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191371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0.3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版)(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高一语文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 贾克文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第 周课 题主 备审 核使用教师编 号编写时间诗经两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2、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4、背诵两首诗。过程与方法1、提倡美读,强化背诵。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2、通过学习采薇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前导学】一、知识链接。1、作品简

2、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

3、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2、关于风雅颂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 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

4、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3、关于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

5、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6、,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

7、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3、关于诵读节奏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秦军氾南(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 许君焦、瑕( ) 若不阙秦( )

8、秦伯说( )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 微夫人之力( )2、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君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 烛之武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2) ( 烛之武 ) 许之。夜缒而出。(3) ( 烛之武 )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晋君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4)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 秦军 ) 乃还。3、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情节。开端(第1段):秦晋围郑 发展(第2段):临危受命 高潮(第3段):智

9、退秦师 结局(第4段):晋师撤离4、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1)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具体分析见上)(2)波澜迭起,曲折有致。秦晋围郑,形势危急;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烛之武,并断言“师必退”,此为一波。但是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他的拒绝,此为二波。此时郑伯赶紧认错:“是寡人之过也。”并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私怨,捐弃前嫌,依然应命。此为三波。烛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秦伯退兵;可是晋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此为四波。最后,晋文公分析形势,决定撤兵,郑国转危为安。【课堂导读】一、课文解读。1、研读第

10、一段,完成下面问题。词句梳理。重点词解释: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且贰于楚也 名动 有二心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动 驻军 (补充:亮帅诸军攻祁山,军:军队,名词;万人为一军,军:军队编制单位。) 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 因为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以其无礼于晋状后 对晋君无礼 晋军函陵 省略 于 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表面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根本原因称霸扩张的需要。交代围郑的原因和驻军位置有何作用?明确: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 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那么秦国是可以争取到晋国一边的;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那么郑国有机会单独与秦国接触,这就为

11、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因此开篇交代围郑的原因和驻军位置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附:文白对译2、研读第二段,完成下面问题。词句梳理。重点词解释: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公 如果,连词 (补充: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若:像,动词)从之: 听从 辞曰:臣之壮也,尤不如人 推辞,动词 取独不译 (补充:不辞劳苦,辞:推脱,动词;停数日,辞去,辞:告别,动词。)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才,连词,表顺承的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能力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了 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 佚之狐言于

12、郑伯曰 状语后置 佚之狐为什么对烛之武劝退秦师这么有把握?这对刻画烛之武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因为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他非常了解烛之武的外交才能;佚之狐对郑、晋、秦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先“辞”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心有不满。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而先“辞”后“受”则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分析郑伯形象。 明确:A、善于纳谏: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

13、,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B、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C、精于言辞:“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附:文白对译3、研读第三段,完成下面问题。词句梳理。重点词解释:夜缒而出 用绳子往下送;连词,表修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使动用法,使灭亡;连词,表顺承;介词,用,拿;敬称对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意动,当做边境 形动,远地(补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谋:浅陋鄙俗,形容词;故不如蜀之鄙之僧哉,鄙:边远的地方,名词。)焉用亡郑以陪邻

14、 疑问副词,何;连词,表顺承。(补充:且焉置土石,焉:哪里;永之人争奔走焉,焉:兼词,于此。)邻之厚,君之薄也:_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箱包、铺盖等。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没有什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曾经 给予 恩惠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答应渡河连词,表转折防御工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经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用作动词,作为疆界 扩张 边界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动词使动用法,使消弱 疑问代词,哪里 (补充:不知天上宫阙

15、,阙:宫殿,名词;两岸连山,略无阙,阙:空隙、豁口,名词)阙秦以利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指出通假字并解释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共”通“供”,供给、供应。读n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补充: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说:陈说,动词。)翻译句子,指出句子特点: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有何餍?“夜缒而出”说明什么? 明确: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请你从烛之武劝谏秦穆公退兵的对话中,找出对应下列论点之说词,用自己语言简洁分析。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点?析以利害(就地理位置说):即使秦晋灭郑成功

