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预评价报告模板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47351912 上传时间:2021-12-20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28.8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煤矿预评价报告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煤矿预评价报告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煤矿预评价报告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资源描述:

《煤矿预评价报告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预评价报告模板(5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还少封面内蒙古西蒙科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满都拉煤矿资源整合改造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建设规模:120万吨/年)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评价项目负责人:2011年3月4日评 价 人 员姓 名资格证书号签 字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报告编制人报告审核人过程控制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技 术 专 家姓 名职 称专 业签 字前 言满都拉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境内,处于东胜煤田四道柳找煤区西北部,行政区划属准格尔旗准格尔召乡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 11014561101252,北纬 393802394138。区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沉积基底为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含

2、煤地层延安组划分为三个岩段。其含煤岩系主要由陆缘碎屑岩组成的陆相沉积地层,沉积环境为泥炭沼泽相和湖泊相为主的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含煤地层延安组(J1-2y)残存厚度为104.58 m159.93m,平均138.00m,共含煤416层,平均10层,其中含可采煤层5层(3-1、4-1、5-1、6-2上、6-2中)。煤层自然总厚度3.16 m18.38m,平均10.92m,含煤系数7.9;可采煤层总厚度1.28 m12.97m,平均7.32m,可采含煤系数5.3。根据沉积环境,岩性组合及煤层在垂向的赋存特征,将区内煤层自上而下分为5个煤组9层煤,分别为2-2中、3-1、4-1上、4-1、5-1、5-2

3、、6-1、6-2上、6-2中。其中2-2中、4-1上、5-2、6-1为不可采煤层,6-2上、6-2中为局部可采煤层,3-1、4-1煤层为全区大部可采煤层,5-1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本矿井由原内蒙古西蒙科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满都拉煤矿和准格尔旗哈拉庆煤矿整合而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内蒙古隆安安全评价有限公司依据安全评价通则、安全预评价导则、煤矿安全评价导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组织评价人员和技术专家,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对内蒙古西蒙科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满都拉煤矿的安全生产进行了分析,对蒙古西蒙科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满都拉煤

4、矿资源整合改造项目进行了安全预评价。此次安全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煤炭企业从计划、设计到施工、运行、维修的全过程进行安全控制,对潜在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减少事故损失和职业伤害,为提高安全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资源整合改造 项目的本质安全程度提供帮助。本评价项目按照煤矿安全评价导则(安监管技装字200393号)、安全预评价导则(AQ8002-2007)相关要求,根据内蒙古西蒙科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满都拉煤矿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和安全检查表法(SCL),类比工程评价分析法,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对该工程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危险、危害程度进行

5、分析、预测,提出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2目 录第1章 概 述11.1 评价对象、范围、目的和原则11.2 安全预评价工作程序21.3 安全预评价依据4第2章 矿井生产现状92.1 矿井概况92.2 矿井基本情况18第3章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433.1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433.2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过程443.3 生产过程中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443.4 重大危险源辨识64第4章 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方法选择664.1 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664.2 评价单元的划分664.3 评价方法的选择67第5章 类比工程评价分析715.1 类比工程的选择

6、715.2 类比的基本情况725.3 类比分析73第6章 定性、定量评价756.1 采掘系统评价单元756.2 通风系统评价单元796.3 瓦斯、煤尘爆炸防治评价单元806.4 防灭火系统评价单元876.5 防治水系统评价单元926.6 提升运输系统评价单元946.7 供配电及通讯系统评价单元976.8 压风及其输送系统评价单元1026.9 爆破作业评价单元1046.10 安全监测系统评价单元1066.11 平面布置评价单元1076.12 煤矿救护系统评价单元1116.13 职业有害因素评价单元1126.14 矿井重大危险、有害因素发生频率和严重度排序114第7章 煤矿事故类比统计分析1167

7、.1 内蒙古自治区煤矿事故统计分析1167.2 类比煤矿事故统计分析1177.3 满都拉资源整合项目危险度评价118第8章 安全对策措施与建议1208.1 可研报告中提及的对策措施及建议1208.2 资源整合改造项目对策措施及建议128第9章 评价结论1379.1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结果1379.2 意见和建议1389.3 评价结论1392附 件1、内蒙古西蒙科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满都拉煤矿资源整合改造项目预评价委托书2、内蒙古西蒙科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满都拉煤矿营业执照3、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划定矿区范围批复(内国土资采划字2011011号)4、内蒙古西蒙科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电力满都拉煤矿资源整合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内煤局字2010423号)5、关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四道柳找煤区满都拉煤矿(整合)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内国土资储备字2006201号)6、关于内蒙古西蒙科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满都拉煤矿资源整合改造初设设计的批复(内煤局字201128号)满都拉煤矿资源整合改造项目安全预评价 第1章 概述第1章 概 述1.1 评价对象、范围、目的和原则1.1.1 评价对象本次安全预评价的对象为内蒙古西蒙科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满都拉煤矿资源整合改造项目,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20 Mt/a。1.1.2 评价范围本次安全预评价的范围为

