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标准2011(共4页)

上传人:b410****zcfj 文档编号:51972934 上传时间:2022-02-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计算机课程标准2011(共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计算机课程标准2011(共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计算机课程标准2011(共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计算机课程标准2011(共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课程标准2011(共4页)(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号】(D) 【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艺术类非计算机专业 【授课单位】基础教学部【学 时】2学时/周【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 2011年4月【学 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 课程性质与作用1.1.1课程性质: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本课程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了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总的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能够

2、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环境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1.1.2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先修课程:无 本门课程主要是为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打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1)一门受益面最广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是高校开设最为普遍、受益面最广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我院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涉及各个院系的大一专科学生。(2)一门计算机应用技能通识教育课程。该门课程教学内容贯穿一条主线,即培养学生为适应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更好地工作、学习、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应用技能及基本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并为后继课程打下基础,逐步适应网络化的学习环境。(3)一门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3、实践,服务于不同起点学习者的课程。鉴于参与该课程的学习者所具备该课程内容学习的知识起点差异很大,我们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功能,尝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建构,旨在创设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在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又将教师从低层次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大量运用突出应用背景、体现真实环境的学习资源,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通常隐含于情景中,使得每一个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通过课程各取所需,有利于拉齐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基础知识起点,并帮助学生树立完成学习的自信心。(4)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高速度给基础教学直接带来了的挑战就是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如何在有限的学时

4、中,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增加课程信息容量,将最新最热门的技术应用反映到课程中,使该门课真正成为一门计算机学科在应用领域的“即时快照”。这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不仅要在教学内容大纲上进行修订和补充,而且还要通过调整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补充了课外讲座形式,完善上机辅导组织形式,将反映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最新内容及时引入课程,如将因特网技术及其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系统安全等引入课程内容体系。(5)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熟悉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工作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在网络环境下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

5、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初步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1.2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对软件的使用进行现场操作讲解。即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效率为目的,在一个总体的要求上又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特点,使其满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在教法上贯彻“在应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的思路,采用“实例引导,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以便使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的内容。即从最具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教学模式研究入手,重视基础,搞

6、清概念,立足应用,强调操作;理解基本概念,熟悉基本操作,掌握基础应用。二、课程设计思路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并未在大中小学中成为一个系列课程,因此该课程面临学习者学习起点差异非常显著的现实困难,同时我们还面临课程内容不断更新的挑战。如何成功开设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和实时性于一体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程成为重点。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针对某一领域,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针对学习者的知识起点差异大、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快的特点,不同专业因其计算机应用特点不同,可能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不同要求,但一般来说,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如下:为充分保证整体教学

7、质量,我们从学习者特征分析出发,通过网络教育技术的深度开发与应用,结合传统教学的多媒体化改革,探索出一套新型教学模式:“课堂交互启发与网络情景学习模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创设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和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通过基于网络资源的情境探究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新知识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和差异,明确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课堂教学充分运用面授教学的特点,讲授形式由知识概念的传递变为问题讨论、归纳和总结,教学内容的组织并不是网络教学资源的重复,而是以整理、提高和帮助学习者的网络自主学习活动为目的,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同时加入了一些利于启发和培养学习者创新思维的

8、内容要素。三、课程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具备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和网上获取信息与交流的能力。(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使用方面方法。理解计算机文字处理的基础知识,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掌握Internet的使用方法。掌握电子表格或数据库管理系统。(2)能力目标:具有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管理常见应用软件的初步能力。具有熟练的汉字

9、输入能力。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在WINDOWS系统中多媒体的使用方法。具有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编辑,格式化,图文混排和打印文档的能力。具有使用电子表格的能力,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数据的能力。具有使用Internet 收发电子邮件,使用浏览器检查并获取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鉴于非计算机专业面广量大的特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不是某一单个因素的结果,而是涉及学生所处环境的各个方面。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框架,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围绕“夯实基础、面向应用、提高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行之有效的实践环境是虚实结合、课堂内外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分为两条脉络展开:培养计算机实

10、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性人才。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内容着重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以及网络基础知识和多媒体知识。课程任务是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互联网应用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理论知识强调学科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4.1 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熟练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于实际应用。 掌握: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应用。 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所学内容4.2教学

11、内容【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要采用“模块化”系统结构组织教学内容,以适应技术的发展。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模块化内容有利于不断补充和更新原有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4.3课时分配表五、课程实施条件5.1教学条件要求:5.2 师资条件:5.3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要采用“模块化”系统结构组织教学内容,以适应技术的发展。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模块化内容有利于不断补充和更新原有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5.4教材编写建议:理论结合专业发展实际,多一些贴合专业发展的实际案例,能有更多一些的操作技巧。六、考核评价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

12、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对软件的使用进行现场操作讲解,在教法上贯彻“在应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的思路,采用“实例引导,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以使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的内容。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七、课程资源:八、其他说明1本课程标准是结合目前我院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制定的,只适用于我院。2由于本门实践性很强,可采用自学自练的方式,进行自我检测,可以将作业中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网上交互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习。3.本门课程考试分为理论部分(第一部分)和操作部分(第二七部分),满分100分;理论部分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形式。3考试时间:90分钟。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