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史和数学故事为载体的数学文化渗透(共3页)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49418916 上传时间:2022-01-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以数学史和数学故事为载体的数学文化渗透(共3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以数学史和数学故事为载体的数学文化渗透(共3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以数学史和数学故事为载体的数学文化渗透(共3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以数学史和数学故事为载体的数学文化渗透(共3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数学史和数学故事为载体的数学文化渗透(共3页)(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以数学史和数学故事为载体的数学文化渗透 野寨中学 黄开宇 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数学的文化内涵往往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将文化观念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让学生感悟这种“看不见的文化”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问题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数学教师,同时也是课改的践行者,我尝试探索数学文化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和可行的教学策略,使之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实现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笔者认为,将数学史和数学故事融入数学课堂教学是进

2、行数学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之一 数学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因为数学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充满犹豫、徘徊、经历艰难曲折,甚至面临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史是数学家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危机的斗争记录无理量的发现、微积分和非欧几何的创立,乃至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等等,这些例子在数学史上不胜枚举,它们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而这种过程往往在通常的教科书中是以定理到定理的形式被包装起来的教学中适当将它们打开,对于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我们从前人的探索与奋斗中汲取教益,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在开始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观念,以及虚数、微积分、负数等概

3、念时,很容易感到困惑,因为这正是数学对象含义发生变化的时期今天学生们理解上的困惑,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历史上思想困惑的逻辑“重演”因此考察数学对象的历史演变,总结前人在理解数学对象演变时的经验教训,无疑对今天的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数学教育中,笔者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把握历史上出现的、现在可能在课堂中重新出现的各种困难甚至障碍,优化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本文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数学史、讲授数学家的故事来渗透课堂文化所做一些探究案例l:复数概念学习中介绍复数的发展史复数的学习是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扩充,由于刚刚接触复数,很多学生感觉不易理解、无法接受,这时他们往往把原因归咎予自身的智力,

4、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如果能让学生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也正是在18世纪困扰着当时数学界的难题,他们遇到的困惑也曾经同样困扰着很多伟大的数学家,那么通过还原历史的原貌,可以使他们更加亲近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在复数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信息,了解数的发展历史,如: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数的发展,数学家的故事等,在课外查找资料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的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网页来讲故事:1545年,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在所著的重要的艺术的第37章中,列出并解出了把10分成两部分,使其乘积为40的问题,方程是x(10x)=40他求得根为和然后说,“不管会受到多大的良心

5、责备”,把和相乘,得乘积为,即40卡尔丹在解三次方程时,又一次运用了负数的平方根卡尔丹肯定了负数的平方根的用处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以符号表示,并规定,-1的平方根当然就是了这样一来,负数开平方的难题就迎刃而解这就是科学的创新精神然而,用表示虚数的单位,却是直到18世纪著名的数学家欧拉提出的,这看似简单的符号却经历了两百多年才出现,这就是数学发展的艰辛历程“实数”、“虚数”这两个词是由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1637年率先提出来的后人在这两个成果的基础上,把实数和虚数结合起来,记为的形式,称为复数在虚数刚进入数的领域时,人们对它的用处一无所知实际生活中也没有用复数来表示的量,因而,最初人们对虚数

6、产生怀疑和不接受的态度18世纪对于“虚数”的争论让很多数学家非常困惑,到19世纪仍然对此争论不休对于,柯西说:“我们可以毫无遗憾地完全否定和抛弃一个我们不知道它表示什么,也不知道应该让它表示什么的数,”哈密尔顿也置疑“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哪里有什么科学可言”大数学家欧拉对于虚数概念也是不甚了了在代数学引论中,他写道:“因为所有可以想象的数要么大于零,要么小于零,要么等于零,所以负数的平方根显然是不能包含在这些数之中的因此我们必须说,它们是不可能的数.它们通常被称为想象的数,因为它们只存在于想象之中”有趣的是,对此抱否定态度的爱因斯坦,却恰恰是他先把复数运用到了物理学领域课堂中学生了解这些史实,有

7、效地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让他们感觉数学并不是一种神化的科学当数学沿着历史的台阶走下神坛时,也揭开了数学文化神秘的面纱案例2:数形结合思想在解析几何教学中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是高中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与形互相结合的思想使代数与几何相结合,也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根据问题的背景,借助于“形”去观察“数”,借助于“数”去思考“形”,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将数与形统一起来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的将数与形结合的典范,法国数学家韦达(1540一1603),笛卡尔(15961650)等在数形结合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数

8、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解析几何教学是进行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课堂上我向学生介绍以下一些数学思想史:由于17世纪笛卡尔借助坐标系建立起平面上的点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才使用方程表示曲线变成可能解析几何的出现将空间形式的研究转化为数量关系的研究如两点间的距离,如果两点的坐标、给定,则其距离就表示为一个代数式,于是几何学上两点之间的测量问题就转化成代数学上求一个代数式的值的问题笛卡尔创立了坐标系,才使负数有了几何解释,负数才得到公认在这以前,中国的负数概念出现的很早,而国外的负数概念出现得很晚,致使许多科学家一直采取不承认的态度,认为它是“荒谬的”历史上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几何问题,借助

9、于代数方程,得到了结论,如用尺规作图三等分任意角问题,作二倍立方体的问题等,被证明是尺规作图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反过来,代数借用几何的术语,与几何进行类比,得以迅速的发展,例如线性代数借用几何的空间、线性的概念,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在解析几何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的运用是无需过多赘言的,而对于代数问题的解决,如果能够利用“形”的作用,其效果要比纯理论的推演,繁琐的论证要好得多,以下面两个例子来说明例1:设,求证简析:用代数方法不易证得,借用几何图形解1:左边配方联想到两点间距离公式,左式表示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和,由三角形性质,即得所证不等式解2:在上面配方式中令,联想到椭圆定义:表示椭圆,因为,表示

