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ppt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47379379 上传时间:2021-12-20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2.5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三讲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第三讲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第三讲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资源描述:

《第三讲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ppt(1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讲第三讲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阅读书目: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上述两篇著作见上述两篇著作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第一卷第卷第185页)页)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上述著作见上述著作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第二卷第8185页)页) 3 1. 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2 . 为什么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为什么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包含着新 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2、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3 . 4. 5.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作了哪些经典表述?观作了哪些经典表述? 4思考题思考题:授课提纲一、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必然性一、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必然性 1 1、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基础。、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基础。 2 2、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过程3、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系统阐述二、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新世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

3、一个文件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系统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阐述四、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表述四、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表述 序言序言思考讨论几个问题思考讨论几个问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根本缺陷、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4、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5、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有哪些局限性?、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有哪些局限性? 6、马克思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哪些、马克思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

4、义有哪些区别?区别?何谓历史唯物主义何谓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它不仅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而且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考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为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法论。 恩格斯恩格斯反杜林论反杜林论的序言中指出:的序言中指出: “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马克思和我,

5、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49页)。唯心史观 唯意志论:英雄人物、帝王将相的愿望、意志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主观唯心史观 宿命论:天命、神、上帝、绝对观念等某种神秘的力量决定历史的发展,而少数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代理人和体现者。客观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两个根本缺陷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两个根本缺陷 1.只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看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2.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没

6、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总之,他们都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马克思:“ “ 总的结果总的结果”恩格斯:第一个恩格斯:第一个“ 伟大发现伟大发现”列宁:列宁:“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萌芽萌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形成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当时未发表)(当时未发表)正式问世正式问世: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经典概括经典概括: 序言序言唯物史观创立过程的代表作唯物史观创立过程的代表作

7、 一、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必然性 1 1、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212首先, 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才能发现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人们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会制度都在变化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进程;才能锻造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适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需要而产生的。霍尔巴赫爱尔维修拉美特里狄德罗(1)18世纪

8、法国唯物主义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4其次,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前提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形态。的唯物主义形态。 自然观和认识论自然观和认识论从笛卡尔物理学出发,认为宇宙是一从笛卡尔物理学出发,认为宇宙是一个大机械系统,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种种个大机械系统,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种种结合产生出万事万物。结合产生出万事万物。 无神论思想无神论思想把唯物主义思想与公开的、战斗的无神论把唯物主义思想与公开的、战斗的无神论思想结合在一起,是思想结合在一起,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鲜明特征和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鲜明特征和最高成就。

9、最高成就。 社会政治社会政治 法国唯物论者一般都没有明确主张暴力革法国唯物论者一般都没有明确主张暴力革命,而是寄希望于开明君主制,主张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命,而是寄希望于开明君主制,主张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建立法律和国家。建立法律和国家。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有三个局限性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有三个局限性 即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 法国唯物主义者将宇宙看作一部机器,试图用力法国唯物主义者将宇宙看作一部机器,试图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他们认为事物不发生学规律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他们认为事物不发生根本质变,事物的生生不息乃是循环的过程。根本质变,事物的生生不息乃是循环的过

10、程。 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表现在认识论方面: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表现在认识论方面:主张主张环境决定意见环境决定意见,但又宣称意见支配环境但又宣称意见支配环境。他们蔑视。他们蔑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认为启蒙只适用于有教养的阶层。认为启蒙只适用于有教养的阶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实践上促成了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实践上促成了1789年的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的彻底性在一定意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的彻底性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法国唯物论的革命性和彻底性。义上反映了法国唯物论的革命性和彻底性。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过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过直接的、重大的影响,

11、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也起直接的、重大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也起过积极作用。过积极作用。 狄德罗的哲学思想(17131784)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主张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主张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形式是多样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具有规律性。批判宗教,坚持无神论,认为宗运动具有规律性。批判宗教,坚持无神论,认为宗教产生的根源是无知、恐惧和欺骗。教产生的根源是无知、恐惧和欺骗。 认为意识起源于物质,思维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认为意识起源于物质,思维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为科学唯的产物。坚

