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课件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48472185 上传时间:2022-01-0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9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第五章第五章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林木侵染性病害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生林木侵染性病害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轻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轻者零星发病,重者则会造成大面积流行。者零星发病,重者则会造成大面积流行。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和控制方法,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和控制方法,需要了解病原物的特性、寄主对病原物侵需要了解病原物的特性、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以及环境条件对二者的影响。染的反应以及环境条件对二者的影响。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第一节第一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病原物的寄生性1. 寄

2、生性的定义和类型寄生性的定义和类型寄生性寄生性: 是指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是指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能力。中获得营养的能力。寄生物寄生物: 从活的有机体上获得养分的生物。从活的有机体上获得养分的生物。腐生物腐生物: 从死的有机体或土壤腐殖质中获从死的有机体或土壤腐殖质中获得养分的生物。得养分的生物。林木病原生物按寄生性的强弱划分为四种林木病原生物按寄生性的强弱划分为四种类型:类型: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1)专性寄生(纯寄生)。这类生物只)专性寄生(纯寄生)。这类生物只能从活的有机体中吸取营养进行生长发育。能从活的有机体中吸取营养进行生长发育。很难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很难

3、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2)强寄生(兼性腐生)。以寄生方式)强寄生(兼性腐生)。以寄生方式为主,兼具腐生能力。如疫霉菌、外子囊为主,兼具腐生能力。如疫霉菌、外子囊菌、外担子菌和黑粉菌,都属于这一类型。菌、外担子菌和黑粉菌,都属于这一类型。(3)弱寄生(兼性寄生)。以腐生生活)弱寄生(兼性寄生)。以腐生生活为主,兼营寄生生活。这部分生物很容易为主,兼营寄生生活。这部分生物很容易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如引起树干腐烂的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如引起树干腐烂的板栗疫病菌、杨树黑腐皮壳菌,以及引起板栗疫病菌、杨树黑腐皮壳菌,以及引起苗木猝倒病的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苗木猝倒病的腐霉菌

4、、丝核菌和镰刀菌,均属此类型。均属此类型。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4)纯腐生。只能在各种死的有机体上生)纯腐生。只能在各种死的有机体上生长,不能侵害活的林木,专营腐生生活。长,不能侵害活的林木,专营腐生生活。多数木材腐朽菌属于这一类型。多数木材腐朽菌属于这一类型。2. 寄生性的专化寄生性的专化 病原物对寄主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病原物对寄主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选择性,有的可以危害不同科的植物,有选择性,有的可以危害不同科的植物,有的却只能危害某一种或品种的植物。寄生的却只能危害某一种或品种的植物。寄生物对寄主植物的种类或品种具有一定选择物对寄主植物的种类或品种具有一定选择性的现象,称为寄生性

5、的专化。表示专化性的现象,称为寄生性的专化。表示专化程度的有下列三类:程度的有下列三类: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1)寄主范围)寄主范围病原生物所能寄生的植物种的范围,称寄病原生物所能寄生的植物种的范围,称寄主范围。不同的寄生物,其寄主范围差别主范围。不同的寄生物,其寄主范围差别很大。如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可寄生很大。如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可寄生在多种亲缘关系很远的植物上。而桃缩叶在多种亲缘关系很远的植物上。而桃缩叶病菌只能危害桃树,不能危害同一属的李病菌只能危害桃树,不能危害同一属的李和杏。对病原物寄主范围的研究,是采用和杏。对病原物寄主范围的研究,是采用轮作防病和清除野生寄主的理论基

6、础。轮作防病和清除野生寄主的理论基础。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2)转主寄生)转主寄生 有些锈菌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有些锈菌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的寄主植物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称为转主寄生。如梨桧锈病菌现象,称为转主寄生。如梨桧锈病菌(Gymnsporangium haraeanum),性孢),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产生在梨树上,而冬孢子器和锈孢子器产生在梨树上,而冬孢子和担孢子则产生在桧柏上。子和担孢子则产生在桧柏上。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3)专化型和生理小种)专化型和生理小种专化型:病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的科、属专化型:病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的

