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50851720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货币政策工具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货币政策工具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货币政策工具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货币政策工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政策工具(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货币政策工具 (常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被确定后, 还需要一套行之 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所谓货币 政策工具, 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对金融进 行调节和控制所运用的各种策略手段。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 银行可 以直接控制的, 其运用可对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 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利 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主要有三类: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和其他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 工具, 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俗称三大法宝:

2、存 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一般性货币政 策工具的特点在于, 它是对总量进行调节, 实施对象普遍、 全面; 影 响广泛、深入; 使用频繁、效果显著。1. 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 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 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 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 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 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将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最初始于英国。但是以 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则始于 1913 年美国的联邦储备法。开始, 准备金没有伸 缩性。 19

3、35 年, 美联储首次获得了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的权力, 存款准备金制度才真正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 重要工具。 就目前来看, 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 一 般都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容, 主要包括规定存款准备金比 率, 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资 产的内容, 一般只能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和 中央银行创 造的存款; 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一般是确定存款 余额。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保证商业 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 行为保持自己资金的流动性, 一般都会自觉地保留一定的 现金准备, 以备客户提取。

4、在没有法定准备金制度的情况 下, 商业银行可能受较好贷款条件的诱惑而将资金大量贷 出, 从而影响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清偿能力。法定准备金 制度的建立, 强制银行将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 可从制度 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第二, 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存款准备金缴存于中央银行,使中央 银行可以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 用于履行其中央银行的职 能,办理银行同业间的清算, 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贷款和 再 贴现贷款,以调剂不同地区和不同银行间短期资金的余 缺。第三, 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由派生存款原理可知, 在 其他情况一定时, 存款创造的倍数 ( 即货币乘数 ) 将取决 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5、, 且二者呈负相关的关系。若中央银 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则商业银行就会有较多的剩余 准备金可用于贷款或投资, 并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 应而创造出较多的派生存款。反之, 若中央银行提高法定 存款准备金率, 则商业银行的剩余准备金就会减少, 甚至 发生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短缺, 从而必须减少贷款或投资, 在必要时还必须收回贷款或出售证券, 以弥补法定存款准 备金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商业银行只能创造出较少的 存款, 甚至引起存款货币的成倍缩减。因此,存款准备金 政策为中央银行提供了一个调节货币供应总量、实施货币政 策的强有力的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在于:它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

6、的, 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 效果明显, 操作简便。中央银行若变动存款准备 金率, 往往能迅速达到预定的中介目标,甚至能迅速达到预期的最终目标。但是,它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 要表现在:其一,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由于整个银行 存款规模巨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都会引起超 额存款准备金的巨大变动,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将对货币供给总量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带来经济的强烈震 荡。因此,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宜随时调整,缺乏弹性。 其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会使商业银行资金严 重周转不良。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些商业银行难 以迅速调

7、整、适应新的准备金率,往往在改变支付准备金的 同时,逼迫抛售有价证券或其他资产,资金周转发生困难。 因此,该政策冲击力较大,对经济影响与震动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许多国家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是无息 的。这种无息的准备金存款相当于对商业银行征收一种赋 税。因而, 当法定准备金率过高时, 将削弱这些金融机构 与其他不缴存款准备金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因此, 国外 有人建议中 央银行应该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支付利 息。我国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是有息的。2. 再贴现政策由于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因此当商业银行遇到资 金困难时, 就可凭其从贴现业务中取

8、得的未到期的票据向 中央银行再贴现, 其再贴现率由中央银行根据当时的经济 形势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决定。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 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 以实现货币政策目 标的一种手段。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再贴现率 的调整; 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前者主 要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社会的资金供求, 后者则主 要是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再贴现政策的传导机制是, 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 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 从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具体的,当中央银行提高 再贴现率, 使之高于市场利率

9、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资金成本上升,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这使得商业银行准备金数量的增加受到限制。如果准 备金不足, 商业银行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或投资规模, 从而也就减少了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由于市场上货币供应 量萎缩, 市场利率相应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减少。与之相反, 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资金成本降低,借款较容易,就会增加 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相应增加,放款有利可图, 会扩大对客户的贷款或投资规模,从而导致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加,市场利率相应降低, 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在于:第一,如

