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457704 上传时间:2021-12-2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8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加坡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加坡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加坡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加坡可持续发展(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城市观察城市研究高端学术期刊本期题:嶄加坡新模式研究9特稿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型政府2010连氏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质量调查论新加坡模式与新加坡式民主 新加坡:永续发展城市的一个范例 新加坡土地综合使用效率探讨 新加坡学校教育市场化的政策与实践产业广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线图研究 关注 国民幸福理论与广州国民幸福研究下期专題:城市更新改造研究麻续关注:世界文化名城研究国际商贸中心研究99ISSN 167 4 717802 IIIIIII9PREFACE智语借鉴新加坡建幸福城市青舟建设幸福城市,就是要求在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市民的 生存状态和幸福指数,把市民的幸福感作

2、为城市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建设幸福 城市,不仅是顺应市民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顺应城市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而 且也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我们知道,衡爺城市发展水平的耍素,不仅仅是GDF、人均收入等“硬数字”, 而且还应该包括市民的幸福感、幸福指数等“软感受”,特别是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 不断提升,今后这种“软感受将远远超越“硬敎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市民的 幸福感作为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事实判斷,又是对 生活的主观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市民的幸福指数不仅涉及就业、收入、居住、 交通、教育、医疗、环境、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而且还涉及人的心态和情

3、绪愉悦的程度,还可以包括人情味、人际交往、身份认同以及个人幸福与城市发展方 向的关系等。新年伊始,广州就隆重举行了龙归保障房示范小区开工仪式,这是广州学习借 鉴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特区公共房屋建设管理成功经验建设的大型保障房项目,也是广 州为了让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早日过上安居乐居生活、打造“幸福广州”的重要举 措。我们要实现“居者有其屋,做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新加坡的“组屋”模式确实可以给我们城市的住房保障工作带来诸多的借鉴和启示。新加坡“组屋”模式,即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主导建设的保障房,现在组屋住户 已经占新加坡总人口的81%o政府规例只让新加坡公民购买新组屋,而永久居

4、民则只 可以在二手转卖市场上购入组屋。新建组屋的售价在1()多万新元左右,对应购买者在 规定时间内的家庭收入标准,一般用59年的收入就可购买一套组屋;如每月还贷也 仅相当于家庭月收入的2()%左右。对于首次购买纽屋的民众,政府则不遗余力地在政 策和金钱方面予以扶持,收入越低,津贴就越高,最高可荻得4万新元的额外津贴; 对于购买二手组屋的民众,政府也将视买房家庭的收入状况,提供1万至7万新元不等 的津贴。在组屋购入后,一般上必须住满5年后才可转卖。一个完整的家庭只能同时 拥有一间政府组屋,另外对单身人士购买组屋则冇相当多的限制。为了强化东方家庭 的价值观,如果购房者选择在靠近父母居住的地点购买二

5、手组屋,还能额外获得1万 新元的津贴。我想,这应该也是建设幸福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创造幸福,享受尊严。衡量未来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尺,就是耍看生活在这座城市 的人们幸福感高不高。而幸福感又从日常生活中来,从衣食住行的具体事情中来.我 们不仅要住有所居、居有所宾,还耍矣有所乐,乐有所耳共亨和谐,追求幸福,应 该是我们建设幸福城市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Off城市观SI2011年第1期1 Urban Insight 2011, No. 1CONTENTS聚集全球城市研究智慧资源 构建城市科学发展公共智库新加坡新模式研究KMW.ecrxt.會 .5* n i 負m買n2011年第1期Urban Insig

6、ht 2011, No. 1#新加坡新模式研究SINGAPORE STUDIES城市观2011年第1期Urban Insight 2011, No. 1#新加坡新模式研究SINGAPORE STUDIES引言从1965年独立开始,新加坡用了不到 半个世纪的时间,从第三世界越入第一世 界的行列仁在没有腹地,自然资源匮乏 的条件下,新加坡能够取得并保持工业化 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实现经济发达、环 境友好、社会安定的全面发展,就在于坚 持走产业与环境并重、永续发展的道路。永续发展是新加坡基于自身条件的 必然选择经济是发展之首要,如果无法 保持其持续增长,则无法确保就业、维持 安定并提高生活质量,新加

