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687648 上传时间:2021-12-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如何读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读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读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如何读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读书(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如何读书 题记:在当今大学习时代,如何学习,如何读书成为一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读了袁方正校长的“再谈读书”,收益良多,故推荐给同仁:请你谈谈对读书的体会? 纪 雷 读书不言迟,不读终身痴 袁方正再谈读书 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和内在需求,就像每天必须刷牙洗脸一样,不可或缺。 一个人的最佳读书状态大多产生在中年以后,但能不能取得这种状态则取决于青年时期的准备。中年以后的读书可以随心所欲,而在青年时期却不能过于随意,需要指点。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读书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这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杂诗。陶渊明喜爱读书,这

2、首诗就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这是唐代文豪韩愈的一首读书诗中几句。在这里,他指出在治学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躬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代哲学家朱熹的的一首著名的哲理诗观书有感。诗中以书喻“活水”,告诫人们“方塘”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因为有了“源头活水”,才使其清澄明净,永不污浊。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生动形象。 “古人学问无遗为,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在诗中,诗人一方面强调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

3、夫,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一方面还特别强调做学问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必须亲自动手去实践,这样才能学得深刻。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予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迫。”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一诗。苏东坡对读书情有独钟,在这首诗里,他不但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进行了诗化,而且告诫人们要抓紧时间学习。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不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是宋代理学家陆九渊的读书诗。这里,他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在“涵泳(细细体会琢磨)”,其实这就是他读书经验之谈。 “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这是宋代诗人刘过的一首劝学诗书

4、院。诗中提出勤奋读书如农夫耕地,耕耘多少收获多少。 “一个军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这是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的怜愚诗。在这里,他忠告人们读书要专一,不要信马由缰,见异思迁。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读书诗。在这里,诗人告诫人们,读书如果不解其中味,囫囵吞枣,这无疑与蠹鱼一般。袁枚曾把读书比喻为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食者长痰瘤。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这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一副家教诗联。诗联教育子女要认真读书做好人,要像竹子子那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 清代诗人法式善写读书四首,论

5、述了读书的道理和方法,很能给人以启迪。第一首讲藏书的丰富:“读书如蓄货,一室靡不有。瑰奇产岩阿,幽怪发渊蔽。当其求莫致,岂借跋涉走。”第二首讲读书的循序渐进:“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第三首讲读书要克服困难:“读书如行跑,历险毋惶惑。安保万里程,中间无欲仄。自古志士心,往往伤壅塞。”第四首讲读书的立意:“读书如将兵,当先讲纪律。将军扫群寇,势若风雨疾。” 曾国藩认为读书必须要有滴水穿石精神,他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持之以恒,直到读懂为止。学问之道无穷,以有恒为主。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

6、己进步,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梁启超主张抄书,他说,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开这条路。 为什么读书? 早读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读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百味不如读书味,回味无穷数读书”。读书之所以可以让百味甘拜下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而且是可持久的,一部好书让人铭记并受用一辈子。美食可以轻易地用金钱换取,而书却只能通过阅读才能变成知识的力量。因此,人们对饱食终日的饕餮之徒经常嗤之以鼻,而对囊萤映雪的读书之人却每每肃然起敬。 黄山谷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只有

7、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呈现给你。成功或失败时,书让人恢复宁静、宠辱不惊;烦恼痛苦时,书让人摆脱烦躁、平和豁达;冲动时,书让人恢复理智;遇到挫折时,书让人明白苦难是可以滋养人的,挺过去,会更坚强。 培根在论求知中有言道:“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我认为,他所阐述的读书的三种用途,恰到好处的概括了读书的三种意义。消遣一说是人们读书开始与烦躁时所抱有的思想。初学者对知识并无渴求之感,读书之意义也就是消磨时光;而烦躁之人因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感到事物都无聊透顶,便也用读书来打发时光。消遣是读书中最初级