9、内蒙古西蒙科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满都拉煤矿资源整合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为可研报告)中资源整合改造项目涉及到的生产系统与辅助工程等内容。1.1.3 评价目的安全预评价是根据建设项目可研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确定其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的符合性,预测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对策和安全管理建议的一种评价。其核心是对建设项目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价,为建设项目完成初步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开展安全预评价工作,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

10、产方针的重要保障,是使“三同时”制度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本质安全程度,也有利于煤炭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本次对满都拉煤矿资源整合改造项目进行安全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降低该项目的安全风险,确保项目建成后实现安全生产,使因事故和危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提高项目的整体安全卫生水平,获得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1.1.4 评价原则安全预评价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由具备国家规定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以建设项目的基本条件及其他相关资料为基础,以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方法、程序,采用可靠、先进、适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从实际的经济

11、、技术条件出发,对系统进行科学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评价结论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对策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靠性。 1.2 安全预评价工作程序1.2.1前期准备接受企业委托,组成评价小组与技术专家组,确定项目负责人,明确被评价对象和范围, 收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建设项目有关资料。进行煤矿现场调查,掌握资源整合改造 基本情况,事故调查,项目建设的合法证明材料,设计依据,设计文件,生产系统及辅助系统,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所需资料等。1.2.2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根据煤矿的开拓工艺、开采方式、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周边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辨识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

12、素。包括:采掘系统;通风系统;瓦斯、煤尘爆炸防治系统;防灭火系统;防治水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爆破作业;提升运输系统;压气及其输送系统;供配电及通讯系统;煤矿救护系统;平面布置系统等。1.2.3划分评价单元在危险、有害因素辩识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的需要,对于生产系统复杂的煤矿建设项目(或煤矿),可以按安全生产系统、开采水平、生产工艺功能、生产场所、危险与有害因素类别等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单元应相对独立,便于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危险度评价,且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1.2.4选择评价方法根据被评价单元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适用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本报告运用类比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

13、析及事故树分析法对各个单元进行具体评价,得出评价结论(最好大家的不同)。1.2.5定性、定量评价根据选择的评价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确定事故可能发生的部位、频次、严重程度等级及相关结果;同时也对可研报告的规范性、可靠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给出引起事故发生的致因因素、影响因素及其危险度,为制定安全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前期准备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现场调查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评价结论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图1-2-1 安全预评价工作程序图1.2.6提出

14、安全对策措施建议根据现场安全检查和定性、定量评价的结果,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或不适合本煤矿的行为、制度、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工艺、场所、设施和设备等,提出安全改进措施及建议;对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或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及建议。这些措施及建议主要包括:工业广场和建筑方面安全措施及建议;瓦斯、煤尘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安全管理方面安全对策措施;井下火灾安全对策措施;井下水灾安全对策措施;开拓、开采安全对策措施;应采取的其他安全措施。1.2.7做出评价结论简要列出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评价结果,指出

15、资源整合改造 项目应重点防范的重大危险有害因素,明确应重视的重要安全对策措施,给出资源整合改造 项目从安全生产角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结论。1.2.8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编制报告初稿;内部审核,提出修改意见;按内审意见修改后提交评审组;评审并再次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补充完善;评审组再审核;直至通过形成 安全预评价报告报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相关部门备案。满都拉煤矿安全预评价工作程序如图1-2-1所示。1.3 安全预评价依据1.3.1 法律法规本评价报告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编制。主要依据有:1.3.1.1法律(1)中华人民共

16、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002年5月1日起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8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

17、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年11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1993年5月1日起施行);(7)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6年8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1996年12月1日起施行)。1.3.1.2法规、规程(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1996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1996年10月30日劳动部第4号令发布,1996年10月30日起施行);(2)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04年1月7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通过,2004年1月13日起施行);(3)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中华人民

18、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6号,2005年9月3日起施行);(4)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2004年2月1日起施行);(5)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296号,2000年12月1日起施行);(6)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2001年4月21号起施行);(7)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企业劳动定员管理的若干指导意见(安监总矿字2006216号,2006年10月11日);(8)关于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98号,2006年5月25日);(9)关于加强煤矿企业供用电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煤矿2006251号,2

19、006年12月1日);(10)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9日国务院令第344号,2002年3月15日起施行);(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1984年1月6日国务院发布 1984年1月6日起施行)(12)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2008-10-16执行(13)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第8号令,2004年4月19日起施行);(14)煤矿安全规程(2010版);(15)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第6号令,2003年8月15日起施行);(16)矿井防灭火规范(88煤

