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51770728 上传时间:2022-01-30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0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广东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广东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广东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第 一 节课内文言文阅读01考纲解析02中考命题规律03解题策略04中考真题Contents 目录考纲解析考纲解析中考命题规律中考命题规律文言文阅读文段来自课内,近几年考过的一般不会再重复。根据最新中考考纲要求,2015年考纲中课内文言文阅读的题型仍然延续2014年的。第一题是词义选择题,3分;第二题是句子翻译题,3分;第三题是内容理解简答题,3分。总分共计为10分。1. 第一题为词语释义选择题,第二题为翻译题,第三题为内容理解简答题。2. 值得注意的是,2014、2015连续两年的中考真题的题型没有完全跟考纲:第一题的题型为词语解释填空题,第二题为翻译题,第三题为综合分析

2、选择题。只有第二题的题型保持了一致,这给了我们一个提醒,不要死扣题型,要抓住考点进行全面复习。3. 考查点为“词语理解”“句子理解”“内容理解”,抓住考点,结合考纲和中考真题。解题策略解题策略m解读广东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要掌握以下几点内容和方法:m1. 1. 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虚词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解准词语。等文言基础知识,解准词语。m (1)一词多义。古代的词语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掌握了最基本的义项后,就能很容易找到其引申义。m【例】间:m中间。送东

3、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m介入其间,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m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m确定多义词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来考虑。确定多义词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来考虑。m (2)(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从古至今,大多词义都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m词义扩大。m【例】“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已成为河流的统称。m词义缩小。m【例】“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孩子”,现只指“妻”。m词义转移。m【例】“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身”。m(3)(3)通假字。通假字。

4、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那个字的意思。通假字不能用假借的这个字的意义去理解和读音,而要按被代替的那个正字的含义去理解和读音。m【例】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应读xin,是“出现,显露”的意思。其中的“见”是假借的字,“现”是被代替的字。m(4)(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m名词活用为动词。m【例】“丹书帛曰”中“书”本为名词“书本”,活用为动词“书写”。m名词用作状语。m【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箕畚”是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动词活用作名词。【例】“殚其地之出,

5、竭其庐之入”中“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出产的东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披坚执锐”中“坚”原是形容词“坚硬”,用作名词“坚硬的盔甲”。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中“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巩固”。动词作状语。【例】“行收兵”中“行”是“收”的状语,意思是“在行军途中”。m(5)(5)文言句式。文言句式。m判断句。判断句。m肯定判断句有五种形式:mA. 用语气助词来表达,如“,者也”或“者,也”。mB. 用副词“乃”“即”“皆”“必”“诚”“则”等来表达。mC. 用动词“为”帮助判断。mD. 用判断词“是”来表达。mE. 直接把主语和谓语连在一起。m【例】臣本布衣。(出师表)

6、m否定判断句的形式:句中用否定词,如“无”“未”“莫”“弗”等。m被动句。m借助下列句式可以帮助判断被动句:mA. 借助于虚词,如“于”“为”“为所”“被”“见”等表示被动。mB. 不借助于虚词,由动词本身表示出意念上的被动。m【例】宠辱偕忘。(岳阳楼记)(宠和辱都被忘记了。“宠辱”变成受动者)倒装句。A. A.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谓语位于主语的前面,突出谓语,加强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是主语“汝之不惠”的前置谓语。B. B.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位于动词或介词前面。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时,常常前置。【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介词的宾语前置了,即“以

7、何”,相当于“凭什么条件”。C. C.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指状语(特别是由“于”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对动词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例】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句中的“于长勺”是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充当补语。D. D.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放在它的中心词后面。【例】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句中的“远”放在了中心词“江湖”的后面,充当后置定语。m省略句。为了表达的简洁,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前提下,省略了句子中的一个或几个成分的句子。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mA. A. 省略主语。省略主语。m【例】(村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

8、之。(桃花源记)mB. B. 省略谓语。省略谓语。m【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mC. C. 省略宾语。省略宾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另一种是省略介词后的宾语)m【例】投(之)以骨。(狼) 省略了动词后的宾语。mD. D. 省略介词。省略介词。m【例】诸郡县苦(于)秦吏者,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6)(6)虚词。虚词。 虚词指无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叹词及一部分代词。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的虚词在意义、用法上均有很大差别。对于文言虚词的辨析,主要应依据全句的意思,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去分析。同一类虚词,往往有多种语法作