12、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为科学唯物论的产生提供思想条件。但不懂得意识是社会实物论的产生提供思想条件。但不懂得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践的产物。 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认识过程就是观察到思考再到实验的循环往复过程。认识过程就是观察到思考再到实验的循环往复过程。看到感性认识的局限性,认为理性高于感性,但不看到感性认识的局限性,认为理性高于感性,但不懂得两者的本质区别。提出实验是真理的标准,但懂得两者的本质区别。提出实验是真理的标准,但没有提到社会实践的高度。没有提到社会实践的高度。 爱尔维修的哲学思想(爱尔维修的哲学思想(1715177

13、1)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与运动不可分。感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与运动不可分。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全部认识活动都归结到感觉觉是认识的来源,全部认识活动都归结到感觉的活动,但把认识仅仅归为感觉具有很大的片的活动,但把认识仅仅归为感觉具有很大的片面性。面性。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主要是指教育和法,环境主要是指教育和法律政治制度,就是说,教育和社会制度对人具律政治制度,就是说,教育和社会制度对人具有决定意义,这与人是意识的产物观点相比,有决定意义,这与人是意识的产物观点相比,有变革意义。有变革意义。又认为法律是人制定的,所以又认为法律是人制定的,所以“意见支配世意见支配世界界”,陷入

14、,陷入“环境决定人,人决定环境的恶性环境决定人,人决定环境的恶性循环之中,是唯心史观。循环之中,是唯心史观。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17231789)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原因在自身,物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原因在自身,物质运动有客观规律性,自然界一切都是必然的,运动有客观规律性,自然界一切都是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人是自然的产物,肉体和否认偶然性的存在。人是自然的产物,肉体和灵魂是统一的。灵魂是统一的。 认识的对象是外物,认识起源于感觉,不存认识的对象是外物,认识起源于感觉,不存在天赋观念。思维也是物质的属性,认识过程在天赋观念。思维也是物质的属性,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

15、性,主张真理是观念与事物关系是从感性到理性,主张真理是观念与事物关系的符合。的符合。 揭露和批判宗教,从根本上否定上帝存在,揭露和批判宗教,从根本上否定上帝存在,指出宗教起源于人的无知和恐惧。但不了解宗指出宗教起源于人的无知和恐惧。但不了解宗教产生的真正原因及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教产生的真正原因及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拉美特里的唯物主义哲学拉美特里的唯物主义哲学(17091751)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是唯一实体,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是唯一实体,具有感觉能力。断言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具有感觉能力。断言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对反对宗教神学、唯心论和二元属性和机能。对

16、反对宗教神学、唯心论和二元论具有积极意义,但带有机械性,不懂得意识论具有积极意义,但带有机械性,不懂得意识的社会性。的社会性。 认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感觉经验认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感觉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来源,但不了解感性与理性的质是一切认识的来源,但不了解感性与理性的质的区别和真正联系。的区别和真正联系。 坚持无神论思想,从理论和道德批判宗教神坚持无神论思想,从理论和道德批判宗教神学,批判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学,批判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 (2)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产业革

17、命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日益明显。义社会基本矛盾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日益明显。圣西门傅利叶欧文圣西门(圣西门(1760176018251825)思想要点:思想要点:社会发展有规律可循社会发展有规律可循,矛盾斗争推,矛盾斗争推动社会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资本主动社会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资本主义制,最后还要过渡到社会主义制义制,最后还要过渡到社会主义制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特点是人人必须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特点是人人必须劳动,没有剥削压迫,国家组织社会劳动,没有剥削压迫,国家组织社会生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生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实现

18、社会主义应通过资本、知识和实现社会主义应通过资本、知识和有创造性的劳动力三者之间的协作有创造性的劳动力三者之间的协作“一切人都应当劳动一切人都应当劳动”“政治应当成为关于生产的科学政治应当成为关于生产的科学”傅立叶(傅立叶(1772177218371837)他认为,他认为, “私人生产的分私人生产的分散性散性”是万恶之源,它便利是万恶之源,它便利了商人的中间剥削了商人的中间剥削;改造社会的最好途径就是改造社会的最好途径就是改造社会生产,把分散的私改造社会生产,把分散的私人生产变成协作化的生产,人生产变成协作化的生产,工农结合,保留私有财产,工农结合,保留私有财产,以合股的方式组成合作社以合股的

