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动力匹配及控制技术

上传人:d**** 文档编号:52073055 上传时间:2022-02-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探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动力匹配及控制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探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动力匹配及控制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探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动力匹配及控制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探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动力匹配及控制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动力匹配及控制技术(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探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动力匹配及控制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投入到工程建设当中。其中工程机械液压动力系统的优化匹配控制技术就集合了目前多种理论与技术的一项高级系统技术。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从业经验,阐述了传统的技术设计,详细分析了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动力匹配的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就控制技术中的设计重点进行探讨,以 供同行参考与借鉴。机电一体化的主要技术是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动力匹配和控制技术。 此技术很好地发动机、液压系统以及 PLC控制技术连接在一起,在 工作途中为机械提供持续稳定和可靠的性能。相较于很多需要不停 地工作的大型工程机械,此机电一体化技术它能够通过自动化给了 工作人

2、员很多的帮助,使得操作的时间变短,操作中的失误也减少, 所以很多工程机械液压系统都普遍运用了此种技术。以下我们针对 此技术的发展以及成熟过程来讲述这门技术的设计特点,同时总结 出此技术在发展途中遇到的一些问题。1. 传统的技术设计1.1. 定量泵目前,很多小型机械经过快速发展形成了大型工程机械,而小型机 械的定量泵设计一直按照系统的最大工作流量以及最大工作压力乘积经过计算转化后的系统最大输出功率只能同发动机的净功率一样 或者小于。此定量泵防止功率的利用系数偏低,所以不能满足大型 工程机械的工作需求。1.2. 单泵恒功率控制技术及其特点针对两个弹簧弹力进行不同的设计,对变量泵的输出流量进行控制,

3、这是单泵恒功率控制技术的特点。当首个弹簧设定力承受到一定的系统压力时,降低了变量泵的排量;直至第二个弹簧的设定力被系统克服后,促使变量泵变量出现曲线变化。此控制设计使得变量曲线上的工作流量乘以工作压力得出来的离散值接近一个常数。此时就很好的利用了发动机的功率,并且确保了发动机不会由于过度承 载导致熄火,从而暂停工作。1.3. 双泵或多泵恒功率控制技术及其特点有效地把发动机的功率分到每个泵是双泵或多泵恒功率控制系统中的主要以及困难的地方。过去的双泵和多泵恒功率控制技术有很多 不一样的功率分配组合方式。首先,分功率控制。此分配按照各个 泵所相关的操作执行机构要求的实际功率来确定的。在设计途中, 考

4、察顾虑到各个泵所特有的独立变量控制机构,这才能确保各个泵 都能事先规定它自己的工作量。但是因为发动机的功率是恒定的, 如果多泵中发生些许不需要工作的事情,那么就会浪费整个发动机 的功率,况且大型机械的发动机功率非常大,所以这种浪费坚决不 能发生;其次,总功率控制。总功率控制只用了一个变量机构,这 是其与分功率控制的区别,此控制技术虽然能够满足每个泵的功率 间需求的互补,但是仍优主泵输出的大流量转化为热量不见了这种 问题。最后,最新研发的交叉传感控制技术以及负反馈交叉传感技 术都不能好好解决完全利用发动机功率或者主泵功率的问题。而且 因为交叉传感技术以及工程机械的联合本就不够熟练,从而使得此 技

5、术变得越来越困难,还没有平常的分功率和总功率控制技术得到 的效果好,而且投资也过大,很难得以推行,广泛使用。2.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动力匹配的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从过去的控制技术的解析说明可以知道,即使此项技术不断地在进 步,但仍然没有解决完全利用功率的这个很大的问题。 20 世纪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此技术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在过去 十几年里,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很大的成就。我们把计算机技术运 用到发动机的动力匹配以及控制技术中,促使功率使用的程度大大 提升。现如今,在外国有许多大型工程机械公司都已经慢慢在此方 面投入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用来加强研究及开发。根据大型工程机 械用户对机械工作量的要求,我们将计算机优化的机电一体化动力匹配以及控制技术的模式单独设置。不一样的工作状态有其不一样 工作模式。当机械操作人员布置好机械的工作模式后,电脑会第一时间向发动 机发出指令,给定发动机的油门开合度,同时对发动机的旋转速度 进行测量监控。在电脑的数据库中对发动机的目标转速进行查证核 实,同时选择其工作模式。当下,在我国大型机械泵的领军人物三 一重工研究开发出确保整个控制系统在不一样的负荷下都可以保持 一样的工作转速,不会因负荷太重导致熄火暂停工作的是柴油机转 速闭环控制装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