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职教育现状与发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1006124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8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高职教育现状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高职教育现状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高职教育现状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中国高职教育现状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职教育现状与发展(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关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及建议一、高职招生难问题1. 高职院校招生现状(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一批以 ?收费、走读、不包分配 ?为特点而 明显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地方职业大学诞生, 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的正式起步。到 80 年代末期,职业大学的数量已达到 126所。1999 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批准设立 44 所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使全国独立设臵的高职院校达到 92 所,全国有 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招收了高职生,招生计划达到 22 万名。2005 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

2、议,要求 ?高等职业 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 ,?十一五 ?期间,要 为社会输送 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到 2011 年 7 月,经 国家批准独立设臵的专科层次高校 (包括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校 ) 共有 1944 所。高等职业教育在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职教界人士对我国高职发 展的广阔前景充满了信心。然而, 1999 年高等职业院校第一次在全 国大规模的招生各省却普遍遇到了报到率低下的困难。河南、吉林、 陕西等地高等职业院校首次大规模招生在各地遭到的冷遇, 给满怀信 心致力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各职业院校泼了一头冷水, 也为我 国刚刚起步的高职教育蒙上了一层阴

3、影。(2)我国高职院校招生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 壁江山。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高校名单统计,截至 2011 年 7 月 6 日,全国共有公办高职高专院校 1281 所,民办高职高专 307 所,成 人高校 354所,民办成人高校 2 所。但困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其中 一个突出问题依然是招生工作难以按计划按时完成, 甚至一些学校因 为招不到 ?达标 ?的生源,而陷于举步维艰的处境。招生工作持续低 迷,分数一降再降,甚至推出免试注册入学的招数,也未能换得低分 考生、落榜考生的青睐。2010 年陕西省共有 8 万多名达到全省高职录分线的应届高中毕 业生弃填报

4、志愿。连同征集志愿和补录,仍有 5 万多人放弃上高职。 2011 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顺利结束,共录取新生 257,167 名,实际录取率达到 67,超出计划录取率 3.6 个百分点,比去年 实际录取率提高 6.8 个百分点。其中本科各批次录取新生 146,507 名, 比原计划超录 19,792 名,本科实际录取率达到 38.2 ,超出计划录 取率 5.2 个百分点。高职(专科)因线上 7.6 万考生不填报志愿,导 致该批次计划未能完成,高职(专科)实际录取新生 110,660 人,实 际录取率 28.8 。线上考生填报了高职(专科)志愿的, 98都已 被录取。从 2008 年山东高考

5、考生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后,山东的考生就在 逐年递减。 2008 年至 2011 年,山东省参加高考的人数从 80 万人下 降到 58 万人,四年间下降了 22万人。根据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 布的数据, 2011年山东省专科招生计划为 29 万人,实际录取人数为 24.8 万人,比计划数少 4 万余人,导致山东省大量高职高专院校难 以?吃饱? 。高职高专第二批次第二次征集志愿时, 1000余所高校在 山东投放了 6万多个征集志愿的计划, 但符合条件的考生只有 2万人, 远不能满足这些学校的招生计划。 今年山东省专科录取线已经降到了 180 分,这意味着考生每科只要考到 30 分,就可以上大学。生

6、源危机不仅仅在以上几个省份存在。 2008 年,全国 1050 万人 参加普通高考,创下历史最高值,当年的招生计划只有 599 万人;到 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为 933万,下降 117 万人,而招生计 划达 675万人,上升了 76 万人。其中,山东生源减少 22 万人,生源 下降人数最多; 湖南生源减少 16万人,占 2008年全省考生人数的三 成,下滑幅度居全国之首。2. 高职院校招生问题分析与思考高职院校招生难这些现象的产生总有一定的原因, 我们应该深入 这些表面现象,探究造成高职招生困难的一些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1)社会对高职的认可度较低社会对高职教育缺乏认识,

