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练习题

上传人:Wo****C 文档编号:47161156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河中石兽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中石兽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中石兽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练习题(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河中石兽练习题篇一:河中石兽-专项练习附答案河中石兽 复习题一、河中石兽选自。作者是 ,字 ,清代。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 二、字词分析p :1、 注音:圮 曳 棹杮 湮 溯欤2、重点字词:临: 河: 余: 湮: 圮: 阅: 岁:是: 杮(fi): 并: 啮: 坎穴: 臆断: 已: 如: 设帐:竟: 棹:曳: 但: 倒掷:盖:暴涨 尔辈: 求: 以为:溯流:固:究: 然则: 遂: 3、通假字: 钯: 颠: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果得于数里外如是再啮 如其言 (1)介词 在(2)介词,像 (3)介词按照 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一寺临河干 B.棹数小舟 C.不亦

2、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6、 一词多义: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的 至石之半 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 众服为确论 (认为 )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成为) 5.古今异义古今干 岸不潮湿 阅 经历 阅读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是 这表判断的动词 已 停止 已经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三、翻译下列句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

3、门 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

4、呢?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7、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8、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原因是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

5、成坑穴。19、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 10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流逆上矣。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11、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1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四、问题探究:1、阅读理解全文后

6、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 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 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 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3、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

7、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26、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一、不能片面地理

8、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角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角度:可据理臆断欤) 三、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角度:老河兵正确)7、分析p 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的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8、分析p 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篇二:

9、河中石兽练习及答案出处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1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纪晓岚)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伊宁,南至滇黔等地。12作者作者:纪(j)昀(yn)(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清代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著有四库全书。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

10、文化有很大的贡献。13文章正文河中石兽作者: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n),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作者纪昀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数小舟,曳(ya)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a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a)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11、,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4注释河干(h? gn):河岸。干,水边。山门:寺门。圮(p读第三声):崩塌。阅:经历。设帐:讲学,教书。木柿:木片,木屑。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固:固然。颠(din读第一声):通“癫”,疯狂。欤(y读第二声):呢,语气词。啮(nia读四声):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5文章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

12、底还是没有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应该是这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13、。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士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6文章寓意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题目:对

14、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 (湮(yn)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 ,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p ,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p 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p 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

15、能得出正确结论。7字词解释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圮:倒塌干:岸边。 曳:拖着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临:靠近。 但:只,仅仅。阅:经历;岁:年;余:多。 倒掷:倾倒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ai):削暴涨:指洪水。暴,突然。下的木片。 尔辈:你们这些人湮:埋没 干:水边,河岸。颠:通假字,通“癫”。 并:一起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焉:于此,在那里。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激的意思。坎穴:洞坑。 求:寻找臆断:主观地推断 以为:认为已:停止 盖:因为如:按照

16、溯流:逆流。设帐:设立学管教学,即教书。 阅:经历竟:最终 固:本来并:一起 究:推究临:靠近 颠:通“癫”,疯狂。习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二石兽并沉焉 ;尔辈不能究物理盖石性坚重 ;求之下流,固颠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是非木柿 ;问今是何世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C 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翻译下列句子。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答案1.一起,都事物的道理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本来 ;。2.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A项第一个“是”意为:这;第

17、二个表判断;B项两个都是“被”之意;C项第一个为代词,代这件事;第二个代词,代石兽;D项第一个意为:在;第二个意为:比。只有B符合。)3.(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p 为:已、遂、溯)4.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8古汉语知识古今异义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并:古义:一起 。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是:代词 ,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 今义:判断词 是盖:古

18、义:发语词,因为。 例句: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距离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为其来也 在临:临崩寄臣以大事。诸葛亮出师表。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临溪而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到,至。执策而临之。唐韩愈杂说。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19、。从高处往低处察看乃: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而,又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是,就是,原来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记。竟然。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于是;就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这样,如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你,你的词性活用棹: 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通假字钯:通“耙”,耕地的农具。求之下流,固颠 .“颠”通“癫”,“疯狂”特殊句式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省略句2.求之(于)地中 省略句3.(僧)棹数小舟 省略句4.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20、) 倒装句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被动句1、本文选自 ,作者是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湮于沙上(湮: ) ;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

21、服为确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7、翻译下列句子。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22、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

23、,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p ,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

24、石兽而走作分析p ,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p ,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道理:句子:(二)揠苗助长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13、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谓其人曰()其子趋而往视之( )14、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之: 之: )其子趋而往视之(之:)15、翻

25、译下面的句子。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苗则槁矣。1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河中石兽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经历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埋没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只 5、略 6、B 7、略 8、指讲学家所说的话代石兽 9、CB10、C 11、D 12、略 13、告诉,对-说快步走 14、前一个“之”,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代禾苗 15、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禾苗已经枯萎了。 1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

26、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篇三:河中石兽练习附答案河中石兽练习(24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

27、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阅十余岁() 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6分)如是再啮古义:( ) 今义:( )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 今义:( )(3)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 ) 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15、选出下列划线意思相同的一项( )(3分)A其反激之力 其此之谓也 B啮沙为坎穴 为人谋而不忠乎C如是再啮日再食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相委而去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 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河中石兽练习答案:(二)12.靠近 倒塌 经历 只13.这样 判断动词 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 固然或的确坚固14.D 15.D.16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7.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第 15 页 共 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