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专稿]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要点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47882071 上传时间:2021-12-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国研专稿]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研专稿]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研专稿]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国研专稿]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研专稿]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要点(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国研专稿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态势看,呈现出明显的升级趋势。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一、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增强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对制造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有力的支持,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不过,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仍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看,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低,发展滞后。2008年,我国第三产业

2、增加值为131340亿元,占GDP勺比重为41.8%,生产性服务业仅占我国服务业增加值40%左右的比重。2008 年以来,特别是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在工业增长减速的情况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贡献。在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下,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服务经济初步显现,产业结构优化取得重大进展。 2008 年,服务业增加值已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73.2%,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约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60%,北京率先在全国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二、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增势迅猛

3、,为我国经济发展培育了新增长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涌现出一些发展速度快、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有: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基金、私人银行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等经济鉴证类服务;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此外还有工业设计、会展、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服务外包等发展潜力巨大的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的新兴业态发展迅猛,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培育了新增长点。服务外包产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们以服务外包产业为例进行说明。(一)我国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进入新世纪以

4、来,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这给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我国企业承接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008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达到 1567.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2%;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达到41 万人,同比增长约36.7%。目前,在上海、北京、大连、杭州等城市已经形成了一批外包产业集聚、经济效益显著的国际服务外包园区;本土外包企业迅速成长,逐步改变了最初以外资企业为主的格局。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 2009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依然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根据商

5、务部统计, 2009年 1 至 9 月,全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 3287家,新增从业人员 58.5 万人,其中新增大学毕业生(含大专 )从业人员 39.8 万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金额126.9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12%,实际执行合同金额73 亿美元,同比增长170%。截至2009年 9 月底,全国服务外包企业共计 8060 家,从业人员 142 万人。( 二 )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企业规模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弱。但是,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随着中国国内和离岸服务外包需求的增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进一步推动,“十二五”期

6、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将延续目前的高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商务部制定的5 年发展目标提出到 2013 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 亿美元,年均增长43%;培育2000 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培育 120 万承接服务外包所需实用人才,新增 100 万大学和大专毕业生就业。尽管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依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这一增长速度是在很低的基数上取得的,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依然存在企业实力弱小、创新能力不足、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国际影响力亟需扩大等方面的问题。三、集聚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加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国各省市更加重视发展服务业

7、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在做好规划、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向集聚区集中,提高政策支持的力度,改善产业配套条件,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一)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特色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北京形成了产业集群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发展方向,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总部型、研发型和创业型的企业特征。各项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中关村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区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中关村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基础和支撑作用,企业日益成为创新的主体。在金融和商务服务领域,北京金融街、商务中心区(CBD)形成了产业集群。( 二 ) 上海形成了一定的服

8、务空间集聚在“统一规划、功能集聚、形态新颖、生态协调”原则的指导下,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统一规划初步完成,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布局设计和功能定位,“十一五”期间上海规划建设了外滩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北外滩航运服务区等 20 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海市以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为载体,以发展总集成总承包、科技研发服务、专业维修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为核心,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和产业链延伸,提高产业竞争力。 2009年,上海市经信委认定了浦东金桥、张江集电港等19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上海计划到2010年初步建成2030家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集聚化、专业化、高级化方向发展。在现代服务业集聚

9、区和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外,上海市张江、金桥、漕河泾等国家级开发区在制造业发展的同时,都出现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趋势。张江高科技园区已形成了信息服务、微电子设计和研发服务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三)广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态势日益显现2008年,广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4849.1 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9.0%。从空间分布看,广州市中心城区与外围区(县级市 )呈现联动发展的格局,其中,中心城区成为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同时,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的不断拓展和行政区划的进一步调整,处于中心城区外围的服务业组团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呈分类集聚的发展特征。从总体上看,

10、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度仍很低,集聚区的规划、配套等相关服务工作尚未跟上。今后应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四、专业分工深化,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初见成效推动服务业从工业企业中分离出来,有利于原属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物流、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体系,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近几年,各省市开展了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围绕破除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着重在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上取得突破。一些省市确定一个城市,如河南省选择洛阳市,

11、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开展二、三产业分离工作;江苏南京、无锡等地市也积极开展二、三产业分离工作,推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则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08年 9 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工业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2009年 4 月,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重点方向和主要目

