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中医之精髓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访谈录李翰卿临证妙语80句

上传人:ail****e2 文档编号:52380840 上传时间:2022-02-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转贴中医之精髓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访谈录李翰卿临证妙语80句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转贴中医之精髓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访谈录李翰卿临证妙语80句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转贴中医之精髓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访谈录李翰卿临证妙语80句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转贴中医之精髓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访谈录李翰卿临证妙语80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贴中医之精髓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访谈录李翰卿临证妙语80句(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转贴 中医之精髓(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访谈录) +李翰卿临证妙语 80 句三十六年前,我有幸在北京拜访了同乡前辈蒲辅周先 生。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蒲老谈兴颇浓,他一边吸着 叶子烟,一边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其间,有沈仲圭先生、陈 鼎祺大夫来过,寒喧几句之外,我们老少两代的谈话没有停 止过。我们都忘掉了窗外如火如荼的世事。 蒲老这次的谈话, 影响了我一生。 香江教余, 心境颇静, 回想往事, 恍然如昨。 兹就记忆所及,追写出当年谈话的内容,浑金朴玉,以公同 好。是为记。 伤寒本寒而标热,故治用辛温,汗出热去; 温病本热而标寒,故清热必兼透达。 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 张 菊人

2、先生改银翘散为银翘汤,说北方室外天寒地冻,室内却 炉火不熄,如此,则寒郁于外,热固于中,银翘散中辛温的 荆芥,升提的桔梗皆非其宜,当去之,加黄芩、瓜蒌,我说: 此固一说也,但不可视为定例,我用银翘散,治风温初起, 无汗畏风者, 怕它透达之力不足, 还要加葱白呢。 葱白辛润, 汗而不伤, 和麻桂羌防不同。 表解热透, 我一般不用苦寒药, 用白虎汤亦嫌早,常用鲜芦根、鲜竹叶,衄者再加白茅根, 此名“三鲜汤” 。 沈钧儒先生的公子,感冒发热,午后为甚,倦怠,纳少,口淡,尿少,自服银翘散,药后热不退, 反增便溏。外感当分六淫,当辨何邪而区别治之。 区区感冒, 也不是只分风寒、风热那么简单。此乃阳气不足

3、之体,感受 寒湿,湿为阴邪,治当芳香淡渗,间可用刚,凉药伤中阳, 湿就更难化了。我用平陈汤合三仁汤, 二剂,即汗出,尿畅, 热退。一 湿温或温邪夹湿,最容易见到湿热郁遏,阳气不 能通达。徒清热而热不去,湿留之故也。叶天士说通阳不在 温,而在利小便,常用芦根、通草、薏米、茯苓皮、滑石、 竹叶。通阳不在温,是因为湿热混在一起,热在湿中,故与 杂病不同,不能用温药如桂枝、肉桂、大茴香去通阳,小便 利,则湿去热孤。利小便的药味淡,所以我把它概括为“淡 以通阳”四个字。一 表未解未可攻里。即使表已解,热邪 入里,当清,苦寒药也不要过量,在阳气不足之体,宁可再 剂,不用重剂。否则,热中未已,寒中又起,粗工

4、之用药也。 不能看“炎”字两个“火”,就攻其一点,不计其余。一 辨 证论治的真谛是甚么?是“一人一方” 。病同,其证也同, 也未必用同样的方药,还要看体质、时令、地域、强弱、男 女而仔细斟酌,不要执死方治活人。一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大青龙才是发汗峻剂。大青龙汤的麻黄是麻黄汤的一倍 呢。石膏用量也不宜过重。药罐子有多大?那么大量怎么 煎?有人动辄就用今制半斤、一斤。再说,是药总有利弊,不能只看到石膏清热之力,而不怕它伤阳损胃。一热邪与燥屎相合,不得已而有承气之设,仲景先生于此谆谆告诫: 一服利,止后服,得下余勿服。一次会诊,一小儿食滞,发 热,已经用过许多抗生素无效,不食,腹胀,但鼻准光亮, 一