7、尚未形成对高职的认同。 我国高技能 型人才缺乏的现实是毋庸臵疑的, 但长期以来, 学科本位思想根深蒂 固,用人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无论媒体如何宣传, 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 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 接受高职 教育似乎是无奈的选择。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低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认识偏 差。把?高职?和?职高?混为一谈,认为高职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 低层次教育, 对高职的性质和办学形式不甚了解或知之甚少, 导致认 知度不高。二是,比较错位。把高职院校与省部级本科院校相比,认 为本科院校毕业生身份是干部, 而高职学生只能当工人, 传统官本位 思想导致对高职学院信任度不高

8、。 即使上了高职院校, 相当一部分学 生也把它作为专升本的跳板。 加上社会用人方面的高学历追求, 使高 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2)受高校扩招等政策影响我国普通高校从 1999 年开始逐年扩招,招生人数由 1998 年的 108万,增至 2011年的 675 万。高校招生的扩大,使得更多的学生 有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的招生; 按照现 在的录取模式, 本科学校先将学生收为己有, 高职院校招生只能捡别 人的?剩饽饽? ,学生只是在实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才会退而 求其?次? ,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深造。如果本科继续扩招,高职 高专的招生工作将举步维艰。教育部在本

9、科院校实施的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项目, 推 动了本科院校重心下移, ? 1000所中职示范院校建设 ?项目,促进了 中职院校质量上行,致使高职院校处于 ?上压、下挤 ?的境地,招生 工作也相应的面临前所为有的挑战。(3)入学率低 影响高职院校入学率低的因素较多,普通高校大规模连年扩招, 使得上大学的 ?独木桥 ?被拓宽了一些,加之国家明确公布今后将继 续扩招,多年来困扰社会的上大学难的问题突然柳暗花明。 这就使许 多未被普通高校录取的考生选择了复读这条路; 在报考高职院校时报考第一专业志愿不能如愿, 在转专业不能实现后, 部分考生不再报到;高职招生录取时间晚,考生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已

10、经择校复读;高职 收费标准相对偏高, 来自农村考生人数较多, 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难 以承受,而陕西、山东、山西等省 70%以上的考生来自农村;受部分 招生学校利益驱动, 班主任代替学生填报志愿; 也有家长强迫考生报 考某学校,考生志向没真正体现出来,也造成考生入学率低。据调查, 全国高职院校新生入学率低, 是现在高职招生中存在的 一个普遍现象。高职学校招生从伊始的 90的入学率,逐年下降,到现在降到平均 50左右,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4)师资力量有限?双师型? 教师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而我国高职院 校普遍缺乏 ?双师型 ?教师。高职院校一般都起步较晚,大多条件有 限,

11、适合高职教育的 ?双师型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其教学思想、教 学观念、高职教学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 模式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存在着一个需要迅速转轨的问题。 高职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年龄结构上偏老,学历结构上偏低,职称结 构上高级职称的比例偏少; 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有限; 任课教师对生产 实践、社会实践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这些都成为制约高职发展 的重要问题与障碍。尽管近几年教育部启动了 ?双师型? 教师培训计划, 但是真正意 义上的 ?双师型? 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需要在生产实 践的真实环境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才能锻炼成熟。(5)缺少实训基地 有相当一

12、部分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是在没有特别的师资补 充和设备投人下完成的。这样的升格,一时难以保证实训教学质量, 难以达到高职教育是重应用、 重实践、重技能的要求, 进而影响招生。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 才的教育, 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建设校内 仿真、模拟或完全等同于工作现场实际的实训基地, 需要投入大量资 金,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力不从心,实践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6)合作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当前, 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 企 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 存在较为严 重的脱节现象。高职院校的

13、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 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鲜明。 行业、企业参与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分追求用人的低成本, 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 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 在一定 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3. 对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问题的建议 针对国家政策影响、社会对高职的认可度较低、办学条件不足、 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等制约高职院校招生的因素, 高职院校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做出应对措施(1)政策支持,探索多样化选拔机制 目前,从教育资源投入、政府的重视程度上看,高职教育还远没 有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 高职教育投入

