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的无陪护护理策略探讨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0979737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3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的无陪护护理策略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的无陪护护理策略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的无陪护护理策略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的无陪护护理策略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的无陪护护理策略探讨(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 姓名 刘佩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的无陪护策略讨论2017年3月6日论文评语:论文建议成绩:评审教师签名:年 月 日论文综合成绩:答辩组长签名: 院系盖章: 年 月 日学校自考办意见:目录内容摘要:1引言2一、精神分裂症的神经认知功能2(一)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干预3(二)我国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干预现状3二、资料与方法4(一)一般资料4(二)方法4(三)观察指标6(四)统计学分析6三、结果6(一)实施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6(二)护理满意度比较6四、讨论7参考文献9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的无陪护护理策略探讨内容摘要:探讨精神分裂症长期住

2、院患者的无陪护护理策略。方法:本院于2015年7月起给予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无陪护护理,随机抽取2014年7月2014年12月、2016年1月2016年6月在本院中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50例,观察无陪护护理实施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无陪护护理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无陪护护理后,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保证患者住院安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无陪护护理引言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发病

3、率比较高,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行为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等,降低其社会功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精神病疾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仍有部分患者病情进展,严重时甚至危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有些患者需长期住院,此时,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保证患者住院安全。本院自2015年7月起,给予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无陪护护理,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一、精神分裂症的神经认知功能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年发病率为0.16%0-0.54%0,患病率达到1%,且多起病于青壮年期,对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

4、的压力。精神分裂症常伴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急性起病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且患者多趋向于慢性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则多见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动作迟缓和社会退缩。上述两个时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可能出现认知等其他方面的症状,而认知功能障碍则一直被视为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之一,早在1919年Kraepelin就提出了该观点也得到了后来大量研究的支持。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认知功能障碍有可能成为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Palmer的研冗显T至少700/a的精押分裂征思者仔在厂泛的认知功能缺IS% m,甚至在接受治疗的数年后大部分患者仍然表现出认知

5、功能的损害Heinrichs等对204个认知相关研究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各项认知功能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这些缺陷包括注意、执行功能、记忆、言语、推理以及信息加工等,基本上涉及了学习和记忆的每一个方面。认知功能障碍不仅存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也在首发患者中检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容易受到诸如药物副作用以及精神症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探索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本质,对于首发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也越来越多。Mesholam等对纳入的47个首发精神分裂症研究进行了M eta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各项认知功能上相对于正常对照都出现了中等程度以上的损伤m。

6、同时有研究显示,与正常群体相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多个认知功能上的表现下降了0.5个一1.75个标准差。对高危人群的研究显示,即使未发病,患者一级亲属等高危人群仍然表现出认知功能的缺陷fill,且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皆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尽管有研究发现相对其他认知领域,患者言语记忆,语义记忆以及视觉记忆的损伤更严重,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损伤是广泛性的,这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个认知缺陷可能基于共同的神经机制。认知功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预后息息相关,尤其是言语记忆和社会认知,可作为患者疾病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在Bodnar等的研究中就发现预后较差的

7、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逻辑记忆测试中的表现也更差知功能力等损伤也与多项社交,可见神经认知功能力下降有关,如理解社会情景的能力,同时神经认人际交流的能能在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临床诊疗中可以将认知功能障碍作为治疗靶向之一,从而为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做出努力。(一)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干预 由于精神分裂症是一类慢性、复发性的严重精神疾病,病情时常反复,由此引发的各功能障碍,并且导致社会功能衰退。因此,针对患者的干预主要有两大类目标:一是控制或延缓疾病病情,二是改善其社会功能。在控制控制或延缓疾病病情方面,主要有这些措施:(1增强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嘱咐和教会患者坚持服药,以防止病情复发