5、医主张用大承气,我说脾虚之质,鼻准光,必自利,不必 用下,不妨消导。但他坚持,正在讨论时,护士来报,拉稀 便了。一 王清任一心苦苦探索医学真谛,其精神可敬。他 的活血化瘀方,如血府逐瘀汤,果是气滞血瘀,用之多效。 但强调气血,将七情六淫一概抹煞,就未必有当。其方,有 效者,也有不效者,未如所言之神。如说通窍活血汤可治十 年、廿年紫脸印,多少付可见效,实际用之无效。一曾见有人久病恶寒,人着单,彼着夹,人着棉,彼衣裘,冬天生 着火炉,犹自呼冷。此真阳虚也。可考虑用玉屏风散,加附 子、姜、枣,剂量不必太重,阳气复振,营卫和谐,或可见 效。一有人三天两头感冒,前人称为数数伤风,可用玉屏 风散,营卫不调

6、者合桂枝汤。辛温峻汗,表阳愈伤,病愈不 解。苦寒则伤中阳,脾胃一倒,病变蜂起。一肾盂肾炎,临床颇常见。因其尿频尿急,我常用五苓合二妙,加大茴香 一个,琥珀五分,以解膀胱之困,肉桂只用三、五分而不宜 多。一 有很多病,只宜调而不宜治。与其药石杂投,损伤 胃气,不如不服药。我自己就有痰饮宿恙,多年来,我一直不服药,中西药一概不服。唯注意调饮食,适寒温而已,虽 然衰弱,但又多延了一些岁月。六十年代初,我在广东从化 温泉疗养,有人来访,他有多种慢性病,终年西药、中药不 离口,每次吃一大把药。而日见消瘦,饮食不思,餐后还有 腹胀。我说,古人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药石杂投,本已见弱的脾胃如何负担得起?

7、脾胃一倒,就不好办了,我 建议他不妨减少用药,他顾虑重重。我让他先减一点试试, 果不其然,减一点,各方面的感觉反而好一点。最后他终于 甩掉了终年吃药的包袱。希冀吃药来健康长寿,无异于痴人 说梦。治病用药无非是借药性之偏, 来纠正疾病的阴阳之偏。 从古至今,未见有吃药长寿的。一金匮论恶阻,说设有医治逆者,到了第三个月还呕吐不止的,则绝之。楼英说 其意是摒绝医药,和之养之,以待胃气来复。古人说“有病 不治,常得中医”,就是说,这样仍不失为一个中等水平的 医生。一 要是把医生分作三等,我只能算中等之中。一学拳三年,敢打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孙真人也说过: 学医三年,便谓天下无可治之病。行医三年,

8、始信世间无可 用之方。一 罗天益说:医之病,病在不思。医生所思的, 就是辨证论治,而非其它。我坚信唯物论辨证法,不向机械 唯物论投降,我也这么教我的学生。他们总怕我保守,不给 他们我的秘方、验方,我说我没有什么秘方、验方,我用的 都是古人的方,要秘方、验方,去查类书嘛,我教你们的是辨证论治。他们又说,辨证论治,难哪!我说:孙悟空七十 二变,是他掌握了变的方法。不要偷懒,学嘛,没有快捷方 式可走的。一 有位广东来的进修生,在门诊跟我抄方。有 一天,病人少,她说:蒲老,可不可以让我给你把个脉,我 说:好。诊毕,她皱着眉头,说:有结代脉,我说:是结脉? 是代脉?她想了一下, 说是代脉。我说你不错呀,

9、能看出来。 她说三四动止应六七,蒲老你不会出事吧?我说,那你就过 六七天再看。过了六七天,她再诊我的脉,说还是那样。我 说,你看,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也会出 现脉结代,未必就“三四动止应六七”。一眩晕,有虚有实。 我会诊过一位美尼尔氏病患者,先后采用过滋水平肝,熄风 潜阳,泻肝和胃未愈,脉滑、苔腻,我认为其本属阴虚,标 为痰热的辨证不错,用药则须斟酌。既挟痰热,便当清化热 痰为主,早用滋腻,会助痰热,清泻肝火,亦非其治。我建 议改用温胆汤加味而愈。一 子宫脱垂,古称阴挺,多由劳 倦气虚不能固摄所致, 我常用补中益气汤。补中,健全脾胃; 益气,增强功能。每用加鳖头一个,炙酥入煎。

