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适度教学的自然之道

上传人:ail****e3 文档编号:52386554 上传时间:2022-02-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适时适度教学的自然之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适时适度教学的自然之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适时适度教学的自然之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适时适度教学的自然之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时适度教学的自然之道(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适时适度:教学的自然之道适时适度:教学的自然之道 适时适度:教学的自然之 道 钱建江 公元 6 世纪,希腊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奥林匹 奥德鲁斯在反射光学一书中,强调了自然界的“经济本 性”,他认为“自然界不做任何多余的事,或者不做任何不 必要的工作”。1 英国神学家、牛津大学校长格罗斯泰斯特 则认为,自然界总是以数学上最小和最优的方式运动和变 化。 2反观我们的教育,似乎总与自然背道而驰。人类进入 工业化社会以后,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工业思维的 主导下,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学校工厂化、教学流水线化和产 品标准化的态势。客观地讲,工业思维主导下的教育,促进 了教育公平, 提高了教育质量; 但是,

2、 教育一旦追求模式化、 标准化,教育过度便不可避免,因材施教必然成为空谈,个 性的泯灭最终将导致人类社会整体平庸化。 教育的本质是 促进人的成长,是培养“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 和自我实现的人” ,换言之,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追求 幸福。当教育出现过度过滥现象,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不可估量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教育过度人群发生严重抑 郁症状的概率要比一般人群高出 27%。 3虽然该统计数据 源于高等教育的样本分析,但是,我们也应对基础教育中存 在的教学过度过滥现象做出反思。 一、学科立场:催生教学过度的酵母 迄今为止,在基础教育领域,我国先后实施 过八次课程改革,每一次都提出“减

3、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 一目标任务。中国教科院院长田慧生指出,一开始设定课改 目标的时候,只要说“减负” ,减少知识量,减少知识难度, 学科专家们都不反对,这是有共识的,但是真正进入到开始 设计每个学科的周总课时的时候,原来举双手赞成“减负” 的专家都会表示反对,他们会提出每周减一个课时,一个学 期、一个学年下来就是几十个学时。每门学科的专家都站在 本学科的立场上来呼吁,最终使每一次课改“减负”任务都 落空。 19 世纪末,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就提出一个问题:什 么知识最有价值?现在已过去 100 多年,这个问题依然没有 得到解决。当初斯宾塞所设计的七八类知识,也不见得就是 最有价值的知识。时代飞速

4、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是 核心的知识究竟是哪些,我们学哪些知识就够了,很难有一 个科学的定论。 当学科本位主义倾向难以消弭,当核心知 识体系难以建构,教学过度现象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二 失德失格:教学过度过滥的本相1.教学“失度”的原因,在于教育的“失德” 。 克里希那穆提说过: “教育的目的并非 制造学者、 专家,寻找工作的人, 而是培养完整的男男女女。 4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培养完整而有智慧的人。这是学 校教育的“德行”所在。然而,在缺失思想引领的学校,面 对社会整体压力,考试成绩几乎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要素。在追求“教育 GDP ”的大环境下,课堂上一味加大容量,课堂时间不够,

5、就拼命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 “量” 与“质”似乎成了正比例关系。一些年轻教师,他们在实习 期间曾经师从比较优秀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追求; 然而,当他们正式入职以后,他们发现身边同学科教师基本 上都按相对固定的程序组织日常的教学,用这样的方式组织 教学,所花的时间相对较少,这样,剩下来更多的时间就可 以用来盯住学生,在一遍遍反复训练中去提高他们的应试成 绩。而教学中那种心灵的愉悦、艺术的享受都是对有限课堂 时间的浪费,学校文化、课堂文化所带给人的心灵温度,在 冰冷的数字面前成为笑谈。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教师每天 所花的时间,大多集中在研究如何快速提高分数上,而对课 堂教学艺术的追求越来越成

6、为一个美丽的泡影。这些年轻教 师从开始的彷徨, 慢慢地趋同于身边那些 “有经验” 的教师, 直到有一天,他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课就是这样上的。事实上,这种教育就是“失德”的教育,它失去了教育应有的 德行。 2.教学“失度”的原因,在于教育的“失格” 。 结合 教材内容的课堂活动,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 情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审美与探究。而很多时候,教师 设计活动却是为标新立异,让神圣的课堂成为追逐流行的舞 台。当课堂活动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 的“游离成分” ,尽管师生都积极参与,而且气氛炽热,最终却只能是一出毫无意义的“闹剧” 。某次全国好课堂巡回 展示活动中,一位