7、科、属和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如槲寄生和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如槲寄生(Viscum album)可划分为三个专化型:)可划分为三个专化型:阔叶树槲寄生(阔叶树槲寄生(V. album f. sp. mali),冷),冷杉槲寄生(杉槲寄生(V. album f. sp. abieties),松),松槲寄生(槲寄生(V. album f. sp. pini)。)。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生理小种:病原物种内或专化型内对寄主植物的生理小种:病原物种内或专化型内对寄主植物的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如青枯假单胞杆菌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如青枯假单胞杆菌(R. solanacearum),具

8、有三个生理小种。),具有三个生理小种。1号小种号小种: 侵染茄科植物,如番茄、烟草、马铃薯、侵染茄科植物,如番茄、烟草、马铃薯、 茄子,还可以危害桉树、木麻黄和油橄榄;茄子,还可以危害桉树、木麻黄和油橄榄;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2号小种号小种: 危害香蕉;危害香蕉;3号小种号小种: 危害马铃薯。危害马铃薯。所有属于所有属于1号小种的菌株都能侵染茄子,所以利号小种的菌株都能侵染茄子,所以利用香蕉和茄子可以作为区别小种的鉴别寄主。用香蕉和茄子可以作为区别小种的鉴别寄主。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了解病原物的寄生性和专化性对病害防治的意义了解病原物的寄生性和专化性对病害防治的意义:对于寄生性和专

9、化性较弱的病原物,对林木应加对于寄生性和专化性较弱的病原物,对林木应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抵御病原物侵害;对于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抵御病原物侵害;对于寄生性和专化性较强的病原物,选育抗病树种则寄生性和专化性较强的病原物,选育抗病树种则是根本的防治措施。是根本的防治措施。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第二节第二节 病原物的致病性病原物的致病性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能力。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能力。病原物对寄主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病原物对寄主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病菌分泌的各种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病菌分泌的各种酶(纤维素

10、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质素酶等)降解寄主的细胞和组织;胶酶和木质素酶等)降解寄主的细胞和组织;2. 植物病原菌可产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植物病原菌可产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刺激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生长,形成肿瘤和丛枝等畸刺激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生长,形成肿瘤和丛枝等畸形症状;形症状;3. 病菌可产生毒素毒害寄主植物。病菌可产生毒素毒害寄主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病原物对寄主的依赖程度,后者则指对寄前者指病原物对寄主的依赖程度,后者则指对寄主的破坏性。寄生性与致病性存在三种关系;主的破坏性。寄生

11、性与致病性存在三种关系;寄生性强,致病性强,如霜霉菌和锈菌。寄生性强,致病性强,如霜霉菌和锈菌。寄生性强,致病性弱,如林木白粉病菌。寄生性强,致病性弱,如林木白粉病菌。寄生性弱,致病性强,如苗木猝倒病菌、枝干腐寄生性弱,致病性强,如苗木猝倒病菌、枝干腐烂病菌。烂病菌。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第三节第三节 林木的抗病性林木的抗病性1. 林木抗病性的类型林木抗病性的类型抗病性抗病性: 林木抵抗病原物侵害的能力。林木抵抗病原物侵害的能力。可分为如下类型:可分为如下类型:(1)免疫。林木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免疫。林木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感病或观察不到任何可见症状;全不感病或观察不

12、到任何可见症状;(2)高抗。病原物侵入后,林木只表现轻微的)高抗。病原物侵入后,林木只表现轻微的症症 状,对林木收获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甚微;状,对林木收获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甚微;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3)中抗。林木遭受病原物侵害后,病情发展)中抗。林木遭受病原物侵害后,病情发展缓慢,发病程度较轻,引起少量的损失;缓慢,发病程度较轻,引起少量的损失;(4)低抗(感病)。林木受害后,病情发展较)低抗(感病)。林木受害后,病情发展较快,部分林木甚至死亡,损失较大,这种现象快,部分林木甚至死亡,损失较大,这种现象称为低抗或感病。称为低抗或感病。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2. 林木抗病的机制林木抗

