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案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51709872 上传时间:2022-0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诗两首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诗两首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诗两首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古诗两首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两首教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24.古诗两首主备学校:官塘中心小学 审核: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组 课型:阅读 授课时间:【教材分析】 两首古诗,都是出自宋朝诗人,写的都是西湖,而且都是六月里的西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2、。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景色的赞赏之意。 3感悟西湖六月美丽景色,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体悟作者对友人的眷恋。【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PPT【资料链接】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

3、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2、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奸相当国时,他曾家居十五年不出,一生力主抗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四大家”。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杨诗以构思新巧,语

4、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在当时称为“杨诚斋体”。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者仅为其中一部分。部分诗文关心时政,反映民间疾苦,较为真切。杨万里一生爱国,但始终不得重用,忧愤而死,享年80岁。著有诚斋集。3、林子方是杨万里的朋友,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第一课时 评价: 【教学目

5、标】 1、理解古诗的意思,能说出诗的大意。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景色的赞赏之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预习导学】 1、先大声朗读古诗三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家长评价 2、解释字意 醉书:_ 翻墨:_ 未:_白雨:_ 跳珠:_ 卷地:_水如天:_ 遮:_3、 写两首赞美西湖的诗句 _代 作者_ _代 作者_ _ _ _ _ _ _ _ _【课堂研讨】一、走进西湖,意境导入 1、西湖简介:在很久以前,西湖是一个波涛拍岸的海湾,后来海潮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堵住了湾口,便成了湖泊。因湖在城西,故称西湖。银波万顷的湖面上巧妙地分布着一山(孤山)二堤(白堤、苏堤)

6、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你知道盛赞西湖的诗句吗? 2、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杭州的西湖,是一个梦,一个在心底萦回了千年的梦。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驻足,留下了数不尽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中去,诵读、品味,用心去感受西湖的韵味。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学生再读这首诗。 (2)“遮”是个生字, (3)诗题也很长,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4)望湖楼,位于西湖畔,楼高十八丈,是观湖绝胜处。当年,苏轼就是在这里趁着醉意写下这首著名的诗作的。 2、诗人简介:3、 紧扣诗眼,品

7、悟诗情(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读古诗,想象画面中有那些景物,美在哪里。) 1、同学们先尝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想想每行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2、交流:(1)诗的每行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各用一个字来概括。(云、雨、风、水)(2)一句一个画面,每一句是种包含着怎样的画面呢? A、云:云是怎样的?(云像倒翻的墨汁似的翻滚着)(翻墨) 好一个“翻墨”!墨汁倒翻是怎样的景象?(很快,一下子就黑了) 这是怎样的场面? (天色骤变,像泼翻的墨汁似的,黑云一下子堆积到空中,但远处的群山还没有被遮住。) 看着图,谁能读出这种迅猛之势来? 过渡:如翻墨的黑云还没有遮住远处的群山,诗人就看到了什么? B、雨:怎样的雨

8、?(像跳动的玉珠般的雨点)(跳珠) 诗人说白雨像跳珠,这里的“白”字用得巧妙,水是无色的,什么样的雨才是“白雨”呢? (这是大而急的雨) 在这两行诗中,作者连用了两个比喻,妙在哪里?(两个比喻,既写出天气骤变的紧张气氛,又烘托出诗人饮酒赏雨的喜悦心情。) 刚才还是黑云翻墨,一眨眼已是白雨跳珠,读出云翻雨跳的趣味来。 C、风、水 风又是怎样的?(卷地)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之间把什么吹散了?(云、雨)从“忽”字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忽”写出了天色变化极快,显示了风的威力。) 转眼功夫,站在望湖楼上向下俯瞰,这一池的西湖水呀,又是怎样的了呢?(如天)是啊,天映水,水连天,忽然之间,平静的西湖,就像雨后

9、的长空一样明净。谁能读出这种变化之美? 3、同学们,反复读着苏轼的这首诗,回味着“云翻墨、雨跳珠、风卷地、水如天”这些词,夏日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暴雨来去匆匆、风云变幻莫测、阴晴瞬息万变) 读出这种风云变幻的奇妙感觉来。(练读,齐读,全体背) 4、这风云变幻的西湖,这瞬息万变的西湖啊,诗人不禁在望湖楼上挥笔(醉书) 是啊,醉了,此景让人心醉,此景令人陶醉。 四、借风雨景,抒发豪情 1、我们读诗还要读出诗人藏在文字中的心里话,也就是“诗中有话”。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吗?(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上写的,当时他到杭州西湖上去观景,偶遇一场大雨,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诗。)你感

10、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怎样? 2、再齐读古诗,从诗中你体会到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景物的特点,善于描绘) 3、总结:是呀,诗人苏轼用二十几个字,由远到近,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地把夏日西湖的一场暴雨描绘出来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观察的敏锐和用笔的神奇呀。 (借雨景 抒豪情)【当堂训练】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两行的诗意是: ,把黑云比作 ,把白雨比作 。这样的比喻好在 。 2、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景物多: 、 、 、 、 、 、 、 。变化快: 、 、 、 。【巩固练习】 1、习字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 代诗人 的作品,作者描绘了在望

11、湖楼看到 的景色,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句意境。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诗人清新、明快的诗风。 【预习导学】1、解释词意 毕竟:_ 四时:_ 接天:_无穷碧:_ 映日:_ 别样红:_2、写两首关于送别的诗句 _代 作者_ _代 作者_ _ _ _ _ _ _ _ _ 【课堂研讨】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引导学生回忆“山

12、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小结过渡:是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留给我们无穷的美的享受。它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3、介绍一下作者和林子方。二、初读古诗,感知意境。 1、出示古诗,读通古诗。范读(景美诗美,你也去读读吧!)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并注意正音 ,读出节奏(划分好节奏) (带了节奏,读来就更有趣味了)齐读。诗中的“毕竟”你理解吗?“别样”呢?(过渡:这六月的西湖究竟有

13、什么别样之处呢?再用心去读诗,用一个词说说你读后的感受。)2、读懂古诗。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 无穷碧)“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照应接天,指范围广。)(可能是指很绿,绿得很美,绿得难以形容。)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阳光下的荷花,格外红艳!)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样红)“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14、 3、 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三、想象画面,赏读悟境。 1、杨万里在净慈寺送别自己的好友林子方,眼前是这一望无际、满目碧绿的莲叶以及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从哪感受到的?(在这首诗中,“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诗歌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含义是:在朝廷里任职和其他地方任职是不一样的。“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整首诗的隐喻含义是

15、:毕竟是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不一样。你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但林子方并没看懂,大喊“好诗”便去福州了。从此林子方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2、我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把这种情寄托于某种事物之上,通过描写这种物巧妙传达自己的这种情,这就叫借景抒情。【当堂训练】1、看到你西湖美景,诗人杨万里不禁吟诵起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_,_。_,_。“无穷碧”和“别样红”分别写出了莲叶的_和_。【巩固练习】 1、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_,_。比较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同样写荷花,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_ 2、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荷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泼墨抒怀的对象,老师再同学们推荐几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2)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宋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4)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清曹寅荷花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