 体制改革导致财政支出范围的不断缩减 , 财政支出规模随之下降 , 并且与财政支出规模下降相伴随的是经济的持续性增长 , 因此财政支出规模下降就有其合理性的一 面, 但是 ,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 从财政支出规模的最低限度维持政府最基本的职能的实现角度看, 我国一般社会公共需要必要量占 GDP的比重 1978-1996 年间从 20.69 下降到 18.66 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 杨斌 ,1998), 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最低限度应该在 20左右。然 而 , 我国以往的财政支出

9、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则从 1985年的 22.36 下降到 1995年的最低点 11.6 , 这表明在此期间我国政府集 中分配的预算内财政支出资金连维持政府最基本职能实现的资金需求都保证不了 , 小口径财政支出规模下降太快又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1996年以后小 121径财 政支出规模逐年回升 ,2002 年已达到 21.4 , 应该说是合理回归。2 、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在 1978年以来也是不断下降 , 但由 于预算外资金支出占 GDP比重在此期间是缓慢上升的 , 因此部分抵销了预算内资金支出占 GDP比重的快速下降 , 使得这期间中口径财政支出规模虽然由 1978 年的

10、32.8 下降到 1995年最低点 15.6 , 但每年下降幅度要比小 121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年均下降幅度慢 0.2 个百分点 ,1996 年开始中口径财政 支出规模因小口径财政支出规模的上升而逐渐回升 , 也是一种合理回归。3. 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政府实际分配的资源占 GDP比重的变 动趋势是不合理的。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的改革 , 政府职能的转变 , 财政支出范围的缩减 , 实际政府支出规模应随之下降 , 但前面分析表明目前实际政府支出规模 仍然维持在改革开放前的高水平 ,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目前实际政府支出规模显然是偏高的, 这可以从这些年来企业和社会公众实际负担过重、消费和投资水平

11、不足 及1996年后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回落中得到证实。01305133407举报略论财政性教育支出与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4%的关系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周元武摘要 : 本文根据我国国情, 阐述了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未达到 4%指标要求的原因 , 并提出了如何实现这一指标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 : 财政性教育支出 ;GDP;4%;原因 ; 措施一、问题的提出改 革开放以来 , 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 但也受到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低于事业发展规模需要的制约 . 为了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的物质基础和制约的 瓶颈 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四条中提出了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

12、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00年要逐年达到占 GDP4%的要求等 . 但是 , 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未达到 4%的要求 . 这是什么原因 呢?首先 , 我们可以看一下我国近十年来的中国教育财政性支出的现状 . 据中国教育经费年度发展报告统计 ,1989 年国家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 3.17%,1990年为 3.10%.1999 年全国教育经费达 3349 亿元 , 是 1995年 1878亿元的 1.8 倍 . 其中 1999年全国财政性 教育经费达 2287亿元 , 是1995年14

13、12亿元的 1.6 倍. 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 1816亿元 , 是1995年1028亿元的 1.8 倍. 九五 期 间 , 教育经费平均每年增长 15.56%. 九五 期间 , 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由 1995年的 2.41%增长到 1999年的 2.79%.1 为什么我国教育经费有了较大的增长 , 而多年来仍未达到占 GDP4%的要求?GDP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国内生产总值 ) 的缩写 .GDP与国民生产总值 C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一样 , 是世界范围内所通用的 , 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指标之一 . 国民

14、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家所有部门在一定时期内 , 以货币表现的全 部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 它即包括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 不包括所消耗的原材料价值 ), 又包括非生产部门 ( 如金融、保险、社会服务、娱乐、文化事业 等 ) 和居民服务行业提供的非生产性服务 , 以及国家机关人员和家庭佣工等提供的劳务等的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 (GDP)等于国民生产总值 (GNP)加国内常住 居民投在外国的资本和服务的收入 , 减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服务收入 . 使用 GDP比 GNP更能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客观的经济实力 .由于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都是本国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公共教育经费能够

15、代表一个国家教育的基本条件. 衡量教育投入水平 , 通常用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考察.1995 年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以色列为7.0%, 挪威为 6.8%, 瑞典和芬兰为 6.6%, 许多发达国家都在 5.0%以 上 . 发展中国家 , 巴西为 5.0%, 马来西亚为 4.9%, 墨西哥为4.6%, 韩国为 3.6%, 与日本持平 . 中国为 2.41%.2二、 GDP4%的总量与教育经费需求的平衡关系教 育经费来源于GDP按.照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预计为87000亿元 , 财政性教育支出达到占GDP4%的要求 , 应为 3480亿元. 略