9、用,应根据语境推断其意义和用法。初中阶段要求熟悉和掌握的有:“其、以、而、之、于、乃、且、夫、盖、则、然、者、焉”等虚词,其中重点掌握“之”“于”“而”“以”“其”“为”这六个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从功能角度,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起指代指代作用的:其、之、若。【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其中的“若”,是指代第二人称“你”。起组合组合作用的:以、于、为。【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其中的“于”,是表时间的介词,解为“在”的意思。起连接连接作用的:而、则、乃。【例】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其中的“而”是表连接作用的,解为“并且”的意思。起语气助词语气助词作用的:也、乎、哉、焉等。【例】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其中的“哉”是表语助作用的,解为“呢”的意思。m2. 2. 译准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译准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m 翻译的原则:准确、通畅和有文采(生动、优美)。要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m 直译直译时,应采用下列方法:m(1)留:即保留。留:即保留。包括人名、地名、国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及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m【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这些表时间、人名、地名的词可直接保留。m【例2】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可保留。(2)补:即补充补:即补充。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

11、些成分,译成现代汉语就必须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否则,就会出现语意不清的情况。【例1】 (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省主语) (出师表)【例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谓语) (曹刿论战)【例3】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省宾语) (愚公移山)(3)删:即删减删:即删减,删掉不译。有些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表示它,或虽然有与它相当的词,但如果译出来句子会不通顺,反而会不好,这时就可以不译。【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其中的“夫”字是发语词,表示引起议论的作用,可以不译。同义连用的实、虚词中的一个,及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翻译时可以不译。【例】山有小口,

12、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句中的“仿佛”与“若”意思重复,应该删掉一个不译。m(4)换:即更换换:即更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翻译时应注意。这就是常说的古今异义词。还有,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用本字。m【例1】仲永生五年。(伤仲永)古文中的单音词“生”应翻译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出生”。m【例2】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句中的“咸”应译为“都”的意思。m【例3】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句中的“交通”应译为“交错相通”。m(5)调:即调序调:即调序。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调整语序,以适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要求。m【例1】投以骨。(狼) 即“以骨投之

13、”,要先补充,后倒装,再翻译。m【例2】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应调成“行者于树休”后,再翻译。(6)应:即对应应:即对应。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与另一个字组合,或直接使用现代汉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对应现代汉语的意义。【例】有仙则名。(陋室铭) 译为: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遇到下列情形时,可以采用意译意译的方法: 古文中一些典故(尤其是事典),不用照字面翻译,可只译述其基本内容;或文句中用了特殊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可译述其本意。【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瞻予马首”是从“马首是瞻”变来的,如果译为“看我的马头”,读者就读不懂,所以要翻译为“听我的指挥”。 也

14、就是说,不能直译时,可按照原文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加以适当的变通,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翻译口诀:首览全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首览全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力求直译。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力求直译。古文翻译,直译、意译相结合即可。3. 3. 开放性问答题理解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开放性问答题理解类题型

15、的解题方法。 (1)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初中课文所选编的文言文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写人叙事,一类是借事言理,一类是写景抒情。要求说出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看法,主要是对第一、第二类文章的要求。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中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其次,在此基础上,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你的观点可以跟作者相一致,但应换一种说法;也可以跟作者不同或相反,但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 (2)(2)第二类解题方法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

16、收获。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初中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无论是构思立意、写作手法还是语言风格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它的美是无处不在的,给我们的启示和收获很多。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m 因此,在答题时,可以按这样的思路思考:m读(忆)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的。m作判断,这些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如值得提倡,我们应该如何去发扬;如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又该如何去改正或抵制。m4. 4. 理解类题型中选择题题型的解题方法理解类题型中选择题题型的解题方法。(此类题型考纲不作要求,但2014、201