10、一有人说,古方中用人参的,就一定要用人参。我说不一定,仲景先生 生当汉代,那时辽东尚未开发呢,故白虎加人参汤,理中汤 所用人参,皆是党参。四川的泡参,也很好,其色白中带黄, 其味甘淡,入脾肺经补气,加之其体疏松,补而不壅,补气 而不留邪。若嫌力薄,可以多用点嘛。我在成都治一血崩妇女,大法补气摄血,泡参用至四两而效。泡参其价甚廉。梓 潼凤凰山的桔梗,长卿山的柴胡,也都是很好的药。这种柴 胡,叫竹叶柴胡,色绿,用茎,北柴胡用根。一 三物备急 丸是仲景方。其功在攻下冷积而止腹痛。伤于生冷瓜果,积 久不化,非一般消导药可效。有人病此,求治于某老,其用 药,无非楂曲平胃之类,服二十剂无效。此病非攻不能去

11、其 积,非温不能已其寒,我用三物备急丸的大黄干姜,不用巴 豆,改用阿魏而效。巴豆猛峻,不可轻用,即用,也要注意 炮制方法去油用渣,并严格掌握用量。我有个学生,素来用 药谨慎,一次处方开巴豆五分,患者服后即暴吐泻不止,所 谓“一匕误投,覆水难收。”后来我调治了许久才好。一 对 某些慢性疾病,我推崇煮散,即把药碾成粗末、混匀,每用 五、六钱,水一盏,煮七、八分钟,去渣,适寒温饮之。一 日一、二次,不伤胃气,药效也易于发挥,犹如轻舟速行也。 便秘勿轻言泻下,如肝失疏泄,用四逆散,气机升降复 常,大便自通。脾虚运化不好,我用甘麦大枣汤而效。或以 这样的治法神奇,其实不过“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而已”,何

12、神奇之有!一 用药要丝丝入扣,不多一味无谓的药,不 少一味对证的药。用药丝丝入扣,不是多而杂,用药杂乱,是初涉临床者 的通病。原因一是病机不明,病机不明,用药就不能击中要 害。二是急于见功,这样就势必见一症用一药,甚至用几种 药,这就成了唐书说的“广络原野” 。三是瞻前顾后,用一 味热药,怕太热,加一味凉药;用一味泻药,怕有伤,加几 味补药。曾有学生治一个气喘病人不效,来找我,还说是不 是没有按老师的经验加葱白,我看他的处方,一味热药,一 味凉药,下面又是一味热药,一味凉药,我就问他,这是寒 喘,还是热喘?他不能答, 这就是病机不明, 所以用药杂乱。 果是寒证, 用凉药岂非雪上加霜?用药杂乱,

13、 就像打架一样, 你这里一拳头打出去,他那里拉着你的手,那哪能打得中? 我年轻时用药也杂,后来我临叶天士医案,才发现他的用药 真乃巧呀。古人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说 到达药, 当然还是要向仲景先生学习。 他是深知药物利弊的。 不识药,对它的利弊拿不准,用一味不行,那就多用几味, 想不杂乱都不成了。作者:何绍奇教授何绍奇 (1944-2005),四川梓潼县人, 著名中医学者和中医临床家。 1961 年在梓潼县医院拜师学医, 毕 业后先后在乡、区、县医院工作十余年。1974年1978年 任梓潼卫校教师、 绵阳卫校西学中班教师。 1978 年考入中国 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 1

14、980 年毕业, 获医学硕士学 位,留院任教。 1982 年晋升为讲师, 1990 年晋升副教授, 主讲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1994年1996 年应欧洲中医进修培训中心邀请,赴荷兰工作,被聘为该中 心终身教授、阿姆斯特丹门诊部主任、荷兰中医学会学术部 专家。 1997 年 1998 年应聘为北京医科大学药物依赖研究 所研究员,从事中医戒毒药的研究。同时兼中国中医研究院 基础所治则治法研究室客座研究员。 2003 年被聘为中国中医 药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 2003 年到香港浸会大学中 医药学院任教。何绍奇教授在中医药学术及临床方面具有高深的造诣。2000年出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

15、卷畐U主编、病证分支 主编。主要著作有实用中医内科学 (编委)、现代中医 内科学(主编)、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等。他一生为人 正派,性格爽直,学风严谨;他精通医理,书读万卷,堪称 “中医活字典” ;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用药 GG ,屡起疑 难大症。中国中医药报从 2002 年起为其开设绍奇谈医 专栏,刊载了他的治学心得和临床经验 80 余篇,文笔犀利, 文风朴实,内容涉及医理、临床、医史、医话、中药等,字 字珠玑,见解独到,吸引了大批读者。他在香港任教期间, 忘我工作,贡献良多,深受学生和同事的爱戴。李翰卿临证妙语 51 句谆谆教诲,有如面授。古人以“立德, 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李先生所传俱

