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原始资料)

上传人:shi****gbu 文档编号:47191392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碳金融(原始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碳金融(原始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碳金融(原始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碳金融(原始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金融(原始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碳金融(原始资料)低碳经济的本质与碳金融的发展趋势低碳经济属丁经济范畴,但本质上讲,低碳经济首先是一个技术创新问题,其次才是 一个经济问题,最终应归属为政治问题。经济决定金融,低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 消费模式乃至生活模式的变革,必然会导致国际金融业发生结构性革命,由传统金融走向 碳金融。2021年12月19 0,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万人抗议、争吵纷嚷、谈判中断、大会延期、 决议难产中落下帷幕。尽管最终没有达成有具体指标的约束性协议,但“低碳经济”这个 词汇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震撼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政治思维,低碳经济有塑成为继信息技 术革命后的乂一场新的工业革

2、命。笔者认为,碳问题从一个技术问题跃升为一个全球性的 政治博弈,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疑和扬弃,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必将对未 來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低碳经济”这个 时髦词汇的本质,我们必须有一个充分的、理性的认识,对低碳经济引致的“碳金融”的 发展趋势也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研判。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的发展策略。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 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髙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 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有别丁传统经济的新型

3、发展模式 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要求,以实现经 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低碳经济”是一个与气候变化相联系的范畴,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作为 一个正式概念的提出,则源于2021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來:创建低碳经 济。此后,在巴厘路线图中被进一步肯定。但是,十多年來,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给予 充分重视。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美国奥巴马政府将低碳经济与经济拯救联系起 來,发达国家纷纷部署和实施“低碳经济”战略,从而使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关 注。迄今为止,关于“低碳经济”的解读是比较纷朵的,对其本质也缺乏统一认识。不同 国家、不

4、同组织、不同的人,都从口身所处的位置并基于口身目的进行“为我所用”的理 解,理论界也从不同的学科对其进行理论诠释。笔者认为,低碳经济属丁经济范畴,但本 质上讲,低碳经济首先是一个技术创新问题,其次才是一个经济问题,最终应归属为政治 问题。低碳经济是一个技术创新问题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丁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以及由此而致的产业结构调整、 制度创新以及人类消费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有效控制碳排放,防止气候变暖,促进和保持 全球生态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节能、降耗、减排,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普及和推广为基础。即是说,技术 创新是解决环境和能

5、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在。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人类要控制和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主要途径有四:一是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是发展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将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捕捉并 封存起來;三是发展清洁能源,增加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四是植树造林。 就目前而言,这四条途径都存在着明显的技术瓶颈。首先,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必须 寻找到新的工业生产加工方法,如新的水泥生产方法、新的钢铁生产方法,以及新的汽车 驱动途径和新的存储技术,也必须在建筑领域和交通领域寻找到新的节能减排技术。目前, 一般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内在动力进行传统技术的创新变革。特别是,既有利益集团

6、为 保护口身利益,通常会阻止一些创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要使 其产业发展绕过高耗能而建基于低耗能、低排放技术,像发达国家那样致力丁以高新技术 产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绝对是天方夜谭。其次,大力开发和推广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燃油等可再生能源,尽管符合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但这些貌似取 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通常会受到季节、夭气变化等口然条件的影响,难以稳定获取,唯 一可行的办法是把用风力、太阳能等发的电储存起来。但是,短期内大规模储能技术难以 成熟。而11,现有的技术将使得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十年乃至五十年内不具备商 业竞争优势。第三,对于碳捕捉和封存

7、,其广泛应用也面临相当大的技术和资金障碍。因 为,这不仅涉及大的成本问题,而11也面临着修建数千个碳捕捉厂、数十万公里长的管 道把碳排放储存丁地下的乜大困难。第四,植树造林看上去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 一个简单易行办法,但是,制约造林面积增加的最大因素是水资源的短缺,如何解决水资 源短缺问题,目前还缺乏技术支撑。 由此可见,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必须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低碳经济不过是人类的一个“美好幻想”而已。笔者认为, 在技术创新方而,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创新的支持,积 极致力于先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另一方面,各经济主体也必须积极应用先进成熟技术,

8、提 高能效水平。目前,一方面要大规模推广应用成熟先进的能效技术、节能建筑、太阳能热 利用、热电联产、热泵、超临界锅炉、二代加核电、混合动力汽车等,同时必须从战略上 致力于新一代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营,如三代核电、风电、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加快其商业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应 积极开展四代核能、太阳能热发电、二代生物燃料、先进材料等技术的基础研究。 低 碳经济是一个经济问题低碳经济尽管在逻辑起点上属于一个技术问题,但它是关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 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函数集合,是一种相对于高碳时代的、低碳能源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要调整传统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

9、,发展新兴工业,建 设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提高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质量,而不仅仅是物质的 丰裕,更不是GDP的增长。实质上,从1962年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到1972年 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人们就己经对现代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 批判,表达了对以环保为核心的“后工业时代”的憧憬和向往。笔者认为,造成气候问题,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的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传统的 带病运行的成本外化工业化模式则难辞其咎。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首先触动和改变这一发 展模式,而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外部减排。否则,无异于一个肾病患者仅通过外部血液透析 來代替肾脏排毒代谢功能。笔者认为,如果不能实现经济

10、发展模式的转换,仅仅依靠技术 力量,低碳经济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也不会走得太远。人类面临的文明危机是双重的: 一是温室效应造成的环境与气候的危机:二是工业经济模式本身带來诸多危机。其中,不 断生产毒素的后者是当代人类文明危机的根源。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在于建立高能效、 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包括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国际贸易关系模式。但是,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一个可预见的未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面临乜大 挑战。因为,大多数国家难以跨越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阶段,而传统的工业化产业的发展 不可能仅仅依靠低排放或无排放的诸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比如,钢铁生产中一 个电机至少是儿十

