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现状及展望

上传人:daj****de2 文档编号:49673084 上传时间:2022-01-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GSM现状及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GSM现状及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GSM现状及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GSM现状及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SM现状及展望(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下一代 GSM移动通信概述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丰富的业务运营模式给移动通信网络注入新鲜活力。在全球无线网络亟待变革的今天,对拥有83移动用户的GSM网络而言,移动通信网络升级换代的焦点最终归结到GSM网络的升级换代问题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通信技术能像GSM技术这样深入人们的生活,并对全球经济和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伴随着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业务的体验浪潮,不再停留在传统 2G 网络概念。GSM网络内涵也已经对绝大多数GSM运营商而言,未来他们会获得哪种技术的运营牌照、在哪个频段、以多少带宽以及采取什么业务经营模式,也许还难以确定。与此同时,现有GSM网络由于用户的快速发展急需扩容和升

2、级;即便新技术出现后,原有GSM网络设备该如何升级和演进也是运营商在建设GSM网络时面临的难题。中兴通讯聚焦客户需求,着眼未来、持续创新,积极倡导NG-GSM下一代 GSM移动通信理念。NG-GSM网络发展理念将为运营商提供清晰的设备升级和网络演进路线,实现投资保护和盈利能力提升的最大保障。一、 GSM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现状GSM1982年开始成为欧洲电信标准,1992 年规模商用,截至2007 年 12 月 31 日的 16 年里, GSM实现签约用户24 亿,占总体移动用户的83%以上,第二个10 亿用户的增长仅用2 年半就得以实现。现在,全球已有256 个国家共758 个 GSM商用网在运

3、行,每天正以152 万用户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0年全球 GSM用户将达 30 亿,可以说,到2010 之前 GSM/EDGE技术仍将主导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市场。从 GPRS和 EDGE技术看, EDGE标准自从2000 年发布以来,已经发展到EDGE第二阶段 ( 包含于 3GPPRelease 4/5),即 GERAN( GSM 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 )。从无线口上的数据传输速率、链路质量控制、 QoS到综合业务的承载能力等各方面来看,GERAN已经具备大部分3G 通信技术的特征。并且,由于 EDGE仅需要在现有的GSM网络上进行软件升级或更换部分载频就可以提供

4、80% ITU 规范的 3G业务,因此升级成本相对较低。并且,从3GPP R7版本协议发展看,GSMGPRSEDGEEnhanced EDGEEDGE LTEEDGEEDGE/GERAN络已经被普遍接受作为3G网络无缝覆盖的必需补充,并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部署。全球70%以上的GPRS网络已经或者宣布要演进到EDGE网络。全球EDGE网络从 2003 年的 19 个增长到 2007 年 6 月的287 个。与此同时,HSPA、TD-SCDMA、 CDMA2000和 WiMAX网络也在加速部署。尤其在西欧地区,HSPA用户呈跨越式发展。在亚洲区,中国移动TD-SCDMA网络的规模部署对周边国家和区

5、域辐射作用明显,也具备相当的世界影响力。TD-SCDMA网络已经在非洲区域实现商用。虽然部分CDMA网络运营商转向CDMA/GSM双网并存运营,但CDMA2000的用户发展仍然迅速,扩容合同数量和网络规模持续增长。此外, 2007 年 WiMAX正式成为 3G 标准之一,加速了移动和固网运营商对WiMAX牌照的期待和实验网络的部署。概括而言, 2007 年 GSM网络以其低成本、用户多、清晰的演进路线等优势持续快速发展。但多种移动宽带技术的标准化和快速商用部署,也使GSM网络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二、全球GSM网络发展趋势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规模商用的RAN标准有 GSM/GPRS/EDGE

6、、CDMA/CDMA2000、WCDMA/HSPA、TD-SCDMA和 WiMAX等。加上2009 年达到商用水平的Enhanced EDGE和 LTE技术等,未来的RAN将是多标准长期共存,并按照各自路径演进的格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各标准的成熟程度、技术优势及对各种业务的支持能力都不相同。为了业务发展的需要,运营商一方面升级原有的网络,另一方面可能会在原有的网络上叠加一个新型网络,组成一个无线集成网络,如GSM/EDGE/WCDMA、WCDMA/WLAN、EDGE/DVB-T 或 EDGE/WiMAX等集成网络。由于GSM持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并不断演进,考虑到对现有庞大GSM网络的投资保护