16、为真知灼见,读后收 获良多,感慨古人“天、地、君、亲、师”之深意。病机挈要1燥证,喻氏谓属热,沈氏讲属凉,其实,他们所说到的 都是燥证的一个方面。 故吴鞠通、 俞根初都指出, 燥有热燥、 凉燥之分。其机理喻以蒸笼,如水火不偏,则熏蒸而无燥; 如火盛水少, 则无气为热燥; 水多火微, 蒸不起气来为凉燥。 临证必须有此两种概念,则易分析,但仍凭见症为依据,方2四损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是也。杨栗山所谓气 血两虚、阴阳并竭是也。大劳、大欲、大病、久病、老人、 产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是其因。气虚者,真气不足也, 其症气不足以息,言不足以听,或欲言而不能;血虚者,真 血不足也,其症通身萎黄,两唇白

17、,或素有失血之证;阴虚 者,真阴不足也,其症肌肤甲错,五液干枯;阳虚者,真阳 不足也,其症厥逆,下利,肢体畏寒,口鼻气冷。单虚者单 治,兼虚者兼治,虚而兼寒者温而补之,虚而兼热者清而补 之,虚而兼实者须审其标本、 先后、 缓急、多少随机而治之。3仲景说: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巳至未就是北京时 间上午 9 时至下午 3 时。这个时间正是阳气最盛的时间。太 阳病本来是风寒损伤了卫阳的证候,故遇阳盛之时卫阳有所 帮助, 故能自愈。 我的看法, 这不是绝对的, 不可完全依靠, 只可作为治疗本病的有利条件之一。4虚热证是虚而兼热或兼火的证候,亦称之为虚火,非单 指阴液不足, 阳气相对偏盛的虚性亢奋的病

18、理状态。 其形成, 或因虚而生热,或热久致虚,或体虚兼患热证。临证证候与 火热证相同,其主症为烦热,口渴喜冷饮,但服清凉泻火药 不效或反加重,只有用滋阴养血生津,引火归原,或甘温除 热之法方效。如伤寒后期竹叶石膏汤证,阳明经病人参白虎 汤证,口糜龈烂之甘露饮证及十味地黄汤证,咽痛之养阴清 肺汤证等。5头不痛项不强,便知非太阳证;但头痛不项强也非太阳 证,如项强痛反不恶寒,脉不沉,不可谓非太阳病。太阳病以头项强痛为提纲。6结胸是伤寒误用下药而成的胸腹硬痛的证候,分为大、 小、寒、热、水、血、痰、食八种。其中胸腹不按自痛,按 之更痛者,为大结胸;心下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者,为小结 胸;兼不热、不渴,

19、小便清白,为寒结胸;兼烦渴便闭,为 热结胸;兼怔忡,头汗,无大热,揉之有水声,为水结胸; 兼漱水不咽,喜妄如狂,大便黑,小便利,为血结胸;兼脉 滑喘嗽,为痰结胸;兼气口脉大,为食结胸。7人参白虎汤之 “背微恶寒” 、“时时恶风” ,非谓之表不解, 乃因内热太盛,自觉室温较低而有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之感 觉。8胸背腰痛,皆有因痰者。痰者,痰饮也,为水湿不能吸 收所致,脉多带滑象。同时,痰饮在胃即呕,在上则眩,在 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肺则咳喘,在胸膈则满闷 短气,郁于经络则麻木偏枯。若忽患腰背胸胁牵引痛,走而 不守者,即可考虑痰。但痰与风要加以鉴别,从体质上、脉 象上和患者每感痛处有寒凉重

20、着的感觉等,稍加留意,不难 辨认。辨证心法9辨证要结合整个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不要单凭某一症 状。如伤寒的证候群和温病的证候群好辨,假如单凭一“恶 寒”症,究竟属风、属寒、属湿、属热,如何能认清呢?因 此,辨证一定要注意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不致误。10若表里证俱在时,症状是区别表里多少的关键;虚实证 俱在时,脉、色、腹诊相结合是区别虚实多少的关键;但对 大实如羸状或至虚有盛候的患者必须按腹,若腹满硬痛拒按 则为实,腹软喜按者为虚。11寒热真假之辨别关键,一在于舌苔的干燥与否,二在于 口渴喜冷与否。真热假寒,必见舌苔干燥,口渴喜冷;真寒 假热,则舌苔多润滑,口虽渴而不喜冷饮。当明辨之。12虚火