12、标。在实施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过程中,浙江温州市选取了分离意愿强烈、符合实行分离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试点。温州市财政部门做牵头协调工作,国税、地税部门主动帮助试点企业做好涉税前期辅导工作,帮助企业拟定分离方案。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积极引导,为分离工作搭建良好平台。截至2009 年 6 月底,温州市已成功分离出服务企业 51 家,分布在物流、建筑安装、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服务、中介服务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领域。目前,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实施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仍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在政策引导、税收支持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以推进此项工作深入开展。五、产业联盟发挥作用,企业实

13、现战略目标的能力增强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组建和发展了一批产业联盟,推动了企业间和产学研间的联合创新,增强了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深圳南山区在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经验值得借鉴。(一)产业联盟促进了北京经济向高端化转型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成立了包括TD-SCDM联盟、闪联、龙芯产业联盟、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数字电视产业联盟、长风软件标准联盟、ABOR盟等在内的联盟组织 25 家。产业联盟将高端服务引入产业创新,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科技部也已将长风软件、TD-SCDMA闪联、钢铁可循环流程、农业装备和半导体照明等6 家中关村的联盟纳入“产业技术创新战

14、略联盟试点工程”。中关村地区是下一代互联网创新企业聚集的地区。中关村园区管委会根据下一代互联网创新企业规模小、创新活力强的特点,推动建立了“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联盟开展了集体市场营销,帮助成员企业的产品在北京奥运和城市智能交通项目中获得应用;以联盟名义申请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产业化项目,提高了企业的中标率;以联盟名义进行国际交流,提高了企业与境外机构的谈判能力;针对成员企业规模小、研发设施共性多的特点,在中关村园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共同投资建立了统一的 Ipv6 测试中心,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 二 ) 产业联盟为深圳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为推动优势产业发展,深圳南山区帮

15、助企业理清所属产业的共性需求问题,引导企业组建产业 ( 产学研 ) 联盟,并对联盟的组建方式、运作机制、交流渠道、工作流程进行了创新。目前,深圳市南山区已组建运行深港知识服务业、信息安全和防伪、先进装备制造技术等十大产业( 产学研 ) 联盟,基本覆盖全区各大优势产业,吸引了近千家企业、 25 所高等院校、 10 家科研机构参与, 有效改变了产业内部恶性竞争,促进了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六、服务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偏低,产业竞争力亟需提高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自身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产业总体规模小,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偏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缺乏有影响力的

16、国际品牌,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一)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目前我国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理念落后,国际化程度较低。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很多企业是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创新意识很强,但服务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偏低,很难拿到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订单。专业服务( 中介 ) 机构所提供的专业服务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缺乏高端服务、个性化服务、复合型服务,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很多新兴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例如,我国绝大多数软件外包企业规模小,信用度低,无力承担大型的程序设计或软件开发项目,难以在国际外包市场上形成竞争

17、优势。目前,我国有软件服务企业2 万多家,每个企业平均不足 100人,总收入不及 旧M和微软两个公司软件服务收入之和。( 二 ) 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市场规模和影响力亟需提高与伦敦、纽约、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传统的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城市相比,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市场规模小,国际影响力弱。以伦敦为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船舶保赔保险中心, 2006年占世界保赔保险份额的65%,总保费额达到16.2 亿美元,而2008年上海市场船舶险的保费规模仅为 0.86 亿美元,货运险的保费规模也只有1.67 亿美元。在附加价值较低的货运代理领域,上海有货运代理企业1172

18、4家,但是没有一家内资货运代理企业具有国际影响力。在相对高端的船舶经纪领域,伦敦全部的船舶经纪公司有400 家,其中包括全球著名的克拉克森公司,而上海仅有3 家外国企业代表处的经营范围包含船舶经纪。目前,上海服务业的部分高端业务被外资或合资企业所主导。在2009 年之前的五年里,在上海的外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营业收入占全行业总收入的 2/3 左右,两倍于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这就使得一方面行业发展的大量收益无法被本地化分享,另一方面本地经济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三)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目前,在我国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很多企业是两头在外、以贴牌生产为主业的加工贸易型企

19、业,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价值链的低端,与产品制造相关的研发服务、市场销售、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出很小,服务外包需求不旺。另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依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模式,较少有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外包降低成本的意识,认为自己完成整个业务流程更放心,实际上是开展了一些高成本、低效率的工作。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生产性服务企业普遍规模小、创新能力弱、知识技术含量低,满足企业服务需求的能力不强,同时,由于未实现规模经济,导致一些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成本相对较高,服务质量差,由此构成了生产性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低水平平衡。打破这种低水平平衡,从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有效市场需求两个方面促进产业发展,是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景、体制和政策研究”课题组课题负责人:来有为课题组成员:李建伟袁东明 陈道富 何亚东 张新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