10、再贴现政策的传导机制所述,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影响全社会的信贷规模和 货币供应量。第二,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不仅能够影响货币供给总量 的增减, 而且还可以调整信贷结构,使之与产业政策相适应。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中央银行可以规定再贴现票据的 种类 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 资金投向;二是对再贴现的票据实行差别再贴现率,这样可以使货币供给的结构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相符合。第三,再贴现政策的运用还有一定的“告示效应”。也就是说,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实际上是为整个经济社会提供了一种有关货币政策的信息。例如,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就意味着中

11、央银行实行的是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反之则意味着实行较为紧缩的货币政策。由于这种政策信号的提 前提供, 使人们事先做出相应的反映或做好必要的准备。 第四,防止金融恐慌。当某些金融机构发生清偿力危机时, 履行中央银行作为最后 贷款人的职责。再贴现政策的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 款人的职责, 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再贴现政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 中央银行在再贴现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再贴现与否取决于商业银行;再贴现率的高低有限度,如在经济高速增 长时期,再贴现率无论多高

12、,都难以遏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 相 对于法定准备金率来说,再贴现率容易调整,但随时调整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 等等3. 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 ( Open Market Operation , 也 称“ 公开市场操作” ) ,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 买卖有价证券, 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 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 币政策手段。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 公开市场业务是 西方发达国家采用最多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弗里德曼甚至 主张把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惟一的货币政策工具。在他看来,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所能做到的, 公开市场

13、业务都能做到。公开市场业务的内容, 主要是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 目标的需要及经济情况, 选择最佳时机、最适当的规模买 进或卖出国库券、政府公债等, 增加或减少社会的货币供 应量。例如, 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 中央银行买进有 价证券, 向社会投放基础货币, 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反之亦然。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 调控存 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 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可直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等存款 货币机构的超额储备水平, 从而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规模和货币供给量。第二,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中央 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可从两个渠

14、道影响利率 下降:当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时,一方面, 证券需求增加,在证券供给一定的情况下,将使证券价格上升,由于有价证券的价格一般与市场利率呈反方向的变动关系,因 此,市场利率会下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储备增加,货币供给增加, 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会使利率下降。当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时,利率的变化方向相反。此外,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 不同期限的证券,可直接改变市场对不同期限证券的供求平衡状况,从而使利率结构发生变化。作为一种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货币市场业务 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优点:第一,与再贴现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手里,其操作规模与大小完全由中央银行

15、控制。第二,与存款准备金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业务对经济的震动较小。中央银行利用公 开市场业务可以灵活精巧地用较小的规模和步骤进行操作, 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第三,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中央银行可以对其进行经常性、 连续性的操作, 根据经济情况, 买卖有价证券量可大可小,具有较强的伸 缩性。第四,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极强的 可逆转性, 当中 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发现错误时, 或金融市场情况发 生变化 时, 可立即逆向使用该工具做反方向操作。而其他 货币政策工具则不能迅速地逆转。第五, 公开市场业务可 迅速操作。当中央银行决定要改变商业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 时, 只要向公开市场交易商发

16、出购买或出售的指令, 交易 便可很快执行。正是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以上优点, 它已成为大多数 国家的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较为理想的工具。但公开市 场业务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其局限性: 第一, 公开市场操作 较为细微, 技术性较强, 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第二, 需要以 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如果市场发育不 够, 交易工具太少等都将制约 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 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 1994 年 3 月启动, 人民币公开市 场操作 1998 年 5 月 26 日恢复交易, 规模逐渐扩 大。 1999 年以来, 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

17、政策 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 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 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从 1998 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 交易商制度, 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 公开市场业务一 级交易商共包括 40 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 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金融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 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 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 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 正回购为中 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 易商卖出有价证券, 并约定在未来特

18、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 正回购为 央行从市场上 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 性的操作; 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 证券, 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 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 的交易行为, 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 作, 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 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 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 买入债券, 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 者为央行直接卖出 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 民 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 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 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 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二、

19、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一般性 货币政策工具侧重于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 量和信贷规模进 行控制, 属于量的控制。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不影 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条件下, 调控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和不 同贷款的利率。属于这类货币 政策的工具主要有: 证券市 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及优 惠利 率等。1.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 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 其目的在于限制利用借款购买 有价证券的比重。 在证券交易中存在着 “信用交易” ( 也称 “垫头交易” 、

