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近体诗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49051011 上传时间:2022-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近体诗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近体诗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近体诗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近体诗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近体诗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近体诗六首教案教 学 设 计设 计 思 路一、三维目标:1 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 味诗歌的意境;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整体思路:山居秋暝从王维诗“诗中有画”特点切入进行欣赏;登高则着重分析杜甫之“悲”,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海德格尔认为,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可是眼下,在商品大潮的裹挟之下,越来越多的人诗意荡然无存,诗歌文艺中的明珠、人类精神的最高形式已逐渐淡出越来越多的人的视野和生活!不禁要问:中国,这个曾经创造辉煌诗歌成就的国度,到底是怎么了?又不禁要问:中国辉煌的诗歌传统,谁来传承?梦回唐朝,想一想都让人热血沸腾!这是一个诗歌成熟的季节,矗立起

2、一座座诗的高峰。从体裁看,古体诗、近体诗,异彩纷呈;从诗人看,李白、杜甫、白居易各领风骚!在学习了两首古体诗之后,我们又来学习近体诗六首,试着走进近体诗的世界。(二)诗体介绍。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韵律,因此近体诗又叫格律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律诗八句,绝句四句,是律诗的一半。律诗的主要格律特点:(1)押韵。偶句用韵,奇句

3、不用韵(也有首句入韵的)。(2)对仗。律诗每两句组成一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的颔联、颈联的两句必须是对句。(3)平仄。(有点复杂,不宜讲得过多)(三)赏析山居秋瞑1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先可播放朗读录音(最好是配乐的),或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问:这首诗写的什么景象?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阅读、讨论。明确:(1)写的是山间美景。(注意引导学生体味诗中“明月”“清泉”“竹”“浣女”“莲”“渔舟”等景物)(2)流露了诗人自己领受这种佳景的愉快和对自然的爱恋之情。(体会景物特点,结合注释理解“王孙自可留”的含义)问:王维为什么如此喜爱山间美景?只是一般性的喜

4、爱美景么?引入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号辋川居士。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以四十岁左右为界限,分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有积极的政治抱负,二十一岁中进士,作大乐丞,后来由于丞相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又由于从小受母亲信佛的影响(他的字就这样得来的),他也开始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的一个反映。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合称“王孟”。结论:将景物描写得那么美,强调自己对美景的留恋,其实是表明自己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

5、居生活的心情。(有无字句上的暗示?再回头检视,留意“山居”、留意诗中出现的人的身份及活动,同时对“王孙自可留”也会有更深层的理解。)2 体味“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是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的准确评价。请你结合这首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诗中有画”,表明王维是一个写景的高手,诗歌极富绘画美:(1)“明月”两联,动静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月挂中天,仿佛是静态的,但月光的普照,仿佛又是如水般流动的;岩石是静止的,但岩石上的清泉是流动的;岸边的竹、水中的莲本来是静态的,但浣女走过、渔舟划过时,他们分明是摇动的静中有动,动中显静,相得益彰。 (2)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有机

6、结合。前三联诗,构成了一幅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活动图画。而那融入画幅的音响山泉流过石上的淙淙声、竹林里传出来的浣纱姑娘的喧笑声、渔舟穿过莲塘发出的响声,更使这幅美丽的图画变成一组充满诗意的有声电影镜头。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一样,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反过来也从恬静中感受到一片活泼生机。分析至此,倒让人觉得将王维的诗比作“画”其实并不准确,这岂止是画,这分明是风光片嘛!(只可惜苏轼没看到过电影电视)3 反复吟咏至于背诵。(四)赏析登高1 老师在乐声中(如二泉映月)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或播放配乐朗诵。2 理解诗歌感情。问:诗题为“登

