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回顾与思考

上传人:z****2 文档编号:50950283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圆》回顾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圆》回顾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圆》回顾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圆》回顾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回顾与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章 圆回顾与思考(第 2 课时)教学设计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圆的相关知识,结合圆复习课第一 课时,逐渐形成“圆的基本概念与定理”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与圆有关的 计算”的知识网络体系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圆的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逐渐形成了数学思想方法, 如在探索圆 周角与圆心角关系、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研究拱桥跨度、拱高等问题时建立建模思想,研究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之 间关系定理时体会化归与转化思想等 . 同时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 很多探究学习的过程, 具有了一定的探究学习的

2、经验, 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 分 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通过复习课第一课时内容的学习, 学生对 圆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行了初步 的梳理与构建 . 本课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从不同 角度展开提问并尝试解答,从另一个维度对本章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进行反 思,通过进一步整合、重组,将其内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中 . 为此,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问题的设计,对圆的相关知识与思想方法进行反思,逐步培养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圆的知识体系,内化数学思想方法 . 3在探索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三、教

3、学设计分析本课共分三个环节:问题开放、变式练习、总结归纳第一环节:问题开放如图:已知在 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 O O交BC于点D,过D作DE丄AC于点E, CD = .3 , / ACB=30 o .请同学们尝试提出问题分析本题改编自一道课后练习题,题目的信息量非常丰富,由于问题的 开放性,学生可提出问题的角度很多,如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点 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有关的计算等 如:问题1:求证点D是BC的中点;AD,构造直径所对的圆问题2:求O O的半径;问题3:求点O到BD的距离; 问题4:求证DE是O O的切线;学生提出问题后,分组并进行求解或

4、证明问题1:求证点D是BC的中点;分析本题涉及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通过连接 周角,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即可得证本题辅 助线的构造方式是有关圆问题讨论的常用方案, 本题也较好地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方法.类似地,学生还可以提出:求证 AD平分/ CAB.问题2:求O O的半径;分析利用含30o角的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勾股定 理,等边对等角等方法,便可求得半径本题较好地体现了 圆与三角形知识的综合应用类似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求DE、AE、AD的长度, 解题思路类似问题3:求点O到BD的距离;分析本题通过作 OF丄BD,构造垂径定理基本模型,结合勾股定理便可求得结论.教师点拨

5、:以上几个问题主要涉及圆的基本概念与定理, 请同学们谈一谈学 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线索?圆具备轴对称性和旋转对称性,利用轴对称变换的方法我们探索垂径定 理及其逆定理,然后用推理证明的方法进行证明;用旋转变换的方法我们探索圆 心角、弧、弦之间相等关系的定理,然后加以证明;我们还用推理证明的方法研 究了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教师点拨:虽然圆这部分涉及的知识非常丰富, 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学习的基 本线索,相关的概念、定理便易于理解、掌握 本章还研究了与圆有关的位置关 系,请同学们继续就有关内容提出新的问题?问题4:求证DE是O O的切线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证明方法多种,涉及知识面较再进行

6、分组讨论,丰富,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为此,本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讨论、比较不同的证明方法,总结规律证法1:由于已知点D为圆上一点,要求证 DE是。O的切线,根据切线得判定定理,可构造辅助线 0D,并 证明半径0D丄DE.具体方法如下:连接 DO、AD,因为AB 是直径,所以/ ADB = 90 o,即/ 1 + Z 4 = 90 o;又 因为 DEX AC 所以/ 4+Z C = 90 o,可得/ 1 = / C = 30 o.因为 AB = AC,所以/ B=/ C = 30 o,故/ 3= 90 o -/ B = 60 o;又因为 OD =OA,所以/ 2=/ 3 = 60 o,所以/

7、ODE=/ 1 + / 2 = 90 o,即半径 OD丄DE,从而得证DE是。O的切线.教师点拨:这种证法的亮点在于准确把握了证明直线与圆相切的一种常用的 辅助线作法,构造半径 OD,通过证明OD丄DE,从而得证DE是O O的切线.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证法2:可以通过证明 OD / AC,由/ ODE=/DEC=90 o,证明DE是O O的切线.具体方法如下:连接DO,因为 OB=OD, AB=AC,所以/ 5=/ B,/ C=/B,故/ 5=/ C, 所以 OD / AC;又因为 DEX AC,所以/ ODE = / DEC= 90 o,即半径OD丄DE,所以DE是O O的切线.教师点拨:本

8、题结合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使证明方法更简洁了,可见在几何证明过程中,知识综合应用的优越性.证法3:还有更简洁的方法!由于 BO=AO, BD=CD,禾U用三角形中位线即可得证OD/ AC,便易证DE是O O的切线.分析通过一题多证,从多角度构建起知识的联系与拓展, 进一步丰富的 几何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适时进行点拨,结合本题总结归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 系的有关知识以及与切线有关的常用辅助线作法第二环节:变式练习变式:如图,已知O O的直径 AB = 2,Z ABC = 30 o,BC = 2 ,3 , D是BC的中点,试判断点D与O O的位置关系.请判断下列解题过程是否正确?解:连接OD、AD

9、,v AB是直径 :丄 ADB= 90 ovAO=BO1二 OD= AB =AO2点D在圆上分析本题考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基本的思想方法是转化为点到圆心的 距离与半径比较,即把“形”的关系,转化为“数”的关系该题解题过程为看似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便可获得结论,然而仔细分析题目条件却发现/ADB并没有条件确定圆周OD的长度,再与半径角,条件不完备,解法错误本题应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 比较作出判断解:连接OD,作 OF丄BC于点F11在 RtABOF 中,/ B= 30 o, OF = - OB=丄22 BF= . BO2 -OF 2-2v D 是

10、 BC 中点,BC = 2 3,BD= BC= - 3 2 DF = BD BF =2在 RtA DOF 中,二 OD = OB点D在圆上第三环节课堂小结1 通过开放问题情景,从多角度提出问题,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2.圆的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具体应用中,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构建四、教学设计反思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提问并尝试解答,让学生把本章的知识点重新组织起来 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学生提问的角度有许多,包括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的 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有关的计算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提问,并尝试解决的方式,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主动参 与,思维是开放的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有助于把章节 知识内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中,符合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