16、高于 1999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 3349亿元 . 与1999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 2287亿元相比 , 则缺额达 1193亿元 . 应该说教育经费支出达到 GDP4%是 与教育事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 , 与目前教育经费总量基本吻合 . 但财政性教育经费缺口较大 , 差额约为 1/3. 其原因是什么呢 ?为了进一步说明情况 , 下面讨论三个问题 .1. 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 . 财政预算内的教育经费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 要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的比重达到 4% 的要求 , 首先要使财政收入在 GDP 中达到合适的比例 . 按1999年我国 GDP为82978亿元计算 , 财

17、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增加一个百分点 , 约为 829亿元 .1999 年我国 GDP为 82978 亿元 , 财政收入为11368亿元 , 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为 13.7%. 湖北省 1999年 GDP为 3858亿元 , 财政收入为 325亿元 , 财政收 入占 GDP的比重为8.42%. 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例低 , 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占地方GDP的比重过低 , 技现行财政体制 , 地方教育经费支出与国家级教育经 费支出相比 , 比重较大 , 要求教育支出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占 GDP4%的要求显然是难以实现的 .2. 教育发展和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 . 地方基础 教育的发展也

18、受到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制约 . 一是教育体制改革 , 按照 分级管理 , 分工负责 的原则 , 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 , 把基础教 育发展的责任落实在县市人民政府 . 二是财政体制改革 , 按照分税制要求 , 划分财权和事权 , 这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和贫困地区 , 地方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 出, 加上上级财政的定额补助有限 , 除保证发放工资外 ( 有些地方连工资都无法保证按时足额发放 ), 无法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 . 一方面是基础教育必须发 展 , 一方面是地方财力不足 , 这是地方基础教育发展与财政体制、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 , 也是经济落后地区发展教育的

19、难题 . 在经济贫困地区 , 地方政府普及基础教 育的任务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要重的多 . 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需要国家从宏观上总体考虑政策支持和经济扶持 .3.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来源和支 出的不同口径 .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 教育经费的来源包括征收个人专项税收 . 通常 , 在计算教育经费占 GDP的比重中 , 世界各国的教育经费支出 , 在义务教育阶段, 包含了我国现行教育经费中的杂费和教材费 , 这两项在我国是由家长支付的 , 而世界各国通常是由政府支付的 . 如同口径计算, 我们在支出口径中应加上杂费和 教材费 .1999 年我国小学在校生为 13548万人 , 初中在校生为

20、5812万人 , 假定小学生每生每年杂费加教材费为 200元 , 中学生每生每年杂费加教材费 为 400元计, 约需 503.44 亿元 , 占当年 GDP的 0.6%.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国家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占 GDP总值 4%的指标的构成 . 根据教育经费现行统计口径 , 国家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主要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财政性教育经费之和 . 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指未列入国家财政 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 , 但仍具有国家财政性特点的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 , 它与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一起 , 构成国家教育经费 . 包括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 , 全民所有制企业举办的各级各类学

21、校在企业营业外或自有资金支出的经费 , 校办产业的税收减、免和先征后返还等用于教育事业支出的经费 . 它包括以下几 项.1. 预算内教育经费 : 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经费支出 . 包括预算内的教育事业经费 ; 教育基建投资支出 ; 各部门事业费中用于中专、技校经费 ; 各部门基建支出中用于大学、中专、技校的支出 ; 各种专项资金中用于教育的经费 ; 学生课本价格补贴 ; 其它预算内用于教育的经费 .2. 征收用于教育的税 : 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开征的专项或部分用于教育发展的税 . 如宴席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费部分等 .3. 征收用于教育的费 : 指中央和地方

22、政府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开征的专项用于教育发展的费 . 如 1984年根据国务院规定开征的农村教育费附加 ,1986 年根据国务 院规定开征的城市教育费附加 , 以及地方政府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 , 开征的专项用于地方教育发展的费和附加 . 如地方教育发展费 , 人民教育基 金, 专控商品附加费 , 教育设施配套费 , 宾馆、饭店床位加收的教育附加费等 .4. 校办产业收入 : 各级各类学校举办的一、二、三产业的收入 . 校办产业的税收减、免 , 先征后返还等用于教育事业支出的经费和校办产业纯收入中上缴学校部分 , 已经成为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达到国家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占G