14、保证机制不健全, 国家对高职 院校的投入低于普通高等教育, 而高职教育的办学成本则高于普通高 等教育。高职院校要加快发展,缓解招生困难的现状,国家政策的倾 斜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政策上应允许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的范围, 对平 均初次就业率较高的省份及高等职业院校, 允许其面向本地开展单独 招生试点;积极开展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免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的单独招生试点; 逐步扩大农业类等艰苦专业对口单独招生规模; 支 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开展 ?成人专科学历教育? 单独招生 改革试点; 引导试点成功的院校, 积极推广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改 革试点经验,完善 知识+技能 的考核体

15、系。(2)加强内涵建设 高职生源危机不是个别省的局部现象, 目前在全国各省市都普遍 存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带来高校扩招,导致生源紧缺,迫使高职院校 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特殊性,打破学科体系,注重能力培养,是高 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宗旨。 根据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高职教育应 逐步改革课程、专业体系,建立 ?双师型 ?教师培养机制,加大投入 力度,建设模拟企业工作现场的实训基地,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国家已经启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决定重点支持 100 所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目的是通过

16、示范建设, 带动全国高职 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提高学生就业率,以应对生源危机。这就 要求高职院校必需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明确定 位,在加强内涵建设、办出特色上下功夫,争创高职领域一流学院。(3)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就业率就业质量办学多元化, 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的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 体现在几个方面: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筹措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元 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人才培养模 式和目标多元化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中提出, 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 ?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 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 ?高

17、职院校之间、院校与行 业( 企业) 之间应进一步深化合作, 在联合组建不同类别、 各具特色的 职教集团基础上,采取大学联盟等非营利合作的组织形式,整合、重 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 和管理规范,做到校企双赢,从而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 量。人才培养与职业、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推行双( 多 )证书制度,促进就业。按照职业及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相结合的 原则,构建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能力培养体系, 使学生在完成教学 计划的同时, 考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 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 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以较高的 就

18、业率、就业质量吸引考生,来应对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问题。(4)办学层次上移社会对高职教育的 ?偏见? ,及根深蒂固的学科本位思想,严重 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建立有专科层 次,应用型本科层次、 应用型硕士生层次甚至博士生层次的多层次职 业教育体系, 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获取各层次的学历文凭, 才能消 除或减轻社会的 ?另眼相看 ?现象。这样即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 才的需求, 又满足广大考生与家长对学历教育的追求, 使职业教育的 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长。从全国 100 所国家重点示范性建设院,经过示范性重点建设工 作,通过国家的验收,这些职业院校异拥有丰富的专业内涵、良

19、好的 办学条件、 完备的师资队伍、 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及行业企业的大力 支持。高职教育层次要上移至应用型本科层次,从 ?百所国家重点示 范性建设院校?中推出部分优秀院校试行应用型本科教育无疑是最好 的选择。另外,办学层次上移,也意味这职业教育应与学科教育、继续教 育、终身教育相衔接。应不断与学科教育相融合,国家应授予学士、 硕士或博土等学位。为适应能力提升、岗位转换的需要,也应向继续 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向拓展。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政策建议目前,我国主要有三个层次的校企合作: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 按照企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 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二是中层次合作, 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

20、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 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根据企业需要制定 调整和 优化专业教学计划;三是深层次合作,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针对企 业的发展需要确定科研方向进行成果转化, 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 建 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 ?教学、科研、开发 ?三位一体三个不同 层次的校企合作,取向各有侧重。1、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分析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虽然已经开拓了良好局面 , 为建立 符合我国国情和行业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就 总体而言 , 仍处于较松散的、不稳定的 , 甚至是流于形式的状态 , 行业 企业基本处于浅表的、被动状态