16、,秦国也必须越过晋国,才能到达郑国,这样对秦国不利,只对晋国有好处。如果晋国国力壯大了,相对的秦国也就吃亏了。动以所欲(就舍郑之利说):如果秦放弃攻打郑国,郑国得以保存,秦国的使节往东去时,郑国可以作他们的东道主,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物资挑起宿怨(就历史教训说):晋国曾答应给秦国焦、瑕兩地,但结果背约。 警以后患(就晋之野心说):晋国有扩张领土的野心,一旦它的国力壮大,一定会削弱秦国附:文白对译 4、研读第四段,完成下面问题。词句梳理。重点词解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不,副词。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补充:防微杜渐,微:细小的事情,名词;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微:隐约地

17、,副词;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微:稍微,副词)因人之力而敝之 借助 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失其所与 动名 结交的人 以乱易整,不武 符合武德 吾其还也 语助,还是,表商量语气或希望语气 (补充:其真无马耶,其:表反问语气,难道;其如土石何,其:表疑问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指出通假字并解释: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晋文公最后以哪三条理由退兵?你认为哪点最重要? 明确:“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理智。理,就是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

18、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秦军退,如果你是晋侯,你会听从子犯意见攻打郑国吗? 明确:不会,因为秦军留驻郑国意味着一旦攻打会把盟军变成敌军,郑国在前,秦国在后,晋国会两面受敌。打秦国就有负秦穆公的资助和情意(晋文公是秦穆公辅助上台,而且是秦穆公的女婿),况且秦军撤走,晋军也会军心涣散,能否一举下郑也是疑问,而没有同盟的诸侯拿下其他的诸侯之后是否会成为众矢之的,更加要琢磨。因此急攻并不是上策,既然威胁的目的已经达到,不见得非要用武力解决问题。附:文白对译二、拓展探究1、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怎样说

19、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明确:这篇文章将烛之武的娴于辞令表现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一步,先处处为秦着想,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然后指出亡郑实际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削弱了秦的实力,接着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第二步,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指出晋的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打动了秦伯的心。属于离间计。2、如果我们要说服一个人,应注意哪些方面? 提示:首先态度要好,不能让对方反感。 其次善于根据说服对象和说话环境采用合适的语气。再次劝说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了解对方的心理,找到突破点

20、。另外要巧用对比手法,陈述利弊,让对方舍弃原来的想法,接受你的更有利的观点。3、烛之武从临危受命到智退秦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形象呢?回忆一下你学过的课文和了解的知识,还能想到哪些与他有共性的人和故事?明确:A、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B、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21、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C、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

22、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说,课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曹刿 诸葛亮 【课后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氾南(s) 夜缒而出(zhu) 佚之狐(y)B共其乏困(n) 若不阙秦(qu) 许君焦、瑕(xi)C秦伯说(yu) 杞子(q) 杨孙戍之(sh)D逢孙(fn) 微夫人之力(f) 失其所与,不知(zh) 答案C 解析A项“氾”读fn;B项“共”读n;D项“逢”读pn。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

23、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以乱易整,不武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的“以”都是目的连词,“来”;A项的“以”是介词,“因为”的意思;C项的“以”是介词,“把”的意思;D项的“以”是介词,“拿,用”的意思。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答案D 解析D项中“说”通“悦”,高兴。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

24、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答案B 解析A项介词结构“于郑伯”作后置状语,句意是:佚之狐对郑伯说。B项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C项介词结构“于君”作后置状语,句意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D项介词结构“于晋”作后置状语,句意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二、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8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

25、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C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

26、用的夹版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答案C 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B项是“出使的人”;D项是“结盟”。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B.C. D.答案D 解析D项做,给予;A项都是连词,表目的;B项已经;C项并且。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

27、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答案C 解析“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8翻译下列句子。(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答案(1)我没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2)如果放弃灭亡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28、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为他们)供应缺乏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素材积累】 课下熟读并背诵烛之武退秦师作文材料提炼。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

29、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烛之武“夜缒而出”

30、,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 烛之武:迂回曲折,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说服秦伯退兵,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 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当我们拥有梦想的时候,就要拿出勇气和行动来!1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