7、教师执教邯郸冬至夜思家 ,他将学生 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诸如“雷霆战舰队”的 代号,课堂上小组成员表现好就加上一朵红花。但后来似乎 就忘了这回事,直到下课,教师都没有进行统计或者做出说 明为何这样做。此外,在“读一读” “议一议”“背一背”的 基础上,教师让各组学生用富有创意的形式来展示邯郸冬 至夜思家这首诗,各组准备之后,相继进行表演:唱歌、 小品、配乐朗诵、舞蹈、素描形式之丰富,令人目不暇 接。课后,点评专家极力称赞这样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并 以一个小组将诗歌改写为优美的散文为例,反复强调这是现 场生成的课堂,它激发出了学生的无穷潜能。事后,我特意 去询问了那位代表小组朗读散文

8、的学生,她的回答解开了我 心中的疑团。原来,她在课堂上朗读的散文,是课前就写好 的,而且是她一个人单独构思的, 根本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 此外,开课教师事先让学校停课,便于他去教室和学生进行 排练。作为颇有影响的一次全国性教学活动,如此公然造假 作秀,以此追求教学的“高性价比” ,实可谓“失格”矣。 这不仅是“过度”的教学,甚至还是“过失”的教学。3.教学“失度”的原因,在于教育的“失道” 。 由于教师对新 课程标准理解和体悟的层次不同,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 生了盲从心理。他们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理念,对课程、教 材、教法缺少个性化的理解,缺少深入思考,只求形式,不 问实质。 例如,三维目标设

9、置机械化, 教学设计多余、 繁琐, 将“合作学习”简单理解为“小组学习” ,过度诠释,无原 则拓展等等。意多必乱,在课堂教学的诸多方面,教师茫然 不知所措,结果就是不问青红皂白,凡是新课程倡导的就一 股脑儿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以“合作学习”为例,很多教 师将它等同于分组讨论,且不管有没有必要,每堂课都进行 小组讨论,单就小组讨论的形式来看,往往是老师提出问题 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其实从本质上说,这种 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理念。首先,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 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 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

10、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 的互动中解决问题,而现在则是以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 立思考。其次,真正的分组讨论,应该是“异质同组” ,每 个小组内的成员应该有好有差,也就是组内异质,而组与组 同质,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小组水平均等,实现同质竞争,同 质竞争下的“合作学习”才有实效;而现在则是按座位的前 后左右进行简单分组。可见,一味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是极 不适宜的,而不合时宜的分组讨论也暴露出不少教师无法找 到富有实效的途径组织教学。路径的迷失,势必造成课堂教 学的“失度” 。其他如滥用课件、满堂发问等莫不如此。 4.教学“失度”的原因,在于教育的“失真” 。 不知从什么时 候起,教育也开始融

11、合诸多新元素,特别是将教育新时尚、 新概念程式化地引入课堂,包括最新的“互联网+”概念,似乎成为流行新趋势。在 2016 年某全国“互联网 +教育”研 讨会上,一位教师执教阿长与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完 成一项作业:给阿长设计一个微信头像,并交给老师;同时 去下载老师发给大家的阿长微信头像图集,选出自己觉得最 符合课文中阿长形象的一幅,参加投票。在课堂上,教师展 示得票数比较高的几幅微信头像,让学生以“模拟点赞”的 方式互动,发表简短评论。其余时间,教师指导学生对朝 花夕拾中的部分篇目进行联读,以求“更深更好地理解鲁 迅对阿长的感情” 。期间,教师下发了纸质材料,主要内容 为琐记父亲的病五猖会

12、藤野先生二十四孝图猫鼠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片段。且不 说互联网技术对本堂课而言是否必需,单就课堂上教师设计 的“微信点赞”这一环节来说,也只是学生模拟口头表达, 要让它体现“互联网 +教育”的功能,恐怕过于勉强了吧。 况且,语文学习本来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表达与交流,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何必一定要如此生硬地加上“互联网 +”的印记呢?教师提供的教学简案中,在“背景与学情” 中提出:“在这节研究课中要体现互联网技术对初中语文教 学的重要辅助作用,并探索如何在网络时代开创新的语文学习活动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而,观察这一节课, 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体现得并不鲜明,恰恰相反,教师的这一

13、 预设反而成为一种束缚:因为要刻意体现“互联网+”模式,教案中不时有不合时宜的设计,例如“插入老师对第29 段的讲解微课”“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老师的提醒现场查阅资料” 等等。而事实上,这几项预设都没有在课堂上呈现,可见教 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意识到这种“互联网+”元素纯属累赘。失去“本真”的教育,它还是“适度”的教育吗? 三、回 归自然:追求适度教学的路径 过度教育使教育超过了学生 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而失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超 出了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知识经验水平,损害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潜能,甚至导 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迷途而知返,失道而思归。我们还是 以自