8、也是最浅薄的意义。装饰一说是我们一般人读书时所抱有的心态。在家中放一部四书,装作文雅地诵读几句论语,好在与他人高谈阔论时有所谈及,这便构成了读书的进一步意义在高谈阔论时作为装潢,或者是说铸成谈笑风生时的资本。而这两种读书之义,只是浅薄之义,深层挖掘且要看增长才干。读书增长才干不是讲要一味地按书本办事,那样只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鉴别真理,便是读书的深层内含所在。 读书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才能和气质。读书的人在读书求知的过程中渐渐解脱了自己、慰籍了自己、充实了自己、实现了自己。在今天,能有一份恬淡的心情去读书,尤其是读名家名著,本身就是一种至高的享受。与书有缘是一种福气,与书

9、有缘永远不会俗气。 读书能使我们经常保持好心情、好心态。读书能使人静下心来,冷静客观地对待让我生气的人和事。人世间有许多诱惑,人生也难得事事如意。穷人有穷人的苦恼,富人有富人的困惑;百姓有忧愁,官员有郁闷。多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就能平和心态,净化心灵,让心中常常涌出一泓乐观、豁达、友善之清泉。读书能使我们活跃思维、启迪智慧。经常读书可以使大脑中枢神经处于活跃状态,年青人可以养颜,老年人可以防痴呆。人的智慧,一部分来源于自身实践,一部分来源于读书。读到精彩之处细细品味书中的道理,认真领悟作者的意图、观念和思想精华。很多时候,书中的几句话,就是一种灵感,就是一个点子,就是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 读书

10、能使我们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这种可爱就是内涵、气质和品位。一个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和实践的人,会脱离狭隘和肤浅,变得内涵丰富、视野开阔、心胸宽广、热爱生活、富有情趣、不畏艰难、乐观进取。因勤读书、善读书而积淀的精神美,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人的面容、形体和言谈举止上,睿智、儒雅、气度、自信,由此而生。 读书会常常觉得大脑里流淌的不仅仅是文字的跳跃,更多的是鲜活的思想、引路的航标、处世的宝典、业务的秘笈,以及各种各样生活观念的沉淀和实践经验的浓缩。当你用心体会领悟明察其真正旨意真谛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不再空虚、心胸也不再狭窄、视野也更加开阔,战

11、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也更加坚定。也只有此时,你的心才会静如水、明如镜、对所做的工作和追求的事业多几分理性的认知,少几缕浮躁和轻狂。 读什么书? 胡适先生认为,读书一是要精,二是要博,博要无所不知,精要唯我独尊,就如金字塔,最中心的是高度,是专业所在,最底层的是广度,是广泛的涉猎,而从中心到底层之间,是从专业到相关、涉及到不相关的门类知识。这个理想的结构,正说明了我们读书的目标所在。 读书要有所选择。杜甫有诗言:“富贵必从勤苦得,男人需读五车书。”学富五车只是量的特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让阅读价值最大化,还必须进行理性选择,有所读有所不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

12、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朱光潜说:“每个人都应该读些坏书,不然,他不能真正地懂得好书的好处。不过在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里坏书都俯拾即是,用不着一个专门家去把它指点出。与其浪耗精力去攻击一千部坏书,不如多介绍一部好书。没有看见过小山的人固然不知道大山的伟大;但是你如果引人看过喜马拉雅山,他决不会再相信泰山是天下最高峰。好书有被埋没的可能,而坏书却无永远存在之理。把好书指点出来,读者自然能见出坏书的坏。” 读书要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元人陈秀民在东坡文谈录

13、中说:“学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 读书要读高品位的。外国学者威尔米歇尔说过:“透过一个人爱读的书去了解他,这胜过其友人的传言。”书的品位是由它对人类文明程度所产生的影响决定的。所谓高品位的书,应是运用人类最精湛的表达方式所体现出的同一领域中人类最高的思想成果。不过,读书的品位很大程度上是读书人内在修养和精神需求的折射,刚识字的儿童通常只能读连环画,而皓首穷经的学者却能研习高深莫测的论著,这种境界的差异绝不是刻意追求所能达到的。常言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体现在读书上,就是有什么知识储备才能读什么书。这样看来,向那些不具备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推荐高品位的书,无异于拔苗助

