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用方剂18泻下剂MicrosoftWord文档(4)教学文案

上传人:h****M 文档编号:50733136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1.0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药常用方剂18泻下剂MicrosoftWord文档(4)教学文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药常用方剂18泻下剂MicrosoftWord文档(4)教学文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药常用方剂18泻下剂MicrosoftWord文档(4)教学文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中药常用方剂18泻下剂MicrosoftWord文档(4)教学文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常用方剂18泻下剂MicrosoftWord文档(4)教学文案(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十八、泻下剂温下1、大黄附子汤【别名】大黄附子细辛汤【处方】大黄 3 两,附子 3 枚(炮),细辛2 两。【功能主治】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用法用量】 大黄附子细辛汤 (金匮要略今释 卷三引漫游杂记)。【各家论述】 1.

2、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2. 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3. 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

3、其积也。【临床应用】 1. 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栗,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2. 肋间神经痛: 71 岁男子,主诉右侧胸痛剧烈来院就诊,面色不华,贫血貌,足活动受限,行走不便。脉洪大,舌润无苔,腹力中等,略微柔软,腹直肌挛急,便4-5 日一次。给予大黄附子汤,经过良好,服药25日痊愈。3. 美尼尔氏综合征:齐某,女, 40 岁。素患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常发作。一周前,因感冒过劳,眩晕又作,视物旋转,卧床不起,头身动则加剧,呕吐痰涎,脐下 2 寸处胀痛,泻下清稀,纳呆,

4、口干而欲饮,舌淡,苔白厚粘腻,脉滑缓。以痰饮作眩而论,拟金匮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治之未效。再诊舌象,参以脐下痛证,悟此为阳虚寒实,积聚于里而胀痛,三焦痞塞,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而致眩晕。 改投大黄附子汤加味: 附子 8g,大黄 10g,细辛、人参各 6g,2 剂。药后轻泻一次,眩晕和胀痛已减大半;再 2 剂,诸证悉除。【摘录】金匮卷上【处方】大黄 6 克 附子 9 克(炮)细辛3 克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功能主治】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500 毫升,煮取200 毫

5、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 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注意】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摘录】金匮要略卷上2、温脾汤【处方 1】大黄 12克人参甘草干姜各 6克附子 9克【制法】上五味,哎咀。【功能主治】温补脾阳,攻下冷积。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用法用量】以水 800 毫升,先煎后四味, 临熟将大黄加入, 煎取 300 毫升,分二次温服。【备注】方中附子、干姜温阳祛寒,人参、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诸药相配,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此文档仅供学习和

6、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处方 2】淮山药(炒) 5.4 克 白茯苓 3.6 克 白术(制) 3 克 薏苡仁(炒,研)6 克 芡实(炒,研)6 克 白扁豆(炒,研)6 克 桔梗 2.4 克 元砂仁(去皮,炒,研) 1.5 克 甘草(炙) 2.4 克 神曲(炒) 1.2 克 白莲肉(炒,研) 6 克 秫米(炒,研) 3 克 红枣(去核) 2 枚【功能主治】治脾虚失血。【用法用量】水煎,中午时加白糖,开水调服。此方与滋阴汤每日同用,滋阴汤早、晚服,此方中午时服。若气满者,加陈皮(去白)3 克,或再加真苏子(炒,研)1.5 克,或用广木香磨汁合服,若有冷涎及胃口寒者,加干姜(炒黄

7、) 0.9 1.5 克,即加肉桂亦妙。【摘录】会约医镜卷九【处方 3】 干姜 45 克 当归 黄柏 地榆各 60 克 阿胶(麸炒焦) 茴香(炒)石榴皮 黄连各 30 克【制法】上药锉散。【功能主治】治久痢阴虚,湿热未清,脾阳不振,下痢赤白相杂,腹中疠痛,里急后重者。【用法用量】每服12 克,用水 300 毫升,煎至 210 毫升,去滓温服。【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处方 4】大黄桂心各 9克附子干姜人参各 3克【制法】上五味,哎咀。【功能主治】治痢疾经久不愈,脾肾阳虚,积滞未净者。【用法用量】以水700 毫升,煮取 300 毫升,

8、分二次服。【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3、三物备急丸【别名】大黄备急丸(医学人门卷七)【处方】大黄 30 克 干姜 30 克 巴豆 30 克(去皮、心,熬,外研如脂)【制法】上药各须精新,先将大黄、干美研末,再研巴豆,与上末和匀共捣为散;或炼蜜为丸,瓷器密贮。【功能主治】攻逐寒积。治寒实冷积内停,心腹卒暴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用法用量】每服大豆许 3 4 丸,温开水送下。或药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愈;如未愈,更与 3 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愈;若口嗷,亦须折齿灌之。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备注】方用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干姜辛热,温

