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茶艺与哲学思想融合发展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734997 上传时间:2022-01-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初探茶艺与哲学思想融合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探茶艺与哲学思想融合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探茶艺与哲学思想融合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初探茶艺与哲学思想融合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探茶艺与哲学思想融合发展(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3页共6页初探茶艺与哲学思想融合发展摘要:茶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诸多哲学思想,为进一步研究其 发展,本文基于有效工作实践,充分结合具体实际,积极探索了茶艺与哲学思想 的融合策略,望能够为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助力。关键词:茶艺;哲学思想;融合发展引言随着茶文化传承与发展,茶文化中包含的哲学思想也被人们充分挖掘, 茶艺属于茶文化传承过程中重要部分,如何积极探索茶艺与哲学思想的融合是本 文研究重点,文章首先明确了中国茶艺内容与地位,随后总结了茶艺中的哲学思 想的融合发展,具体如下:1何谓中国茶艺中国茶艺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影

2、响下,以歌颂中国劳动人民精神、展 示生活真谛的不同茶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茶艺包括对茶叶的品评、艺术表现、茗 茶环境等,同时要展现出对饮茶精神的传递。从其内容上看,茶艺是文化的印记 与符号,因此,在中国茶艺中,由于受到不同区域文化、茶种的影响,茶艺表现 形式具有差异性,形成了地标性文化特色。如内蒙地区茶与奶结合的奶茶,展现 出了其粗狂的生活;杭州地区独爱绿茶,体现了其细腻的生活等等,不同的饮茶 习惯,茶艺表现形式不同,但具体环节大致相似,主要分为:选茶种、择茶水、 煮茶茗、洗茶具、泡茶等等,各个环节中乂独显其文化特色,重视饮茶环境的选 择、饮茶季节的选择、沏茶用水的选择、煮茶器具的选择、泡茶器皿的

3、的选择等, 均属于茶艺特色。从历史角度看,茶艺真正的发展源于晋朝,在南北朝时期得以 拓展,在中唐时期开始盛行,更形成了全国发范围的流行,更在宋明时期发展到 了辉煌阶段。然而近现代后,多种原因的影响导致茶艺流行受到干扰。在改革开 放后,国家予以重视,茶艺再次走入复兴阶段。以哲学的眼光看茶艺,它是中国 哲学的集大成者,在浑然天成中体现哲学智慧,与传统哲学相辅相成,更成为与 世界交流、传递中国精神智慧的媒介,在茶艺的传承过程中,向世人展示中国传 统哲学智慧。2茶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纵观茶文化,不仅仅是对口感的体悟,更是对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的感悟,因此,茶文化其所代表的内涵,体现出的哲学智慧,深

4、深烙印在每一位 中华儿女的心中。2.1 茶文化在茶艺中展现精神.自古以来中华文明璀璨繁荣、更是被世 人传承与敬仰,其文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茶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不仅 在精神内容上传递出精神意义,更在物质形态中展现茶精神,如茶馆、茶楼中的 茶艺表演,展现出茶文化的道义,体现出以茶养性、以茶会友、以茶待客等传统 美德。2.2 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在茶文化的传递过程中,不仅具有丰 富的精神内涵,其本身也独具智慧。在传统茶文化中,其是社会文明的产物,更 是社会关系的体现,因此,大多数茶事活动、茶艺形式中,不仅命名带有茶字, 体现茶特点,更是在茶文化的展现过程中,以茶明理、用茶示人,通过茶艺

5、,感 受人间冷暖、人世百态。2.3 茶产业载体促进茶文化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文化不断拓展壮 大,在与社会经济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茶产业为依托的茶文化产业。以 茶产业为载体,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同时在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弘扬中华 文化,以经济效益促进文明进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精神文明双收 益。3茶艺与哲学思想的融合发展3.1 中庸主义.茶文化精神中,离不开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庸强调不偏 不倚、中和为上,重视恒久兼用,上善若水。在与茶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茶文 化的特有哲学智慧。即追求宇静致远、淡泊名利的境界,强调饮茶之清雅幽静, 体现出中庸思想的极简之道。不仅如此,茶道精神更