7、和用户习惯,在可预见的10 年内,未来的移动网络是一个以GSM为基础,叠加多种无线制式的无缝融合网络。因此,融合网络将是未来移动网络的发展趋势。从这一趋势来看,未来无线接入网络将更加复杂。此外,随着运营商的资本整合和业务发展,移动固网融合(FMC)已经成为移动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从 FMC的成因看,业务融合是网络融合的真正驱动力。今天移动网络所提供的内容正在从文本转变为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QQ、 MSN、Skype 聊天,通过 eBay 购物,通过Google 搜索,通过 iTunes下载音乐,他们对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固定宽带网络还是无线宽带网络都需要为用户提供更高

8、的带宽。用户需要基于IP 的业务,推动了网络的IP 化发展。传统的Internet 应用本身都是基于IP 的应用,随着 GSM、3G等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移动设备的IP 化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宏观上看,BSS IP 化适应网络演进,对保护运营商网络投资具有战略意义。微观上看, BSS IP 化可以在核心网已经 IP 化的现状下,从节省 TC、节省传输、可靠灵活组网、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给运营商带来巨大的价值。因此,IP 应用急需移动化,移动网络也需要IP化, IP 化是移动网络演进的必备条件,这种发展趋势不是某个运营商和设备商能够引导和控制的。GSM网络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全人类

9、提供无障碍的自由移动通信。这个目标决定GSM网络不仅要具备融合和平滑演进的特征,还需满足更低TCO、快速实施、更高效应用和更可持续发展等特性。因此,运营商在建设GSM网络时,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对网络提出高效传输、提高频谱利用率和节能环保等要求。在资源逐渐紧张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一切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GSM网络设计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现实的传统网络永远是一个需要妥协的矛盾,对原有投资的保护和对新技术的平滑支持是必须得到满足的需求。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所面对的一方面是 GSM网络持续快速扩容的压力和面临多种 3G 无线技术选择、技术竞争不足和投资回报风险,而另一方面是发展壮大原有网

10、络、面向未来的战略诉求,以奠定网络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运营商需要更高效、融合和能够平滑演进的解决方案。三、聚焦NG-GSM下一代移动通信移动网络的升级演进最终聚焦为 GSM网络如何升级演进的问题。综上分析,新一代的 GSM网络即NG-GSM(Next Generation GSM )的关键构成要素已经具备,概括为以下四点。首先,下一代GSM网络能完成对资源,主要包括无线资源、传输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全动态分配和调度,是智能高效的GSM网络。这里涵盖若干关键技术,比如频谱增强利用技术、新型信道分配算法、资源池( POOL)和智能功率控制技术等。该特征是GSM网络继续经济、便捷地为全人类提供优质且

11、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首要保证。第二点是软件无线电特征。传统意义上采用不同技术的网络是通过不同硬件设备实现的。这样实现的代价高昂,阻碍了新技术的应用步伐,也同样阻碍了原有技术设备投资的持续利用。下一代 GSM网络设备能通过真正的统一硬件平台实现多种无线技术,如 Enhanced EDGE、UMTS、WiMAX和 LTE 等的平滑融合和演进,保护原有投资的同时灵活面向未来。第三点是 IP 化特征,即通信设备和传输设备的协议和承载 IP 化,包括内部交换和外部传输。业务发展驱动网络发展,固网移动融合是全球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移动通信网络的 IP 化不是单纯在承载层面实现 IP 化,而是协议体系和交换

12、机制都基于 IP 分组架构。第四点是定制化特征。下一代 GSM网络设备物理形态具备模块化和小型化特点,物理接口、功能模块和软件选择丰富多样,容量、体积大小和特性具备明显的定制化特征。定制化特征是无线接入网络融入多种应用场景和灵活升级演进的重要前提。事实上西欧高端运营商如法电等虽然早就部署了 UMTS网络并升级到 HSPA,但是对原有 GSM网络的升级一直在进行,例如 IP 化改造和支持 EDGE等。可见,新技术的产生不会在短期内取代拥有庞大网络分布的 GSM技术。下一代 GSM网络为 GSM网络演进的多种可能路径提供了硬件和软件基础,实现提升原有网络质量和最大化保护原有投资的节能环保演进方案。

13、 GSM网络将根据不同的地区和应用环境,沿着某种运营模式和路线演进和发展。增强型 EDGE技术、 UMTS和 LTE只是为下一代 GSM网络升级提供了其中某一种可能。四、中兴通讯NG-GSM下一代移动通信解决方案2006 年 2007 年,中兴通讯在下一代 GSM网络开发上投入了强大的研发力量,聚焦未来、持续创新、具备多项 NG-GSM核心技术和独特竞争力产品。在研发高效智能GSM网络方面,中兴通讯于2007 年首先提出GSM智能基带池概念,并将资源池的POOL理念应用于分组数据业务机制和TC 编解码单元等多个处理模块的资源调配机制,提升系统资源利用率 30以上。此外,中兴通讯在节能核心技术方

