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CD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研究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48159371 上传时间:2022-0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VEGFCD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VEGFCD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VEGFCD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VEGFCD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VEGFCD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VEGF、CD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姜乃光 李秋霞 单景军 张玉英 石青岭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乳腺癌石蜡标本中VEGF蛋白的表达及平均微血管密度(miscrovessel density,MVD)。 结果 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75.93%。VEGF表达及MVD值与组织学分级(P<0.05)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组织

2、学分型无关(P>0.05);VEGF阳性组MVD值明显高于VEGF阴性组(t=2.220,P<0.05)。 结论 VEGF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并能促进其生长、浸润及转移。检测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目前的研究认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促血管生长因子 [1] 。笔者应

3、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MVD的表达情况,分析VEGF及微血管密度(miscroressel density,MVD)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为临床预后判定和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根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取我院普外科1996~2003年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切除标本54例。病理及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浸润性癌40例,其他特殊类型癌14例。组织学分级:Ⅰ级9例,Ⅱ级32例,Ⅲ级13例。有淋巴结转移者30例,无淋巴结转移者2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68岁(平均52岁),术前均未经任何治疗。   1.2 主要试剂 所用VEG

4、F、CD34单克隆抗体及超敏(鼠)S-P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1.3 S-P免疫组化染色 操作步骤从略。其中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采用高温高压进行抗原修复。每次试验以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以已知VEGF阳性的切片作为阳性对照。   1.4 结果判定   1.4.1 VEGF表达 根据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进行综合判定,即按5%以上细胞浆或细胞膜呈棕黄色染色者为VEGF蛋白表达阳性。   1.4.2 MVD计数 参照Maeda等报道 [2] 的方法,即低倍镜下,全面观察CD34染色阳性的血管,选取肿瘤微血管密度最高区域,然后在高倍

5、镜下(200)选取5个不重复视野进行计数,求其平均数即作为该病例的MVD值。统计的微血管标准:单个的棕黄色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团均计数为一个血管;肌层较厚及管腔红细胞数>8个的血管不被计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 2 检验、t检验、F检验及q检验。   2 结果   2.1 VEGF蛋白表达 VEGF蛋白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及胞膜,阳性表达为胞浆或胞膜染为棕黄色,呈弥漫或散在的颗粒状。在54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41例(75.93%),癌间质内皮细胞不表达或呈弱阳性表达,癌旁组织几乎不表达。   2.2 MVD检测 CD34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

6、胞浆,呈棕黄色。所有的病例的血管内皮细胞均为CD34染色阳性。癌组织MVD值11~106个不等,平均为(49.525.4)个。   2.3 VEGF蛋白表达及MVD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2.3.1 组织学分级 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随组织学分级增高而逐渐增加。VEGF表达在Ⅰ级与Ⅱ级、Ⅰ级与Ⅲ级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间MVD值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间比较:Ⅰ级与Ⅱ级、Ⅰ级与Ⅲ级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而Ⅱ级与Ⅲ级间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

7、gt;0.05)。   2.3.2 淋巴结转移 VEGF表达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MVD值在两组间差异也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   2.3.3 组织学类型 VEGF表达阳性率和MVD值在两个不同组织学类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VEGF表达与MVD值的关系 VEGF表达阳性组的MVD值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组(P<0.05)。   3 讨论   VEGF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对肿瘤基质血管形成及肿瘤生物学行为均有重要影响。VEGF也称血

8、管渗透因子(VPF),是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细胞刺激因子,它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同时还可促进血管内物质的泄露,导致血管形成和新的基质形成,为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提供了合适的基础。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 [3~5] ,几乎所有的恶性肿瘤都表达较高水平的VEGF,而在周围正常组织中无或仅有极低水平的表达 [6] ,因此可以说VEGF对肿瘤组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试验结果显示,在54例乳腺癌中,VEGF表达阳性率占75.93%,而癌旁组织阴性,提示肿瘤细胞可分泌VEGF,通过VEGF刺激微血管形成,肿瘤增殖速度加快,反映了恶性肿瘤的特征。Toi等的研究也证实了VEGF表达与血管

9、生成过程及乳腺癌预后不良有关。另外,我们发现血管内皮细胞不表达或个别呈弱阳性表达,与文献一些报道相似,进一步证实了VEGF主要以旁分泌途径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推测。   肿瘤细胞的微血管数量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Wei-dner等的研究发现:乳腺浸润性癌间质中,具有突出的血管成分者更具有侵袭性。本研究显示VEGF表达和MVD值均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和淋巴结的转移而明显增加,与多数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反映了VEGF、MVD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极为密切,提示血管形成是乳腺癌发生转移的重要条件。已有研究表明VEGF与MVD值呈正相关。本研究中46例乳腺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组MVD值明显高于阴

10、性表达组,显示了肿瘤组织中VEGF状态与MVD值的密切关系,说明VEGF可以通过促进乳腺癌血管形成,从而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肿瘤生长、浸润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进一步探讨肿瘤的预后及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VEGF可促进乳腺癌血管形成,进而促进乳腺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VEGF、MVD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联合检测VEGF和MVD可以更好地为临床判断预后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Deroanne CF,Hajiton A,Calberg CM,et al.Angiogenesis b

11、y fibroblast growth facter4is mediated through an autocrin up-regul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Cancer Res,1997,57(24):5590-5597.   2 Maedak,Chung YS,Orana Y,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eression in gastric carcinoma.Cancer,1996,77:8

12、58-863.   3 Takanami I,Tanaka F,Hashizume T,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ts receptor with angiogenesis and survova in pulmonary ade-nocarcionma.Anti Cancer Res,1997,17(4A):2811-2814.   4 Suzuki K,Hagashy N,Miyamoto Y,et al.Expression of 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 vascular

13、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ancer Res,1996,56(13):3004-3009.   5 Da Silva ID,De Lime GR,Gerbrim LH,et al.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fibroadenoma and adjacent breast stroma-angiogenesis:an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rphometricoal study.Bull Assoc Anat(Nancy),1996,80:17-19.   6 郭仁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2,8(2):68-70. 7 / 7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