7、坡这个世界地 图上的小红点就随时可能消失;而新加坡 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预见了物质、社会环 境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成功实施了一系列 有效的应对措施.创造了独特的城市解决 方案当今全球范围内有效应对资源与环 境问题的要求日益迫切.而快速发展的亚 洲城市更需要共宇城市问题的解决途径, 新加玻的“小国智慧”的相关性愈发体现 出来,值得作为一个范例认真探讨。一、高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历程新加坡的发展起点很低,资源条件 限制与快速増长的要求,使新加坡政府坚 定了以外向经济为主的发展方针,先打好 基础,再不断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型.图谋 新的发展机会同步进行的还有城市综合 环境的不断提升,兼顾生产与生活。从以 下数

8、次概念规划以及各阶段的战略调整 中,可以看到产业与环境发展基本是同步 进行的雹1 奠定基础,撑开框架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开国之初.采 纳联合国专家的建议,舍弃附加值低的农 业,选择走工业化的道路,力求尽快、最 大限度地就业,确保社会安定无后顾之 忧。开始的产业选择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劳 动密集型制造业,到2()世纪7()年代成功地 向电子业和造船业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 型.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加坡197 1概念规划有四个侧重, 分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发展推进、 中心区改造和世界级的中心区的建设筹 划、落实“居者有其屋”政策的新镇公共 住宅建设樟宜机场、丹戎巴葛港口、裕 廊工业区都

9、是在此期间建设的此版概念 规划还确定了未来城市的基本框架.即围 绕中心区以交通廊道联系兼有居住和轻 型工业功能的新镇.构成星座式结构 市中心的人口和产业逐步迁出.到20世纪 70年代初已有三分之一的国人居住在新镇 中。此阶段花园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广泛 的道路及基础设施构筑物绿化2.高速发展,完善结构20世纪X0年代的新加坡已越入亚洲 新兴工业国家之列,居安思危的政府又 适时推动径济结构重组(第二次工业革 命),向资本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方向转 型,形成石化、电子、综合制造的区域 优势。到20世纪90年代,金融、交通、商 业、旅游、酒店餐饮等取得了同步的快速 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成为新加坡经

10、济的两大支柱;这是新加坡径济高速全面 发展的黄金时代.不断扩大新加坡在东南 亚地区的影响,成为区域的制造中心、运 输中心,金融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加坡1991年概念规划提出了 “迈 向一个卓越的热带城市“的发展愿景,城 市建设的重点也转向高附加值工业园、科 学院、商业园与物流园的建设,拓展现 有CBI)并规划新滨海中心区以保持经济发 展,提升并建设世界级的基础设施,期间 完成了机场与港口的扩建以及裕廊化工 岛的填海工程,在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增加且要求 提高,而用地及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形下, 必须慎用、善用资源,为生产与生活服 务。对策一是提高效率、解决拥堵.着手 实施城市结构的升级.由分散组团向更

11、职 住平衡的多中心转化;对策二是建设并提 升高质量的居住和休闲环境,以满足逐渐 富裕起来的国人对高质量环境的要求 19X7年快速轨道交通的初通及拓展.淡滨 尼中心区、滨水榜鹅新镇的建设(包括部 分老镇组屋区的翻新)是此阶段进行的; 而向花园城市迈进的重要策略.是建立全 岛互联的绿色体系,提出远期千人0.X公 顷公园绿地的指标3.引领发展,优化系统21世纪是知识密集、专注于创新和 研发的时代为此新加坡政府加大研发投 入,促进产业向更高价值链升级,发展 生命科学、媒体、信息资讯科技,以及面 向未来的城市方案、健康与保健、生活时 尚的新兴产业方向其中的城市方案,是 总结新加坡在水资源利用、公共房屋、

12、绿 色建筑、交通管理、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实 战经验,为承接并引领全球永续发展趋势 而推出的。新加坡已不再仅是全球的商务 中心、制造中心,还被全新定位为创新研 发的活实验中心。新加坡2001年概念规划提出了 “建 城市观2011年第1期Urban Insight 2011, No. 133新加坡新模式研究SINGAPORE STUDIES设21世纪繁荣的世界级城市”的愿景,城 市建设既要主动适应产业的发展升级,又 要兼顾对创新人才的吸引与国人需求,需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加强资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支撑“2015智慧 国”发展计划(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 局);同时,营造更好的生活、工作