21、, 形势不容乐观。从校企合作的形式 来看:基本属于 ?院校?主动寻求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这样一种初 级层次, 而且普遍存在校企联系不够紧密、合作比较肤浅、不能长期 稳定合作等状况 ; 也有一些?院校? 虽然已开展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 适用人才 ,如采取?订单式?教育、承担企业内部员工培训等属于中 级层次的校企合作 ,但由于受专业特点限制 ,并不具有普遍性 , 而且在 相当程度上存在效果并不够理想、不能使行业企业满意 ; ?院校?与 行业企业互动 , 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赢的高级层次合作基本没有建 立。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院校 ?方面对校企合作中 ?院校?应起主导作用的认识不足,

22、开展校企合作主要停留在希望能解决部分学生实习这种低级层次的合作 , 而没有作 为?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 同时,?院校?本身管理水平落后、双师 型教师严重缺乏也严重制约了 ?院校? 自身与建设行业企业合作的能 力和水平。. 一些 ? 院校 ?领导重校企合作协议 ( 有些协议无实质内容 ) 的 签订,轻协议的落实 ,以致连最基本的学生实习 ,特别是半年 (甚至一 年)的毕业实习都不能安排 , 几乎全由学生自己解决 ,出现学校?放 任?、教师 ?放手? 、学生 ?放羊?的现象。 ?院校?的教育成本降低 了、经济效益提高了 ,但教学质量并没有因为 ?校企合作 ?而提高 , 甚至反而下降。. 建设职

23、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需要?院校 ? 对传统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与管理模式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 但这 方面的改革进展不大 , 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效。. 开展建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 院校 ? 拥有一支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 ,虽然许多 ?院校?都能报出一大串 ?双师型?教师 ,但由于真正的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而成为影响 ?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成效的根本原因。(2)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 ( 以下简称 ?合作企业? ) 方面相当一些 ?合作企业? 对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缺乏主动性和积 极性,这既有?合作企业?认识上的问题 , 也有利益上的考虑 ,还有自

24、 身能力不足的因素。. 一些 ? 合作企业 ?认为 , 企业并不承担职业教育的职能 , 国家 也没有强制性规定 ,因此, 缺乏主动性。由于没有形成校企合作的机制 目前合作协议基本都是 ?院校?方面凭个人关系主动找上门来, 抹不开?面子? (甚至讲好只是形式上的需要 )而签订的,显然, 这种校企合 作是不会有什么成效的。. 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离不开行业企业的积极主动参与 , 而由 于一方面 ?合作企业 ?本身是一个经济组织 ,虽然清楚参与校企合作 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 但参与校企合作分担了教育成本 , 得不到相应 的利益补偿 ,另一方面, 虽然国家对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有宏观要 求, 但无具体

25、的、可操作性的 ?刚性 ?政策法规约束 , 势必影响参与校 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表现出来的则是极力敷衍 , 这是影响校企 合作成效的根本原因。.在行业企业普遍?改制?的大背景下 ,参与校企合作能力呈?梯 度弱化?状态 ,再加上目前没有设立进入 ?合作企业 ?的门槛标准 , 使相当数量的 ?合作企业 ?由于自身能力不足 ,即使有?心?也无力 , 这是影响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原因。(3)政府方面职业教育涉及各行各业 , 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也将根据行业、专 业的特点而异 ,这就需要在行业主管部门和 (或)行业协会配合下 , 推 动行业企业主动、 积极参与 , 因此 , 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对企

26、业参与 职业教育办学起着重要影响。但是 , 由于国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缺 乏相应的政策法规调节、规范和推动 , 如职业教育管理中没有明确行 业主管部门和 (或)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 , 更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 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形成机制和运行机制 , 使行业主管 部门和(或) 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未能为校、 企之间的合作 搭建?平台?提供良好服务发挥作用 , 也使?院校?和?合作企业? 在合作中往往由于没有政策引导而显得无所适从 , 或因一些无法解决 的问题而裹足不前。这是影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开展的关键因素。2、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思考与建议(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具