20、安字第237号);(17)国有煤矿瓦斯治理规定(国家局第21号令,2005年1月6日起施行);(18)关于国有煤矿防治重大瓦斯煤尘事故的规定(煤办字1993142号,1993年6月24日施行);(19)关于推广使用四项通风安全装备的决定(煤安字1994425号,1994年9月10日起施行);(20)关于发布煤矿矿山救护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和煤矿救护规程(煤安监字2000第17号,2000年8月11日);(21)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联网和维护使用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0841号);(22)关于所有煤矿必须立即安装和完善井下通讯、压风、防尘供水系统的紧急通知(安监总煤行200716

21、7号);(23)关于发布禁止井工煤矿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第一批)的通知(安监总规划2006146号,2006年7月21日);(24)关于发布禁止井工煤矿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第二批)的通知(安监总规划200849号,2008年3月11日);(25)关于预防暴雨洪水引发煤矿事故灾难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调200870号,2008年4月1日起实施);(26)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联网和维护使用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0841号,2008年2月28日起实施);(27)关于加强煤矿供用电安全工作的意见(电监安全200715号,2007年4月28日起实施)。(28)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

22、2182000);1.3.1.3技术标准(1)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2007年4月1日起施行);(2)安全预评价导则(AQ8002-2007,2007年4月1日起施行);(3)煤矿安全评价导则(煤安监技装字2003114号,2003年11月19日起施行);(4)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05,2006年1月1日起施行);(5)矿井安全装备通风标准(MT/T5016-96,1996年12月1日起施行);(6)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AQ 1020-2006,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7)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

23、;(8)煤矿井下低压供电系统及装备通用安全技术要求(AQ1023-2006,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9)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AQ3009-2007,2008年1月1日起实施);(10)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AQ1018-2006,2006年2月27日起实施);(11)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8-2006,2006年12月01日起实施);(12)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2007年7月1日起实施);(13)矿山救护规程(AQ1008-2007,2008年1月1日起实施);(14)煤矿井下供配电设计规范(GB504172007,20

24、07年12月1日起实施);(15)煤矿井底车场硐室设计规范(GB50416-2007, 2007年12月1日起实施);(16)煤矿斜井井筒及硐室设计规范(GB50415-2007,2007年12月1日起实施);(17)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2006年5月1日起实施);(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1996年5月1日实施);(19)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14285-20062006-08-30发布2006-11-01实施); (20)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GB/T3482-20082008-3-31发布 2008-11-01实施)

25、; 1.3.2 地方文件(1)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及安全设施设计审计与竣工验收工作的通知以及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标准(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内煤安办字200340号); (2)关于加强煤矿企业主要矿用设备检测检验工作的通知(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内煤安办字200725号)。(3)内蒙古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2005年5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1.3.3 被评项目的相关资料(1)内蒙古西蒙科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满都拉煤矿资源整合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内蒙古西蒙科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满

26、都拉煤矿资源整合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内煤局字2010423号)(3)关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四道柳找煤区满都拉煤矿(整合)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内国土资储备字2006201号)(4)关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四道柳找煤区满都拉煤矿(整合)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内国土资储评字2006050号)(5)内蒙古西蒙科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力满都拉煤矿营业执照(6)矿方提供的其它基础资料。内蒙古隆安安全评价有限公司 47满都拉煤矿资源整合改造项目安全预评价 第2章 矿井生产现状第2章 矿井生产现状2.1 矿井概况2.1.1自然地理条件2.1.1.1地

27、理位置满都拉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境内,处于东胜煤田四道柳找煤区西北部,行政区划属准格尔旗准格尔召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 11014561101252 北纬: 3938023941382.1.1.2 地形、地貌及河流矿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东胜煤田区域性分水岭“东胜梁”南侧。地形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的特点。最高点位于矿区中部12和13号孔中间,海拔标高1412.6m ,最低点位于矿区南部边界的沟中,海拔标高1300.0m,相对高差为112.6m,属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地形切割强烈,基岩裸露,植被稀疏,为半荒漠地区。矿区内主要水系为束会川、哈拉庆沟、小纳林沟及其支沟,各沟谷水量

28、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雨季可形成瞬间洪流,且流量大、时间短,水动力强,形成集中补给与集中排泄,快速顺地势向区外排泄,地表水排汇通畅,水流总体由北向南流入勃牛川,向南汇入陕西省境内的窟野河后注入黄河,只有少数渗入地下。2.1.1.3气象与地震本区属半干燥的半沙漠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暂,昼夜温差大。年最高温度 36.6,最低 29.6,年平均气温6.2。年总降水量273.7mm544.1mm,年平均降水量350mm,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年平均蒸发量为2492.1mm。每年十一月至翌年三月为冻结期,霜冻期一般195天。最大冻土层深度为2.04m。全年多风,冬春季节多刮西