7、高”,在古代登高有什么特殊文化意义吗?明确:古人有重阳登高的习俗。(古时,重阳节登高是为“避邪”,此说始于东汉,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说:当时有名费长房者,颇擅仙术,能知人间祸福。一日,他对其徒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全家有难,但如能给每人做一红布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去登高,并在山间饮菊花酒,即可幸免于难。桓景照办,果真九日晚间,全家从山上回来后,见家中鸡、犬、牛、羊俱已暴死。事后,费长房告知,此乃家畜代为受祸。这种神奇故事经过传播,便形成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问:我们学过一首诗,写到登高旧宿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问:王维诗写的是对亲人的思念,本诗呢?有没有对亲人的思念?还写了什么感情?学生阅读、讨论,从文字中提取要点,得出结论。明确:秋天之悲(万里悲秋);家国之思(作客,登台);孤独之感(独登台);漂泊之慨(万里,常做客。“万里”着眼于空间距离远,辗转西南。“常”着眼于时间久,十年漂泊);迟暮之伤(悲秋,志士悲秋,往往从季节联想到生命;百年,晚年;繁霜鬓);病痛之苦(多病);国难之忧(“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潦倒之恨(志不得伸)怎一个“愁”字了得!(因为多病,连借酒浇愁都不行啊)在上边分析杜甫的漂泊、潦倒时,切入其生平及背景简介,资料: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9、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着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却仕途失利,历经祸乱,深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尤能体验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公元七六五年的春天,正当杜甫伐竹除草、修理茅屋,准备在成都草堂过和平劳动生活的时候,严武突然死去。就在这一年的五月,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乘舟东下,向夔州进发。在夔州,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不时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3 理解写景的诗句。诗的

10、前四句写秋景,是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问:(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明确:一、二两句细处着笔,写具体的景物。在这两句诗里,选择了六件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风、天、猿啸、渚、沙、鸟飞。每种景物又只用一个字来形容:秋天多风,登高风就大,对于一个老年多病的人来说,就更觉得风大,所以用了一个“急”字,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秋季天清气爽,天显得格外“高”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荆州记)所以说猿啸“哀”;秋天景物萧

11、瑟,从上向下看,小沙洲显得孤零冷落,因此用了一个“清”字;沙的特点是“白”;鸟飞的特点是“回”,回旋地飞。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而这里的或许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或许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要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借鸟的飞回反衬自己的不得回)问:颌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长江我们想到什么?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问:由落

12、木,我们想到什么?还记得高一课文说木叶吗?明确: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人生天地间,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问: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明确:让人想到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诗人感到有些无可奈何。问:一二联写景只是衬托诗人的悲情吗?明确:也不全是。急风高天,还是很有气势的,尤其是三、四两句更是

13、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因为风急,所以叶落纷纷,萧萧有声。“无边”两个字显出视野比较开阔,看得比较辽远,也写出秋意之深,这是包含了诗人的感觉在内的。 “不尽”用来形容长江源远流长;又因为风急,所以说大江波涛汹涌,滚滚而来。这两句写景,真是浑涵汪茫,境界阔大,很有气魄。问:如何理解这种宏大的气势?明确:虽然潦倒艰难,虽然生命短暂,虽然有化不掉解不开的悲愁,但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总结:一个满头白发,多愁多病的诗人,在深秋之中独自登高远望的形象,举目可见;一

14、个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在高台上愁肠百结的形象,逐渐在眼前鲜明高大起来。这就是杜甫千古“诗圣”!4 朗读、背诵诗歌。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让我们把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想象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学习其他几首诗。可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资料,加深对课文理解,课堂上讨论分析,见仁见智。或者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写出鉴赏性文章,课堂上交流。加强朗读训练。要求背诵。对六首诗,重点讲授两首,其余以学生自读为主。先引到“近体诗”这一概念上。对格律特点,可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诗歌作分析,以求得更感性的认识。学生一定要有时间思考、讨论,言之有据。由浅入深的过渡。“知人论世”法。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有点乱扯,权当作加深印象吧。营造凝重气氛。知识新旧联系,也激发兴趣。文本解读为主,背景(语境)为辅。引导学生体会,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说木叶对这句诗有分析,可参照。培养学生自读能力,体现自主阅读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