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设计思路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2960028 上传时间:2022-02-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设计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设计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设计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设计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设计思路(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一、设计理念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各种创造起源于问题。发现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主线,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智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才能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又是学生的智慧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敢说、敢想

2、、敢问,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流淌,让学生的个性自由飞扬,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长。2、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本节课中,我多次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探究”既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

3、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开启学生智慧的过程。3、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构建。本课中,在带领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后,提出了“你还想了解哪些与它们有关的知识?”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自己提出的研究内容,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起,探究的热情被充分调动,完全进入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状态。二、设计思路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它们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整体的感受,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深入地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4、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上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0-11页例1、例2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2、 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的智能。3、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

5、操作、观察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教具准备:教学用长方体框架一个、长方体两个(一个有一组相对的面为正方形)、正方体一个、实物展台、多媒体计算机。学生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电脑显示)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一些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状?(长方体和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叫做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课前要求每位学生

6、亲自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各一个,让学生亲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过程,形成感性认识。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应该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来分析,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 探究新知1、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大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相信你们今天会有更多的发现。)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或实物,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长方体的哪一部分?然后看书,看到你摸到的部分在长方体中叫什么?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棱、顶点,然后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首先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让学生先用手摸,然后再看书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意识。从整体上明确概念。3、认识长方体的特征。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你还想了解哪些与它们有关的知识?(形成下表)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部分各有什么特征?出示表格:面 棱 顶点 个数 形状 大小关系 条数 长度关系 个数 长方体 小组合作要求: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运用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找出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各小组展开研究。各小组汇报,教者根据学生的汇报提问。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明确了

8、概念,再进一步观察、动手,合作学习研究面、棱、顶点的特点,使学生亲身感知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感官参与学习,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达到目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指出这是长方体的一条棱,问: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不能)再出示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不能)再出示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这时能吗?(能)前面的形状、大小是怎样的?后面呢?我们把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长方体底面长方形的长和宽称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把竖直方向的棱长称为高。电脑出示这个长方体

9、不同的摆放,让学生说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已经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你知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吗?小组研究、交流、汇报。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定认识后,运用迁移规律,自学归纳正方体特征。5、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谁能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正方体都具有,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不一定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电脑演示)三、实践应用1、 判断题长方体有8个面、6条棱、12个顶点。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2、 拓

10、展提高下面的图形中,你能选出哪几个,使它们正好可以围成长方体?2010 (4个) 1010 (2个)206 (2个) 106 (2个)3、 想象练习同学们展开想象,如果给你一点,学了这节课你会联想到什么?(由一点引出的三条线段)由这三条线段你会想到什么?(三个面)继续想象(由这三个面可以想到它们相对的三个面围成一个长方体)这个练习使学生建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四、课堂小结教学反思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在教学中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1、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课前,我要求每位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各一个,让学生亲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过程,课上又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操作,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了学习方式,激活了学习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2、学生探究过程,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出现一些状况,比

12、如:学生在探究“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短关系”时出现迷茫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时不断参与和收集学生活动情况,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补充。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应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自我评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新课程理念和要求。教者引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主动探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学生在分组合作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有机融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者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中体会成功。教者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研讨中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发现创造的过程。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学习数学惟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的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