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说课稿

上传人:战神 文档编号:47472812 上传时间:2021-12-2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0.6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桃花源记》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桃花源记》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桃花源记》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说课稿(3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桃花源记说课稿桃花源记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

2、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品读,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

3、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又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 “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4、 2、说教学重点、难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作者用精妙的笔墨为我们构置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胜境。怎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这个桃源胜境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这样设定: (1)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丽、神奇和幸福。 (2)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说课前准

5、备 学生:(1)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 ,让

6、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众所周知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 “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

7、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课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

8、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和情感的结构化。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现在请大家观看一段“再现桃源生活”的视频进入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界。创设

9、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以视频渲染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想,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为本节课学生的认知活动寻找一个“停靠点”“发展点”。 (二) 配乐朗读,促进理解(约10分钟)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学生听配乐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听音乐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3、“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

10、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精美画面又有名家朗诵,再加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为“品味语言”环节做好准备。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约1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描绘。 由于学生是个灵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我

11、让学生预习课文,写一段描绘桃源之美的文字。经过预习,课堂上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画面。在互相倾听中,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约10分钟)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成为一种“桃源

12、情结”。怎样评价“桃源情结”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胜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评价桃源胜境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白桃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问题一抛出,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他们的看法,我们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们言之有理,应加以鼓励。同时,在课堂要让他们互相辩论,拓展思路,弘扬个性,展示自我,以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在本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如“东晋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外人进入桃花源,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等。对于他们的疑问,可让他们分组讨论,也可输入课件,作为课后探究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

13、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五)归纳总结(约3分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秀,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读课文,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桃花源记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

14、容是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这次优质大赛的主题是“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认为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能做的,老师绝对不包办,老师能不插手的绝不插手。这便是我这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先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5、,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

16、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

17、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

18、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二)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

19、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些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四)评说桃

20、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的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

21、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说课稿3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2、学情分析 3、学习目标的确定 4、重点难点的确定-确立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

22、点 桃花源记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记述性散文,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翻译全文。 2)、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4、说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是初三学生年级

23、学生,同样需要积累文言实词,另外对于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法 朗读是学生获得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读课,以“赏”为突破口,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获得语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体会作者渴

24、望的理想社会。 2、创设情景、想象法 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讨论探究法 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是: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说学法 1、朗读赏析法 2、合作探究法 3、情景创设法 教学手

25、段 1、 音频、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具体操作如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五,让学生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如此学生既可以温故,老师又可以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 2、简介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

26、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陶少年则有“大济苍生”之壮志。29岁才处仕。在39岁时,方为彭泽县令,在官80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便结束仕隐不定的生活,走上了归田的道路。死后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3、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获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1)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了解课文大意。 2)读:A、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来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同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绝境、诣、骥

27、、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B、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C、指名疏通文意 D、再读课文,读懂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4、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美的桃源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描绘。 首先让学生个别地朗读课文第

28、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 A、解释下列文言字词: 豁然开朗 交通古义()今义() B、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 C、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同时,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引领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 1、“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

29、受到什么美? 2、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更进一步地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5、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讨论来突破,同时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

30、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具体做法: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请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 1)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 2)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5、归纳总结: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们对文章的认识已开始从感知形象认识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 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

31、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1)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2)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3)背诵你最喜欢的段落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心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6、课堂达标。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回顾与反思。 1)用一个成语( )概括本课的内容。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

32、词义的不同: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3)默写描写桃花源自然风光及社会风尚的句子? 6、课后延伸: 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或者陶渊明归隐后的其他诗作。 五、说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自然美: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社会美:和平恬静 怡然自乐 此板书直观,简洁明白,充分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学生能从中抓住要点和精髓,深入理解全文,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课程标准人教版

33、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课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这一课在本册中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2课文内容: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一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皆出自于此,诗人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

34、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更是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的人民所追求与幻想的。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虚构的,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为人所传诵的重要原因。 3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并背诵一些篇目。根据这些要求,再联系当今素质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疏通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根据书上对挑花美景的描写,结合平时学习的描写方法,说(写)一段话。 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古文的基础又薄,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徒能力较差,所以我确定为重点

35、目标,第为难点目标。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知识面窄,没有预习的习惯,但是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较易接受,从而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而八年级这个班比起其他班来,在这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容易因此出现冷场的场面,对于这一点,教师应满怀激情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从而取得预期目的。 三、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又“贵在得法”。无论任何方法的使用都应面对学生在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运用,不能死搬公式,从而不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不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实施。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对学生实际情

36、况的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2讲读法:包括词汇、解说,课文讲解,朗读训练,简述大意,背诵等。 3电化教学法: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录音机、投影仪,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c (二)学法: 1朗读法,古文重在多读,读顺畅,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这样更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易背诵。 2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3读写结合法:课文结束前,让学生根据书中对桃