29、北风,夏秋季节多刮东南风,最大风力8级,最大风速为24m/s,平均风速3.2m/s。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本地气候有所变化。气温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且季节性温差也逐年减小,形成夏季持续高温干旱现象,最高气温达38。伴随着气温的干旱趋势,地区性扬沙天气和沙尘暴次数增多。最严重的是2000年,沙尘暴达12次之多,扬沙天气7次。本区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东北缘,鄂尔多斯台向斜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稳定的构造单元。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划分,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为0.10,对照烈度为7度。2.1.2矿区位置及交通G109高速公路大饭铺至东胜段从矿区中部东西向通过。矿井

30、西距213省道8.5km,南距大柳塔镇约55km;西南距沙沙圪台镇20km;北距109国道约15km,经109国道向西15km可达鄂尔多斯市政府驻地东胜区。东胜区北距包头市108km,南至包-神铁路大柳塔车站78km,西达乌海市360km,东抵准格尔旗薛家湾镇120km,交通条件便利。2.1.3 矿井地质条件2.1.3.1 构造东胜煤田大地构造分区属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东胜隆起区。具体位置处于东胜隆起区中东部。华北地台经历了基底形成阶段和盖层稳定发展阶段之后,在晚三叠世末期开始进入地台活动阶段。在华北地台西部开始出现了继承性大型内陆拗陷型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其构造形式总体为一宽缓的大向斜构造

31、(台向斜),轴部偏西,中部、东部广大地区基本为水平岩层。东胜煤田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岩层倾角1-3,褶皱断裂不发育,但局部有小的波状起伏,无岩浆岩侵入,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从大地构造发展史来看,燕山初期(早侏罗世)东胜隆起区处于相对的隆起状态,沉积间断,除东南边缘外,普遍缺失这一时期的富县组(J1f)沉积,形成了延安组(J1-2y)与下伏地层延长组(T3y)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燕山早期(早、中侏罗世)、中期(晚侏罗世)盆地稳定发展,沉积了延安组(J1-2y)、直罗组(J2z)和安定组(J2a)。至燕山期末(白垩纪),盆地整体开始抬升、萎缩,喜山期(白垩纪末)盆地最终

32、消失,由接受沉积转而遭受剥蚀,在盆地东北边缘这种剥蚀作用表现的更为强烈,形成了第三系上新统(N2)与下伏地层延安组(J1-2y)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小的范围内形成了第三系上新统(N2)与下伏地层延安组(J1-2y)呈不整合接触关系。本区位于东胜煤田的中部,其构造形态与区域含煤地层构造形态总体一致,为一向SW倾斜的单斜构造,倾向210260,地层倾角一般13,地层产状沿走向及倾向均有一定变化,但变化不大。沿走向发育有宽缓的波状起伏,区内未发现褶皱、断裂构造和岩浆岩侵入。就区内含煤地层的残存情况及各煤层发育情况而言,亦是受区域构造影响所致。燕山早期东胜隆起区的相对隆起,造成区内含煤地层基底的不平

33、,燕山早期“填平补齐”,结果形成了区内6煤层的变薄、尖灭。以后盆地稳定发展,沉积了6煤以上地层,而至燕山期末盆地整体抬升,以致后来遭受强烈剥蚀作用,形成了如今区内含煤地层的残缺不全。综上所述,本区含煤地层沿走向、倾向变化不大,断层不发育,无岩浆岩侵入,构造复杂程度属于简单类型。2.1.3.2 地层东胜煤田中新生代地层区划属陕甘宁地层区鄂尔多斯分区,古生代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鄂尔多斯地层分区、东胜地层小区。具体位置处于高头窑小区、乌审旗小区和准格尔临县小区的交界地带。本区处于准格尔旗临县小区的西北部。东胜煤田为侏罗纪早中世大型含煤建造,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

34、2y),其沉积基底为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其上覆地层有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安定组(J2a);白垩系下统志丹群(K1)的伊金霍洛组(K11)、东胜组(K12);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Q3m)、全新统(Q4)。矿区为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基岩沿沟谷两侧出露,山梁上以第四系为主。根据地表出露及钻孔揭露,地层由老至新为: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及第四系(Q)。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该组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岩性主要为一套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局部含砾,夹绿色薄层状砂质泥岩和粉砂岩

35、。砂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有暗色矿物。普遍发育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是典型的曲流河沉积体系。本组地层钻孔揭露厚度为1.00m(4号孔)39.94 m(140号孔),平均8.77m,区内未出露。(2)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含3、4、5、6四个煤组。该组残存厚度为104.58 m(2-1号孔)159.93m(S5号孔),平均138.00m,且南部厚,北部薄。与下伏地层延长组(T3y)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区内各沟谷中均有出露。按岩性组合特征,该组由下向上可分三个岩段:第一岩段(J1-2y1):由延安组底界到5煤组顶板砂岩底界,厚度31.42m(2号孔)78.58m(