13、与休 闲一体化城市综合环境。滨海中心区、加 冷体育中心、纬壹园新一代创新园区与加 冷巴赫的清洁技术园建设就反映了新的变 化趋势。2003年总体规划还提出更灵活的 用地规定,以适应产业的转型。2011年概念规划检讨在即,主题为 永续发展.部分内容已包含在2008年提出 的永续发展蓝图中3蓝图强调新加坡未 来必须面对的三大挑战,即经济与人口不 断增长、全球资源短缺与竞争加剧、应对 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蓝图主要从居住、 交通、休闲和工作环境四大方面着手.确 定了四大优先策略,即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健全强化永续 发展科技的应用能力,强调并促进社区行 动。滨海屮心区与裕廊湖区现正在进行

14、水 续框架导则编制,新镇组屋建设也在引进 推广太阳能计划,拉开新加坡作为永续发 展活实验室的序幕气二、产业发展优势的确立与保持新加坡坚持以外向经济为主体的发 展战略,建立综合竞争优势,保持对外资 以及人才的持续吸引是永续发展的关键。 新加坡政府正视自身发展优势与限制,不 断主动挑战现有产业的永续性,并审时度 势,结合产业的加速更新.进行创新定位. 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以下主要从东西结 合拓展到世界和未来的整体发展模式、打 造制造业综合优势等方面进行探讨1. 东西结合新加坡最初的发展思路,是发挥东 西交流便利的区位优势.吸引美欧日本等 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前来投资.依托“外 来”资金、技术、管理以及

15、国际市场.实 现快速发展。在招商引资及后续服务工作 中.新加坡经发局的作用显著,该机构发 展的愿景就是将新加坡打造成为一个经 商、投资和人才聚集.富有吸引力的环球 枢纽,其职责范围包括通过其分布世界各 地的驻外办事处.为海外投资者在新加坡 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扩展和延伸国内现 有的工业群组,以及其他部门密切配合, 确保新加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持高 效和成本竞争力。新加坡被定位为一个可供国际企业 迅速开展业务经营的理想地点.可在有需 求时预先建设工厂.随时有技术熟练的劳 工队伍,并享有税务与财务等方面的各项 优惠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对人力资源的 着力打造.如产业向高科技升级转换过程 中,为了増

16、强投资者的信心,径发局与日 德法投资者合作设立高级技术工人的培训 中心,确保优秀人力资源的持续供给。这 样,西方的资金、技术、管理及市场,加 上肯勤学苦干、具有专业能力又懂英语的 劳动力,背后还有能力强的领导、穗定的 政治环境、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撑,就在区 域中形成了竞争优势。这就是新加坡传统 的经济增长模式,被称为“东西结合”(West plus East ) o2. 寰宇新加坡与未来新加坡在仝球经济背景下,新加坡周边包 括中国、印度等大国在劳动力甚至市场方 面逐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而全球环境与 资源的问题也不断制约的产业发展,在新 的形势下.新加坡反思其发展模式,适时 推出创新定位,连接世界

17、与未来,继续营 造世界一流经商环境,同时以世界为腹 地,拓展新加坡经济,引领世界潮流的 转变。2(X)7年新加坡提出寰宇新加坡 (World Singapore )的新增长模式,突 出四大品牌优势:信誉(Trust ).新知 (Knowledge )、联系(Connected )和生 活(LiB) o信誉强调新加坡体制完善、 法治严明、尊重知识产权及严厉肃贪;新 知强凋知识经济主导的整体发展策略;联 系指物质、资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网 络;生活指的是生活、工作、休闲与学习 的一体化环球大都会环境这是新加坡对 接知识径济的重大决策.将新加坡的发展 空间扩至世界并与之联系起来,新加坡的在诸多方面

18、的竞争优势现 已得以确立,如世界排名领先的城市竞争 力、经商及宜居环境以及得到国际的广 泛认可的公共服务与管理能力;。如何以 此为契机推动产业更进一步发展?未来 新加坡(Fullire Singapore )给出了答案 这是引领新加坡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策 略,新加坡被重新定位为新思想和新产品 的试行平台,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测试与改 进,为投资者的创新点子进行运作及试 验,都可以在新加坡进行新加坡摇身成 为世界的活实验基地与创新中心。未来 新加坡提出的新产业方向横跨现有工业集 群,包括城市解决方案、健康与保健、生 活时尚三个主题,并非无中生有的空想, 而是基于对新兴市场、新技术、商业远景 及全球趋