20、“保证金交易” ) 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中, 投 资者 不必缴纳购买证券所需的全部价款, 只需缴纳一定比 例的保证金, 剩余不足部 分, 由经纪人向商业银行借款 为其客户垫付。中央银行通常将该种交易中的保证金比率作 为限制信用的手段。例如, 中央银行将保证金比率从 30% 提高到 70% , 则经纪人为客户垫付的款项将由原来的 70% 减少到 30% , 这就相应地减少了商 业银行对经纪人 的放款, 从而达到收缩信用的目的。中央银行通过提高保证金比率来控制信用具有其优点, 一方面可以控制证券 市场信贷资金的需求, 稳定证券市场 价格;另一方面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限制了 大量的资金流 入证券市场,

21、 使较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和流通领域。2. 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 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限制条件,控制 不动产贷款的信用量, 从而影响不动产市场的政策措施。 其内容主要包括规定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 的最高限 额、最长期限以及首次付款和分期还款的最低金 额。不动产信用控制的目的在于 防止房地产行业或其他不 动产交易, 因贷款规模的扩大而发生膨胀,防止产生投 机 性交易。我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也出现了房地产过热 的情况,各种资金大 量流向房地产投机,形成庞大的房地 产泡沫。为了限制房地产投机, 国家采取了 一系列措施限 制

22、信贷资金向房地产业的过度流入,对抑制房地产泡沫发挥 了一定的作用。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为了有效地扩 大内需, 刺激经济增长,抵消 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 退的不利影响,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放开房地产信 贷限 制,特别是放开了住房信贷限制, 这既配合了住房分配货 币化改革的需要,又推动了住房消费和房地产业的发展。3. 消费者信用控制如前所述, 消费信用是由银行或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 信用。其形式主要有消 费贷款和分期付款, 无论哪种形式 的消费信用都是在消费者没有货币购买时, 对 其提供消费 信用扩大商品销路的一种手段。这种消费信用一方面通过刺 激消费者 需求以达到繁荣市场的目的

23、, 另一方面则会造成 虚假的社会需求, 加剧通货膨胀。 为了避免虚假的需求和 通货膨胀的加剧, 中央银行需要对消费信用进行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购买房地产以 外的耐用消费品所规定的信用规模和期限等的限制性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规定用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 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的最长 期限; 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对不同消费品规定不同的信贷条件, 等等。4. 优惠利率 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定较低的贷款利率, 目的在于刺激这些部门和行业 的生产, 调动它们的积极性, 以实现产业结构 和产品结 构的调整和优化

24、。如对急需发展的基础产业、能源产业、新 技术、新材 料的生产, 出口创汇企业和产品的生产, 农 业等, 实行优惠贷款利率, 以提供资 金方面的支持。中央银行实行优惠利率有两种方式: 其一, 中央银行 对需要重点发展的部 门、行业和产品制定较低的贷款利率, 由商业银行具体执行; 其二, 中央银行对 这些行业和企 业票据规定较低的再贴现率, 以引导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 和规模。三、其他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的具体实践中, 除了以上所述的一般性货 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 币政策工具以外, 中央银行还可根 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 运 用一些其他 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又可分为直接信用

25、控制 工具和间 接信用控制工具。1. 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 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 行直接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 配给、流动 性资产比率、信贷规模控制等。( 1) 利率最高限额。利率最高限额又称利率管制,是指以法律的形式规定 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的最高水平。利率最高限额是最常用的直接信用控制工具。 利率管制的目的在于防止金融机构用提高利率的办法在吸 收存款 方面进行过度竞争, 以及为牟取高利进行风险存贷 活动。美国在 1980 年以前曾 长期实行的 Q 条例可以说是 这项管理工具的典型。该条例规定, 商

26、业银行对活 期存款 不准支付利息, 对定期存款及储蓄存款不得超过规定的最 高利率水平。 20 世纪 60 年代, 一些发展中国家不顾本国 国情, 盲目效仿西方国家的廉价货币政 策, 通过设定利 率上限来人为地压低利率水平, 导致了金融抑制。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随着金融改 革的不断深化, 中央 银行对利率的管制逐步放松, 但目 前仍然实行以计划为主的利率管理体制, 中央 银行在制定 基准利率 ( 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 ) 的同时, 也规 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及浮动幅度。金融市场 的利率则由市场决定, 但也受到 计划利率的影响。中央银 行通过计划利率的控制, 基本