19、方式组成合作社(法郎吉),这样就可以消(法郎吉),这样就可以消灭商业剥削,使所有劳动者灭商业剥削,使所有劳动者都得到解放。都得到解放。 欧文(欧文(1771177118581858)他关心工人疾苦,努力改善工他关心工人疾苦,努力改善工人状况人状况他认为要真正解放工人,必他认为要真正解放工人,必须彻底破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须彻底破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废除私有制废除私有制。他希望通过启发工厂主的觉他希望通过启发工厂主的觉悟来达到消灭私有制的目标悟来达到消灭私有制的目标,为此作过二百次以上的宣传旅为此作过二百次以上的宣传旅行,发表过一千次以上的演说。行,发表过一千次以上的演说。欧文(欧文(17711

20、77118581858)续)续 后来,欧文跑到美国买地三后来,欧文跑到美国买地三万英亩建立共产主义区万英亩建立共产主义区“新新协和协和”(左图),三年后破(左图),三年后破产而归。回英国后领导工运,产而归。回英国后领导工运,并继续搞合作社实验,最后并继续搞合作社实验,最后又一败涂地,去世时一贫如又一败涂地,去世时一贫如洗。但仍以自己走在时代前洗。但仍以自己走在时代前面为荣。欧文一度是英国工面为荣。欧文一度是英国工人运动的旗帜,宪章运动起人运动的旗帜,宪章运动起来后被淘汰。来后被淘汰。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重要特征:三个重要特征:v集中代表工人利益集中代表工

21、人利益,不像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代,不像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的是城乡平民表的是城乡平民v矛头集中指向资本主义矛头集中指向资本主义,不像以往泛泛反对一般,不像以往泛泛反对一般的剥削压迫、一般的私有制度的剥削压迫、一般的私有制度v克服了以往鼓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的倾向克服了以往鼓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的倾向,提,提出组织社会生产是未来社会的主要任务。出组织社会生产是未来社会的主要任务。重大贡献:重大贡献:v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激烈的批判,主张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资本主和激烈的批判,主张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理论上接近历史唯物主义,

22、对马克思深刻认义。理论上接近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他们的理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他们的理论成就成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之论成就成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之一。一。 (3)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尤其是阶级斗争学说梯叶里基佐27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奥古斯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奥古斯丹丹梯叶里梯叶里 (1795-1856) 圣西门早就讲过圣西门早就讲过“有产者有产者”和和“无产者无产者” 之间是阶级对之间是阶级对立的关系,并以阶级斗争去解释法国革命的进程和结局。立的关系,并以阶级斗争去解释法国革命的进程和结局。他甚至把新的工业制度

23、和旧的封建制度,看作是资产阶他甚至把新的工业制度和旧的封建制度,看作是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进行斗争的经济基础。级同封建贵族进行斗争的经济基础。 梯叶里(圣西门的义子),作为自觉捍卫资产阶梯叶里(圣西门的义子),作为自觉捍卫资产阶级利益的历史学家,几乎全部继承了圣西门的历级利益的历史学家,几乎全部继承了圣西门的历史观。史观。 他采用阶级分析方法来研究英国和法国历史,特他采用阶级分析方法来研究英国和法国历史,特别是法国革命史和法国第三等级的历史。别是法国革命史和法国第三等级的历史。 梯叶里明确地提出要写除掉贵族和僧侣以外的全梯叶里明确地提出要写除掉贵族和僧侣以外的全体人民的历史。体人民的历史。 他把

24、十七世纪英国革命史,直接解释为第三等级他把十七世纪英国革命史,直接解释为第三等级反对贵族斗争的历史反对贵族斗争的历史。 法国历史学家基佐q七月王朝后期(七月王朝后期(1840-48)的政府首脑,法国复辟王朝的政府首脑,法国复辟王朝时期著名历史学家之一时期著名历史学家之一 q基佐把社会关系、各阶级间基佐把社会关系、各阶级间关系看作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关系看作是政治关系的基础。q提出从社会本身去认识和理解政提出从社会本身去认识和理解政治制度。治制度。法国史概论法国史概论q他指出:要了解政治制度,就必他指出:要了解政治制度,就必须研究这个社会中各阶层及其相互须研究这个社会中各阶层及其相互关系,要了解这