19、势的详尽分析;并充分依托新加 坡现已建立的各项优势,除了上述还特别 包括两个重点:(1)多种族、多宗教的人 口结构和开放性的移民政策,以及对新思 想、新概念的包容性与多元性文化;(2) 亚洲的一个典型,可供企业作为亚洲人群 的样本,进行新产品和新服务测试.进而 向其他文化、喜好、习惯的地区推广。3. 制造业综合优势的扶植新加坡产业以制造业起家.经济迅 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制造业)制造 业在(;I)P所占的比率一直维持平稳,目前 约为四分之一。新加坡制造业从早期单一 的成本优势发展到目前具有全球制造业枢 纽的综合优势,主要依靠政府长期有针对 性的培养与扶植经过40余年的发展,以 食品、服装加

20、工以及简单机械、电于装配 等为主的早期制造业,已不断升级成为具 笛可观的精细程度与増长潜力的综合制造 业.包括综合设笛、航海、航空航天、半 导体晶片、石油与天然气及医疗设备等 当今的新加坡已具备进行制造价值链上全 真活动所需的综合资源.可进行整体商务 开发、提供从研发到产品设计、测试与生 产,到国际梢售的全面解决方案 随世界 径济向知识与创新转型,新加坡制造业逐 步形成并保持全球的先进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新加 坡列为适合技术密集及高附加值制造的优 选之地。而发展到这一步得益于新加坡 政府的长期扶植,形成以下诸多要素的 逐步积累S ( 1 )优良的信息技术基础设 施、世界级海港与机场、

21、连通世界的交通 运输联系,以及驻新的多家物流商形成的 综合供应链(2)不同规模、地域与发 展阶段企业与商家的相对集聚,背后又 有强健的服务业的支持。(3) “成木/能 力比值世界最优的员工队伍”(2009年瑞 城市观察年第1期Urban Insight 2011, No. 135专题视野URBAN HIGHLIGHTS GLOBAL PERSPECTIVE士商业环境风险评估公司扭告),以及良 好的上市与融资平台。(4)与世界各国 签订的多个衣边和多边的贸易协议.有助 于企业建立有效的营运系统,以削减成本 并加速产品的市场投放与新市场的开拓)(5)对技术创新与新兴领域的重视,研 究机构与对研究的

22、投资众多,又有知识产 权保护企业利益,扶植新企业快速成长。三城市解决方案的创新经过高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新加 坡已发展成为高密度的城市国家。在710 平方公里限定的狭小空间内.支撑产业进 一步发展与不断富裕的国人需求,就必须 进行有效的增长管理慎用和善用资源, 以平衡的方式取得产业与环境双重发展 新加坡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地总 结出一系列城市解决方案.与世界共享永 续发展的实战经验以下着重从整体空间 利用、用地交通一体化与资源综合利用三 个方面来探讨。1. 慎用与善用有限空间根据2001年概念规划,新加坡远期 人口550万( 2006年调整到650万).而 2010年的实际人口已达508

23、万(包括12X万 非居民)。经济与人口快速增长,对空间 的需求都在増加,但新加坡的空间是有 限.只能从保留笛用地中,转换出各类新 增用地.以发展住房、办公、工厂、设 施、道路、绿地、水库等,如表1所示。新加坡对整体用地的战略控制,主 要通过概念规划取得。在概念规划、总体 规划、土地出售与发展控制三个层面的规 划建没系统中,概念规划关注长远的土地 发展战略、将国家发展的愿景通过大的结 构体现出来,用以指导新加坡今后4050 年的物质空间发展概念规划并非只限于 物质层面.还包括一系列宋观发展方针。 为了有效应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不断发 展.概念规划每10年需检讨、修订一次 如前述所示.历次规划的核心