14、长、对牛弹琴。所以,教书育人讲究因材施教,读书也是因人而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 怎么读书? 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确实不易,所以读书要讲究方法,读书要有道。很多人认为读书有很多诀窍,才得以学有所成。读书无非是善于思考、灵活运用、持之以恒、读得精、读得细。 读书确实需要方法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思考,学以致用。离开了生活,书也就失去了味道。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读书首先不能狭窄,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一读。但是又切切不要忘记精读,真正掌握本事,全在精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

15、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鲁讯先生讲了四种方法,清晰实用,其一是在书上标注线、圈等符号,在空白处补注,其二是做摘要和备忘,其三是重读(多关注标注部分),其四是预先思考。 胡适先生认为,读懂一本书,需要多次读,还需要读相关领域的一些书,共同作用才可尽可能的多懂一点,再多懂一点。要将书中的东西学成自己的,非得动一些手脚不可,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还得手到。所谓手到,就是要查字典、查参考、写读书札记,从摘要、备忘到心得体会,与参与文献的关系、比对,最终的关键是表达出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他还特意提到“手到”,他说手到的功用,可以帮助心到,无论是

16、听来的还是看来的,不过在脑子里有一点好和坏的模糊而又零碎的东西。倘若费一番工夫,把它整理整理综合起来做札记,就永远留在脑中,于是这思想就属于自己的了。“不要把书借给别人。因为一本经历你标记过的书等于是你的一部最富智慧的日记,你借出去,无异于抛弃自己的心灵。因为那书上包含着你自己的见解和评论,正如你不能将自己的头脑与心脏借给别人一样,因为它们是你身体一部分。”胡适还提到在精读的基础上要博览群书。 读完了一本书并不能算是完全的读书,如果没有把握内容,仍然是不完全的读书。真正的读书,并非按部就班地读,贵能随心所欲,吸取知识营养。有些人误以为读书必须记忆,若非记忆,不能算是读书,这种念头,使得他们视读

17、书为畏途。凡是专心阅读的书籍,即使未曾记忆,也必然可以变成我们精神食粮。 对于书籍不要望而生畏,随着自己的意思去读,读书的方法因时、因地、因书以及因情绪而有异。唯其如此,读书才能给日常生活带来无穷的喜悦。读书时不能贪快,一定要字字理解,不懂的反复的读,直到弄懂为止。有些书籍的前面部分,往往是索然乏味的漫长的叙述,例如务虚笔记。有深度的文章,就得逐字逐句地细心咀嚼,如尔雅。 读书要有选择。王力先生认为:“好书才读,不好的书和没用处的书就不读。”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好书和有用书的标准是什么呢?这要根据每个人所学的专业、从事的工作来定。一般地说,对专业有关的、对

18、工作有关的,能学以致用,产生效益的就是好书和有用之书,对这些书,必须认真读、每天读、反复读,这就叫去粗取精。至于那些休闲书,只要是内容健康的,作为生活中的“调味品”,也可浏览。 学会泛读与精读。书海茫茫,即使我们倾尽全部精力,也不可能读完其中的千万分之一。有选择地泛读与精读,可以避免时间和精力的不必要损耗。泛读就是“泛泛而读”,浏览书的前言、后记、编后语等,查看目录,抓住大、小标题,一目十行“扫描”全文,了解内容梗概,判定是否符合阅读所需,很快决定取舍。精读就是“熟读而精思”,对于内容好、价值高的书,我们不但要通读,还要反复读,要读懂、读深、读细,书中精要内容还要品味、研究,挖掘文章的精髓,为

19、我所用。精读就好比吃饭,只有“细嚼慢咽”才能更好地被身体“消化吸收”。大作家秦牧提倡“牛嚼”与“鲸吞”。既要“鲸吞”,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牛嚼”,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精读为我们守住立足之基地,而泛读则为我们提供了广泛认知的平台。 读书要讲精博。精博指精读与博览的关系,也是专与通的关系。在胡适看来,一个人要有大学问必须“精博双修”,只精不博会一叶障目,而只博不精则好似“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朱光潜说:“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

