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5:问渠那得清如许

上传人:dfg****19 文档编号:48116327 上传时间:2022-0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文5:问渠那得清如许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文5:问渠那得清如许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文5:问渠那得清如许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论文5:问渠那得清如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5:问渠那得清如许(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试论诗歌“溯本求源”式的创新教法 诗歌,作为古代文化的精粹,可谓璀璨夺目,光华四射。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界的同仁们对诗歌教学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许多令人注目的成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在摒弃传统教法、开创新教发时,总给人留下一些缺憾,让人感觉美中不足,也就是说,诗歌教学改革有某些片面化、局部化的倾向,诗歌教学未能形成一种整体化、系统化的格局。 结合近几年高考诗歌答题情况,学生出错的原因不外乎有望文生义、见木忘林、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而错误的答案的考察角度始终又不离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主旨和写法这几个要点。 针对上述这两种情况,本人提出

2、“溯本求源”式的诗歌创新教法,即以诗歌鉴赏为根本,建立“语言”“意象”“意境”“主旨”“写法”五位一体的整体系统化的诗歌教学模式。现在对这五个要点具体分述如下:一、语言语言是诗歌内容的栽体,它准确、鲜明、生动、富有韵味。诗歌内容的好坏,除首先受主旨的制约外,接下来就要受语言的影响;好的内容,总要有好的语言形式与之相适应,所以,品味诗歌语言,这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如何品味语言?第一、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虽然讲的是多读与会写的关系,但其中也包括对语言的积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透彻地理解诗歌语言传递出来的明显或隐微的信息,当然还要有一定的生活常识、文化常识、文体

3、知识和作家作品知识的储备。第二、注意古典诗词在语言方面炼字、炼意、用典等专业知识。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等五个人物的典故,这些典故和这首词的思想内容是紧密联系的。辛弃疾来到北固亭,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不明白这些,就很难理解诗歌的内容,甚至会曲解诗歌的内容。 二、意象意象,是指包含作家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它是诗歌表情达意的最小单位。它可以是主观化的词,也可以是含有作家情思的短语。如果说语言本身还是较为客观的内容的话,那么意象则明显已是主观化的东西。如何体味意象?这与高层次的思维联想、想象分不开。白居易的钱

4、塘湖春行中有这么两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乱花”与“浅草”的意象,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去思想:“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乱花)、“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浅草)。通过这样的联想与想象,学生对“乱花”、“乱草”有了主观感性的认识,从而也就体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蕴藏的对初春花草的怜恤之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通过这样的意象再现,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了基础。 三、意境意境是意象的组合体,它是作家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同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样,意

5、境便是诗歌的生命。它是一个场面,也是一片氛围,更是一种情调,它是整首诗传达出的很概括又很有层次的一种全局化信息,需要我们去感悟。王维的竹里馆这样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描写的是空明澄净的月夜竹林之境,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尘虑皆空。诗歌情景交融,语言自然,使意境显得特别深远。又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在理解了各个意象之后,教师借助于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去领悟这样的境界: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早莺争枪暖树,欲试歌喉,新燕啄泥衔草,将造新居;赶趟儿的花朵,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6、绿毯儿般的嫩草,使马儿停顿驻足,留恋忘返这是一幅清新绚丽、意趣淡远的动态画,也是一幅精雕细琢的工笔画。通过展示这样的意境,西湖早春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尽现眼前,诗人对春天初来的喜不自禁、兴奋异常则满溢西湖,正如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所以,鉴赏诗词,正是要借助语言这个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歌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 意境的形象美。古代诗人描绘大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飘逸的李白有点忧郁地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沉郁的杜甫凄苦地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王安石则沉思于“

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杨万里却遐却遐想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美的行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似乎与古人同呼吸共命运,我们似乎与古人共享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这才是真正达到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效果。2. 意境的情感美。意境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作者的感情。诗人创作往往是“情动于衷,而言于外”。在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中,作者先描绘了七种事物,黄莺、红花、绿树、山村、水乡、酒旗、春风,这些凝成“江南春景”,后面接着又写了楼台、寺院,这似乎仍在描述江南春天的景色,而且还给美丽的江南增添了一层神秘的美。但千万注意后两句,诠释出来,即为“这些寺院庙宇需要多

8、少民脂民膏来建造啊”,由此可知:作者是在感叹晚唐皇帝的腐朽,警告统治者,讽喻他们求庇于神的愚蠢行动,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好的诗词作品总能策动读者的情感效应,即使一景一物或一人一事,总是给人一种“一切景语皆情语”之感。3. 意境的含蓄美。俗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化用 ,则可以说“诗犹品酒贵含蓄”,即诗会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这样的语言描写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抛开琵琶女的身份、心情等因素,单这种出场,就给人一种朦胧、模糊的美感,这就是诗歌的含蓄美。李煜在虞美人中,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引发人们多少感慨啊流水不复,时间已逝,青春易

9、老,往事难追,生命将近在这里,种种情思交合扭结,构成人生的大课题:生活!这也正是诗词含蓄美的艺术魅力所在。当然,诗词意境的含蓄美须认真揣摩、赏析,才能很自然地感受出来。如何再现感悟诗词的意境,从而领略其美的情愫?这要因人因地因材而异。简言之,利用投影仪显示、用语言展示、以讲故事活化、以做游戏具化,均不失为较好的做法。总之,由对意境的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诗歌鉴赏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也是诗歌鉴赏的必然,审美能力是审美者各种心理因素和思想意识的综合指标,作为中学生主要是指在审美过程中的审美趣味、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理解能力。四、主旨主旨是诗歌的灵魂,有了对意境的多角度、多

10、层次、多侧面的悟化,分析主旨已成不成问题的问题。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来分析。文学是时代的风雨表,并且“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借助于“诗眼”来分析。“诗眼”是诗中最凝炼、最传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是理清诗歌脉络的筋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前提。抓住诗眼,就能提挈全文,统领整篇。五、写法 写法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有修辞手法,比喻与拟人、对偶与对比、设问与反问等;有表现技巧,直接与间接、顺衬与反衬、实写与虚写、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动景与静景等;有谋篇布局,层层深入、首尾照应、详略得当、总分结合等;有风格流派,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11、、豪放派与婉约派,等等。这些形式,总是与诗歌的内容相协调,理解写法,就是要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这一种默契。 由以上的分述,我们可以知道:学习诗歌,其实质就是对语言、意想、意境、主旨、写法这五道工序的流水化作业:具体操作,可一线穿珠一泻千里,也可以分割包围一统全局;这条“线”或一统的“神”就是诗歌鉴赏这个根本,即“源”的问题。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或依此对诗歌教学进行改革,这是抓住了诗歌本质性的东西,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溯本求源”式的诗歌创新教法,在这种新兴教法 中,包括五个要点:语言、意想、意境、主旨、写法,它们都隶属于鉴赏这个大本营,所以我们谓之五位一体化。这种组合是着眼于全局、落笔于局部,牵一而动百,所以又是一种整体系统化的工程。这就是五位一体的整体系统化的诗歌教学方法“溯本求源”式的创新教法。掌握了这种教法的要决,无论命题者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幻化出七十二般变化,也无论应答者怎样费尽体力脑力,整出多少技巧方法,我们自守住这方净土,一切的一切便迎刃而解。宋代理学家朱熹写有观书有感一诗,它牵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其中两句,就是对这种教法及其作用的最好注解,那就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零零八年二月二十日打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