36、S5号孔),平均47.07m,岩性以灰白浅灰色砂岩为主,中夹薄层砂质泥岩。含5、6两个煤组。第二岩段(J1-2y2):由5煤组顶板砂岩底界到3煤组顶板砂岩底界,厚度57.45 m(1-2号孔)87.42m(19号孔),平均70.36m。底部岩性以砂岩为主,中上部由深灰色砂质泥岩夹薄层泥岩和煤层组成。含3、4两个煤组。第三岩段(J1-2y3):由3煤组顶板砂岩底界到延安组顶界,区内本段地层残缺不全。最大厚度45.15 m(13号孔),最小厚度1.50 m(1-1号孔),平均23.63m,岩性以灰白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含2煤组。(3)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 :由灰白、灰黄、灰绿、紫红色泥岩、砂质泥

37、岩、各粒级的砂岩组成。区内本组地层在2-5号钻孔西侧的梁上有出露,出露厚度约3.00 m左右,钻孔中未见到。(4)第四系(Q)按其成因可分为:冲洪积物,残坡积物与风积沙。冲洪积物分布于树枝状沟谷谷底及沟口,由砾石、冲洪积沙及粘土混杂堆积而成。残坡积物分布于山梁坡脚地带,由砂、砾石组成,局部地段含少量次生黄土。风积沙在矿区广泛分布于地形较高的山梁,其移动性较大。本组地层厚度07.85m(S5号孔),平均2.10m。不整合于一切老地层之上。2.1.4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本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以裂隙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型;工程地质勘探类型属以层状岩类为主、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即三类二型;矿区地处

38、低山丘陵区,现状条件下未发现重大污染源,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小,自然环境背景较好,瓦斯含量低,煤尘具爆炸性。未来矿山开采可能会破坏矿山环境,因此矿区地质环境类型(现状)为第二类,即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总之,该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属二类四型(-4),即复合问题为主的中等型矿床。2.1.5 供水水源区内含水层的富水性很微弱,水量贫乏,不适合作为大型供水水源地。而第四系松散层潜水在各大沟谷中的富水地段较为富水,所以在潜水层用大口井取水或河道截流取水,可望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当地居民用水就取自此层。2.1.6 矿井周边煤矿乔家渠煤矿位于本矿区西部,营沙壕煤矿位于本矿区北部和西北部,和泰煤矿和碾房塔纳

39、林沟煤矿位于本矿区东部,均与本矿紧邻且开采3号煤层,开采技术条件与本矿基本相同。建矿以来未发生过瓦斯或煤尘爆炸事故,也未发生过突涌水事故。2.1.7 井田边界及储量2.1.7.1井田边界整合后的满都拉煤矿矿区东西最宽处约3.0km,南北最长处约6.7km,面积约8.02km2。矿区范围由20个拐点圈定,其拐点坐标见表2-1-1。表2-1-1 满都拉煤矿划定矿区范围及资源储量估算范围拐点坐标 拐点编号1980西安坐标系1954北京坐标系XYXY14395879.8537433490.354395927.0037433562.0024395848.8537434523.364395896.0037

40、434595.0034394702.8437435498.374394750.0037435570.0044394052.8437435508.374394100.0037435580.0054394032.3837435235.374394080.0037435307.0064392952.8337435218.374393000.0037435290.0074392952.8337434928.374393000.0037435000.0084391992.8237434558.374392040.0037434630.0094389192.8037433828.384389240.003

41、7433900.00104389402.8037433648.374389450.0037433720.00114391382.8237434013.374391430.0037434085.00124391782.8237433808.374391830.0037433880.00134392062.8237432948.364392110.0037433020.00144392977.8337433618.364393025.0037433690.00154392972.8337433798.364393020.0037433870.00164393392.8337433788.36439

42、3440.0037433860.00174393452.8337433728.364393500.0037433800.00184393442.8337433578.364393490.0037433650.00194393682.8337432528.354393730.0037432600.00204394732.8437433428.354394780.0037433500.002.1.7.2矿井储量截止2010年3月31日,划定矿区范围内3-1、4-1、5-1、6-2上、6-2中煤炭(不粘煤)总保有资源储量(121b+122b+333)6598万吨(其中含公路压覆资源储量230万吨),

43、其中: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3192万吨,占保有资源总量的48;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750万吨,探明的加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3942万吨,占保有资源总量的60;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2656万吨。另外3-1煤层开采动用资源储量807万吨。矿井设计可采储量4129.43万吨。2.1.8 矿井其他开采条件2.1.8.1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稳定性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为3-1、4-1、5-1煤层,其顶、底板岩性以砂质泥岩为主,极少量的细粒砂岩、粉砂岩及粘土岩。主要可采煤层3-1煤顶16.16m6-2上煤底7.30m范围内,自然状态单轴抗压强度R10MPa的软弱岩石占2%,岩性为