8、;(2增强患者应对问题的技能,减少消极环境刺激等诱发因素。 在改善社会功能方面,其主要目标是训练患者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恢复患者的心理、人际、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主要措施包括:(1)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如个人卫生,饮食,服饰;(2)培训生活和工作技能,如货物的采购,家里的布置,园艺操作,社交礼仪;(3)技能培训就业行为,如操作简单的生产过程,职业劳动。(二)我国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干预现状我国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心理干预主要是健康教育、认知行为疗法和森田疗法等。健康教育干预主要着重对患者进行精神分裂症的有关知识的教育,促进患者对于精神病知识疾病的了解,正确认识精神分裂症,并按时服药,

9、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疾病预防复发,而且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彭燕,王肠,胡传芬(2009)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接受抗精神科药物治疗,而接受健康教育的实验组患者的BPRS各因子及总分评分、NOS工E各因子及总分评分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陶用富,张平,范利芳等(2013)通过对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进行健康教育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发现BPRS、工TAQ, SQLS所得总分比干预前下降更加显著,另外实验组的NOS工E总分、病情总估计分的增加比治疗前更加明显,而对照组的评分变化不显著。认知行为疗法(CBT)主要是针对患病时的心理策略和行为,以及精神疾病有关的不合理信念,培养患者在康复

10、过程中恢复相关技能的恢复,是其群体康复的一个主要措施。张雪丽(2011)研究发现,实验组干预后SAS明显低于治疗前;并且实验组治疗后6周SAS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 05)。研究显示,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能帮助患者病情的康复,并对患者保持与维护良好的情绪显著作用。李素荣(2008)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康复期的患者进行干预,通过6周的认知行为治疗,SAS总分比干预前显著下降,表明认知行为干预方法对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其的自信心有显著的作用。 还有人将森田疗法应用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干预方面。董汉振,蒲金玉,孙梦月等(2009)采用改良森田疗法对于康复

11、期患者进行生活质量干预,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治疗前后SQLS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SQL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说明,改良森田疗法对提高其群体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吴晓虹(2009)研究发现,患者除药物维持治疗外,森田疗法能进一步改善慢性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临床症状,尤其是阴性症状方面,促进其临床症状康复和社会功能恢复,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二、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院于2015年7月起给予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无陪护护理,随机抽取2014年7月2014年12月、2016年1月2016年6月在本院中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50例。实施前50例患者中,男27例,女23

12、例;年龄3871岁,平均(54.32.8)岁;病程16年,平均(2.21.4)年;文化水平:本科及以上9例,大专12例,高中及中专12例,初中9例,小学及以下8例;生活自理能力:无法自理19例,部分自理17例,可自理14例。实施后50例患者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3575岁,平均(54.92.6)岁;病程16年,平均(2.41.5)年;文化水平:本科及以上8例,大专11例,高中及中专13例,初中10例,小学及以下8例;生活自理能力:无法自理21例,部分自理16例,可自理13例。经比较,实施前后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方法实施前,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含监督患者按时服药、

13、给予生活无法自理患者相应帮助等。实施无陪护护理后,具体措施如下:(1)生活指导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期间,多数患者自理能力比较差,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给予患者相应的生活指导及帮助。通常,长期住院患者中主要为老年患者,由于其各项生理机能已经出现衰退,更需要护理人员实施帮助。在无陪护状态下,护理人员应全面的管理患者各个方面的生活,例如穿衣、吃饭、睡觉等,同时,设置护理岗位时,需充分结合患者实际,以保证能够科学的实施生活护理。(2)用药指导躯体疾病普遍的存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治疗期间,除了抗精神疾病药物外,患者还需服用治疗躯体疾病的药物。由于药物多种多样,某些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副反

14、应,导致患者服用后产生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用药安全,护理人员需要准确的掌握患者服用的各种药物之间有无相互作用、禁忌症等,并给予患者用药指导,保证患者住院安全1。此外,患者服用完药物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一段时间,确定患者无不良反应后再离去进行其他工作,观察期间,如患者发生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对症处理。(3)预见性护理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明显降低患者的体质及机体抵抗力,加之精神衰退,导致其生活自理能力显著变弱,甚至无法自理,不知冷暖、遗大小便等症状存在于大多数的患者中,增加了感染的发生几率,增加其他躯体疾病的发生风险。护理人员在实施无陪护护理期间,应不断的强化自身的护理技术水平,丰富护理