14、然之道求自省吧。 大自然中的花卉,大多以开得硕大 耀眼为美,然而,菜圃里那些植物所开的花,绝大多数却是 小小的。因为那些观赏花,专为悦人眼目的,大抵是只开花 不问结果, 故能不计前程, 恣意盛开; 而菜圃中开花的植物, 它们的使命是为人类提供食物, 花开得就规矩、 适度、 收敛, 它们要留着精气神儿长个子、结果子。所以,惟有适度,才 可修得正果。 平原上,与水稻、棉花、玉米等生长期较短 的作物相比,只有麦子才完整地经历了四季。 “白露早,寒 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从那一刻开始,萌芽的苦难,等 候的煎熬, 风霜的历练, 成熟的艰辛, 它都体验过了。 同时, 麦子也看过冬天的瑞雪, 闻过春天的

15、花香, 饮过夏天的甘露, 沐过秋天的清风。过去,北方农村里的老人到城市里看望孩 子的时候,总是要背上一袋用麦子磨出的面粉,因为麦子是 田野里长得最慢的作物,那里面除了蛋白质以外,还有别的 东西在。所以,惟有适时,方能焕生能量。 英国哲学家奥 卡姆指出:能以较少者完成的事,若以较多者去做,即是徒 劳。 5中国古人的治学要诀也是“少则得,多则惑” 。6 教学的适时适度,需要教师让自己的课堂慢下来,遵循人的 认知规律,既不急于求成,也不耗费时间。只有遵循自然规 律的教育,才是道德的、优雅的、富有情感的教育,才是健 康的、核心的、卓有成效的教育。一个作家说:只要我们仔 细观察一下长得慢的树木的年轮,就

16、一定会听到那密集的木 质深处传来的风雨之声。 7我们要摒弃贪多求全的教育, 慢一点,缓一缓,不要急求开花结果。麦子长得慢,它的营 养价值就高,舐之而成魁伟之躯;槐树长得慢,它就可以做 成精致坚固的家具,叩之而有金属之声。教育,是坚守,坚 守以人为本是为义的人文信念;教育,是恪守,恪守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哲学至境。 以语文教学为例,教师要遵循“简 约性原则”,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文本诠释的把握、教学环 节的设计、课堂拓展的规划等方面对课堂进行“瘦身” ,使 语文课变得精致而富有实效。 三维目标应融合。三维课程 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系统,过 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

17、态度与价值观是课 堂教学的动力系统。三维目标的融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设计 过程中的一种自觉意识,这样才能避免因刻意分解三维目标 而导致的教学过度。 文本诠释须有度。用接受美学家伊瑟 尔的话说,“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 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 和解释。”8课堂上,就应当集中力量去研读“文本的意 向和文本结构” ,紧紧围绕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组织教学, 切不可随意引申,无限拔高。 教学环节要精简。课堂教学 环节应该是一个严谨而又自然的流程,好的教学环节,能科 学安排教学步骤,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恰当使用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使教师

18、的教和学生 的学相得益彰,和谐融洽。精彩的课堂都是简洁的、巧于设 计的。繁多而杂乱的环节安排,会扰乱学生的思维,也会使 课堂过于匆忙,缺少从容气度。 课堂拓展有节制。拓展要 着眼于文本的深化,必须以文本为基础,切忌舍本求末,喧 宾夺主。安排拓展内容时,要挑选那些与文本联系最紧密、 与拓展目的最相符、与学生认知水平最贴近的具有“高附加 值”的材料,使课堂拓展形成教学深度。此外,要注意把拓 展的简单叠加变为有效整合。 9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已发布,它给我们提供了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最根本的依据。将来就是要在一定的学段内,对同一学科的内容从本 学科的核心思想、教学重点、关键问题等学科特点出发,对

19、相关内容做加减乘除这样的整合工作,有一些可以合并,同 类主题、 专题的就可以整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凸显教育规律。 适时适度,这是教学的自然之道。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 文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 语文教研员) 【参考文献】 12 5塔拉 .最小作用 量原理与简单性原则 J. 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3,(1). 3 杜安娜 .中国教育过度状况严重容易催生抑郁N. 广州日报.2015, (3.4). 4(印)克里希那穆提 .一生的学习 M. 深 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0. 6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 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 7李星涛.长得慢的植物 N.广州日报.2012, (1.9).:8(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 M. 金元浦,周宁译 .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1991. 9钱建江 .阅读教学的“瘦身”策 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2, (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