6、是在传统儒家思想上得以开 华与发展,不仅包含儒家精神的精华,更继承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德,在茶艺 表现形式上、茶具制作包装上、茶空间设计等处处展现中庸文化。3.2 天人合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强调天人合一,指导人们实践活动 的核心思想,在茶艺活动中更是以追求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道家精神强调“天 人合一的自然发展,更在观物篇中重点论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茶文化 则是充分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相关记教中,各项茶艺、茶道、茶文化内 涵、茶俗礼仪等都是在作者的亲身经历、实践感知中总结而出,强调了人与天的 关系。如:改造茶具茶炉,以五行阴阳为改造原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 指导,在茶具的设计中体

7、现天人合一,重视天人之间的相互兼容,不应形成人与 自然的对立。由此可见,人是道德的主体,人所从事的活动应用具有道德仁义精 神,而茶文化的精神与之相契合,强调不卑不亢、天人合一。3.3 自然和谐.茶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以茶具、茶诗、茶歌 第4页共6贞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5页共6页会、茶故事等形式展现茶文化,不论何种形式,均展现出自然和谐的精神内涵。 自然和谐,自古至今,一直是中华儿女追求的精神境界,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更 是将其发挥得淋漓极致。自然和谐的思想理念促进茶文化流传至今,并受到世人 的传承与认可。自然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8、人与人和谐相处。在茶文 化的传承中,茶事活动重视礼仪文明,强调君子之交清醒脱俗、志同道合。据有 关数据显示,茶事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往往是最具和谐意义,强调平心静气的处 世态度。茶文化独具兼容并蓄的特点,这与自然和谐交相辉映,强调以友善的态 度对待世间万物,不以人的意志强加、践踏其他之物,充分尊重其他个体,兼容 其他文化的优点,利用优秀文化丰富自己内涵,重视对自然的追求,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统一。3.4 品茶与“乐道思想.人在追求物质美好、精神美好的过程中,以乐 道为态度。品茶,则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感受安逸、静心思考,突破凡尘干扰、 寻找人生智慧,在此过程中感受乐道。品茶的过程,是对文化进行熏陶的

9、过程, 更是培养文化精神,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智力 支持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感受茶文化,学习中华茶礼仪,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这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 智慧精神。在茶事活动的工序中、在品茶活动的流传中,处处都渗透着中国人民 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文化特色,并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茶文化的兼容 性、包容性,促进各族、各地区茶文化和谐相处,使得不同茶风习俗中,均体现 茶文化的内涵,在不同类型茶文化的和谐相处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茶 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单一 的体系,种茶、饮茶,

10、是茶文化的诞生基础。饮茶活动中,茶具、茶序更是在古 人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的独具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的产物。由此可见,茶 文化体系的各个环节缺一不可,都是中华智慧的体现,更是中国特色文化发展的 基础。茶文化是中国特色文文化发展的基石与土壤,为中国特色文化主义的发展 提供了平台与支撑,因此,茶文化的乐道精神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发展壮大的 基本途径。3.5 茶艺中其他传统哲学精神的体现.除上述内容之外,茶艺中还包含 中国其他传统哲学。如“静动之间、缓急之中展示了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思维关 系,正如,茶具优良、茶品雅素、茶技高低等均体现辩证性思维;茶文化艺术, 始终强调豁达兼济,使茶人在茶艺、茶道中感受

11、宁静致远放下尘俗、忘记烦恼, 这与有容乃大的哲学精神相统一;茶文化要求茶人用茶精神来要求自己,指导 自己的行为。这与传统哲学中知行合一相协调;除此之外,茶文化中“以人文 本、修身养性等处世心态均符合并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茶艺的表现强调修 身养性、茶文化精神重视培养人格,以茶事活动促人平和真诚,在茶具摆放、饮 茶礼仪之中,体现出长幼尊卑之序。中国传统哲学,在茶艺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 致,在细节之处更是彰显哲学智慧,正因如此茶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不竭动力。 由此可见,茶艺中蕴含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茶艺文化更是与传统哲学精神交相 辉映,哲学在茶艺的展示中得以升华,茶艺因哲学独具魅力。结束语总之,为传承中国茶文化,要重视茶艺中包含的哲学思想,本文积极 对其进行了阐述,为实现有效融合发展,相关工作仍然需要不断探索,从而做到 第6页共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6页共6页与时俱进,促进茶文化有效传承与发展。参考文献1穆宣孚.茶文化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结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福建茶 叶,2018,40(04):323.刘莎.马克思思想与茶文化思想结合对当前中国文化的影响几福建 茶叶,2017,39(04):384-385.释仁空.浅谈禅茶文化思想和意义J.楚雄师范学院学 报,2014,29(04):1-6.第#页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