25、些不同的社会阶层,关系,要了解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就应当理解土地关系的性质。就应当理解土地关系的性质。米涅认为,阶级斗争是法国历史政治事变的动力米涅认为,阶级斗争是法国历史政治事变的动力。法国复辟时代的法国复辟时代的资产阶级学者对人类思想理论有资产阶级学者对人类思想理论有重大贡献重大贡献,他们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重他们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重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试图探究阶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试图探究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发现了财产关系是一个国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发现了财产关系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基础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但他们并未达到唯物史观的但他们并未达到唯物史

26、观的水平,只是不自觉地在唯物史观大厦外面徘徊,水平,只是不自觉地在唯物史观大厦外面徘徊,远未进入这座殿堂。远未进入这座殿堂。他们没有科学地说明阶级产生和发展规律他们没有科学地说明阶级产生和发展规律。 梯叶里用征服来解释阶级、等级的起源,基佐则梯叶里用征服来解释阶级、等级的起源,基佐则借助人性来说明财产关系等等,都暴露出借助人性来说明财产关系等等,都暴露出资产阶资产阶级阶级斗争学说的局限性,他们的阶级斗争理论级阶级斗争学说的局限性,他们的阶级斗争理论归根到底还是唯心的。归根到底还是唯心的。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理论、以及黑格尔把历史描写为一个

27、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的辩证法,则是唯物史观创立的理论前提。31 2 2、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过程 马克思主编莱茵报期间,遇到了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状况等一系列尖锐的现实问题,看到了物质利益和客观的社会关系对国家和法律的支配作用; 他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同时,也开始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32 布鲁诺鲍威尔发表文章,反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的观点,1844年8月,恩格斯正好在巴黎,于是,两人决定合著还击鲍威尔的著作,并借机清算自己与青年黑格尔派及其伙伴的思想,以便从思想上与他们划清界限。 1844年年911月

28、间,合著了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月间,合著了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对鲍威尔兄弟以绝对精神自居、将自己与批判,对鲍威尔兄弟以绝对精神自居、将自己与广大群众相对立的观点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广大群众相对立的观点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神圣家族”本来是意大利著名画家安得列阿曼泰尼雅所作的一幅画的名称,内容是圣母玛丽娅抱着圣婴耶稣,旁边有圣母玛丽娅的丈夫和其他一些圣徒、天使。马克思恩格斯借用这一名称来比喻鲍威尔兄弟及其伙伴,以此来讽刺鲍威尔一伙人自命不凡地将自己看作是上帝在人间的传道者。 33 神圣家族是马恩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是马恩合著的第一部著作。22个印张,个印张,34个月完成个月完成,可以想见他们

29、的创作激情。马克思总是把自己所研究的问题不断引向深处,在创作手法、风格和思路的发展上没有约束,行文显得非常洒脱。34马克思恩格斯所称的马克思恩格斯所称的“批判批判”是指鲍威尔兄弟及其是指鲍威尔兄弟及其同伴,他们以同伴,他们以“批判批判”的化身出现,对现实社会进的化身出现,对现实社会进行精神上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正是对行精神上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正是对“批批判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这看起来有些象是文字游戏的书名,这看起来有些象是文字游戏的书名,后来经书商的提议,保留作为书的副标题,书的正名改为后来经书商的提议,保留作为书的副标题,书的正名改为更有讽刺色彩的名字神圣家

30、族。更有讽刺色彩的名字神圣家族。 马克思恩格斯确立认识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确立认识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因此,从事物质生产的群众便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事物质生产的群众便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恩格斯从劳动人民身上去寻找变革现实社马克思恩格斯从劳动人民身上去寻找变革现实社会的因素会的因素。鲍威尔则把变革现实社会看作是理性。鲍威尔则把变革现实社会看作是理性批判的使命,这是他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批判的使命,这是他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们的肉体存在、人们的社会存马克思恩格斯从人们的肉体存在、

