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斑病防治措施

上传人:lu****89 文档编号:49963471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8.0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玉米斑病防治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玉米斑病防治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资源描述:

《玉米斑病防治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斑病防治措施(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玉米斑病防治措施 玉米斑病主要有大斑病和小斑病两种,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病害,必需做好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 1.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峻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头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峻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其次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相宜时

2、,病菌繁殖快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打算。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二、玉米小斑病 症状: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头,消失褐色半透亮水渍状小斑,渐渐向上扩散,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峻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发病规律

3、: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 2号、商单 4号、丹玉 6号等;自交系有吉 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开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毁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 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加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 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 5075千克,隔 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