27、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调动行业企 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基本处于 ?院校? 主动寻求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这样一种初级层次, 它是职 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经阶段 ,在这个阶段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 要是作为?院校? 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 尤其是接纳学生的毕业实习 ,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走向岗位、适应岗位 , 实现毕业 ?零距离 ?就业这 一根本目标。它也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根本所在 , 即使职业教育的 校企合作进入到中、高级层次 , 也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校企 合作这一根本目标。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效在相当程度上是由 ?合作 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决定 ,

28、 为此 :. 制定 ? 刚性 ?法规 , 明确行业企业、协会和主管部门在参与职 业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 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尤其需要大、 中型行业 企业的参与 , 企业规模越大 , 承担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越强 , 责任理应 也越大,但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并不高。 因此,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的初级阶段 ,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 ?刚性? 法规对企业加以约束 , 并明 确各级行业协会为校、企之间的合作牵线搭桥、搭建 ?平台 ?并提供 服务的责任。其实, 行业具有特殊的优势 ,它不仅具有完善的行业协会 体系,特别是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具有制定部门规章的权力 , 完全可以 根据职业教育法精神 , 在相应的企业

29、资质及其晋级、保级中增加 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具体要求条款 , 从政策、规章层面上?刚性? 地明确规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 , 促使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 业教育校企合作。 关键需要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和 (或) 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 责任, 并确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制定 ?柔性 ?法规 , 促进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决定职 业教育校企合作成效的关键之一 , 在于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 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需要政府 制定更有力的?柔性?法规运用经济杠杆来调动 ,否则, 仅靠?刚 性?法

30、规,其积极性是既不能有效、 更不能长久。例如,国家虽然对?合 作企业?已规定?凡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签订三年以上期限合 作协议的企业 ,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 , 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 得税税前扣除?。但是, 力度不够,难以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 ?合作企业 ?接纳学生实习 , 实际上承担了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 , 为国家、?院校? 分担了一定的教育成本 ; 尽管学生在实习中也做了一 些工作, 但支付给实习学生的劳动报酬远远超过 ?支付给学生实习期 间的报酬 ,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的政策优惠。建立 学生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保险政府统一支付制度。(2)制定符合职业教育校外实

31、习实训基地的行业企业能力标准 , 保障有序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政府制定相关的 ?刚性? 和?柔性? 法规, 行政主管部门和 ( 或通过)行业协会据此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 策措施, 主要是解决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 但是,实践已经证明 : 行业企业仅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还不够,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 , 才有可能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序有 效推进。为此 ,建议国家部和 (或通过)行业协会 :. 抓紧制定 ?合作企业 ?的标准 , 使符合 ?合作企业 ? 标准的行 业企业才有资格与职业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 才能承担校企合作培 养任务,也才能享受 ?柔性?法规所规定的

32、政策优惠。用减税方法鼓 励大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 对有资格参与职业教育的 企业给予优惠政策, 如贴息贷款、 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立项优先等。 通过政策、 法规和制度的建立, 使那些生产条件完善的企业成为参与 职业教育的资格企业,明确其责任和义务,明确校企双方在 ?结合? 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 加快推进我国行业企业 ?培训师? 资格制度的建立。? 培训师? 既应是?合作企业 ?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又应是职业院校学生在行 业企业实习时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 同时,制定相应政策 , 明确承担实习指导任务的 ?培训师?的责、权、利 , 以保证指导学生实习的 质量

33、。(3)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完善的监督机制 , 切实保证校企合作 的成效行业企业符合 ?合作企业? 标准只是表明具备参与职业教育的 资格;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具有 ?培训师?证 书也只是表明具备担任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但是 , 在 校企合作和指导学生实习的过程中 , 实际成效如何则往往是另一回 事。因此,还必须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完善的监督机制 , 才能切实保 证校企合作的成效 , 也才能使所制定的 ?柔性 ?法规各项优惠 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为此 ,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和 (或通过)行业协会 :. 制定类似于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合 同示范文本 ,