44、薄煤层;10MPaR30MPa的半坚硬岩石占92%,岩性为砂质泥岩,粗粒砂岩,细粒砂岩,粉砂岩;R30MPa的坚硬岩石占6%,岩性为粗粒砂岩,砂质泥岩,中粒砂岩,粉砂岩。据本次勘探所施工的7号工程地质钻孔,采样试验成果综合分析,得以下结论:主要可采煤层4-1煤顶以上31.10m6-2上煤底以下4.87m范围内,自然状态单轴抗压强度R10Mpa的软弱岩石占13%,岩性为薄煤层及胶结差的粗粒砂岩;10MpaR30 Mpa的半坚硬岩石占81%,岩性为砂质泥岩,细粒砂岩及部分粗粒砂岩;R30 Mpa的坚硬岩石占6%,岩性为细粒砂岩及砂质泥岩。由此可见,主要可采煤层顶底围岩以半坚硬岩石为主,但主要可采煤

45、层顶底围岩以砂质泥岩居多,砂质泥岩所占的比例大,砂质泥岩的软化系数小,遇水后易软化,使强度大幅度降低。其间所夹薄煤层属软弱夹层。由于软弱夹层的存在,使围岩的强度进一步降低。只有少量的砂岩及砂质泥岩自然状态单轴抗压强度R30Mpa,但所占的比例较小,所以,主要可采煤层顶底围岩的稳定性较差。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以砂质泥岩为主,虽然岩石的自然状态单轴抗压强度大于10MPa,岩石质量等级级,但是砂质泥岩遇水易软化(主要可采煤层砂质泥岩类顶、底软化系数0.030.99),其后果是受力后易产生塑性变形,强度降低,甚至产生冒落、垮塌、底鼓。2.1.8.2瓦斯本区选择4条剖面9个钻孔采集瓦斯样21个,经现场解

46、吸后,及时送往内蒙古煤田地质局科研所进行脱气和气体分析工作,经综合分析整理报出结果,瓦斯样测定结果见表2-1-2。表2-1-2 瓦斯成分及含量测定结果表 项目 煤层号瓦斯含量(ml/g)自然瓦斯成分()CH4CO2CH4CO2N2C2C63-10.070.150.11(2)0.050.050.05(2)01.740.87(2)0.726.033.38(2)93.9797.5495.76(2)0(2)4-10.000.100.03(9)0.010.150.07(9)07.981.56(9)1.9015.286.83(9)80.6597.3791.61(9)0(9)5-10.000.240.03(

47、9)0.010.080.04(9)02.511.05(9)0.878.734.17(9)90.7897.5394.77(9)0(9)6-2中0.00(1)0.03(1)0(1)9.69(1)90.31(1)0(1)从上表可知,3-1煤层自然瓦斯成分为甲烷(CH4)01.74,二氧化碳(CO2)为0.726.03,氮气(N2)为 93.97 97.54;4-1煤层自然瓦斯成分为甲烷(CH4)07.98,二氧化碳(CO2)为1.9015.28,氮气(N2)为 80.65 97.37;5-1煤层自然瓦斯成分为甲烷(CH4)02.51,二氧化碳(CO2)为0.878.73,氮气(N2)为 90.78

48、97.53;6-2中煤层自然瓦斯成分为甲烷(CH4)0,二氧化碳(CO2)为9.69,氮气(N2)为 90.31,属二氧化碳氮气带。野外调查得知,小煤窑生产多靠自然通风,本地区多年来未发生过井下瓦斯爆炸事故,可说明煤层浅部瓦斯含量不高。但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瓦斯涌出量会有所增加,如果通风不畅,瓦斯会聚集以至发生爆炸。故矿井建设和生产中应加强通风和瓦斯检测工作,以免发生爆炸事故。2.1.8.3煤尘影响煤尘爆炸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煤的挥发分,煤中挥发分越高引起煤尘爆炸的可能性越大。本区各可采煤层均属中高挥发分,这是煤尘爆炸的内在因素。根据区内9个钻孔的煤芯煤样测定成果整理,各煤层火焰长度均40

