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7070618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0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描述: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批后公告材料第一条 编制目的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和“五化”协同发展总体要求,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历史机遇,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加快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由江西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第二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0年。第三条 规划范围 规划

2、范围为江西省全部行政辖区,包括南昌市、上饶市、九江市、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鹰潭市、赣州市、宜春市、吉安市、抚州市等十一个地市,总面积为16.69万平方公里。有法定效力。第四条 省域发展总目标 落实新时期江西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发展战略,利用江西省近邻长珠闽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开放区位,发挥江西省生态环境优良和文化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绿色崛起,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其它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促进沪昆(浙赣)、京九等交通走廊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到规划期末将江西省建设成为“富裕、和谐、秀美”的新江西。 1富裕江西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

3、变,切实增强城市的内生发展动力。通过承接沿海地区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自身优势资源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推动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就业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的富裕发展新局面。 到规划期末将江西省建成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和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旅游经济圈。 到规划期末,全省人均GDP超过16000美元(按2010年汇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5%,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家庭收入中非农产业比重超过60%。 2和谐

4、江西 以都市区、城镇群、县(市)域单元为载体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镇常住人口与返乡务工人员安居乐业、革命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和谐发展新局面。 到规划期末,全省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进城务工人员基本纳入当地住房保障体系,高技能人员占技能人员数达到30%以上。 3秀美江西 未来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生态功能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资源综合利用更上一个台阶;赣鄱文化的影响力显著增强,红色文化传承深远,山水文化风景更具特色。通过建设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城市)、国家级生态示

5、范区以及江西特色的现代化新农村,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构筑秀美发展新局面。 到规划期末,主要河湖水体水质稳定在类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万元GDP的水耗、能耗分别比2010年降低40-50%和25-30%。全省建设20个左右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城市)、200个生态示范镇、2000个生态示范村和50个生态工业园区;全省所有县(市、区)达到生态县(市、区)标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以上。第五条 人口发展目标 规划到2020年全省总人口为4750-4850万,到2030年全省总人口为5000-5200万。第六条 城镇化发展目标 1. 城镇化总体目标 坚持

6、以人为本和“五化”同步协调发展,走“核心聚集、多元驱动、城乡联动、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到规划期末建立起以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为龙头,以都市区和其它城镇群为城镇化主要载体,一批综合承载力强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支撑,村镇联动一体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建成生态宜居指标全国领先,城乡安居乐业、山水特色突出和文化繁荣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建设一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和节水型城市。 2. 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城镇人口为2900万左右;规划到20

7、3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8%左右,城镇人口为3500万左右。 规划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实现63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规划到203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在2020年基础上进一步缩小。第七条 构筑“多元发展、开放对接”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1. 多元发展、内聚增质 以增强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为导向,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区域性物流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区、旅游功能区和绿色农林产业化基地,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引导农业现代化与镇村互促发展。 中

8、心城市应切实提升城市的内聚活力,重点提升产业基地的集群效应,健全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完善各项区域性服务职能,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大力推进南昌核心增长极建设,促进九江沿江开发开放,引导赣州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赣中南、赣东北、赣西地区的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2. 开放对接、联动区域 发挥江西省出省交通大通道与空港、内河港和内陆港的门户口岸优势,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对接,加强商贸合作、生态建设、设施对接、一体化市场建设。以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为主体,全面对接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省),主动联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以赣中南、赣西、赣东地区的

9、都市区、城镇群为主体,全面对接周边省份的城镇群或都市圈。 推进跨省重大合作区的协调发展,分别建设对接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省)的跨省对接合作区;协调建设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等对接合作区。第八条 建立“统筹发展、城乡一体”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1. 统筹发展、分区指导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沪昆(浙赣)交通走廊沿线及其以北地区城镇的综合实力和产业聚集能力,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与文化资源。沪昆(浙赣)交通走廊以南地区,立足于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条件合理引导人口和产业的有序聚集。统筹市县一体化发展,围绕中心城市加快构筑对外开放平台、产业承接转移

10、基地,打通跨省交通通道;立足县(市)域单元,进一步培育特色农林经济、特色矿产经济和特色旅游产业。 分区引导城乡差异化发展,形成区域相对均衡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按照城镇化优化拓展地区、城镇化促进地区、城镇化培育地区、城镇化适度发展地区(特色乡村发展地区)、人口疏解与生态保育地区等五类城镇化发展分区,分区统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促协调发展。 2. 扩市强县、城乡一体 着力改变江西省目前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偏低及“小马拉大车”局面,通过培育都市区、城镇群进一步扩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整合各类空间资源,尽快形成辐射带动力强的增长极;扶持一批人口规模大、交通区位优

11、势突出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大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强化综合交通枢纽、产业集群基地和区域性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支撑。以“扩权强县、省直管县、兴乡强镇”改革为试点,在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下放社会经济管理权限。 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突出区域和地区中心城市、县(市)中心城市、重点镇在城镇化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构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推进镇村联动发展。以都市区、城镇群为载体,打破行政区划建立起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的空间规划一体化、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考虑到江西省农业地区人口众多和贫困地区分布广泛等特征,进一步突出县(市)中

12、心城市、重点镇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促进本地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引导进城务工农民家庭进城定居。第九条 营造“绿色生态、山水融城”的特色建设新格局 1. 生态安全、绿色低碳 构筑以鄱阳湖、赣江-东江源和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为重要生态功能区,赣江、抚河、信河、饶河、修水及其支流为重要生态廊道的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以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为前提引导全省城乡空间的生态、集约紧凑发展,将生态绿楔、绿心、绿带引入城市;切实提高城市新区、镇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促进城市新能源、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 2. 山水融城、特色发展 合理利