20、。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踏脚,就成了消耗战。”读书要由博返约,在博的基础上达到精。只读某一门学问的书,知识面就太窄了,碰到别的问题你就不懂了。没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专业的“金字塔”是筑不起来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就曾把数学家耿克逊的近代代数理论一书读了半个月,而这本书才二十几页。“博”就好比塔基,“精”就好比塔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读书要讲厚薄。讲厚薄就是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把书读薄,意味着能够由表及里,把握书的精髓;把书读厚,意味着能

21、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纲举目张。读薄读厚都是一种能力的反映。把书读薄体现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把书读厚则体现读者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读书要讲出入。讲出入就是读书既能够进得去又能够出得来,好比演员与角色,适时适度地定好位。南宋陈善扪虱新话中有云,“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也。”读书读到死在言下的教条主义、固步自封的境界是悲哀的也是有害的,所以孟子才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贵在专一。清代政治家曾国藩曾经给自己的读书行为订下了十二条规矩,其中有一条是读书不二,

22、即一书未完,不看他书。当今社会图书遍地,读书人只恨阅读时间无法保证,而绝不会无书可看。然而越是这样,越容易产生浮躁,总想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最有价值的阅读上,同时又总是会暗示自己下一本书可能比手上的这本更有价值,于是本该安静的读书过程不知不觉地演变成了躁动的淘书过程,其结果也只能是,每本书都翻了几页或几十页,却很少能够把一本书从头至尾耐心地读完,收获自然了了。这种状态,与黑熊掰玉米倒十分相像,看起来掰了很多,实际上属于自己的却只有最后那一棒。 读书要多思考。读书的过程应是思考的过程,在思考中读书,在读书中思考。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合上书,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问自答:书上写了什么

23、?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对于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更应穷追不舍。质疑求解的过程中,你会体味到读书的真谛。 读书要虚心、谦逊。所谓虚心,是指要客观坦诚地去了解书中的思想,在读书之前切不可带着先入之见和挑刺的眼光,唯有这样,才能最准确的了解书中之意,而在这之后对书籍做出的批判方有可取之处;所谓谦逊是指广泛地通过阅读接纳他人的思想,不能固执己见刚愎自用,若自以为早已修得正果而对他人之见皆横眉冷对那又怎么可能有所得呢? 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我们只是用眼看书,留不下太多的印象。不如把需要精读的书用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形式记录下来,读书动笔,收效自然会显著。根据这样的读书观,

24、王力先生提出了4点读书方法:要读书的序例(即序文和凡例)。序例既是对整本书主要内容的简介和优点之评价,也是最切合实际的导读。要边读边摘读书笔记。阅读时,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这叫做圈点法;在文章“天头”“地脚”“左右空白”等处,写点评、做赏析,这叫做品评法;把精彩句段分门别类地搜集整理到本子上,或是卡片上,以便随时借鉴使用,这叫做摘录法。这样做能养成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在书上作眉批。眉批的内容很多:可以评好,也可以评不好;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评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也可以发表个人见解:同意什么,反对什么;为什么同意

25、或反对。还可以借题发挥,由此及彼,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写书评或读后感。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是没有好好看。试着把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再自然转化为书面表达,这就成了一种练笔的过程。把摘录的内容、眉批的文字同自己的总的感受、收获结合起来,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全面系统地对整本书内容、观点、构思、文字作一总评式的回顾。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加深对所读之书的全面理解,又有助于学用结合,知能转化,更能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读书不要偷懒,不要以为可以轻易超越前人。你必须熟悉前人,才能看到他们的问题所在,而不是从他们身边绕过去。你还不足以超越前人,但是,只要你肯学习,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关键是要踏实,不要急功近利,急功近利一定不成,从来如此,而且永远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