24、理念都是围 绕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而展开.平衡不同 甚至相互冲突的用地需求,优先生产兼顾 生活,以增强投资者与经商者的信心。、用地分类 (%) 发展时序、居住工作:办公、 工厂、仓库与 商业零售中心休闲与社区:公园、 水库体育中心.学 校、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交 通、机场、海 港、市政设施其他(军营、 训练、未开发 用地)2001 年1514171737远期1919202220差别+4+5+3+5-17表12001年实际用地与远期规划用地的分配(根据2001年概念规划)概念规划是示意性的.而下一层面 的总本规划是其进一步详细化实施,以指 导今后10年内的具体开发建设.规定每5 年检讨、修订一次再下

25、一层面发展计划 与项目的具体落实,则通过土地出售与发 展控制完成。这是一个从规划到实施的系 统过程,由市区重建局牵头政企与社区代 表多方参与。虽然不同层面负责解决该层 面的问题但必须符合新加坡整体发展的 愿景和既定的大战略框架,如最下层面的 土地竞标出让,所标地价并非唯一决定因 37城市观察2011年第1期Urban Insight 2011, No. 1新加坡新模式研究SINGAPORE STUDIES素。竞标有时额外附带条件.还有带方案 式技术与商务取重竞标的方式:首先以其 所呈方案对国家发展的整体是否合拍进行 筛选,然后才按所标价格高低评选标底 因此,通过此系统的多重控制,确保地尽 其用

26、的合理性2. 多中心模式与用地交通一体化新加坡多年实践形成的高密度多中 心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也是基于欧洲紧凑 多中心空间战略的创新以新镇为单位. 沿着快速交通走廊(大众捷运系统和高 速公路)的星座布局.早在1971年新加 坡第一版概念规划中就确定了 此环形分 散组团结构在1991年概念规划中,发展成 为多中心结构0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现有中心区 继续扩展与强化.也可支撑其各次中心区 的发展。因此,在逮i殳滨海新中心区同 时.200X总体规划将发展重点放在位于主 要交通走廊的裕廊湖区二发展裕廊湖区 是一项国家战略,目的在于将部分中心区 商务分散到区域中心,使城市中心以外的 商务发展更具吸引力;职

27、住分配更加平 衡,减少到中心商务区的通勤需求.从根 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o 1991年概念规划 中确定了新加坡五大分区内1 : 1的职住比 例的长期发展思路,提高中心区的居住以 及东区与东北区的就业岗位数新加坡发展建立了26个新镇,为85% 的国人提供了公共居所”。新镇规划从一 开始就确定了公交主导的步行化社区模 式:地铁通过镇中心,区内有公交巴士转 接,将各级次的公共设施与公共空间控制 在400米步行可及的范围内。这就是所谓 “整体化生活”的理念,而1991年与波士 顿、温哥华等城市在发达国家组竞争,最 终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奖的淡滨尼为此理念 的集中展现:设施完备,居住、交通、设 施及环境高度

28、整合新一代的滨水榜鹅新 镇则更是T()l)模式的发展示范;整体具 有更高发展密度,与轨道公交的结合也更 为密切:区内轻轨与经过镇中心的城铁无 缝对接.商业中心则结合轻轨站点布设新加坡高效的交通系统已享有世界 声誉匕但经济活动的频繁.交通拥堵的 可能势必增加。目前道路设施已占国土的 12%.没有更多空间増加或扩宽道路。新 加坡的创新解决方案是双管齐下.一是 大力推广公共交通,努力改善服务,使之 成为国人出行的首选;永续蓝图计划在 2020年内,将公私车比从现在的51 :41转 为70: 30政府投入400亿,拓展地铁捷 运系统,从现有东西、东北和东南三线基 础上.开通环线与中心区线,使轨道总长

29、翻番达到360公里。遍布整岛的道路与轨 道系统的健全,为多中心发展提供了硬件 支撐。另一行之有效的举措是加强交通 管理.新加坡是世界上首个实施车辆进出 收费管治的,其电于收费ERF系统(源于 1975首先实行的区域许可计划ALS ),对 舒缓中心区交通具有显著效果。在富裕不断増长的现实条件下,过 分控制私家车使用是不现实的新加坡的 举措是在整体控制的基础上,设定公交的 优先道路权,改进交通系统无缝转接与效 率,强凋用地与交通一体的进一步优化, 将高活动高密度区与公交捷运站点结合, 新建商业中心直接与地铁站一体逮设。最 终形成良性循环:道路上机动车减少,公 交运行趣通畅,公交出行也趣多,而道路