21、上逆(炎)有两种情况,一是阴虚,须用滋阴降火; 二是阳虚(虚阳外越) ,须用引火归原。阴虚水不济火而致 虚火上炎者,小便必黄赤,脉必兼数,兼见面赤、唇红或口 鼻出血、齿痛、齿衄等症;如系虚阳外越者,为阴盛龙雷之 火浮越, 亦现面赤、 口渴、 烦躁等热象, 但口虽渴而不欲饮, 小便必清长,脉沉小兼迟或浮大无根(尤其须注意右尺之 脉),更有下肢发凉的见症。二者性质不同,当明辨之,不 可误人。13伤寒是百病的基础, 伤寒之方, 通治百病, 善治伤寒者, 杂证自易,确实如此。例如,承气汤不是单纯治伤寒的,当 归四逆汤也不是单纯治伤寒的。曾用承气汤治腹泻、痢疾、 失眠、昏迷、咳嗽、发热、郁证、虫证、瘀证

22、、痰证、火证、 湿证等病证,均取得良效,特别是一些危急重证,用之更是 得心应手,往往一剂承气,即可救危难于既倒,使病人转危 为安。人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我曾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宫 外孕均一一说明一个道理,即伤寒为百病之基础,伤寒方通 治百病,关键在于掌握伤寒每一方剂之功能、主治病证和应 用规律,临证运用,才会得心应手。14小儿之热,如手心热盛,多为肠胃积滞,每以保赤万应 散开泄之而愈;如手背热,多系(或兼)表证,宜疏风清热, 发散清解之。15高热证要注意其兼表、 兼里各个方面。 兼表者, 多无汗, 间有恶寒;兼里者,必大便秘,腹胀痛拒按。前者宜汗,后 者宜下,看证无误,才能取得效验。16战汗一症

23、, 多出现于外感热病病程中, 为邪盛正虚之时, 突然出现战栗,继而全身汗出,是正邪交争之象。有战后脉 静身凉而愈者,此为正盛邪去,有战栗而不汗出者,或战而 汗出不泽者,或战而汗出太过者,均属正虚之危象。若战而 汗出太过,来复汤、既济汤可急用之;战而不汗者,可啜温 水以助之,必要时可助以强心剂;汗不止,脉仍大者,以葡 萄糖之类辅佐之。热性病过程中,若突然肢冷、脉伏,即应 考虑战汗之显蛔,做好救治准备。17湿,有寒湿、湿热,有在表、在里,有在上、在下之分, 但都必须以湿为主,寒热只属兼证,居从属地位。如若热胜 于湿,寒胜于湿,则不在湿证范围。必须明辨其主次,这是 诊断中的一个关键之处。18痰证,要

24、辨别寒热虚实。热痰黄而口渴,溺赤,用竹沥、 胆星有效。若病垂危之喉间痰鸣者,忌之。此属虚痰、寒痰 之属,因三焦火衰,土崩水泛所致, 医学从众录中风篇 曾论及,可参阅之。19.太阳头痛大部分为后头部疼痛, 但根据临床, 也有前头部 痛者,因为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也,但必须具有 发热恶寒、 项强脉浮等方能正确, 因为这是感冒风寒的表证。20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但要考 虑夹杂的主次,是阳虚为主稍感风寒呢,还是外感为主稍兼 阳虚。前者附子多用,麻黄用量宜少;后者,则按麻黄附子 细辛汤原比例用之。如病情稍久,可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 必要时还须加入人参。所以临床必须细心体会分

25、析,方能用 之妥当。21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也属于肝风内动之范围,有实有 虚,从全身证候、舌苔脉象综合分析,实者宜下,虚者大小 定风珠之类可选用。22亡阳有二,一种为亡阳厥逆,一种为阳气飞越。亡阳惊 狂,卧起不安者,属于后者。这种阳气飞越,以阴虚不能潜 阳者为多见,临床见症,必须有脉数、喜冷之阴虚现象,如 属下寒迫阳上越者,必须从实际证候上体验才对。23腹满身重,难以转侧,有属湿者,也有属热者。如阳明 篇内白虎汤证,即有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必须综合舌苔脉象 及全身症状分析,才能诊断无误。24吐衄为热伤阳络所致,但热须辨实热、虚热。如突然发 病者, 体壮实者, 脉象有力者, 夏季之时发者等, 多为

