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疫情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上传人:pw****6 文档编号:52960139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谈疫情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疫情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疫情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浅谈疫情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疫情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谈疫情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和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格格不入。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促使着我们的老师不得不从不敢、不愿,逐步走向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道路,随着信息化应用于数学教学中,给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一个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直接形象的表达工具。如何利用好信息技术上好一堂课是当代教师要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关键词:疫情;传统教学;信息技术1引言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战线上,超过两亿师生参与的“停课不停学”,如同教育系统抗击疫情的一场“大考”。很多老师

2、不得不“赶鸭子上架”,学习如何当一个“主播”,但是他们从最开始的不敢、不愿,到现在逐渐步入正轨,守着一部手机,学会了操作各种软件,学会了在线直播、在线答疑,开始享受网络带来的全新教育体验,很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质的提升。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中,广大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一一从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陪伴者,从教书匠变为与时代保持高度链接的思考者,并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持续学习者。未来不但要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需要深入思考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有效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师教育,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实现专业发展和成长。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

3、势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过程具有可重复性,能够有效的突破难点和克服遗忘,以往的传统教学,教师绝大多数利用黑板展示自己的课,但一节课之后,却无法保留在黑板上,而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之后则不同,学生在课后能够不停的观看教学PPT或者直播回放,以便让学生不断的发现自身的问题,并改进自身的知识方面缺点。与传统的教学相比,通过信息化技术,能够提供更大的信息量,更大的容量,节约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传统黑板教学只能在上课时将问题表现给学生,时间和空间都有限,但是在信息化技术的介入下,能够通过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或推理的过程,利用它的图象特征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东西内容化。突破视觉的限制,

4、利用动画来加深学生对知识及概念的理解。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知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利用空间图形的的关系来把某个图形分、合、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动画,使学生对多面体的结构更加了解,这样,就能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习,提高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老师也能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不足(1) 信息技术能够产生丰富的视听效果,来激发学生的感官,利用这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些老师制作的课件背景画面相当复杂,几何图形更是变幻个不停,按钮也是奇形怪状,并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些东西必然产生厌倦情绪,

5、反而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2)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大容量高密度既是它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缺点,高密度大容量解题时就需要时间,但一节课只有45分钟的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完这么多的容量,贝【J势必留给同学很少的时间来思考、反思、讨论。有的时候,一节课有时甚至讲完了好几节的内容,学生能有这么多时间来消化吸收吗?(3)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学时还会忽略掉师生之间的交流。有些时候有的老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从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严格按照程序将教学内容一点一滴地逐一展现,上课已不再是向学生讲解新知识,而变成一种向学生展示新课件了。上课变成了执行既定程序,这样的课缺乏师生互动,老师无法调

6、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有利的但却并非是万能的。和传统的教学相比较虽有诸多的优势,但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学的组织者、操作者。课件并不能代替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过很多的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仅仅具有辅助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要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并让传统教学的最大优势得到展现,就必须处理好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那么如何处理好两者的整合问题呢?4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一堂课,不是有了丰富的画面和优美的PPT就是一堂非常好的网络课,关键是要考虑一堂远程的录像或直播课一定要与课堂有机融合,要通过一堂课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到要学习的知识和内

7、容,要在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内容上下功夫,在这方面做出吸引学生眼球的片段,这样的课堂就丰富了。那么,我们一个如何整合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呢?(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因为其自身具有传输的网络化,信息表现的多样化,信息存储的光盘化等特点,使得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很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教

8、学改革的最佳方案。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谐,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发展。(2)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不同时期、在不同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对信息技术有不同的定位,对信息技术与教学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想法,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常见的有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教师和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交互作用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构成了人-机-人的教学系统。其

9、屮,根据教师、学生和计算机在教学过程屮的角色和任务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常见的有课堂示教模式、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个別化学习模式、虚拟现实教学模式等几种模式。(3)创设新的教学环境一是技术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实践,前提是要有一个现代化的硬软件设备作支撑。相对充足且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是开展整合教学的保障,而科学合理的硬件装备所建立起来的教室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课堂环境;一般来说,一所学校要有一个多媒体的网络教室(联上Internet)。充足的软件资源为整合提供强大的信息基础,保证教学中信息的方便获取,当然更多的资源能够来自网上。作为学校也是能够通过购买系列教学软件来丰富教学资源

10、。二是心理环境:教师和学生面对信息化环境要有一个心理适合过程。教师是整合能否顺利进行且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其中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是基本保障。事实表明,在同样面对信息化浪潮时,孩子们显得如鱼得水,应付自如,而大人们则显得笨手笨脚,在计算机操作等方面,大人们的确应该向孩子们学习了,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有人将它称之为文化反哺现象。教师同样也要接受这个事实,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另外,整合的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方法更是分不开的,如果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提高了,而教学思想仍然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那么,信息技术只能成为传统教学的附属物,不能很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如果,教师

11、在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同时,又具备了现代的教育思想,那么,他就能正确摆正教师、学生、信息技术等教学要素的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教学。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疫情终将过去,校园还会响起琅琅书声。但这次史无前例的“停课不停学”,已给中国教育留下了新一轮变革的基因。未来,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各领域,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将再次实现跨越。参考文献1 计正荣.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J.网络科技时代,2007.2 张华.与时俱进一一浅谈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J.网络科技时代,2007.3 疫情“大考”给中国教育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中国教育报,202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