34、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规范化、法制化。而且 ?院校? 与?合作企业? 签订的合作协议要到省、市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 备案方能生效 , 以备督查。. 在所制定的 ? 柔性 ? 法规中 , 至少应附有以下条款内容 ( 以企 业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在应缴纳的教育费附加中按规定比例 标准扣除为例 ): 校企合作成效的考核标准、方法和步骤 ; 申报扣除的 程序、应提交的证明材料 ;弄虚作假 ,骗取扣税的法律责任 ;对举报属 实人员的奖励等。(4)制订资源配臵向高职教育倾斜政策,确保高职生均经费投 入、高职院校专项办学经费等足额到位; 开展兼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建立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制度。3、职业院校校

35、企合作政策的实施策略实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 全面落实扶持政策, 切实用足、 用活、 用好政策,让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要掌握政策实施的策略。(1) 推进?三区联动 ?策略?三区联动 ?就是将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科技园区或经济园区、 城区捆绑在一起, 充分用活用好区域内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 带动区 域内科技和文化产业发展,并形成具有产学研特点的园区化发展态 势,进而打造一个城区的产业和人文特色, 以产生综合效应。 推进( 科 技) 园区、校区与城区三位一体, 争取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三区联动? 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有:韩国的大德、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 以及上海的张江、杨浦、紫竹等。(2)

36、创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策略 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我国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是以促进科 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 构。它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 提 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 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 提高 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3) 兴办校办企业策略兴办校办企业 ( 高新技术企业 ) 策略就是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 ?校企合作? 。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 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或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 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兴办校办企业要注意两点

37、: 一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化解学校风险;二是要增加企业科技含量,实现可持 续发展。(4)依托行业优势策略行业自主办学或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 ( 企业) 进行全面合作。只要 在制度、组织和机制上加以完善和创新,必能有新的飞跃。依托行业 优势,走校企合作之路,回报丰厚。依托行业优势策略, 可以实现?两 个转化?:把经济优势转化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又把学校的办学优势 转化成为经济服务的优势, 从而形成与经济互动的局面, 达到与行业 企业共赢的目的。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做法主要有:共建产学合作 机构(支柱产业 /名特优产品 ) 、共建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共建 课程(精品优秀课程 ) 、共建实践基

38、地 (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 等。(5)校企项目式合作策略 校企项目式合作的策略主要有: 联合申报科技项目。 可以申报高 新技术产品、国家及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及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 也可以联合举办高新技术 企业,联合办学项目有:举办二级学院、专业培训(如德国的SAP等。(6)校企股份合作策略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即学校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以股份制 形式进行合作。企业可以是国内企业,也可以是国外企业;可以是国 有企业,也可以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 企业以设施、 场地、技术、 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 并以办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办 学全过程,

39、共享办学效益。浙江省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改革试点工作, 采用如下三种形式加强校企合作: 第一种模式是举办者不变, 引入民 办机制,按民办运行;第二种模式是引入新的举办者,联合办学,组 建董事会,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第三种模式是更换举办 者,对原校资产评估出售或租赁,公办改民办。(7)争取捐赠项目策略 争取策略是争取非营利性组织的资助,如相关基金会 ( 包括中国 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减灾委员会、 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国老年基金会、老区促进会等 近二十家机构 ) 、政府部门 (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 ) 、经 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非营利的

40、公益性社会团体 (工商联合会等 ) 、相关 企业或经济实体 ( 设立专项基金 / 促进校企合作 ) 、自办基金会或社会 团体的办学捐赠,使职业学校获得办学资助。 三、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试点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1、试点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状 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 是我国职业教育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 也不同于专科 层次的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特点除了培养学生理论能力 以外,还需加强实践和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注重技术能力、创新能 力和思想素质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较强工程应用技术能力、 技术开发、 技术设计和现代化管理的能力。目前,高职

41、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外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层次建设近年来, 世界上许多国家认识发展职业教育, 尤其发展高层次的 职业教育对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 也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各学历层次的建设, 如我国台湾地区高等 职业教育就有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接受职业教育的 学生可以获取各层次的学历文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单一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单一, 使大专层次的高职教育实际上成为 一种 “终结式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自身健康发展。我 国现行政策将高等职业教育限制在专科层次,目前仅上海、天津、辽 宁、广东等少数几个省市开展四年