31、人们的社会存在中解释人们的精神在中解释人们的精神,以此来论证改造现实社会,以此来论证改造现实社会是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入手。这样,他们就把是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入手。这样,他们就把自己从思想上与鲍威尔兄弟及其一伙区别开来了,自己从思想上与鲍威尔兄弟及其一伙区别开来了,并且基本上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并且基本上理清了自己的思路。35 3 3、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系统阐述 18451845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1845年年9 9月至月至18461846年年8 8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

32、的诞生,同时也是新唯物主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同时也是新唯物主义的形成。义的形成。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简短大纲中表达了新哲学的基本立场。恩格斯把这一提纲看作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这十一条提纲这十一条提纲, ,以高度浓缩的形式以高度浓缩的形式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新的哲学观点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新的哲学观点。364、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 (1)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哲学,宣)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哲学,宣告唯心主义的破产告唯心主义的破产。 列宁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历史唯物主义是

33、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包括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2)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恩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3)使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和)使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给人类特别是给工人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可以使“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

34、乱的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列宁语)。 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纲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39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彻底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彻底批判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批判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底性,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恩格斯称,恩格斯称之为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释阐释 1、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实践观,领会实践的观点是实践观,领会实践的观点是提纲提纲的

35、的中心观;掌握中心观;掌握提纲提纲是如何运用马克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去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思主义实践观去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把握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观把握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点. 2、难点:马克思关于环境、宗教、人的、难点:马克思关于环境、宗教、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的论述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的论述。 (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年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的,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的,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发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

36、整理马克思1844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当时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当时的标题是: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关于费尔巴哈。 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把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把提纲提纲作为作为附录公开发表,现在的题目是编辑加的。马克附录公开发表,现在的题目是编辑加的。马克思这篇提纲写在思这篇提纲写在18441847年的笔记中,恩格年的笔记中,恩格斯公开发表时作了些文字上的修改。斯公开发表时作了些文字上的修改。(二)写作背景(二)写作背景 1、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费尔巴哈发表费尔巴哈发表基督教的

37、本质基督教的本质1841)、)、未来哲学原理未来哲学原理(1843)、)、宗教的本质宗教的本质(1845),宣告唯心主义破产。),宣告唯心主义破产。但费尔巴哈哲学不主张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解放,但费尔巴哈哲学不主张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解放,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思想武器。 2、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的结果、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的结果 (1)思想转折点:)思想转折点:“两个过渡两个过渡” 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 (2)创立新世

38、界观的前提条件)创立新世界观的前提条件 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理论指导,提纲提纲正是为完成这一任务而写。正是为完成这一任务而写。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的主要对象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的主要对象是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他非常熟悉黑格尔的哲学方法,当他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立场时,敏感地感觉到费尔巴哈在方法上的贫乏和直观。由于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它的内在矛盾,当唯物主义者用直观的思维方法去理解社会历史时,就自然要陷入困境,因此马克思决定从思维方法上对旧唯物主义来一个清算

39、,这就是为什么他在转向费尔巴哈不久,就又开始了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人类历史发展由人唱主角,因此历史发展是一个主人类历史发展由人唱主角,因此历史发展是一个主体的、能动的过程。黑格尔看到了这种人的能动作用,体的、能动的过程。黑格尔看到了这种人的能动作用,但把它加以无限夸大;旧唯物主义者则从客体的、直观但把它加以无限夸大;旧唯物主义者则从客体的、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这种思维方法很容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这种思维方法很容易导致机械论而看不到人的能动作用的意义易导致机械论而看不到人的能动作用的意义,如很难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以辩证方法来看,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是在实践中得到统一

40、的。43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在对英法唯物主义的继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在对英法唯物主义的继承、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承、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英法唯物主义者以感性的人为出发点,比德国哲学更接近现实的人。费尔巴哈受其影响,从人的自然存在入手去论述人的基本属性,他不仅把人的肉体看作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认为思维器官也是这样的产物。因为,自然界作用于人的表面、皮肤、身体,也作用于人的灵魂,这样他以人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否定了那种把精神的因素作为彼岸的、外在于人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观点,把抽象的人还原为现实的人。但是他所理解的人缺乏现实规定性,对人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