30、则更为通畅。高密度的新加坡并无拥挤和 无序之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便于快速 城市观察2011年第1期37Urban Insight 2011, No. 1新加坡新模式研究SINGAPORE STUDIES疏散、有序分流的用地交通一体的优化布 局。3. 花园城市与资源综合利用新加坡早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花园 城市的发展理念,以期通过“戏剧化的方 式(李光耀资政语)打造与众不同的环 境,保持对投资者的吸引并满足国人对高 生活质量的期盼。花园城市初创期主要 进行大量增绿.包括道路旁的广泛植树与 构筑物的绿化软化;随城市发展不断升级 创新.力求引领世界、发展并保持这一重 要城市品牌;所以重新诠释花园城市

31、的 理念.目标是从城市花园(garden in the city )向花园中城市(city in the garden)转 变。根据此发展思路.一是继续增绿,同 时提高绿化质量(保护自然特质及改善生 态多样化);另一则是发挥复合效应,将 部分保留资源开放并加以综合利用新加坡已有约10%的国土被用作公 园绿地(其中一半为自然保护区).加上 道路绿化与公园连接带,绿地覆盖率达到 近50%。但为了达到远期人均X平方米的 花园城市指标.还是需要继续増加公园绿 地并伸展公园连接带,平面增绿没有空间 则转向立体增绿。市区重建局通过城市空 间和高层建筑景观计划LUSH的推广,采 用用地置换与面积奖励等方法促

32、进城市 高层绿色景观发展;在中心区、加冷河畔 与裕廊门户区,LUSH计划的实施将确保 与项目用地相等的空中绿色景观空间。到 2030.永续蓝图计划新加坡还要増加90公 顷公园,50公顷的空中花园,逮成150公 里的由公园连接带贯通形成的环岛带。新加坡的另一重要创举是开放更多水 渠、河道、水库,使之与公园绿地一体化 发展.将领先世界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理 念与技术再推展一步不仅自力更生, 逐步解决新加坡的用水需求,同时也充分 挖掘水资源对提升生活环境质量的潜力。 2007年由新加坡公共事业局启动的A BC水 计划(活跃Active.美观Beautiful,清洁 Clean )以此为目标,整合新加坡

33、全域的公 园(绿色)、水库和河流(蓝色)与休闲 设施(橙色).将水绿空间密切结合.以 自然方式洁净水体并完善生态功能,形成 高品贡的滨水活动空间和社区交往场所, 提倡亲水、亲绿的健康生活方式。现在新 加坡全域正在逐渐水绿成网.与步行活动 休闲空间契合;到2030年.再开放9平方 公里扌勺水库与100公里的滨水区.并将国 土的60%用作自然集水.充分实现水源、 景观与社区休闲娱教的复合利用从集水到净水.再到美化环境、提 供滨水景观与社区活动空间,各目标非但 不矛盾,反而互为促进与传统的方案不 同呆护水源并非人水隔绝,而是培养尊 重资源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意识 这正是新 加坡方案的创新所在:涵养水源并

34、保持水 域清洁,与社区参与密切相关;而滨水环 境利用又是公共环境教育的生动示范 ABC实施的第一个项目在哥南亚逸社区, 改善的水绿环境成为社区主题活动与潜移 默化的环境娱教场所。200X年建成的已 成为新中心区地标的滨海湾堤坝,则是具 有蓄水、防潮、娱教三位一体功能的永续 发展顶目示范。四、新加坡经验的借鉴1 .如何评价新加坡的发展成就新加坡的整体解决方案基于自身特 定条件所限,必须周全考虑、谨慎决策, 错误的代价也许远非仅仅是国家局部优势 的消失。实际上,限制也反而激起了背水 一战的决心,从而去正视问题.变不利为 有利,化劣势成优势。新加坡的发展历程 体现了这种越缺越强的决策和实干能力: 土