23、DP总值 4%的指标要求呢 ?一 是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 提高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 , 逐步达到合理的比例 , 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占地方 GDP的比重 ( 显然有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 与此同时 ,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 使财政支出逐步退出经济竞争性领域 , 更多地担负起本身的公共财政职能 . 要逐步解决现行财政体制带来的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中的总 量供给偏少问题和地区分配不均的结构性问题 . 切实贯彻教育财政拨款 三个增长 原则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 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 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的原则,切实保

24、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 教育经费拨款要充体分现 国家的意志和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 , 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 这里 , 重点是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的足额预算 , 并按时发放 .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现行财政 体制的问题 , 国家应对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给予转移支付的安排 .二是征好教育税费 . 除在现行的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征收好用于教育的税费外 , 在义务 教育阶段 , 开征教育税 , 免收学杂费 . 在解决教育经费来源时 , 改变征收办法 , 征收个人的教育税 . 义务教育阶段 , 免收杂费 . 学校的公用经费和学生的教材费 , 在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安排, 遏制杂

25、费和教材费的上涨趋势, 减少辍学率, 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 . 农村费改税的试行和推广 , 为征收教育税创造了条件 , 征收比例可 按人均收入的 1.5 2%计征 . 实行这种办法的好处 , 一是现行家长负担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和教材费要比按人均负担 40年的 1.5 2%的教育税高 . 例如 , 按现行收费标准和物价指数不变 , 湖北省小学生每生每年杂费加教材费为 200元 , 中学生每生每年杂费加教材费为 400元计 ,9 年约需2400元 , 农民 人均年纯收入按 2000元计 , 按 1.5%计征 , 每年为 30元,40 年为 1200元. 假定某人 6岁上学 ,20 岁取得收入

26、,60 岁退休 , 一人一生用 2400 元, 承担费用 1200元. 二是将 9年的经费支出在40年里分摊 , 有利于均衡负担 , 确保低收入人群的税负公平和受教育机会均等 , 有利于消除工农之间、 城乡之 间在接受义务教育中的差别 . 三是将杂费和教材费改为教育税后 , 列入财政性教育经费 , 按现行口径计算 , 可提高教育经费占 GDP的比重 0.6%. 四是有利于普 及九年义务教育 , 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 .1999 年我国小学在校生为 13548万人 , 初中在校生为 5812万人 , 小学教职工为647万人 , 其中专任教师 586 万人 , 初中专任教师为 319万人 . 因

27、初中教职工数与普通高中合在一起 , 因而粗略统计中小学教职工数为 1000万人 . 按中小学教职工每人每年工资收入 1 万元计算 (1999 年湖北省中小学教职工年平均工资约为 6000元 ), 约需 1000 亿元 . 小学生每生每年杂费加教材费为 200元, 中学生每生每年杂费加 教材费为 400元计 , 约需 503.44 亿元 , 共需 1500亿元 ( 不包括建设费用 ), 不足当年 GDP的2%.义务教育经费列入国家预算 , 将有力地保障义务教 育的实施 , 切实解决中小学辍学问题 , 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 也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振兴创造条件 .三是继续落实国家扶持

28、教育产业的政 策, 无分利用校办产业的税收减、免和先征后返还等用于教育事业支出的经费 . 积极发展校办产业 ,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 , 发展重点是与教育相关的产业 . 作好高新 技术成果转化 , 加快发展教育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 ,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 改革学校后勤管理 ,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 逐步实现学校后勤管理的社会 化.四是在征收教育税的基础上 , 改革教育经费指标统计口径 , 将学杂费的收入和支出统计在 GDP指标内 . 这样就与世界各国的计算口径基本一致 , 增强可比性 , 便于教育经费安排和监督 .参考文献2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0 年中国教育绿皮书 R

29、.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50.分析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及变化原因2009-07-02 12:18 提问者悬赏: 5分 | 309247079| 分类:财务税务 | 浏览 4267次我有更好的答案分享到:1条回答2009-07-02 13:02死薛仁贵是我 | 六级最快回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增强,对财政支出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总的来说,就是在合理控制财政支出总量的同时,力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将那些不属于政府承担的事务逐步推向市场, 国家财政支出优先保证国家重点事业发展的需要。 发挥财政在投资领域的资源配置作用,集