41、人的自然本质的直观,因而他对人的认识也是抽象的。 44 这一直观论证的弊病:费尔巴哈认识人的本质,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人性的东西是理性、意志、心。 费尔巴哈的认识对象虽是尘世的人,但对人的认识脱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他对人的基本属性的论述脱离了人们的对象性活动,他对人的本质的论证脱离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使得在上帝那儿解脱出来的人仍然是赤裸裸的纯粹抽象。45 马克思要从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马克思要从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仅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前提是不够的,机械的、直仅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前提是不够的,机械的、直观的唯物主义观点也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观的唯物主义观点也

42、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因此也须批判。因此也须批判。他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观点同时,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点,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社会的人,这就形成了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社会的人,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区别: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区别:“旧唯物主义的立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脚点是市民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在确立了新的哲学立场以后,马克思提出了新哲学观的实践意义,过去的哲学家们

43、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在马克思看来,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46 (一)中心思想(一)中心思想 提纲提纲首次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范畴,首次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范畴,确立了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强调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科学的世界观,强调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体系的基础,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相区别的根本点。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相区别的根本点。实践观、实践性,才最终

44、使马克思主义唯物主实践观、实践性,才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义克服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克服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缺陷 ,从而完成,从而完成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二)历史地位(二)历史地位 1、理论意义、理论意义 提纲是马克思对以前信仰的总清算,是对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主要观点的鲜明、扼要的最初表述。 2、实践意义、实践意义 人是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人是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实践是我们认识实践是我们认识的基础和唯一标准。的基础和唯一标准。只要我们处理好主体与客只要我们处理好主体与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5、我们就一定能探索和总结出一整套实事求是,我们就一定能探索和总结出一整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来。(三)(三)逻辑结构 全文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2条)条) 相当于总论相当于总论 :批判旧哲: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 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践观点。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39条)条) 相当于分论相当于分论 : 将新的实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

46、实践是历史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要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1011条)条) 相当于结论相当于结论 :阐明了实: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点。原文导读原文导读(一)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一)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12条)条) 1、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践的意义,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客

47、观的物质活动。(第(第1条)条) 2、批判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批判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点,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第(第2条)条) 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全部理论的枢纽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全部理论的枢纽(二)批判唯心史观,提出唯物史(二)批判唯心史观,提出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第三至第九条观的重要思想(第三至第九条 ) 1、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史观,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第三至第六条)础。(第三

48、至第六条) 2、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人的本质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至第九条)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至第九条)(1)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阐明革命实践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阐明革命实践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第径(第4条)条) 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 论证了上帝是人创造的,是人的本质的虚论证了上帝是人创造的,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幻反映,从而揭穿了宗教的神秘外衣 。 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错误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错误 没有弄清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解决宗教没有弄清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解决宗教的正确途径。的正

49、确途径。他还认为:心是宗教的本质,并且把宗教变迁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唯心史观的本质。(2)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原因(第五条) 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意义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意义,不理解人类生不理解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所以,产实践活动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所以,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3)批判对人的本质的错误,提出关于)批判对人的本质的错误,提出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观点(第六条)人的本质的著名观点(第六条)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

50、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来抽象地考察人和宗教的感情 (4)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七条)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 宗教情感、宗教(社会意识)不是人的自然的、永恒的本质,它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3、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批、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八至第九条)判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八至第九条)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八条) 第八条,马克思阐述了社会实践在社

51、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从而揭示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本质区别。 (2)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第九条)(三)揭示新旧两种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三)揭示新旧两种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阐明马哲的历史使命(第十至第十一条阐明马哲的历史使命(第十至第十一条) 1、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第十条) 旧唯物主义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旧唯物主义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它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社会基础是共产主义社会,它

52、是面向未来,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服务的,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2、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和历史使命(第十一条 ) 第十一条是整个提纲的结语,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说明世界,更重要的乃在别,就在于它不仅说明世界,更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就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 类:费尔巴哈在其宗教批判中提出并系统发挥的概念,是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中心范畴。按他的观点,宗宗教无非就是人的本质的启示和表达