35、地稀缺则发展工业.用地交通一体化集 约发展;自然资源匮乏则水绿资源综合利 用,开发人力资源,发展知识经济;工业 没有基础则坚持亲商亲创新方向,打造综 合优势.强力推动招商引资与产业转型新加坡成就的特殊意义.正如刘太 阁先生所言,是其作为第一个高密度与高 城市化发展的亚洲国家.用短短一代人的 时间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标准.实证了亚洲 城市的高密度发展同样可以达到高质量, 从而丰富了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知识库.尤 其为亚洲城市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 随新加坡发展而形成的许多解决方案.也 许表现形式不同.与当今世界永续发展的 原则不谋而合在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日 益显现时.新加坡也走出国门与区域城市 共享其

36、发展经验.盛邦正是此背景下参与 了天津生态城、南京生态科技岛以及广州 知识城等的规划工作当“生态城”、“永续发展城市”的建设又重新成为热门 话题,无论概念的起源如何,国际上两个 概念已逐步融合:都以经济、环境和社会 为支柱,并且重视环境与资源问题也在 此方面,新加坡值得共享的是其40年发展 积累的从规划到实施的系统实战径验与解 决方案,而非就项目论项目或寻找形式化 的标新立异。当然,外界对新加坡的批评也不 少,比如政府过强的自上而下干预,而缺 乏自下而上的自发凋节对此需要客观进 行评价,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没有政府强力 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包括其他方面的控 制.在种族问题复杂的两大邻国夹缝中的 小

37、国则难保生存空间。另外,新加坡发展 之所以快,没有城市一农村这层关系的牵 扯影响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快并 不一定可以解决永续发展的所有问题,真 正有底蕴的永续发展,也许需要上上下下 的不断磨合适应。2.坚定长远目标与综合实施方法永续发展是新加坡长期的综合国 策.而非短期的局部项目.必须务实坚 定.保持决策的连贯性.持续向设定的愿 景目标迈进。新加坡规划实施的经验就是 面向实施的规划及规划指导下的实施配 合.如前述中提到的土地出让过程中地价 并非唯一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符合国家 发展的大方向,整体长期一盘棋。那种将 好地留到最能地尽其用时的发展理念和实 践.在中国少数城市急功近利.土地财 政

38、、决策者换任无连续性的情况下.就未 必可能出现,频频可见的反而是,局部突 破而通盘无序的相反现象,新加坡一直坚持综合性的实施方 法,从宏观的规划与实施、产业与环境, 到用地与交通、蓝绿与娱教等等.都强调 系统整合、综合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在 坚持长远目标的前提下保持变通性,敏锐 地对全球经济的变化及科技发展作出应 变,不断调整、保持优势.才能以更优方 式保持永续发展c例如新加坡政府为加速 劳动力密集型向高技术型产业转移采取了 高薪政策,成功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企 业;然而当碰到经济危机引发经济严重衰 退的时候.则采泉综合变通的措施,除了 财务补贴、税费回扣,还通过中央公积 金的缴交率来调节劳资成

39、本,恢复新加坡 的竞争力。新加坡的永续发展方案也一 直以实效为重结合投入产出的经济可行 性,保持产业与环境的发展。不拘泥于形 式上的“突破”或理论上的“完美“,而 是反复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永续 发展蓝图中提出的各项远期指标,政府一 方面坚持必要的长期投资,同时也制定妥 善的分期实施计划,以缓解企业及个人短 期花费的增加而引起的不便。新加坡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环境不 断升级的历程,是一个在忧患意识下不断 挑战并突破自己的过程,这种前进的方 式,恰如麦卡锡在时代周刊中的描 述,李光權就是岛国的化身,他的性格体 现了新加坡的各种特征:步步为营,如临 大敌,冷漠无情,孤芳自赏然而干劲十 足。城市

40、观2011年第1期Urban Insight 2011, No. 139新加坡新模式研究SINGAPORE STUDIES城市观2011年第1期Urban Insight 2011, No. 1#新加坡新模式研究SINGAPORE STUDIES注释: 根据新加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65年到2()1()年,国家总人口从1X9万增加到5(*万;GI)P从亿 增至2()9亿(按2()09年数据与2010年公布的14.7%增长率预测),人均GDP现已超过欧美日本等传统 最发达国家。 概念规划关注并指导新加坡未来40-50年的长远土地及交通发展,毎M)年检讨一次,以有效应对 社会经济的变化,可参照下