49、0mm,抑止煤尘爆炸最低岩粉填加量6075,说明煤具有煤尘爆炸的危险性。各煤层煤尘爆炸性鉴定结果见表2-1-3。表2-1-3 煤尘爆炸性鉴定结果表煤层号火焰长度(mm)抑止煤尘爆炸最低最低岩粉量()爆炸性结论3-1400(5)606566(5)有 爆 炸4-1400(8)607068(8)有 爆 炸5-1400(8)657068 (8)有 爆 炸6-2上400(2)707573(2)有 爆 炸2.1.8.4煤的自燃区内各可采煤层变质程度低,挥发分高,且含有黄铁矿结核或薄膜,为煤层自燃提供了有利条件。测定结果见表2-1-4。表2-1-4 燃点测定结果表煤层号挥发分Vdaf()煤吸氧量cm3/g自

50、燃等级3-132.0838.2035.03(22)0.92(1)级(容易自燃)4-129.7340.2033.65(31)0.651.250.99(7)级(容易自燃)5-129.6436.0232.81(35)0.821.050.94(6)级(容易自燃)6 -2上28.1536.23 30.91(5)1.23(1)级(容易自燃)测定结果表明,本区煤吸氧量为0.651.25cm3/g,自燃等级为级,属容易自燃煤。2.1.8.5地温及放射性异常本区地温变化不大,未发现高温异常,属于地温正常区域,对井下采煤无危害。本次对区内各阶段钻孔的自然伽玛曲线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勘查区内无放射性异常,故本区属于

51、无放射性异常区。2.2 矿井基本情况2.2.1 开拓开采系统2.2.1.1井田开拓井田中西部边界处的水塔渠村附近场地为矿井工业场地。井田内煤层自南向北呈单斜分布,煤层倾角约13,工业场地一带3-1号煤层为露头带或浅埋带,4-1号煤埋深约40m左右,5-1号煤埋深约80m左右。根据煤层赋存特点,结合选定的工业场地,选择两个主水平和一个辅助水平的开拓方案。1)井筒在选定的工业场地中部新凿主斜井,主斜井方位角0,呈正南北向布置,井筒净宽4.5m,倾角为12,斜长371.8m,落底于5-1号煤层底板。装备带宽1000mm的带式输送机,井筒内敷设有供电、通讯、监控电缆及排水管路,担负矿井原煤运输、及进风

52、任务,是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于主斜井西侧约37m处新凿副平硐,副平硐方位角0,呈正南北向布置,井筒净宽5.0m,倾角为5.5,斜长416.4m,落底于4-1号煤层底板。为无轨胶轮车运输,担负矿井辅助运输及进风任务,是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在选定的工业场地东南角新凿回风斜井,井筒呈正南北向布置,井筒净宽3.8m,倾角为25,斜长121.9m,落底于4-1号煤层底板。担负矿井回风任务,是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2)水平划分井田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3-1号煤与4-1号煤平均间距约32m,4-1号煤与5-1号煤平局间距约35m,6-1上号煤与5-1号煤平均间距约18m,6-2上号煤和6-2中号煤平均间距约4.

53、5m。本方案采用两个主水平和一个辅助水平完成井田范围内所有煤层的开采。第一水平设在4-1号煤,水平标高+1301m左右,该水平同时兼顾3-1号煤层的开采,在3-1号煤层设辅助水平,水平标高+1345m;第二水平设在5-1号煤层,水平标高+1263m左右 ,该水平同时兼顾6-2上号煤和6-2中号煤层的开采,由于6-2上号煤和6-2中号煤层与5-1号煤层间距较小,且6-2上号煤和6-2中号煤为局部可采,可采储量仅122.8万t,故设计直接利用5-1号煤大巷进行开采,不再另设辅助水平。3)大巷布置井下大巷均采用3巷制,在大巷两侧直接布置回采工作面后退式开采。第一水平开采时在4-1号煤层东西向布置辅运

54、大巷及回风大巷两条大巷,利用第二水平的东西向胶带大巷,然后再在4-1号煤层南北向布置辅运大巷、回风大巷及胶带大巷。第二水平开采时在5-1号煤层东西向布置辅运大巷、回风大巷及胶带大巷三条大巷。(1)第一水平大巷布置一水平开采时,于井田中部大致沿井田东西方向布置三条大巷,其中胶带大巷位于准东高速公路正下方,布置在5-1号煤层中,且与主斜井落底点直接相连。回风、辅运大巷分别布置在4-1号煤层中,位于胶带大巷南北两侧,与胶带大巷水平间距均50m。三条东西方向布置的大巷形成后,平行于井田西北部边界,沿西北部边界井田境界煤柱布置4-1号煤北胶带、辅运、回风巷,以完成井田北部4-1号煤层开采,4-1号煤北胶