53、,而上帝无非就是人教无非就是人的本质的启示和表达,而上帝无非就是人格化的格化的“类类”概念。概念。“类类”被赋予两种含义:一是指与被赋予两种含义:一是指与特定的个体相对立的其他一切个体;二是指人的自然、特定的个体相对立的其他一切个体;二是指人的自然、本性或人的本质本性或人的本质。他通过“类存在”、“类意识”、“类本能”等一系列概念对“类”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与自然属性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他把作为人的本质的“类”的构成要素规定为“理性、意志和心(爱)”。 从总体上说,费尔巴哈对从总体上说,费尔巴哈对“类类”、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从精神、意识方面去加以界定,带有明显的唯只从精神、意识方面去加以

54、界定,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性质。心主义性质。他也希冀去揭示这些精神规定的物质内容和物质基础,但他所发现和阐明的人们之间的现实的物质关系,主要是两性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人的自然关系和联系。58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写于184546年。共分两卷。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他们在本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1、关于书名59 意识形态一词当时有特殊含义,即用来指谎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出来的,没有任何根据、没有生动内容的理论和幻想。简言之,就是被歪曲了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一术

55、语来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所代表的德国思辨哲学,以及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先知,是和这个流行的看法有关的。 鲍威尔的哲学虽然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基础上形成的,但是他仍然囿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也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他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显得过于苍白;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早就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反感。因此,他们决定将自己的哲学思路与整个德国的哲学思想界来一个全面清算,他们将自己这一著作的全名定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国哲学以及各式各

56、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的批判。60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2、本书主要贡献 第1卷(研读重点),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61 3、主要内容(四部分):是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 (1)人类历史的前提 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的个人;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62 “我们开

57、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5页) 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层意思:1、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5页),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2、这些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的这些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

58、的发展所决定的。“可以根据意识、宗教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第6页)3、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们是

59、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的。所以“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第6页)总之,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三者的统一。63 64 (2)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 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存在方式。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 (3

60、3)个人和社会。)个人和社会。 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现实的个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 (4 4)意识和存在)意识和存在。 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交往。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第8页)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和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 65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第7页) 这是说,意识、思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把意识、思维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66 67 (1)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

61、础。实践是人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实践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感性世界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2)人的社会活动的四个要素或四个方面:物质生活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家庭,社会关系。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3)意识与语言。语言是一种现实的实践的意识意识与语言。语言是一种现实的实践的意识,它只是由于人们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分工。分工是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分工。分工是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之间矛盾的根源。之间矛盾的根源。分工和私有制是同义语。分工是特殊利益与共同

62、利益矛盾的根源。分工也是人的实践活动异化的根源。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明显标志。由于分工的模式不同,相应有不同的所有制关系。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与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第1314页) 这表明,意识是内在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直接现实”。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想就。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想就是语言的内容。是语言的内容。人们为了生活,就要生产,要生产就

63、要交往,交往中就要有语言和思维,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由于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6869(5)异化及其扬弃)异化及其扬弃。人的实践活动的异化,是指人本身人的实践活动的异化,是指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相对立的力量,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相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这种力量压迫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异化扬弃的异化扬弃的根本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根本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异化才能成为革命对象,才能避免贫困的普遍化,才能建立普遍交异化才能成为革命对象,才能避免贫困的普遍化,才能

64、建立普遍交往;个人才能由地域性的个人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共产主义归往;个人才能由地域性的个人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共产主义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普遍交往为前提的。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普遍交往为前提的。它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是消灭现实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它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是消灭现实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6)市民社会。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市民社会。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市民社会是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7)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始

65、封闭状态被。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证明的活动。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每个个人的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每个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

66、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19页) 这是说,共产主义已不是一种道德要求和人为方案,而是建立在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之上的科学。建立共产主义实际上具有经济的性质。他们在手稿中自称是人道主义者,认为共产主义是通过私有财产的扬弃而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在形态中,他们自称共产主在形态中,他们自称共产主义者,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资本义者,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主义的历史发展,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的历史必然性。70 (8)第18段的四点结论。在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已成在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已成为破坏的力量。阶级统治的条件是利用一定的生产力的条件。为破坏的力量。阶级统治的条件是利用一定的生产力的条件。统治阶级的社会权力决定于财产状况,并表现为相应的国家形式。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奴役劳动,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本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奴役劳动,消灭阶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