42、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试点, 我 们可以借鉴部分院校试行高职应用型本科层次的成功经验, 在西部部 分院校进行试点。国家正在完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学历层次体系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桔去年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三年制高职院校升格为四年制(本科)高职的冲动一直都是有的。 我们现在正在加强研究。 ?刘桔还表示,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 展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以及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继续教育 的需要,教育部一方面正在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扩大 职业院校毕业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的比例与规模, 并改革现行的以 知识为主的考试制度, 构建一种知识加技能的考试制度, 使职业教育 ?

43、立交桥 ?更加通畅。我国个别院校已试点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效果良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已成为高等教育 ?应用型 ?本科教育改革的一个 ?特区? ,这类院校 较早开始探索了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规律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 国内只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少量院校试点本科教育, 更多的高职院 校毕业生直接就业,并未接受更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体系教育, 只有少数学生参加 ?专升本? 考试进入部分本科院校接受高层次教育。 河北省教育厅在 2011年 6月 28日专门召开了关于召开高职院校应 用型本科工程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的通知 座谈会,就进一步深化教 育教学改革,探索

44、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入研讨试点高 职应用型本科工作的思路和举措进行了研究与部署。2、试点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试行过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或同意部分民 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 由于教育观念、 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等差异, 这种 ?本科职业教育 ?不是同化在普通本科教育之中,就是变成 ?低 水平?的普通本科教育, 而要培养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 管理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试点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 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从现实社会需求以及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考生报考高职院 校的现状来看,专科层次的市场已经逐步趋于饱和, 随着劳动密集

45、型、 资金密集型企业迅速向技术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化转化, 大批 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有较高水平的高端技能 型人才。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应试点高职应用型 本科教育。目前,我省机械工程制造、 汽车工业等行业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 平。我们在陕西省部分企业进行调研时了解到, 随着设备技术水平的 提高,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层次要求也越来越高, 仅仅靠专科层 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已不能满足这些行业的发展要求。 陕西省不少企业 均在不同程度上感到企业技术型人才的素质和层次亟待进一步提高, 迫切需要一批高层次、 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大专层次高职毕业生需 要进一步提高

46、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才能适应企业一些关键岗位的技 术要求。发展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发展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 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科学合理 设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将企业参与度、毕业生就业率、就 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使学生在完成专科的专业学习同时, 有继续深造的学习途径, 进一步 提高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 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 优势及就业竞争力,拥有展示技能及特长的平台。高职院校的招生困境, 要求我们必须进行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 改革。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要求。 目前

47、,因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困境,需要我们在培养体系上、学历层 次上进一步上移, 在部分院校试点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 完善高职人 才培养体系,形成专科、应用型本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否 则不仅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结构优化, 而且影响并制约社会经济 的健康发展。3、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试点办学的几点建议 以陕西省人才需求总量为例, 今年全省高技能人才缺口近 10 万。 随着陕西省机械装备业、 高新技术产业等飞速发展, 具有一定国际视 野、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高超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将更加紧缺。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完善高职教育培养体系,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 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有专科层次,应用型

48、本科层次、应用型硕士生层 次甚至博士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 使进行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通过 高层次的学习继续深造。建立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 从数量结构上看, 高职专科、 高 职本科、高职研究生三者应是从多到少呈金字塔型的结构, 缺一不可。 国家应根据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的基本特征、 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 制 定明确的认证标准和考核体系, 形成区别于普通专科、 本科和研究生 教育的多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部分院校中推行试点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 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和教育 部、财政部组织发起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估卓有成效, 将百所办 学

49、成绩显著、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推上了 “国家示范 ”的平台。我 们可以从全国 100 所国家骨干示范院校中推出部分优秀院校试点高 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西部建立试行推荐普通高职应届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高等 学校继续学习的培养体系我们可以在西部推行试点普通高职应届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高 等学校继续学习的培养体系, 目前,国内有部分院校已经有了成功的 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 鼓励高职院校中的优秀应 届毕业生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深造, 增加优秀学生进入本科院校继 续深造的机会和比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本着 ?以市场为导向? 的原 则,是顺应社会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高等职