9、中暖脾;大黄苦泄通降,一以制巴豆辛热之毒,一以协巴豆泄下通腑,且大黄之寒,得巴豆、干美之热,则其性大减。故三药配用,共奏攻逐寒积之功。【摘录】金匮要略卷下4、三物白散【组成】巴豆 (去皮心,熬黑,研如脂)5 克 桔梗 15 克 贝母 15 克【功效】温下寒实,涤痰破结。【主治】虚实结胸。证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下硬满而痛,或喘咳气逆,或大便不通,肺痈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不止,脉滑。【点评】本方选自伤寒论 ,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咳唾腥臭,脉滑为辨证要点。同时应注意用法,严格控制巴豆用量。用此方可治疗支气管炎、渗出性胸膜炎、肺脓疡、食物中毒等。润下1、麻子仁丸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

10、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别名】麻仁丸(类证活人书卷十五)、脾约麻仁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处方】麻子仁 500 克 芍药 250 克 枳实 250 克(炙)大黄 500 克(去皮)厚朴 250 克(炙,去皮)杏仁 250 克(去皮、尖,熬,别作脂)【制法】上六味,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润肠通便。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现用于习惯性便秘见有上述症状者。【用法用量】每服10 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备注】方中麻子仁润肠通便为君;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营为臣;枳实、厚朴消痞除满,大黄泻下通便,共为佐使。诸药同用,共奏润肠通便之功。【摘录】

11、伤寒论2、润肠丸【处方 1】 大黄(去皮)当归梢羌活各 15 克 桃仁(汤浸,去皮、尖)30 克 麻子仁(去皮取仁)38 克【制法】上药除麻仁另研如泥外,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功能主治】疏风活血,润燥通便。治风热内伏,血液瘀结,肠道干燥,大便秘涩,全不思食者。【用法用量】每服50 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摘录】脾胃论卷下【别名】苁蓉润肠丸(医学纲目卷二十三)、苁沉丸(医学入门卷七)。【处方 2】肉苁蓉(酒浸,焙)60 克 沉香(别研) 30 克【制法】上为细末,用麻子仁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精养血,润肠通

12、便。治精亏血虚,津液耗伤,大便秘结者。【用法用量】每服70 丸,空腹时用米饮下。【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处方 3】麻子仁(另研)大黄(酒煨)各45 克 桃仁泥归尾枳实(麸炒)白芍升麻各 15 克 人参生甘草陈皮各 9 克 木香 槟榔各 6 克【制法】上药除麻仁、桃仁外,为末,却入二仁泥,蜜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扶正理气,润肠通便。治老人中风,三五日不大便者。【用法用量】每服7080 丸,空腹时用温水送下。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摘录】丹溪心法卷一【处方 4】麻子仁 桃仁(去皮、尖,另研)各 30 克 羌活 当归尾 大黄(煨)皂角仁 秦艽各 15 克【制

13、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疏风泻火,润燥通便。治风火内伏,大肠干燥,大便秘结者。【用法用量】每服50 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注意】若因失血,或因肾虚及直肠干涩,大便不通者,均忌服。【摘录】校注妇人良方卷八3、五仁丸【处方】杏仁(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取净,细研)30 克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取净,细研)30 克 酸枣仁(汤浸,去皮,取净,细研) 30 克 柏子仁(拣净,细研) 30 克 大麻子仁(晒,焙令干,用板子盛油,又用砖一片压定,轻轻以手磨砖,则麻壳自脱,拣未脱者,再磨取净,细研) 30 克【制法】上五味,再合研令极细,以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

14、治】治津液枯竭,大肠秘涩。【用法用量】每服50 丸,空腹时用米饮吞下。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三五引澹寮方4、济川煎【处方 1】 当归 9 15 克 牛膝 6 克 肉苁蓉(酒洗去咸) 6 9 克 泽泻 4.5 克升麻 23克枳壳 3克【功能主治】温肾益精,润肠通便。治老年肾虚,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酸足软,背冷畏寒。【用法用量】用水220 毫升,煎至 160180 毫升,空腹时温服。如气虚者,加人参;肾阴亦虚者,加熟地;虚甚者,枳壳可减去之。【备注】肾司二便。肾气亏虚,下元不温,五液不化,肠道失润而大便不通,法当温肾润肠。方中肉苁蓉温肾益

15、精,润燥滑肠;当归养血和血,辛润通便,牛膝补肾强腰,其性下降;枳壳宽肠下气,泽泻入肾泄浊;少加升麻以升清阳,使清升而浊降。张景岳称此方是:“用通于补之剂。”故适宜于肾虚便闭者。【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处方 2】 当归 3 钱,熟地黄 2 钱,牛膝 2 钱,乌药(炒) 1 钱,肉桂 1 钱,桃仁 7 粒(捣如泥)。【功能主治】血结成瘕,寒气客于冲脉、任脉,则血涩不行,成瘕作痛,暂见停蓄而根盘未固者。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用法用量】水2 钟,煎 8 分,食前服。【摘录】叶氏女科卷一逐水1、十枣汤【处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制法】上药各别捣为散。【功能

