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孔子

上传人:ail****e2 文档编号:53251042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孔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孔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孔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孔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孔子(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一一孔子孔子诞辰日指纪念孔子诞辰的节日,为夏历八月廿七或 阳历9月28日。全称孔子诞辰纪念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 著名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诞生于公元前551年今山 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我们所知道的孔子孔丘(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体编年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由生于鲁国瞰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 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 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

2、秦汉保存下的史 记孔子世家。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 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 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 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最著名 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 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 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 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生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被尊为“至圣先师”。孔子诞 生日存在多种说法,现在被官方认定的说法是周灵王二十一 年八月廿七,依公历为公元前 551年9月28日。台湾地区 将每年的9

3、月28日定为教师节。孔子由生在一个诸侯列国,战乱频发的时代,青年孔子有抱 负有理想,他渴望和热爱和平,推崇周“礼”,核心是“仁”,主 张克己复礼以治国,四维八德,三纲五常治世。孔子以忠孝 始,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在各诸侯国间孔子都有 传经布道,但同时也是历经劫难,困于匡、滞于蒲、在宋遭 追杀、绝粮于陈蔡,经历着颠沛流离的旅程。孤独的行 进在道德理想的游说路上。道德思想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 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 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 中庸又

4、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说,体 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 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 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 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 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 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 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 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

5、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 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 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 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 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 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 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由现了 “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 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 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 的精神和信

6、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泠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 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 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

7、,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 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 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 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 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 “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_rLL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 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由不同内容的憧憬蓝 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 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经济 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8、的义 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 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足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 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 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 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 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4左传成公二年记载, 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 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 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

9、 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 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 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 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人生观念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 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 还险些丧命, 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

10、理想,甚 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 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 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 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由浓厚的兴趣,因此 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由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 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抑为之不

11、厌, 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 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 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 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 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 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 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由了孔子的一 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 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 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作者:高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