50、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 要。四、 我国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落后区域,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教 育环境都较东部地区落后, 给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 大的阻碍, 影响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配臵, 而西部地区教 育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严重匮乏。1、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政府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不够到 2010 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已占据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 以上,但国家在十一五期间仅重点扶持 100 所高等职业院校,凸 显不出其战略重点的应有地位,不利于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 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由于国家

51、对西部高等职业院校扶持力度不够, 西 部高职院校缺少经费来源,教育设备陈旧,使实践设施捉襟见肘,普 遍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的困境,难以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体制因素引发结构性失业。这种 ?结构 性失业?是由?市场滞后 ?的体制性因素所引发的。市场需求与人才 培养的错位,致使教育结构不均衡。(2)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地区的财政状况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 西部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欠佳, 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投人不够, 导致师资来 源困难、教学环境恶劣、设备紧缺等状况。而这些因素影响高等职业 教育的教学质量,使培养出的劳动力素质下降。(3)

52、西部高等职业院校未能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我国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受政府指令性文件引导, 属于外 部干预发展型。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这种行为一定程度上消磨了高等 职业院校的自治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积极导向作用。(4)西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体制、 办学体制已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需求,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在独立而封闭的高等职业 教育办学体制内是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 有人形象地形容西部部分 高等职业院校:场地很大,没有房子;房子很大,没有设备;设备很 多,很少使用。2、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 加强政府职能,从宏观上引导高等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完

53、善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用法律规范企事业单位必须承 担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 实训任务。 西部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 绩观,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同时,给予其政策和税 收优惠政策,使产学结合、 工学交替、订单教育培养不流于形式并落 到实处,严格职业资格鉴定和从业资格考试制度, 完善高等职业院校 评估体制与机制, 增加评估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让评估结果对学校发 展起积极作用。政府要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实行教育投资多元化。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应拓宽投资渠道和经费来源, 保证国家和地方 财政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逐年上升,要建立 ?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 共同分担 ?的多元投资主体。以

54、陕西为例,仅有杨凌、阎良和咸阳各 一所高职院校获得中央资金支持。而陕西共有高职院校 29 所,在校 学生 24.35 万人,占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 57%。因此,建议 中央财政加大对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力度。同 时,国家应加大对地方性高职院校特别是西部地方性高职院校的扶持 力度。(3) 优化资源配臵,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资 源得到整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首先,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 切实调 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臵。其次,要适度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 使其显露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应设臵一些直接为西部地区的经济、 社 会发展服务的特色

55、专业。 同时,政府要加快探索对高等职业教育与职 业资格培训的沟通与衔接机制, 从源头上促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 训的协调、有序发展,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 ?互通? 。最 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贯通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历提升途径。建立 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 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应站在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政治高度, 解决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 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立交桥阻塞的问题, 有效地改变目 前高职高专教育是事实上的终结性教育的现状。结合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基于对西

56、部地区资源、 技术和市场、产业基础及其地区分布特点 和竞争潜力的分析, 政府应该把重点放在特色产业上。 西部地区的特 色优势产业包括优势资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现 代物流业和旅游业。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以加强生态绿色教育、 少数民族多元 文化教育, 积极寻求与海内外各职业院校合作、 开发和利用西部地区 丰富的旅游资源、水利资源、中草药资源、绿色食品资源,促进高等 职业院校建设。通过挖掘当地的民族资源,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让不 同的文化相互借鉴, 使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文化 的发展。 充分发挥东部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创立 东、西部高等职业教育联系机制。西部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体现可持续性, 这就要求区域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本区域和社会发展以及高等职 业教育需要, 建立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 增强 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根据西部产业结构和未来发展需 要考虑布局,以较少的区域教育资源培养较多的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 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使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成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支撑力量。2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