16、主治】攻逐水饮。治悬饮或支饮,停于胸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梗,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肿腹胀,二便不利,属于实证者。现用于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2、控涎丹【别名】子龙丸(外科垒生集卷四)。【处方】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功能主治】攻逐痰饮。治痰涎内伏,胸背、手脚、颈项、腰胯突然痛不可忍,内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走易不定,或头痛不可举,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昏倦多睡,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多有锯声,及手脚沉重,腿冷痹麻,气脉不通等。【用法用

17、量】食后及临卧时用姜汤成熟水送下5 10 丸。如疾猛气实,酌加用量。【备注】本方是从圣济总录卷十“趁痛丸”演化而来。参见该条。【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用法用量】强人每服1 克,羸人 0.5 克。用水 300 毫升,先煮肥大枣 10 枚,取 240 毫升,去滓,纳人药末,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 0.5 克,得快下利后,可进米粥,护养胃气。【注意】体虚及孕妇忌用。【备注】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俯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三药合用,逐水之力甚强。然三药皆有毒性,故又用大枣益气护胃,缓和诸药之毒,减少药后反应。【摘录】伤寒论3、舟车丸【别名】舟车神佑丸(医学纲目卷四引河

18、间)。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处方】甘遂 大戟(醋炒)芫花(醋炒)各 30 克 大黄 60 克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去白)各 15 克 牵牛(头末) 120 克 轻粉 3 克【制法】上药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峻下逐水。治水湿内停,气血壅滞,不得宣通,水肿水胀,二便秘塞,脉沉实有力。现用于肝硬化腹水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水见上述症状者。【用法用量】每服 36 克,每日一次,清晨空腹时用温开水送下,以利为度。腹中虫积,加芜荑15 克。【注意】病甚者,忌盐、酱百日;若脾胃虚弱,胎前产后,均不宜用。【备注】方中甘遂、芫花、大戟攻逐水湿为君;大黄、牵牛

19、泻湿利水为臣;青皮、陈皮、木香、槟榔导气行滞,轻粉逐水通便,均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攻逐水积,行气消滞之功。【摘录】古今医统卷四十三引太平圣惠方4、疏凿饮子【处方】 泽泻 12 克 赤小豆(炒) 15 克 商陆 6 克 羌活(去芦) 9 克 大腹皮 15克椒目 9克木通 12克秦艽(去芦) 9克槟榔 9克茯苓皮 30克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泻下逐水,疏风发表。治水湿壅盛,遍身肿满,喘呼气急,烦躁口渴,二便不利者。【用法用量】 每服 12 克,用水 300 毫升,加生姜 5 片,煎至 210 毫升,去滓,不拘时温服。【摘录】重

20、订严氏济生方攻补兼施1、新加黄龙汤【处方】细生地15 克 生甘草 6 克 人参 4.5 克(另煎汁90 毫升)生大黄9 克 芒消 3 克 元参 15 克 麦冬(连心) 15 克 当归 4.5 克 海参(洗) 2条姜汁30毫升【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泻热通便。治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气液两亏,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用法用量】水1.6 升,煮取 600 毫升。先用200 毫升,冲参汁30毫升,姜汁 10 毫升,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三至四小时不便,再如前法服200 毫升;候六小时不便,再服200 毫升。如服 200 毫升,即得

21、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余参或可加入。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备注】方中大黄、芒消急下燥热以存阴气;人参、当归补益气血;麦冬、生地、玄参、海参激阴养液;姜汁、大枣、甘草固护胃气,调和诸药;桔梗开宣肺气,通调胃肠。全方泻热通便与滋阴益气并行为治,使正气得运,阴血得复,则药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热自平。【摘录】温病条辨卷二2、黄龙汤【处方】大黄芒消各 3 克 枳实厚朴 人参 当归各 2.4 克 甘草 2 克【功能主治】清热泻下,益气养血。治肠胃燥热,气血两虚。下利清水,神昏谵语,腹痛拒按,身热而渴,神疲少气,舌苔焦黄或焦黑,脉沉细数者。【用法用量】以水 40

22、0 毫升,加生姜 3 片,大枣 2 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热服。年老气血虚者,去芒消。【备注】方中以大承气汤之大黄、芒消、枳实、厚朴荡涤胃肠实热,急下存阴;人参、当归双补气血,扶正以助祛邪;桔梗宣肺而通大肠;生姜、大枣、甘草和胃气而兼调诸药,共奏抉正攻下之功。【摘录】伤寒六书卷三3、增液承气汤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处方】元参30 克 麦冬 24 克(连心)细生地24 克 大黄 9 克 芒消 4.5克【功能主治】滋阴增液,泄热通便。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津液不足,无水舟停,服增液汤不下者。【用法用量】上药以水 1.6 升,煮取 600 毫升,先服 200 毫升,不知再服。【备注】本方即增液汤加消、黄而成。取增液汤之玄参、麦冬、生地以滋养阴液,润肠通便,更加大黄、芒消以泻热软坚,攻下腑实。共奏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之效。【摘录】温病条辨卷二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