14、面处业界领先。中兴通讯将话务优先级分配与载频智能下电技术相结合,采用智能功控系列技术,大幅降低基站的24 小时平均功耗。对S666 站型,以24 小时内 1/3 时间满负荷, 1/3 时间 50%负荷, 1/3 时间 25%负荷的话务分布为例,采用智能功控技术后节省电力消耗40以上。并且,智能功控技术激活时间段、话务量统计时间粒度以及上下电的高低门限值均可在后台设置,运营商可根据实际话务分布情况灵活控制。此外,中兴通讯的室外站太阳能供电、传输复用比提升、AMR语音增强、按时隙调配信道、自动频率分配、TrFO 和 Flex 等关键技术实现NG-GSM网络高效智能资源分配。在软件无线电技术研发上,

15、中兴通讯2008 年推出规模商用版软件无线电SDR多载波系列基站。采用统一硬件平台的SDR多载波基站可实现GSM/EDGE/Enhanced EDGE/UMTS/CDMA/WiMAX的无缝融合和未来向LTE 的平滑演进,是NG-GSM网络的硬件核心技术。中兴通讯在SDR方面已获得多项研发专利,尤其在功放效率和无线资源管理等关键技术上。同时,中兴通讯 GSM基站控制器 iBSC 与 UMTS RNC采用相同硬件平台,支持各种移动技术平滑升级演进,可与 RNC、UNC等 AP控制器融合成统一物理网元,兼容多种授权无线接入技术( GSM/EDGE/WCDMA/TD-SCDMA等)和非授权无线接入(

16、WiFi 、WiMAX)。此外,中兴通讯 GSM IP 产品在2007 年已经实现全球规模商用。中兴通讯于2003 年研究开发 IP 统一硬件架构平台, IP 核心网产品早在2004 年已经实现商用。在 IP 化方面,目前中国的 GSM网络已经基本完成了核心网的 IP 化改造,在此基础上,GSM网络的 IP 化需要通过 BSS的 IP 化得以最终实现。在 IP BSS 应用方面,目前已在全球20 多个国家规模商用的 ZXG10 iBSC 的硬件架构即基于中兴通讯全IP 统一平台。它与中兴V3 核心网产品、 IMS和 RNC等产品采用完全相同的硬件架构,共享机架、机框和 17 种单板。该 iBS

17、C 支持 Abis/Gb/A over IP。除了基站控制器, GSM系列宏基站均支持FE 接口。另外,中兴通讯还推出一款轻薄型IP 微微基站,相当于一本书大小、重量仅2kg 。该基站采用 Abis overIP 技术,提供以太网和ADSL接口,可直接采用网线或ADSL电话线连接,通过公网Internet与 iBSC建立连接实现通信。中兴通讯独有的自内而外全IP 分组软交换架构和系列产品真正在无线接入层实现FMC。与此同时,中兴通讯在下一代GSM网络产品中设计了丰富的定制模块,如IP 微微基站S8001 根据家庭、企业和公共场所不同,提供WiFi 接入、无线网关、以太网和ADSL接口可选功能;

18、模块化基站M8206提供太阳能供电、60W高功放广覆盖和IP 连接等可选功能;基站控制器根据组网结构和传输资源情况,可提供 BSCplus 、uBSC等解决方案。这些定制功能通过在现有设备基础上进行简单硬件和软件组合升级即可实现,为下一代GSM网络深入渗透覆盖、提供丰富的业务应用和平滑演进提供技术保证。五、结束语2008 年, UMTS和 WiMAX商用步伐加快, LTE 技术的发展也会成为热点。但对绝大多数GSM运营商而言,拥有庞大用户群的GSM网络如何扩容升级、平滑融合演进并可持续发展仍将是移动网络发展讨论的核心主题。经过 2006 年技术研发储备期和2007 年预商用试验期, NG-GSM下一代网络诸多关键技术开始进入成熟应用阶段。2008 年将是值得期待的软件无线电和无线IP 接入应用年。伴随着智能动态分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业务驱动的定制功能的开发,NG-GSM下一代 GSM网络将如一朵新生奇葩,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移动通信领域灿烂盛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