37、花的描绘,训练学生迁移能力,通过写或说出自己喜欢的一种花。从而训练学生多角度描写事物。 四、教学程序: 在整个教学中,应以优化课堂过程为指导,贯穿素质教育,结合我区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着重于“双基”落实,充分体现“四个意识”。 (一)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 1?请一位学生解释一下,“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其他同学听。 2?教师鼓励性评价后,顺势让其说出出处,由此引入课题。 (二)解题 这一步骤主要是帮助学生识别题目中“源”以便不要说写成“园”。然后了解作家生平,及本课的出处,为下面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具体设计

38、如下: 1、板书标题:桃花源记,教师强调一下“源”与“园”区别,引起学生重视。 2?学生看注解,简单了解一下作家的基本情况,知道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言,学生可作适当勾划,以便今后利于复习。 (三)朗读课文 古文应该突出多读,教师应把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 1?听录音,学生的注意正音、节奏感,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 节奏合理,读出对社感。语句流畅,发音正确。 (四)疏通课文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

39、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地学习,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教师也不能盲目乐观,应尽可能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困难,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同时,注意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为此设计如下: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2?勾划难点,互相讨论,或向老师提问。(如有学生提问,下面的步骤可简化些。如无,则就显得重要了。 3教师提示(放投影片)。 4学生按记叙文六要素,简述课文c (五)学生朗读并背诵第一段。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起反馈矫正作用,另一方面是为过渡到下一个目标作准备。 1。学生朗读。 2学生背诵第一段。 (六)听说训练 通过对第一段桃花美景的描写,让学生明确此段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再结

40、合以前所学过的描写方法,学写(说)一段话。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读写结合。让学生有迁移能力,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设计如下: 1。选两则材料,用投影仪显示出来,教师分析其描写方法。 2学生根据上面的提示学写(说)一段话。 七、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说课稿5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

41、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

42、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 。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

43、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分析: 源 、 园 “源”字的偏旁是“”,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 。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44、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如:这里的_真美啊,_ 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

45、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

46、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 。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 8、 说课板书: 景色美 战乱 生活美 没有 压迫 人情美 剥削 桃花源记说课稿6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教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由不同体裁的文言文组成,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使人深思。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

47、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 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背诵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现在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

48、,我将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为了尽可能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法、学法这两件法宝不光要说,还要真真正正的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激情导入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展示以前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

49、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这时,自然地导入新课。 那么今天,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跟我一起走进桃花源记。(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了学生与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之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关于整体感知文章,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在读书过程中,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汇总起来。然后学生自主阅读开始。 1, 学生阅读完之后小组内交流,看能不能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内部解决,进行初步消化,实在解决不了的,请小组代表板书在黑板上。 2, 小组交流完之后,引导学生

50、全班交流,用抢答或叫号的方式把黑板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进行再次消化。 3,在抢答和提问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没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组代表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之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适当点拨。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鼓励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勇敢的站起来,说说自己的见解!”“很好,第二组的同学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不断的鼓励声和赞扬声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勇气被激发。课堂呈现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良好状态,争抢有序的抢答氛围已经形成。 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弄懂了重点词句的意思,从而理解了文章内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持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一直掌

51、握在学生手中,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点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学习的整体效应。 (三)精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内容,也就是把书读薄了,我们还要把书读厚,读出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受,所以,精度课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你认为桃花源怎么样?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默读课文,边读变标记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出读书体会,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完之后请全班交流。 默读完之后,鼓励学生进行抢答: 我认为桃花源的环境很美,是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读出来的。 我认为桃花源的百姓很快乐。是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读出来

52、的。 我认为桃花源的人很好客,是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读出来的。 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书感悟,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美丽、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安宁祥和,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学生边读书边谈感受,从中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体会出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在学生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学生先在小组内试读,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赛读,每两小组读完,都有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激励其他小组直接挑战。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音美、形美、意美(板书:美),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体验情感的目的。 此时,我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

53、问题:桃花源在陶渊明时代真正存在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全班交流辩论,在辩论后,老师补充有关陶渊明的生活时代背景,让学生重新思考,并顺势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课的学习,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真正对话的过程。老师、学生和陶渊明之间进行了真诚的交流,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和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这个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听讲,而是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体会文章中的感情,是教师、学生、文本真正对话的过程。 经过这一环节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把书读厚了,也就是读进去了,读进

54、去还要读出来,读出自己的体验。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的反馈提升。 结束语:桃花落尽,落英缤纷,若是找不到那山青水美,怡然自得,不要悲伤,不要着急,只要想着真诚、善良与美好,世外桃源就会常驻你的心里。 六,说评价 激励是精神的清新氧气。 乔治·M·亚当斯 这节课,我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在以小组为单

55、位的学习形式下,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在每一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的感悟进行评价。 (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时。(以鼓励为主,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堂的结尾 ,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断提升自己。 板书设计: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这节课我只板书了关键内容,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本节课的重点 桃花源记 桃花源 美 最后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结束说课:“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也会继续激励、唤醒和鼓舞我的学生探索语文的奥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桃花源记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大纲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