13、病的机制(1)林木叶和果表面的角质层、枝干的木栓层对)林木叶和果表面的角质层、枝干的木栓层对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起重要作用;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起重要作用;(2)林木体内的抗生物质,如单宁、生物碱和酚)林木体内的抗生物质,如单宁、生物碱和酚类,对病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类,对病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3)植物保卫素,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体内)植物保卫素,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体内产生的能够限制或杀死病原物的物质。产生的能够限制或杀死病原物的物质。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第四节第四节 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害的侵染过程林木病害的发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林木病害的发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

14、动态过程,从病原物接触侵入寄主开始,到寄主表现肉眼可从病原物接触侵入寄主开始,到寄主表现肉眼可见的症状的过程,称为病害的侵染过程,又叫病见的症状的过程,称为病害的侵染过程,又叫病程。它包括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程。它包括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一)侵入期(一)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体内到建立寄生关系的时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体内到建立寄生关系的时期,称为侵入期。称为侵入期。病原物侵入寄主有三种途径:病原物侵入寄主有三种途径: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1.自然孔口侵入。寄生性较强的真菌和细菌可自然孔口侵入。寄生性较强的真菌和细菌可通过气孔、皮孔、水孔和蜜腺等侵入寄主的通过气孔、皮孔、水孔和蜜腺

15、等侵入寄主的组织。组织。2. 伤口侵入。虫伤、冻伤、灼伤以及人畜活动伤口侵入。虫伤、冻伤、灼伤以及人畜活动造成的伤口,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寄生造成的伤口,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寄生性较弱的真菌和细菌。性较弱的真菌和细菌。3. 直接侵入。尽管植物体表有保护层,但是部直接侵入。尽管植物体表有保护层,但是部分真菌、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寄生线虫,仍有分真菌、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寄生线虫,仍有可能直接侵入寄主。可能直接侵入寄主。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二)潜育期(二)潜育期从病原物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从病原物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 表现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育期。病原物扩展表现症状为止的

16、时期,称为潜育期。病原物扩展繁殖繁殖-寄主的抵抗寄主的抵抗= 结果?。结果?。一般地说,潜育期愈短,再侵染的次数就可能愈一般地说,潜育期愈短,再侵染的次数就可能愈多,病害发展更加迅速。多,病害发展更加迅速。(三)发病期(三)发病期从寄主表现症状到发病增长停滞的时期,称从寄主表现症状到发病增长停滞的时期,称为发病期。在发病期,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营养为发病期。在发病期,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营养体或繁殖体;细菌病害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常产生体或繁殖体;细菌病害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常产生菌脓。菌脓。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第五节第五节 病害的侵染循环病害的侵染循环(一)定义(一)定义侵染循环是指越冬的病原物

17、,在一个生侵染循环是指越冬的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经一定方式传播侵入后引起寄主长季节中,经一定方式传播侵入后引起寄主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寄主再度发病的过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寄主再度发病的过程。整个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初次侵整个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染和再次侵染。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二)病原物的越冬(二)病原物的越冬进入冬季后,气温降低,林木上的各进入冬季后,气温降低,林木上的各种病原物处于休眠状态,称为越冬。病原种病原物处于休眠状态,称为越冬。病原物越冬的场所有:物越冬的场所有:1. 病株。病原物侵入林木体内后,受环境病株。病原物侵入林木体内后

18、,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可以安全越冬。清除病因素的影响较小,可以安全越冬。清除病株、修除病部和药剂防治可收到较好的防株、修除病部和药剂防治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治效果。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2. 病株残体。病叶、病果和病死的枝条。病株残体。病叶、病果和病死的枝条。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可减少病原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可减少病原的数量。的数量。 3. 种子、果实、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以种子、果实、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以这种场所越冬的病原,可以采取药剂拌种、这种场所越冬的病原,可以采取药剂拌种、浸种、喷洒或熏蒸措施除菌。浸种、喷洒或熏蒸措施除菌。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4. 土壤和未

19、腐熟的肥料。引起苗木猝倒病土壤和未腐熟的肥料。引起苗木猝倒病的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分别以卵孢子、的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分别以卵孢子、菌核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5. 传毒媒介。传毒媒介。 部分病毒和植物菌原体可以部分病毒和植物菌原体可以在蚜虫、叶蝉体内越冬。在蚜虫、叶蝉体内越冬。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土壤寄居菌:只能在未腐烂的病株残体生土壤寄居菌:只能在未腐烂的病株残体生活的真菌或细菌。活的真菌或细菌。土壤习居菌:除了在病残体上生存外,还土壤习居菌:除了在病残体上生存外,还可以在土壤中的其它有机物上腐生和繁殖可以在土壤中的其它有机物上腐生和繁殖的真菌或细菌。

