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48161050 上传时间:2022-01-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的60例患者,根据性别、年龄、病程和病变轻重程度分成三组:中西医结合组20例(观察组)口服颇得斯安与中药灌肠治疗相结合;西药组20例(对照组)口服颇得斯安;中药组20例(对照组)中药灌肠治疗,以上3组疗程均为两个月,对3组同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在综合疗效方面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变程度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疗效显著,效果优于单

2、纯采用西药或单纯采用中药治疗。 【关键词】 结肠炎;溃疡性;中西医结合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以溃疡为主,腹痛、腹泻、黏膜脓血便为临床主要表现,病程漫长,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1。本研究采用口服颇得斯安与中药灌肠相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临床研究60例观察对象,均是自2003-2008年门诊就诊的患者,属于UC轻度或中度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三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变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西医结合组20例(观察组)口服颇得斯安

3、及中药灌肠治疗相结合;西药组20例(对照组)口服颇得斯安治疗;中药组20例(对照组)中药灌肠治疗,疗程均为两个月,对以上3组同时观察临床疗效。 1.2 病历入选标准 根据文献2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检查所见,及(或)黏膜活检支持,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克隆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参照文献2标准:轻度:患者腹泻4次/d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血沉正常;中度:介于轻度重度之间;重度:腹泻6次/d以上,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次/min,至少34 d;血红蛋白>75 g/L,红

4、细胞沉降率>30 mm/h,病变范围多为全结肠。 结肠镜检查UC病变特点参考文献3病变连续,从远端向近端逐渐加重;肠黏膜有多发性溃疡,形态各异大小不等,上附脓血性分泌物,黏膜充血水肿,病变呈弥漫分布;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质地脆,触之易出血;在慢性炎症期,可见形态和色泽各异的假息肉或称炎性息肉。肠黏膜活检组织学可见浸润、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上皮增生和杯状细胞减少等变化。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根据病情,给予颇得斯安4.0 g/d口服,配以中药煎汤灌肠治疗。中药基本组方:黄芪20 g,白术15 g,白头翁20 g,苍术15 g,黄连15 g,黄柏15 g,秦皮15 g,败酱2

5、0 g,苦参10 g,甘草15 g。每次取上述灌肠液4060 ml,在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d。各组均是两个月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以后进行疗效评价。 西药组20例(对照组)给予颇得斯安4.0 g/d口服;中药组2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灌肠治疗,其基本方及方法与观察组相同。 1.4 观察方法 治疗以前及治疗第1、4、8周记录患者有关症状、体征;观察结肠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情况,参照文献2-3对主要症状及结肠镜检情况所见黏膜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5 疗效判定 参照文献3确定疗效的评定标准: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轻度炎症

6、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 2 结果 疗效对比:中西医结合组20例中,完全缓解1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西药组20例,完全缓解16例,有效1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85%;中药组20例,完全缓解15例,有效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三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 3 讨论 3.1 西医现代研究 UC经常存在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导致抗原进入,免疫过度加强,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UC发病与感染有密切关系,而感染因素引发疾病多属于中医热毒范畴.UC患者肠黏膜有微血栓形成,血

7、小板增多活化后启动免疫反应,导致相关因子被激活,出现一系列损伤表现4。 3.2 中医临床观察 UC属中医便血、泄泻、痢疾等范畴,病因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脾虚是发病的基础:患者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患者多具有脾虚的基础;热毒内蕴是发病的条件:UC患者素体脾虚,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感受湿热之邪,或因脾虚湿盛,郁而化热;病理产物是瘀血阻络所致:脾虚不运,导致络脉不通,日久成瘀,瘀血阻络,血不循经出现脓血便等临床表现。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颇得斯安是美沙拉嗪的控释剂,美沙拉嗪的原型主要在近端胃肠道吸收,因此无法作用于远端胃肠道。其控释剂型外被PH值敏感的甲基丙烯酸盐,通过调节甲基丙烯酸盐溶解的

8、酸度,使美沙拉嗪在空肠、回肠或近端结肠内释放,发挥抗炎作用3。 依据中医病因病机,确立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化瘀通络的治疗原则。经临床反复实践组成基本方,其中黄芪、白术、肉桂、炮姜、苍术益气健脾;黄连、黄柏清化湿毒;秦皮清热燥湿;白头翁、苦参、败酱有凉血解毒;丹参化瘀通络;甘草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之功效。在晚睡前以保留灌肠方式给药,既有利于药物的直接吸收,又有加强颇得斯安,对于远端胃肠道的作用。 UC的病因复杂,单一的治疗方法很难取得满意的疗效,此种疗法采用中西药物相结合治疗,互相弥补不足。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疗效显著,效果优于单纯采用西药或中药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52. 2 王伟岸,岳恒志.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新概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14. 3 项平,保志军.大肠疾病诊断与治疗进展.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85. 4 陆宇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2):91. 5 / 5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