26、实热, 症见舌苔黄、口苦、便秘等,便为确据。另一种,久病者, 或热病之后期者,脉虚数者,或素有阴虚情况者,即应以虚 火论治。25升阳之药, 什么时候可用呢?如带证、 崩漏、 腹泻日久, 导致清阳下陷者。又治头部之病,用升阳药的机会多,但脑 充血者忌用。用药方面,都要抓住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才 有把握。26喘无善证。喘之陈发者,以虚证为多。27费绳甫有一治胃火郁结之案,甚佳,当细心留意体会。 临床上遇到口吐冷沫之症,当然应以寒断之,可问题在于用 温药而更盛,此时又不能用苦寒,所以滋胃阴以清胃火,实 属良法。但我们不能因为有此案而怀疑吐冷沫之症。开始用 药寒热乱投,常致影响以后用药,所以开始用药不

27、宜太乱, 用量不宜过大,即是这个道理,当注意之。28消化性溃疡,一般应采取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曾治一 例,因其遇冷即发,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好转。所以,临证用 药,不能拘于常法,而应细心辨证。29曾治一西医认为是麻痹性肠梗阻之病人,经诊为虚寒夹 实之证,融合黄龙、温脾、大承气之意,一剂即减轻。再诊, 右脉稍有力,左脉沉,此为兼有郁结,再加香附,一剂则梗 阻现象基本解除。30痢疾初起兼发热,多为表热,葛根等为必用之药。曾治一小孩, 9 岁,患暴发型痢疾,因兼表热,给以葛根芩连汤加银花、连翘,一剂即热退。一般如系热痢、白痢,用白虎 汤,赤痢用白头翁汤(不兼表证)加减。便涩的加大黄以疏 通之,亦为治痢之

28、要则。31凡泻证,泻前即痛,泻后痛止者,此为有夹实的征象, 治宜补中寓泻。 如系胃苓汤证, 亦须少加入大黄、 枳实方可32曾遇一例再障贫血,审其证系肝气郁结,用逍遥散治之 好转。凡遇再障贫血,应从肝、脾、肾三个方面辨治。如脾 的方面,血为水谷之精气,由脾胃所化生,若脾胃伤,何以 生?但导致脾胃受伤不能生血的原因又是什么,需要进一步 辨识,找准这个原因,即可治好。上述从肝论治用逍遥散, 仅系一个方面。33曾治一失眠患者,多时不愈,诊之发现下腹部有压痛, 考虑为瘀血,用桃仁、赤芍、枣仁、茯神等,予数剂,显著 好转。此失眠即由于瘀血所致也。34痹证昼轻夜重者,阴邪在阴分也。遇风雨阴晦而甚者, 此阴邪

29、犯阳分之证也。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 也。体重者,为感湿之着痹证也。用散风除湿之行痹方而不 效者,属寒湿之证。痛处发红,按之仍热,为风化为热之证 也。35痹证, 其在皮脉者易治, 在筋骨者难已。 五痹日久入脏, 其人中虚者,难治多死;五痹日久,不见五脏痹之症状者, 为脏实不受邪,易治。36痹证大抵知痛知痒者易治, 不痛不仁者难医。 入脏者死, 留连于筋骨之间者,痛久难愈,留于皮肤之间者易治。37虚劳须分阳虚与阴虚,其共同点为盗汗、脉数、经闭、 咳嗽等症,不同点为阳虚畏寒,不喜热饮,阴虚畏热,口干 口渴,喜饮,当辨别清楚。38数脉有虚有热,数而无力为虚,虚劳之证脉皆数,其中 数而有热象

30、为阴虚,数而无热象为气虚。临证遇数脉,宜详 辨之。39大脉属虚(大虚有盛候) ,当结合病史及临床见症加以 分析,如属热盛者,即白虎汤证的一面,当不难辨认。这种 脉象,老年患者居多,或久病之后亦可见到,不论阳虚、阴 虚都有,尤当细加辨之。40真武汤,用治喘证、咳嗽、气短、心脏病等,辨证着眼 点在于有水气而属寒性者,用之即效。本方为治阳虚不能化 水而设,虚者应加人参,临床如见浮肿不得卧,小便不利, 畏凉喜热,皆可用之。41乌梅丸证之特征即上热下寒,如发现呕吐蛔虫,心中痛 热,气上冲胸,并有腹泻,即属此证,细心体会,不难辨识。 久痢之寒热夹杂者,亦可用之。曾治一胆道蛔虫症,疗效很 好,但必须符合上述