55、带、辅运、回风巷均沿4-1号煤层布置,巷间距40m。一水平于井田南部紧贴15号拐点沿南北方向布置4-1号煤南胶带、辅运、回风巷以完成井田南部4-1号煤层开采,4-1号煤南胶带、辅运、回风巷均沿4-1号煤层布置,巷间距40m。为完成井田南部剩余3-1号煤层的开采,在3-1号煤层设辅助水平,于井田南部布置3-1号煤南胶带、辅运、回风巷,三条巷均布置于3-1号煤层与4-1号煤南胶带、辅运、回风巷重叠布置。(2)第二水平大巷布置二水平开采时,于井田中部大致沿井田东西方向布置三条大巷,其中胶带大巷位于准东高速公路正下方,回风、辅运大巷分别位于胶带大巷南北两侧,与胶带大巷水平间距均40m,三条大巷均位于5

56、-1号煤层。三条大巷东西方向贯穿整个井田。二水平三条大巷形成后,于井田南部紧贴15号拐点沿南北方向布置5-1号煤南胶带、辅运、回风巷以完成井田南部5-1号煤层开采,5-1号煤南胶带、辅运、回风巷均沿5-1号煤层与一水平的4-1号煤南胶带、辅运、回风巷重叠布置,巷间距40m。6-2上号煤和6-2中号煤为局部可采,可采储量仅122.8万t,故设计直接利用5-1号煤三条大巷进行开采,不再另设辅助水平巷道。4)井底车场及硐室(1)井底车场本井田采用斜井-平硐开拓方式,井筒落底均在5-1号煤中,主斜井及井下煤炭运输均采用带式输送机,副平硐及井下辅助运输均采用无轨胶轮车连续运输系统,故井下无传统形式上的井

57、底车场。(2)主要硐室井下主要硐室均布置于主斜井井底,主要有:井下主变电所、井下主水泵房、井底水仓等硐室。副平硐井底主要布置有井下消防材料库、胶轮车会让站等硐室。主变电所和水泵房采取联合布置,均布置在主斜井井底的胶带大巷西侧,通过联络巷和通道与主斜井及胶带大巷连接。水泵房布置有三台水泵,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井底水仓共布置两条,按大于8h矿井正常涌水量设计,水仓有效总容量为600m3左右。2.2.2.2井下开采1)首采区位置选择为节省矿井初期投资,保证矿井稳定达产,设计将井田北部的4-1号煤层可采区域即一采区作为矿井的首采区。2)关于二采区准东高速公路北侧剩余3-1号煤层的开采问题二采

58、区准东高速公路北侧剩余3-1号煤层保有储量约192万t,除去高速公路、采空区等保护煤柱,经计算该部分剩余资源设计可采储量约100万t。鉴于该部分资源剩余可采储量不多,且此处采空区较多,巷道错综复杂,设计认为在二采区准东高速公路北侧另凿3-1号煤层大巷以解决该部分剩余资源的开采问题工程量较大,经济上不合理。二采区准东高速公路北侧剩余3-1号煤层位于原哈拉庆煤矿北部边缘处,根据矿井地质报告所提供的3-1、4-1号煤层底板等高线,由4号钻孔可知,二采区准东高速公路北侧剩余3-1号煤层下方的4-1号煤层为不可采。根据以上煤层赋存特点,设计认为二采区准东高速公路北侧剩余3-1号煤层合理开采的方案为:4-

59、1号煤层北部资源量(一采区)开采结束后,利用4-1号煤北胶带、辅运、回风大巷对其进行探采。3)采区划分全井田共划分为七个采区,一水平大巷以北的4-1号煤可采区域为一采区,井田南部剩余3-1号煤层可采区域为二采区,一水平大巷以南的4-1号煤可采区域为三采区,二水平大巷以北的5-1号煤可采区域为四采区,二水平大巷以南的5-1号煤可采区域为五采区,二水平大巷以北的6-2上号煤可采区域为六采区,二水平大巷以北的6-2中号煤可采区域为七采区。4)开采顺序初期先开采高速公路以北的4-1号煤层,然后开采高速公路以南剩余的3-1号煤层,再开采高速公路以北的5-1号煤层,最后再顺序开采高速公路以南的4-1号煤层

60、和5-1号煤层。至于6-2号煤层在高速公路以北零星可采,最后实施回收。5)采煤方法(1)采煤方法的选择根据目前国内的成功开采经验及采掘设备的成熟发展,结合矿井开拓布置,4-1号煤层采用一采全高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工作面后退式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2)采煤工艺与机械设备采煤机落煤装煤、刮板输送机运煤、液压支架支护顶板,端头采用端头支架支护。采用工艺系统为:采煤机落煤、装煤刮板输送机运煤破碎桥式转载机转载带式输送机运送。工作面循环作业方式:割煤移架推溜。结合本矿地质条件,工作面采用双向割煤、端头斜切进刀的工作方式。回采工作面主要设备配备详见表2-2-1。表2-2-1 回采工作面主要采煤机械配备表序号设备名称型 号单位数量1采煤机MG200/500-AWD台12液压支架ZZ5400-12-32架1343可弯曲刮板输送机SGZ764/225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