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教学重点提示3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8427712 上传时间:2022-01-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76.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基础学教学重点提示3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医基础学教学重点提示3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医基础学教学重点提示3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学教学重点提示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学教学重点提示3(3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l病因病机l1、病因凡引起疾病产生的原因,均称为病因。l2、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也既l规律。l一、病因概述:疾病证候表现,是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病理反应(生理破坏所出现的反应症状、体征)。病因各有其不同的病理反应,抓住病因的特性(不同的病理反应),就能进行准确的辨证,从而明确病因,对因施治取得良效。又称:审证求因和审因论治。l病因的分类:l外因、内因、不内外因。l一、外因l1、六淫:l其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引起疾病产生时的总称。l六淫致病与气候异常和人体正气强弱有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

2、客其形。(素问-生气通天论)” l故六淫致病有以下特点:l1.1:季节性;l1.2:地域、环境性;l1.3:合并危害性; 1.4:多由肌表口鼻侵入; 1.5:正气不足。 l2、疠气:l指六淫之外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l素问素问刺法论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l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 “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l特点:特点: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症状同;传染烈;经口鼻传入。l产生因素:产生因素:l(1)气候反常;(2)环境、饮食污染;(3)社会制度恶劣。l

3、防治方法:防治方法:预防、隔离、救治。l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指鼠疫、霍乱;其中,甲类指鼠疫、霍乱;乙类指乙类指病毒性肝炎、痢疾(细菌、阿米病毒性肝炎、痢疾(细菌、阿米巴)、伤寒副伤寒、艾滋病、淋病、巴)、伤寒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 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

4、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丙类指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指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泻。 疫情报告:疫情报告:责任报告人医疗保健人员、卫生责任报告人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含军队)、个体开业医防疫人员(含军队)、个体开业医生;生;义务报告人城乡居民、机关团体义务报告人城

5、乡居民、机关团体、车站码头、机场、饭店职工及其、车站码头、机场、饭店职工及其它人员。它人员。 报告时限: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和乙类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小时内就近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就近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同时报出传染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病报告卡; 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于小时

6、内,农村于24小时内向发小时内向发病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病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告卡;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在应在24小时内向发病地卫生防疫小时内向发病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l二、内因二、内因l指疾病产生的原因由情指疾病产生的原因由情l志或体内痰、瘀等内在志或体内痰、瘀等内在l因素引起。因素引起。l1、七情:l 七情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心理反应,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其成为病因,必须俱备以下条件:一是突然强烈一是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二是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二是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的精神刺激。l病机是: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脏腑气

7、血功能紊乱。l致病特性:l(1)、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肝气上逆、横逆);喜则气缓(缓和紧张、涣散心气);悲则气消(耗伤肺气);思则气结(气机郁结);恐则气l下(气机下陷);惊则气乱(心神紊乱)。l(2)、直接伤及内脏脏腑间功能失调的相互影响与传变。包括五志化火之阴虚火旺,气湿热痰血食之“六郁”。l(3)、改变病情或加重病情,或利于防治。l长期刺激六郁生,暴怒突发招晕仆。l2、痰饮、痰饮瘀血瘀血l二者既为病理产物,一定条件下又成为新的病因。l“怪病多因痰作祟、久病必瘀,瘀则百病生”。l(2)、瘀血)、瘀血l概念:指脉中血行不畅或离经之血停滞体内。l成因:成因:内病(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

8、伤。l致病特性:l影响血行、失于营养。l常见病证:常见病证: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夜间犹甚,病程长;肿块固定不移;出血紫暗有块;色泽紫暗,舌有瘀斑(点);脉涩或结代。l三、不内外因l不内外因,是指界于外因和内因之间的一类致病原因,包括饮食、劳逸。l1、饮食所伤、饮食所伤(失宜)l(1)、饮食不节)、饮食不节l食无规律、过饥过饱、过软过硬。土伤百病生。l食复热病少愈,食肉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禁也。遗者,邪留不去也。l(2)、饮食不洁)、饮食不洁l饮食生冷、误食腐败。或克伐中土或邪毒伤内。l(3)、饮食偏嗜)、饮食偏嗜l凉热偏嗜(生寒热)、五味偏嗜(伤五脏)、

9、饮酒过度(动痰生火、杀人顷刻)。l2、劳逸失度、劳逸失度l概念:劳逸失度,指过度的劳累或安逸。(1)过劳(劳力劳心劳房)过劳(劳力劳心劳房)l劳力过度:精气耗伤,脏腑失调;劳神过度:心脾受损;房劳过度:精亏l肾虚。(2)过逸(体逸心逸)l体逸:气血不畅,脾胃失运,脏腑失调;心逸:脑失血养,记忆减退,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终致脏腑失调。l诊法(四诊)l1、望诊:应用视觉,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神色形态变化的方法。l2、闻诊:应用听觉和嗅觉,了解患者声音和气味变化的方法。l3、问诊:通过询问了解与疾病有关情况的方法。l4、切诊:通过切脉或触按了解病情变化的方法。l二、目的意义(辨证)l1、了解病情;l2

10、、筛查病证;l3、确立病证。l三、注意事项l全面细致;客观准确;灵活应用;四诊合参。l问诊,是通过有目的询问,查询问诊,是通过有目的询问,查询病情的诊断方法病情的诊断方法。l一、目的意义一、目的意义:l全面了解疾病发生的时间、起因、全面了解疾病发生的时间、起因、经过、既往病史、诊疗经过、痛经过、既往病史、诊疗经过、痛苦、生活起居、嗜好习惯等,与苦、生活起居、嗜好习惯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疾病有关的情况。l二、方法与注意事项:l1、关心、细心、爱心、同情心;l2、态度认真、说话和蔼;l3、抓住重点、提示启发;l4、注意情感,安稳情绪; l5、危重病人,及时抢救;l6、防止主观,避免失真。l脉诊又

11、称切脉,按诊类似现代医学的触诊。l一、脉诊l脉诊,指用手指触按病人浅表动脉搏动,诊断病情的方法。又称“持脉”。l1、脉诊的意义:l(1)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l(2)判断疾病的性质;l(3)推断疾病的预后。l2、脉诊的部位与脏腑分l配:l(1)独取寸口;l(2)三部九候;l(3)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命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胆、左尺l候肾;l3、方法与注意事项:l(1)布指定位;l(2)调息切脉;l(3)指力轻重;l(4)候五十动。l(5)环境安静;(6)气血平和;(7)注意力集中。l脉证顺逆与从舍:l(1)脉证相应为顺证;l(2)脉证相逆为逆证;l(3)舍脉从证;l(4)舍证从脉;l要点:四诊合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