11、万千瓦,而一个风机提供的能源远远不够,而11风机是间歇性的,太阳 能更不可能提供足够的能源,尽管它的成本相对较低。三是现有的消费模式难以短期内得 到改变。现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乃至小岛国家和贫穷国家,消费模式基本 上是趋同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消费者都追求和向往高碳生活,房子越大越好,空调批 量越大越好,汽车排量:越大越好。在发达国家不放弃高消费、发展中国家追求高消费的消 费心态和消费模式下,世界不可能由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一个关于国际政治话语权重组争夺的问题低碳经济是一个经济问题,但在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下,它已经上升为政治范畴,是 发达国家在其世界主导地位遭受新兴国家

12、挑战后,试图利用科技话语和法律话语來继续管 控世界的新方式,是约束新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利器。从历史的逻辑看,低碳经济是“碳政治”的演进和合法化。“碳政治”发端于一套环保理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环境政治, 它与20世纪60年代的全球青年造反运动密切相关。这场起源于欧洲的青年造反运动引发 了欧洲后來的各种社会运动,如女权主义运动、反核运动、反全球化运动、环保运动等。 其中,环保运动进入欧洲政治的主流。随着欧盟的建立,环境政治加速兴起,进而为欧洲 的“后现代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特别的话语建构,并建立起相对于美国以及其他民族的 优越感和使命感。其实,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局部问题。因为,人类而临的

13、生态 环境问题包括各种生态环境变化,既可能是气候变暖问题,也可能是气候变冷或时冷时热 所造成或即将造成的各种问题,更包括范围更加广泛的诸如河流、湖泊、山脉、植物、动 物种群、城市居住条件恶化、工业生产污染、地震或地质灾害甚至饮用水、食品等一系列 关乎人类日常生存的基本问题。因此,欧洲的环境政治最初只能局限于欧盟,难以成为全 球政治。可是,欧洲为了推行其“世界主义”,将环境问题政治化、全球化,就必须在环 境问题上建构出属于全人类共同关心的“公共”问题。因此,全球环境政治就不能选择河 流污染、土地污染问题,而只能选择“气候问题”作为全球环境政治的话题。欧洲人正是利用人们对科学的信仰,精心建构了一套

14、科学话语和政治话语:首先建构 出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毁灭之间的科学联系,然后再建构出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之间的科 学关系。而人类活动与全人类毁灭的中介环节就是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气候变暖的“温室效 应”來临,因此,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就成为“碳政治”的核心内容。不过,作为一种理念、 一种话语、一种技术,要变成稳定的、可持续的政治或经济收益,就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 通过法律固定下來。因此,在科学话语建构基础上,欧盟进一步推动这套科学话语进入国 际公共空间, 并通过协商谈判机制來制定国际法, 就导致了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 架公约的签署。公约确立了解决问题采取的“公平原则”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应 对气

15、候变化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贵任原则”,从而有效地将所有发展中国家纳入其中。在长达四十年的全球气候谈判中,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掌握着气候与环保的国际话语权。但是,这些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只说不练”,对发展中国家没有履行技术和金钱 上的承诺。相反,却向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施加圧力,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责 任。尤其是,即使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国内,它们在低碳经济方面也遇到了强大既得利益的 阻力,政府当局也无所作为。笔者认为,表面上,低碳经济是基于对全球气候变暖危及全人类生存的道德关怀,实 质上,它是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对全球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一方面,新技术革命背后 隐含着乜大的政治经济利益

16、;另一方面,“碳”这种物质经过法律建构以后,具有引发金 融扩张甚至金融革命的潜力。这种潜力的最大获利者,不可能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处于制 定交易规则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属于那些能够娴熟掌握交易工具的发达国家的商家。在 碳减排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争论分歧由來已久。鉴于低碳经济问题属F全球的 公共经济问题,其实施却有赖于追求本国私利最大化的各国主体,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之间的协商谈判在理论上是无法成功的。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形成一致性原则即为佐 证。笔者相信,相关的争论分歧和政治博弈未來将会继续下去。碳金融四大功能与四大问题经济决定金融,低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

17、济发展模式、 消费模式乃至生活模式的变革, 必然会导致国际金融业发生结构性革命, 由传统金融走向 碳金融。 笔者认为,一旦碳排放指标和减排额度被确定和分配,这种类似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特别提款权的权利,将与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贸易摩擦、汇率问题联系起來,碳排放 权有可能成为未來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性因素。其实,随着碳排放权 交易的发展,近些年全球金融业的碳金融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正如能源行业思想先驱彼得C福萨洛在其能源与环境对冲基金令D新投资范式中所说:金融模型现在己经发生 了变化,包括更多的股权投资、商品交易,开始模糊了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和对冲基金的 业务范围。推动金融市场发生重

18、大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最近出现的“环境金融市场”,这里的“环境金融市场”就是碳金融。从理论上讲,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 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 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是全球碳交易市场,该市场由两个交易系统组 成:一种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在欧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英 国等排放交易市场创造的碳排放许可权:另一种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通过清洁 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以及其他减排义务获得的减排信用交易额。口2021年京都议定书 生效以來,全球碳交易规模显著增长。2021年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总额为100亿美元, 到2021年己经达到1260亿美元。据世界银行预测,2021-2021年每年的市场规模至少达600亿美元,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而发展成为全球第 一大市场。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