20、的真菌或细菌。(三)病原物的传播(三)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的传播是指病原物从越冬场所或病病原物的传播是指病原物从越冬场所或病部转移到新的侵染部位的过程。部转移到新的侵染部位的过程。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病原物除自身近距离扩散传播外,远距离病原物除自身近距离扩散传播外,远距离传播方式主要有:传播方式主要有:1. 风力或气流。绝大多数真菌的孢子都是风力或气流。绝大多数真菌的孢子都是靠风力传播的。靠风力传播的。2. 雨水。林木病原细菌和产生游动孢子或雨水。林木病原细菌和产生游动孢子或孢子带有胶状物的病原真菌,需要通过雨孢子带有胶状物的病原真菌,需要通过雨水淋洗或水滴飞溅传播。水淋洗或水滴飞溅传播。

21、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3. 昆虫和其它动物。病毒和植物菌原体依昆虫和其它动物。病毒和植物菌原体依靠昆虫传播。昆虫也可传播真菌、细菌和靠昆虫传播。昆虫也可传播真菌、细菌和线虫,如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有些寄线虫,如松墨天牛传播松材线虫。有些寄生性植物的种子则靠鸟类传播。生性植物的种子则靠鸟类传播。4. 人为传播。近距离传播和远距离传播人为传播。近距离传播和远距离传播(修剪、嫁接等,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的(修剪、嫁接等,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的调运)。植物检疫的目的就是要限制人为调运)。植物检疫的目的就是要限制人为活动传播病害。活动传播病害。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四)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四)初

22、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初次侵染:越冬的病原物对林木进行初次侵染:越冬的病原物对林木进行的第一轮侵染。的第一轮侵染。再次侵染再次侵染: 林木遭受初次侵染后,病林木遭受初次侵染后,病部产生新的病原物,再次侵染寄主,部产生新的病原物,再次侵染寄主,如此反复发生的多次侵染。如此反复发生的多次侵染。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二、二、 病害的流行病害的流行1. 定义定义某种林木病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普遍某种林木病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普遍而严重地发生,造成灾害性影响,给生产而严重地发生,造成灾害性影响,给生产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病害流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病害流行。行。流行性病害按发生特点

23、分为两类:暴发性流行性病害按发生特点分为两类:暴发性流行病和周期性流行病。流行病和周期性流行病。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暴发性流行病:由于新的病原物或新暴发性流行病:由于新的病原物或新的感病植物引入某一地区而突然暴发的病的感病植物引入某一地区而突然暴发的病害,称为暴发性流行病。如松材线虫传入害,称为暴发性流行病。如松材线虫传入我国引发的松材线虫枯萎病;巨桉和尾叶我国引发的松材线虫枯萎病;巨桉和尾叶桉等感病桉树在我国南方大面积栽培后暴桉等感病桉树在我国南方大面积栽培后暴发的青枯病。防治暴发性流行病,必须加发的青枯病。防治暴发性流行病,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和引种试验。强植物检疫和引种试验。侵染性病害

24、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周期性流行病:在某一地区每隔一定周期性流行病:在某一地区每隔一定时间发生的流行病,称为周期性流行病。时间发生的流行病,称为周期性流行病。如毛竹枯梢病,在如毛竹枯梢病,在5 6月多雨,日照少,月多雨,日照少,7 8月高温干旱的年份,容易流行。对于月高温干旱的年份,容易流行。对于这类病害,需要找出其流行的主要条件,这类病害,需要找出其流行的主要条件,采取措施及时防治。采取措施及时防治。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2. 病害流行的条件病害流行的条件病害流行是由三个方面的条件决定的:病害流行是由三个方面的条件决定的:(1)有大量侵染力强的病原物积累;)有大量侵染力强的病原物积累;(2)存在大面积连片栽培的易感病林木;)存在大面积连片栽培的易感病林木;(3)有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