27、上控制了整个社会的资金利 率水平, 从而通过对计划利率的调整, 即可实现对社会资 金供求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我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 期开始运用利率调整来调节经济, 90 年代, 在实施“适 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方 面, 利 率工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计划利率很难 准确地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状 况, 利率市场化成为一种必 然趋势。近年来,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在改革中稳步推进。在1998 年和 1999 年两次扩 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 2002 年初在全国 8 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利率市 场化改革 试点, 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 50% 扩大到 100

28、% ,存款利 率最高可上浮 50% 。2002 年 9 月份, 农村信用社利率试 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十六大” 报告指 出,“要稳步推进利 率市场化改革,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按照这一精神, 确 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 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 形成机制,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 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 使市场机制在 金融资源 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确定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利 率市场化改 革与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 调关系, 逐步淡化利率 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 后 本币; 先贷款,

29、后存款; 先长期、大额, 后短期、小额。(2) 信用配给。信用配给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 资金供求状况及客 观经济形势的需要, 权衡轻重缓急, 对 商业银行系统的信贷资金加以合理的分配 和必要的限制。 在限制信用方面, 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提出的贷 款申 请, 以各种理由拒绝, 或者给予贷款但规定不得用 于某些领域。在大多数发展中 国家, 由于其资金严重供不 应求, 信贷配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直接信用控制手 段。信用配给也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轨初期主要的信用控制手段。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发 展, 金融工具的逐步增多, 信用配给控制的作用已大大降 低。(3) 流动性资

30、产比率。流动性资产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持 有的流动性资产在 其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中央银行对 这一比例加以规定, 并要求商业银行保持 这一规定的比 率。一般地, 资产的流动性愈高, 其收益率愈低。因此,通过规定 流动性资产比率, 商业银行就不能任意把流动性 资金过多地用于长期性的贷款和 投资, 甚至必要时还得压 缩长期贷款所占的比重, 以提高其资产的流动性比率, 可 以达到限制商业银行信用过度扩张、约束并稳健经营的目 的。(4) 信贷规模控制。 信贷规模控制就是规定贷款量的最高 限额。这种管制 方法一般较少采用, 中央银行只有在战争、 严重的经济危机等情况下, 才使用这 种行政控制手段。其 控制

31、对象是商业银行的贷款额。控制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 控 制贷款总量的最高额度; 另一种是对贷款进行边际控 制, 即控制贷款增长的最高比率或幅度。这两种方法都可 以达到直接控制信贷规模的目的。2. 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 的方式对信用变动方向和重点实施间接指导。(1) 道义劝告。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 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和威望, 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 布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 交流信 息, 解释政策意图, 婉转劝其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 央银行 的货币政策, 使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的方向, 符 合中央银行的要求, 从而达到控

32、 制信用的目的。 例如, 在 房地产市场或证券市场投机盛行时, 中央银行可要求商 业 银行减少对这些市场的贷款。道义劝告不仅在西方国家采 用, 在我国也较多地 采用, 如各种工作会议、 “吹风会议” 等。道义劝告工具的优点是较为灵活方便, 无须增加行政 开支。但作为一项信用 控制的手段, 道义劝告应具备三个 条件: 一是中央银行在该国的金融体系中有较 高的威望和 地位; 二是该国的道德水平较高, 遵纪守法的意识较强; 三是中央银 行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司法权限和法律手 段。在上述条件下, 运用道义劝告的 方式, 有助于中央 银行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 以 实现 其货币政策

33、目标。(2) 窗口指导。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 价趋势和金融市场 动向, 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 额, 并要求其执行。它是 20 世纪 50 年代 后日本银行 ( 日本的中央银行 ) 采取的一种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日本 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威信以及民间金融机构对它的高度依赖性, 通过与民间金 融机构的频繁接触, 来指 导它们自觉地遵守日本银行提出的要求, 从而达到控制 信 贷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如果商业银行不按规定的增减 额对产业部门贷款, 中央银行可削减向该银行贷款的额度, 甚至采取停止提供信用等制裁措施。虽然窗口指导没有法律 约束力, 但其作用有时也很大。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宏观调控方式逐步从以直接调 控手段为主向以间接调 控手段为主转变, 窗口指导在宏观 调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取消贷款规模控制以 后, 更加注重窗口指导的作用, 在 1998 年颁布了产业投 资指导政策, 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方向, 此外, 还定期对 国有商业银行下达贷款增量的指导性计 划, 指导其控制贷 款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