30、中财力加强国家重点建设。 财政逐步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 增加对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 在财政政策上支持国家支柱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增加教育、科技等方面投入,保证财政安排的教育、科技经费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并合理调整了其内部支出结构,努力解决经费紧张与使用不合理的矛盾。 同时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 增加全社会对教育、 科技事业的投入。 根据多项事业发展和财力可能, 统筹安排社会公益性项目支出,努力提高投资效益,确保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接下来,我就文教科学事业经费支出和行政管理费支出的调整作一点具体说明。一,文教科学事业经费支出的调整改革开放以

31、来, 政府一直把教育投入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 社会文教费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仅次于经济建设支出, 并且呈逐步上升的态势。 国家对教育拨款坚持“三个增长”原则, 使财政对教育拨款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并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拓宽其他教育投入渠道,主要有: (1)提高教育附加的计征的比例( 2)建立周转金制度,对校办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增加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 3)规范农村集资办学工作,严格集资审批权限,加强资金使用管理( 4)调整学费标准,初步建立了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在财政教育投入总量增加的同时, 教育投入结构也进行了调整。 一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了良好开端。 增强了地方政府办学责任

32、, 扩大了其对教育支出的负担份额;二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基础教育支出进一步增加;三是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发展义务教育。对科技经费支出调整有以下几个措施:1,大力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积极调整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科技投入, 基本实现了科技支出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 2,调整支出结构,改革投入方式。首先,国家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重点实验室运行费等基础性研究经费,支持了自然科学基础、 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其次,国家财政按计划完成了“ 863”高技术研究专项经费拨款。第三,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坚持了向农村科研重点倾斜

33、的政策; 3,改进经费投入和管理办法。一是国家财政不再对科研单位按比例平均增加事业费, 而是采取有保有压的经费分配政策, 二是国家财政采取多种形式,支持科研单位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二,行政管理费支出调整近几年随着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行政经费支出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一是大力推动机构改革, 压缩行政人员编制, 减少行政经费支出;二是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 严肃财经纪律, 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 严格执行“八不准”;三是发展社会化服务,减少行政开支。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实,必将有利于扭转行政经费增长过快的局面,缓解财政收支的矛盾。窥一斑而见全豹, 可以看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34、济, 必须根据政府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科学确定财政支出范围, 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为政府行使各项职能、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有效调节国民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占 GDP的比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 , 预算内财政支出占 GDP的比重 1978年为 30 .96 ,1995年降到最低点 11.6 , 以后逐渐上升 ,2002 年上升到 21.4 。2008年估计这一比重达到 21.6 ,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合理性的判断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合理性的判断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 一种观点以瓦格纳提出的公共

35、支出不断增长法则作为依据 , 认为19781996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 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 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 , 财政支出规模应该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 而实际上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下降 , 因而是不合理的 ( 赵志耘 ,1998); 另一种观点以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 , 认为 1978 1996年间 , 经济快速增长 , 财政支出实际增长比 GDP 实际增长速度慢 ,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下降 , 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开始摆脱对财政支出增长的依赖 , 开始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推动 , 因而财政支出规模不断下降是合理的 ( 赵杰 ,1999) 。我们认为 , 由于我国财

36、政制度的不规范 , 从而导致三种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存在 , 因此 , 必须结合三种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判断 :1. 小121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在 1978 1995年间不断下降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 但下降太快 ; 又有其不合理性的一面 ,1996 年不断上升是合理回归。这是因为 1978 年开始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 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大。市场机制的突出作用体现在国有经济之外的非国有经济 ( 包括私营、个体、联营、外商投资经济等 ) 的快速发展 , 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承担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本应由财政承担的一部分职责 , 从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 市场机制作用

37、的增大 , 财政承担职责范围就逐渐缩小 , 这样对财政支出的需求仅限于公共商品和服务提供领域。因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导致财政支出范围的不断缩减 , 财政支出规模随之下降 , 并且与财政支出规模下降相伴随的是经济的持续性增长 , 因此财政支出规模下降就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 但是 ,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 从财政支出规模的最低限度维持政府最基本的职能的实现角度看 , 我国一般社会公共需要必要量占 GDP的比重 1978-1996 年间从 20.69 下降到 18.66 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 杨斌 ,1998), 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最低限度应该在 20左右。然而 , 我国以往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占 GDP的比重则从 1985年的 22.36 下降到 1995年的最低点 11.6 , 这表明在此期间我国政府集中分配的预算内财政支出资金连维持政府最基本职能实现的资金需求都保证不了, 小口径财政支出规模下降太快又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1996年以后小 121径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回升 ,2002 年已达到 21.4 , 应该说是合理回归。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