10、动点在椭圆上或椭圆外部,于是原不等式得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故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充分认识问题的本质特征,使学生从最初、最古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得到启示,形成会学数学、会用数学的意识案例3:古题今用,培养创新意识 对于已经掌握了一定数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数学史上的古题仍然能使他们引起兴趣激发求知欲古题新用,在挖掘数学史中古题的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将之用于新的数学问题思考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古题(阿拉伯分羊故事):有个牧羊人,在临终前要把他所有的财产-17只羊,分给他的三个儿子,要求大儿子得羊总数的一半,二儿子得羊总数的三分之一,小儿子得羊总数的九分之一,但羊不能

11、杀死或卖掉,三个儿子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分羊的办法,于是他们只好求助于一位草原上众所周知的智者智者带来了他自己的一只羊,再让三兄弟重新分,于是大儿子牵了18只羊的一半-九只,二儿子拉了18只羊的三分之一-六只,小儿子领走18只羊的九分之一-两只,剩下一只归还给聪明人,问题终于解决了这分羊问题在实际上能行得通,但不合常理,而在数学上是完全合理的,但这一借一还的巧妙思维,却给我们解决一些真正的数学问题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作用新题:在求无穷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题,某汽水商店有个规定,3个空汽水瓶可以换一瓶汽水喝有位顾客买了lO瓶汽水,问题是他最多能喝几瓶水? 我们不妨这样想:这位顾客先喝1

12、0瓶汽水,得到10个空汽水瓶,可以再换三瓶汽水又余一只空瓶,喝完这3瓶汽水后,他手上又有4只空瓶,可以再换一瓶汽水,余两个空瓶于是这个人最多能喝14瓶汽水而余两个空瓶,那么,余下的两个空瓶不是浪费了吗?受分羊问题的启发,我们不妨让顾客先借一个空瓶,这样又可以换来一瓶汽水,喝罢再还别人一只瓶子,如此,就发挥了最大的效益,不浪费一只瓶子,共喝了15瓶汽水于是,15瓶才是正确答案有人说这一思维问题方式和分羊问题一样,在情理上还讲得过去,但在数学理论上却是行不通的而事实上,如果运用无穷等比数列前项的求和理论,这种思维的正确性是不难证明的我们知道,在无穷等比数列中,当公比时,这个无穷等比数列前n项和就为

13、:,结合汽水问题,有,于是某人最多可喝到汽水的瓶数,正是数列各项和S,从而因此,最多喝15瓶是有理论根据的,理论上也是可以行得通的,这一思维方式不但合情,而且也合理案例4:极限教学的悖论引入 高中教材从极限这一章开始,数学教学进入了高等数学的教学,讨论的问题也由有限进而了无限,学生以往接触的都是有限运算,对无限问题的思考方法感到生疏,因此,在进入本章教学前,我先介绍芝诺的著名悖论“追龟说”,进行如下的教学: 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希腊数学史上非常著名的问题-“追龟说”“追龟说”讲的问题是阿基里斯(古希腊神话中擅跑之神)追乌龟,永远追不上比如,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十倍,龟在人前100

14、0米,当阿基里斯跑1000米,到达龟的出发点时,龟已向前又爬了100米;阿基里斯继续追,再跑100米,龟又前进了10米;阿基里斯再追10米,龟又前进了l米,继续追1米,龟又爬行了0.1米,.这样下去,不论阿基里斯怎样追,他和乌龟永远相隔一小段距离,所以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追龟说”又称为“芝诺悖论”,是古希腊伊利亚学派的代表芝诺提出的“追龟说”明显违背生活常识,是一个谬论但当时的古希腊人明知阿基里斯一定能追上乌龟,但是却无法证明“追龟说”错在何处,这就成为希腊数学史上有名的难题,直到17世纪微积分学产生,这个问题才算基本解决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当阿基里斯最终追上乌龟是,两者之间的距离

15、为O那么问题就转化为由距离构成的数列1000,100,10,1,中的项最终能否无限的接近于O今天我们学习了极限的概念后,就可以解决刚才的这个问题了 “追龟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引入极限定义,顺利地实现从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的过渡数学史和数学故事是数学文化的载体,为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数学史和数学故事融入数学课堂,除了上面提到的例子,在高中教材中还可以找到很多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故事的知识切入点,例如,在球体积公式教学中介绍古代数学家计算球体体积的思想可以从刘徽的“牟合方盖”开始,到祖氏父子发现的祖暅原理:“幂幂势既同,则

16、积不容异”,介绍这一原理在欧洲直到17世纪才由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提出,更可以把中国数学家求体积的方法与阿基米德的“力学”推导方法作比较,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如,“杨辉三角”的教学中,可以介绍相关的数学史料“杨辉三角”实际上应称为“贾宪三角”,古代称为“开方作法本源”,古代数学家用其来进行开方运算,它的发现比欧洲的“帕斯卡三角”要早500年左右这些史料的介绍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总之,数学史和数学故事在数学教育中的贯穿,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它的运用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关系着数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课堂教学中讨论数学的发展,数学的作用以及数学的价值,让学生不仅从数学自身的思想方法和应用的角度,而且从文化的高度和历史的高度鸟瞰数学的全貌和美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的最佳切入口,探求数学史和数学故事渗透的最佳方式,将数学史和数学故事合理巧妙、恰如其分地渗透,循序渐进,丝丝入扣,将数学史和数学故事真正地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