31、证候特征,才会有效。42伤寒论小建中汤小柴胡汤条,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 中急痛者,先予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两种 证候常易混淆, 示人以腹痛胀之证候, 须先分清这两个方面, 前者属于虚寒,后者属于肝气不舒,即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之意,非叫人先用小建中试之,而后再用小柴胡也43补中益气汤治中气下陷变生诸证,问题在于什么是中气 下陷,我们如何去辨识它?只有辨清是中气下陷, 用之才效。 如临床见到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崩漏不 止、白带日久而多、小便多而频等,都可首先考虑是否中气 下陷,再审其全身症状,必有倦怠懒言,多汗,气短,脉虚, 或大而无力,则不难辨识。44礞石滚痰丸

32、主治顽痰怪证, 应用目标为体格壮实, 有热, 口苦,痰粘稠,便秘者,脉象必沉滑而有力,舌苔粘腻。至 于控涎丹,为逐饮之剂,无此证之热象,痰清稀者宜之。45升麻葛根汤,宜于麻疹将出未出之际,而伴有腹泻者宜之。其表证常兼有目痛鼻干不得眠,口稍渴。阳明热甚者禁用。无下陷之机者,亦勿用。至于发斑者,宜犀角化斑汤, 勿须透表。疹则必须透达,故多宜升散之剂。46月经痛连乳胀痛者,多属肝经,兼腰困者,多属肾。前 者逍遥散加减, 后者川断、 杜仲等选用, 但临床多混合出现, 孰轻孰重,用药当权衡之。47曾治一女性患者,呕吐较剧,饮食入口即吐,伴有月经 过多疾患,左脉沉,已 20 天,胃部尚有拒按、便秘。此病

33、为肝郁导致胃气不降,为寒热虚实夹杂之证。仿干姜黄芩黄 连人参汤之意,加半夏、当归、大黄、旋覆花、代赭石等品, 效果很好。48白带一证,总的来说不外湿热、寒湿郁结几个方面,问 题在于我们如何辨其性质,这就需从全身症状来鉴别。如兼 胸满、胁胀、嗳气、寒热,脉沉弦(尤其左脉) ,即可考虑 肝郁的一面,同时肝郁可影响心,又可影响脾,临床务须随 机应变。 例如, 用逍遥散时, 如有心悸失眠、 血虚诸症之时, 可合归脾; 有肝热之征时, 宜加丹栀; 如日久, 又兼肾虚者, 可合六味。必须是审证明确用之才有效,否则乱用妄用是不 会有效的。49黄带,为妇科常见的证候。傅青主有易黄汤的方子,然 黄带也有不同情况

34、,究竟哪一种黄带适用易黄汤呢?以药测 证,当为子宫有湿热,兼脾肾两虚者,可以用之。同时,不 是脾阳虚而是脾阴虚的情况下可用,症见带如浓茶,气味臭 秽,饮食减少,不喜燥热,腰困带多。50病情是复杂的,寒热虚实常交互出现,临床须在这些方 面多留意。如曾治一妇女产后之病,表现为呕吐、腹泻、口 苦、胃脘有压痛,平素是虚寒体质,当然产后为虚,腹泻为 虚象, 兼有体质偏寒, 拒按为实, 口苦为热, 证情是复杂的, 给以人参补虚,干姜温中祛寒,半夏止呕,大黄去其实兼清 泄其热,一剂即愈。51一产后病患者,系剖腹产,产后腹胀,经西医检查,为 继发性肠梗阻。 经会诊, 发现两个特征: 一是吐痰清稀量多; 二是腹虽胀,无明显拒按,鼓肠较剧,微热。拟方二陈汤加 莱菔子、大腹皮、柴胡、桃仁、益母草等,服后即减轻。又 治一例产后鼓肠,审证系瘀血,拟归、芎、桃仁、乳、没、 腹皮、台参,亦治愈。 因无明显寒热, 故药亦不用温凉之品。 总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用药恰如其分,自然见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