41、文第三章中有关概念规划的相关介绍,2(M)6成立国家研究思金,永续发展蓝图中提出将政府研发投入,从目谊GI)P的2%提升到3% 2003年总规中将5类工业用地归并为两大类,以增加灵活性适应产业发展的变化;在滨海湾中心区 1/3用地为白地,其新定义从1995提出的商业、居住、旅馆及以上泯合的展础上,增加体育休闲、洁 净工业和研发用地,共六类 永续发展蓝图由新加坡政府部门合作委员会(包括国家发展部、环境水资源部、财政部、交通部 和贸工部)推出,第一笔投资为十亿新元,随着科技与世界局势的演变,永续蓝图设定的目标和拨 款每五年进行检讨及调整 建屋发展局开展历来最大规模的太阳能实验计划,未来六年投入31

42、00万元在3()个组屋邻里装置太 阳能板,以研究全面推广这项科技的可行性,进一步减少组屋区的耗电量。 新加坡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I) ) 2010年世界竞争力排名第一,并连续两年被世行认定为 是全球经商综合便利度最高的城市,还获得最适合亚洲人的宜居城市的称号等等, EDB称之为制造业发展的秘诀SECRET,包括S供应链管理、E企业生态、C制造业的文化传统、R 营运范固、E新兴领域和T技术力童 裕廊湖区包括裕廊门户和湖畔区两部分,共约360公顷,与滨海新中心区占地相当,为新加坡重点 畫新打造的西部商务和休闲区 新镇占总国土的25%,约仪)平方公里)典型的新镇占地5-10平方公里,可容纳1

43、5到3()万居民;新 偵外国曲高速路环绕,具冇良好的可达性,内部由主干道划分邻里(或小区),再细分为组团,公 共设施与公共空间按级次综合设置。M据国际公交协会2(26年“城市交通”报告,斯加坡具有世界第二高的人口密度,交通系统的高 效却一亢名列世界前三甲,岛内71%的出行可在I小时内完成,实际上花因城市更多是作为良好环境质量和良好治理的象征,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国人并没有 去充分利用良好的公园环境进行休闲与运动,或许时间不足或许由于气候原因,其扭转需要相应的 生活方式转变,新加坡已形成水源利用的周期闭路循环,通过从当地收集、再生水(又称新生水)和淡化海水三 种水源,逐步减少对外来进口水的依赖,

44、原单调岸线进行生态处理,培育具有生态自净功能的水生植被;滨水社区活动空间与环保设施结 合,如集水器的设置是生态环境教育与运动健身的良好结合。Richard Register在19X7年正式提出生态城的槪念,19X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阐 述了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妙响深远的星尔本“可持续发展城市原则”发布在2(X)2。参考文献:11 |A lively and livable Singapore: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grow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lueprint, http:/ app.inewr.gov.sg

45、2|Lee Kuan Yew 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 the Singapore story, 19652(MM): memoirs of Lee Kuan Yew Singapore: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2(MM).3|Liu Thai-Ker. Urbanising Singapore, Optimising Resource Mega Cities Lecture 6. 2002 http:/vvww. niegacicies.nl4|Seow Kah Ping. Concept plan, UK A Urban Leade

46、rship Program, Integrated Land Use Phoning (Lecture notes) 2010.5|Wong Tai-Chee & Wap Lian-Ho Adriel. Four Decades of transformation. Land Use in Singapore, i9602(MM).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2(X)46 曾振入等(栽至中译).心耘一一群经济精英打造.新加坡成为第一的关键历程(Heart Work: Stories of How EDB Steered the Singapore

47、 Economy From 1961 into the 21st Century)|M|.新加坡:McGraw-Hill Education,2( M 4.7 陆建议.向新加坡学习:小国家大智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9.同张青新加坡:创造经济奇迹M|.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4.作者简介:周宇量,博士,就职于新加坡盛邦国际咨询城市规划部,制总栽,负责中国区规划。梁 宜文,曾就职于新加坡社区重建局与盛邦国际咨询城市规划部,南洋大学中国培训班兼职讲师。(责任編辑:李钧)Singapore: A Paradig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Zhou Yulicing

48、, Loong YeemunAbstract: The paper explores Singapore1 s 40 years *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focusing on key sustainable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of its industri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how to lean) from it.Keywords: sustainable city; industry; environment: urlnin solutioii城市观2011年第1期Urban Insight 2011, No. 14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