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1

上传人:zh****u6 文档编号:52415972 上传时间:2022-02-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1(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形象地比作鸡蛋,也可以分为三层,地球的最外层是最薄的_,中间一层是_,最里层是_。思路解析: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由外向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把它形象地比做鸡蛋是因为,它的薄厚也像鸡蛋一样,蛋皮最薄、蛋清其次、蛋黄最厚。地球内部三层也由外向里依次增厚。答案:地壳 地幔 地核2.根据水储藏空间,地球上最多的水体是_,最多的淡水体是_,这些淡水约有2/3储藏在_和_地区。思路解析: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所以地球上水以咸水为主,其中淡水仅占全球总水量的3%,这些淡水中有2/3储

2、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巨大冰川中。答案:海洋水 冰川水 南极 北极3.读“地球外部圈层图”(图1-4-1),图中代表大气圈的是_;地球外部圈层是指(_)+(_)+(_)(填字母)。图1-4- 地球外部圈层图思路解析:从地球的外部到内部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为外部圈层,在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答案: A A B C4.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岩石圈指地壳部分 岩石圈是地壳加地幔 软流层之上部分为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为岩石圈A. B. C. D.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岩石圈概念的理解。岩石圈指软

3、流层之上的部分,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所以也可以说岩石圈是地壳加上地幔的顶部。答案:D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科学家在划分固体地球为三个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时,主要的根据是( )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B.科学家向地下打深井而得到的样本成分C.厄尔尼诺现象D.地球上高大山脉的岩层结构思路解析: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答案:A2.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地球内部圈层是( )A.地壳 B.岩石圈 C.地幔 D.地核思路解析:

4、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答案:C3.下列各地的地壳厚度,最厚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渤海大陆架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地球内部圈层中的最外层地壳厚度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陆壳均厚33千米,洋壳均厚6千米,青藏高原区厚度达6070千米。答案:C4.大气上界的高度大约为( )A.500800 km B.1 0002 000 kmC.2 0003 000 km D.3 0004 0

5、00 km思路解析:在2 0003 000 km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答案:C5.下列关于水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圈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B.水圈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C.水圈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D.水圈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关于水体的分类角度的有关知识。水圈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按水储存的状态可以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所以

6、选项A是错误的。陆地水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下水又可以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所以选项C、D均是错误的。答案:B6.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其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思路解析:地壳表层以外的外部圈层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生物圈因为具有生命,所以是地球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答案:D7.有关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存在于平流层 B.主要存在于暖层 C.能反射无线电波 D.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思路解析:大气中臭氧层存在于平流层中,它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而少量穿透大气到地面的紫外线对

7、人类和生物则是十分有益的。答案:A8.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 B.云雨现象分布在平流层C.中间层上冷下热,热层下热上冷 D.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大气思路解析:大气垂直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对流层和人类关系最密切,云雨现象都分布在这一层,热量来自地面;平流层适宜高空飞行,其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中间层和热层都属于高空大气,中间层下热上冷,热层相反。答案:A快乐时光号脉 “一切正常,你的身体好极了。”医生粗声粗气地说,“你的脉搏像时钟一样平稳。”“可是这这大夫,您刚才的手指是按在我的手表上了!”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

8、后)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物质,而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的物质。答案:B2.岩石圈的下界在(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思路解析: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内核、外核),岩石圈包括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答案:C3.下列关于地壳的说法,正确的是( )

9、A.地壳是地表至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B.地壳包括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洋地壳较厚,大陆地壳较薄C.在地球内部圈层中,地壳的厚度最小D.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其主要由岩石构成思路解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急剧变化的两个面:一个在地面以下平均33 km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大陆部分)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 900 km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面。莫霍面以上叫地壳,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其厚度地核地幔地壳;陆壳洋壳,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球的外部圈层中最外层是大气圈。答案:C4.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

10、( )A.上地幔 B.下地幔 C.外地核 D.内地核思路解析: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且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地震波在到达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所以推断外核物质为液态。答案:C5.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A.外地核 B.内地核 C.软流层 D.上地幔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软流层的位置。一般认为岩浆的喷发地为软流层,而软流层分布在上地幔顶部,所以排除错误答案A、B。但软流层只是上地幔的一部分,而非整个上地幔全部为软流层,所以最准确的答案是C项。答案:C6.大气层中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是( )A.水汽和二氧化碳 B.水汽

11、C.水汽和固体尘埃 D.氮气和氧气思路解析:大气层中除了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外,固体尘埃物质可以作为成云致雨的凝结核。答案:C7.下列大气成分所在的大气层及其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平流层中的臭氧,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B.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从平流层顶部到5 000千米的高空是高层大气,该层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D.对流层中的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思路解析:高层大气是指从平流层顶到3 000千米的高空,而不是5 000千米。高层大气的密度非常小,与星际空间相当接近,且能反射无线电波,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答案:C8.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

12、,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答案:B9.“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降落过程中( )A.所穿过的大气层温度越来越高B.由臭氧层进入平流层、对流层降落地面C.所穿过的大气

13、层温度随高度降低是先降再升再降再升D.在平流层要穿过电离层思路解析:本题结合实际案例考查地球外部圈层中大气层的基本知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空大气,高空大气又细分为中间层、热层、外逸层,由下而上温度变化依次为先降再升再降再升。大气分层中,对流层和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中臭氧的存在,使得该层成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电离层存在于高空大气中。答案:C10.海平面附近某地对流层顶气温为50 ,近地面气温为11 ,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 )A.10.17千米 B.9.34千米 C.11.47千米 D.12.02千米思路解析:该题是道计算题。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顶层为50 ,近地面气

14、温为11 ,共相差61 ,用610.610.17千米。答案:A11.一架飞机由北极向赤道飞行,保持万米高度,它穿过的大气层是( )A.始终在对流层 B.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C.始终在平流层 D.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思路解析:此题关键是掌握对流层在不同纬度的厚度。随着纬度的增高,地面的热量会逐渐递减,对流层所能达到的高度也会随之降低,在低纬度对流层的厚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为89千米。一架飞机保持万米高度,在极地应处于平流层中,到了低纬度则进入对流层,所以正确选项应为B。答案:B12.我们的气象工作者经常利用气象气球来获取一定方面对流层的气象数据,在下列各地点中,气

15、象气球上升高度最高的是( )A.0 B.30N C.60N D.90N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变化规律的了解程度。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即因此得名。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可达1718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运动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答案:A13.读图1-4-2,完成下列问题。图1-4-2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1)地震波:E_,F_。(2)不连续界面:A_,B_。(3)A面以上为_,它是厚度_的一层;A和B之间为_,软流层就存在于_,B面以下为_。(4)圈层:D_,C_。(5

16、)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E的传播速度慢,并且不能通过外核,应该是横波;F是纵波。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上信息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B是古登堡界面,C是外核,D是地壳。答案:(1)横波 纵波(2)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3)地壳 最小 地幔 上地幔顶部 地核(4)地壳 外核(5)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14.读图1-4-3,完成下列问题。图1-4-3 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A和B+C是_,D是_,C+D+E是_的一部分。(2)不连续界面:F_。(3)地震波在

17、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地方,有60多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2)莫霍界面(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