17、5年广东中考真题卷都有出现,所以考生也要注意一下,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m(1)选择题的选项,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架构:m筛选文中的信息。m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m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m分析文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m (2)解答选择题要先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全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截然分开的,而是以对事物的整

18、体认识为前提,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m“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从而对选项的表述加以判断。m“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了解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m“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19、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的看法,注意是指文章的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白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委婉而含蓄,因而这类题的难度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看法,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与概括。m“分析文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分析文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文中所使用到的主要手法。写作手法就是文章中用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增强表现力、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手段。写作手法一般包括三个层次: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20、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修辞格的运用,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以上8种为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修辞格),以及反复、双关、反语、引用、对比、衬托(映衬)、顶针(顶真、连珠)、移用、通感、婉曲、回文、呼告、互文等。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

21、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在构建选项时,命题人有时张冠李戴,故意混淆概念;有时以偏概全,感觉似是而非;有时却又犹抱琵琶、故意遮遮掩掩;有时有意错漏颠倒,甚至无中生有等。因而这类题目难度并不小,它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时仔细分辨,还有对相关知识内容及概念要清楚明白,进而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例1】(2015广东)小石潭记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

22、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m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m(1)潭中鱼可百许头m(2)以其境过清m(3)不可久居m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m(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m(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大约(表示估计数)。凄清、冷清。留、停留。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溪水)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m3

2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mA.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mB.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mC. 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mD. 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C项“潭中气氛小潭源流”和“景随

24、情迁”不对m【例2】(2014广东)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

25、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孰孰视之()(2)臣之妻私臣()(3)时时而间进()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仔细偏爱间或,偶然(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

26、不如(徐公美)。(关注点:“自视”“弗如远甚”)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关注点:“初下”“若市”)【解析】 词语解释要求准确翻译课内重点实词,不增减字。m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mA. 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mB. 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mC. 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mD. 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作充分

27、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 D:“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领悟。【解析】选择题要求仔细审题,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理解进行对比,最后作出判断。【解析】句子翻译要以直译为主, 逐字对应翻译,特别是句中重点字词一定要准确翻译出来;以意译为辅,使语句通顺、连贯,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留、补、删、 换、调、应)提问答疑提问答疑Answer questions第 二 节课外文言文阅读01考纲解析02中考命题规律03解题策略04中考真题Contents目录考纲解析考纲解析中考命题规律中考命题规律2015年考纲中课外文言文阅

28、读的题型延续了2014年的。1. 第一题为词语解释题,第二题为句子翻译选择题,第三题为内容理解简答题。2. 课外文言文的情况与课内的一样,中考真题的题型没有完全跟考纲:第一题为词义的比较选择题,第二题为断句题,第三题为内容理解简答题。只有第三题的题型保持了一致。3. 预计2016年很可能会延续中考真题的题型,考生在紧扣考纲的同时,多注意复习中考的题型。解题策略解题策略面对从未读过的文言文,又无工具书可查时,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考生都感到束手无策。所以根据实践,给考生总结出解题三个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给出了文中某些关

29、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如2010年江西中考试卷中的课外文言文独醒杂志,此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内容方向。所以,看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的题目。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m第三步,第三步,

30、“对症下药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解答问题。m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型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m(1)词语解释题词语解释题。这类试题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m(2)句子翻译题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m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m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

31、、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m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m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m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m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m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太不聪明了!m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m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

32、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m(3)内容理解题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试题有三种方法:m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m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m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m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中考真题中考真题m【例1】(2015广东)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曰:“原三日即下矣。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夫原之食竭

33、力尽矣,君姑待之。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乃降公。卫人闻曰: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乃降公。m【注释】原:原国。卫:卫国。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C.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 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2. 请用三条“/”给

3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3. 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A(期:约定)(下:攻克/下达)(食:粮草/餐)(归:投降,投靠/归宿)不去/ /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信/ /吾不为也m【答案】m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m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m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

35、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m【例2】(2014广东)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m(节选自吕氏春秋)m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mA. 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mB. 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mC. 国无尉/去国怀乡 mD. 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m2.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m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m3. 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B. (子:你)(为:任用/行为)(国:诸侯国,国家/国都) (闻:听说/出名)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m【答案】m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m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