15、专业知识,根据患者情况评估患者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提前给予患者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并有针对性的提升患者的抵抗力,增强体质,减少躯体疾病的发生,提高机体的健康程度2。(4)强化心理支持及社会支持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原因中,一个比较主要的为扰乱、危害社会,属于强制入院。实际上,患者住院期间,探视需求及心理需求都是非常强烈的,护理人员在实施无陪护护理期间,应强化心理支持及社会支持,以提升康复效果,促使患者社会功能的提升3。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重视细节工作,从小处着手,时刻谨记尊重患者,给予患者有效的社会支持。组织适合精神分裂症患者参与的娱乐活动,丰富患者的日常生活,并引导患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发现自身

16、的价值。(5)提高安全管理力度实施无陪护护理过程中,评估患者住院安全性时,于现场中开展动态评估,以能有效的避免不安全因素,顺利给予患者治疗。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的依据相应的要求进行,期间,不断的强化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及能力,做好预防工作,减少护理风险事件4。(三)观察指标观察实施无陪护护理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包含生活护理、用药护理、服务态度、病症护理四个方面,每方面25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四)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数(n)和率(%)表示计数资料,利用检验,P0.

17、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一)实施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实施前,50例患者中,发生护理风险事件10例,发生率为20.0%,其中,外走1例,坠床2例,噎食2例,自伤2例,冲动1例,攻击2例;实施无陪护护理后,50例患者中,发生护理风险事件2例,发生率为4.0%,其中,冲动1例,外走1例。实施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护理满意度比较实施无陪护护理后,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实施前后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s)生活护理用药护理服务态度病症护理总分实施前(n=50)17.82.

18、318.62.117.52.818.11.981.53.9实施后(n=50)23.11.4*23.41.2*22.41.9*22.81.5*92.83.6*注:与实施前相比,*P0.05。四、讨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关系到了患者能否顺利的回归社会、家庭和工作等等,然而由于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应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对提升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自我效能感主要从国家、社会、医院、家庭、患者自身方面进行;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四类干预人群应围绕其更好的康复而开展工作,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19、家庭、工作等,促进其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康复。 国家方面:我国从1985年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经历十几次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于2013年5月1日开始实施。为了使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利得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应对患者给予保护与支持,让他们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被社会遗弃。目前,临床上尚未完全明确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治疗时,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及药物缺乏,通常采用常规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但并不能完全治愈患者,而且部分患者病情依然会加重5。随着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进展,多数患者需要长期住院接受治疗,期间,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病情及症状,却不能改善患者的生

20、活自理能力、社会能力等,因此,需要在患者住院期间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以促进患者认知能力、交往能力的提升,提高其生活质量6。精神分裂症病程长,病情易出现反复,治愈难度大,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也会影响到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部分家属不愿面对患者,失去治疗的信心及陪护的意愿7。无陪护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理念,是指家属不需要为住院患者提供照护,所有照护工作均由护理人员实施,属于创新性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给予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无陪护护理后,真正的将患者放在护理工作的中心位置,实现以人为本,同步开展疾病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缓解患者病情的同时,满足患者各方面的护理需求,改

21、善患者不良心理状况,降低其心理压力,促使患者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护理风险事件8。此外,无陪护护理还可减少患者家属受到的折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综上,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护理中应用无陪护护理后,可促进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降低,预防患者病情进展,逐步的提升患者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苏敏芝,郑婵燕,崔文艳等.长期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无陪护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4):84-87.2王艳婷,侯凌峰,沈素花.强化式健康宣教护理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山西

22、医药杂志,2016,45(01):101-103.3班瑞益.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3):155-157.4何丽婵,苏保育.吸烟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165-167.5王云仙,沈勤.75例长期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无陪护护理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23(11):91-93.6刘志芳,李喜春.长期住院的慢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方位护理干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0):118-119.7刘怡.长期住院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02):102-103.8葛林红,江雪琴.护理干预在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压力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4):68-69.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