13、用城镇周边低丘、江河水系、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要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遗址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构筑区域绿道及城市开敞空间,营造山水环境与地域文化相融的江西城镇风貌特色。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对城镇、乡村风貌特色塑造,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的指导力度。第十条 城镇化优化拓展地区 包括南昌市域、沪昆(浙赣)交通走廊沿线的县(市)、九江沿江地区、赣州市区及其周边县(市)。加快建立起“工贸农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拓展城乡就业渠道。引导城镇发展区域化、都市化和网络化;围绕区域或地区中心城市,加强与周边县(市)域中心城市、镇和旅游景区(点)的一体化发展,防止大城市病。提高中心城市的区域性服务功

14、能和创新能力;建设专业化产业的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与相邻区域或地区中心城市加强分工协作。切实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职能,打破行政区划加快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第十一条 城镇化促进地区 包括吉安(吉泰走廊地区)、抚州(抚州市区与南城县)、景德镇以及鄱阳县、瑞金市、龙南县及其周边区域。未来应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引导人口向交通走廊地区城镇聚集;强化交通走廊地区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推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培育工农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镇群;优先培育交通走廊地区附近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推动产业园区扩容。建设面向区域的客运交通体系,提升货运集疏运能力;增强交通走廊地区与

15、其它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第十二条 城镇化培育地区 包括鄱阳湖东岸(除鄱阳县)、赣州中东部、吉安南部和九江南部地区。未来应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培育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引导本地非农就业;继续鼓励农民居民外出务工,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逐步疏解人口。促进非农人口、返乡人口向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镇集中;优先支持重点城镇的产业聚集区发展,并健全支农服务体系。建设紧密联系周边中心城市的快速交通通道,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网,规划期末实现公交覆盖95%以上的农村社区。第十三条 城镇化适度发展区(特色乡村发展地区) 包括赣东北地区、武功山-井冈山地区、赣州西部地区和抚州南部山区。未来应以山林经济、工矿经济、乡村

16、旅游业为主推动农村本地城镇化。考虑到该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高的特征,在生态敏感相对低的地方集中建设生态镇和生态村庄,逐步引导人口向生态敏感区外转移。进一步增强对区内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要农林经济、矿产、旅游开发区域配套服务城镇的财力和物力支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结合县乡道改造升级建设旅游通道,建设联系周边中心城市的快速交通通道。第十四条 人口疏解与生态保育地区 除以上区域的其它地区,重点培育林区经济,活跃本地加工业和特色服务业;考虑到该类区域的生态脆弱性,引导人口不断向区外疏解、转移,并向主要城镇集中;重点建设县(市)域中心城市、条件较好的镇,完善中心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联

17、系周边中心城市和出省的快速交通通道。 第十五条 空间发展总体结构 落实全省“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总体发展要求,以提高江西省城镇和产业的内聚能力,缩小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规划形成 “一群两带三区”的省域空间发展总体结构。第十六条 壮大“一群”,实现绿色发展 “一群”为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建设以鄱阳湖和赣、抚、信、饶、修五条水系廊道为生态本底,以网络化、开放式的交通体系为骨架,以南昌大都市区和九江都市区联动的(南)昌九(江)城镇带为重点,景德镇、鹰潭、新余及其它县(市)域中心城市为支撑,滨湖田园风光城镇为特色补充的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第十

18、七条 打造“两带”,提升内聚能力 “两带”分别为沪昆(浙赣)和京九两大城镇发展带。进一步突出沪昆(浙赣)、京九城镇发展带对全省城乡空间发展的主导作用,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主要载体。 1. 沪昆(浙赣)城镇发展带 以沪昆(浙赣)交通走廊沿线上的中心城市为主体,东段培育和发展以上饶、鹰潭为核心的信江河谷城镇群,成为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新兴城镇成长地带,将上饶建设成为门户型中心城市;西段推进以新余、宜春、萍乡为复合中心的新宜萍城镇群发展,成为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新兴城镇发展地带。按照网络化、一体化的要求,将沪昆(浙赣)交通走廊沿线及其两侧50公里范围内

19、的城镇纳入走廊地带协调发展,统筹城镇之间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引导沪昆(浙赣)城镇带的优化提升与功能拓展,浙赣铁路沿线中心城市加快产业集群基地、专业化服务职能建设;依托320国道沿线县(市)域中心城市构筑新产业基地,建设浙赣铁路复线;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周边县(市)、镇、旅游区融入走廊地带一体化发展。 2. 京九城镇发展带 以京九交通走廊沿线上的中心城市为主体,自北向南加快建设九江、南昌、吉安、赣州等中心城市,培育共青城-德安、丰城、樟树、龙南、兴国、于都等新兴增长点。 提升京九城镇发展带的聚集能力,促进南昌大都市核心区和九江都市核心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共同打造面向区

20、域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中心、休闲旅游基地和大型产业集群基地;进一步提升京九南段走廊地区中心城市的聚集能力,壮大赣州产业集群基地、吉泰工业走廊和龙南外向型经济基地,培育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职业教育等区域性服务职能。第十八条 做强“三区”,推动跨越发展 加快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和赣州都市区发展。重点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综合保税区、产业集群基地和具有一定区域辐射影响力的金融商业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 1. 南昌大都市区 包括南昌市辖区、抚州市辖区、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奉新县、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靖安县、进贤县、东乡县、余干县、永修县等。进一步健全综合交通

21、枢纽、生产组织与服务、科教与文化服务、技术创新、旅游集散中心等区域性服务职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休闲度假、后台服务等功能,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低碳经济示范区。 2. 九江都市区 以九江市辖区为核心,强化长江沿岸152公里的城镇发展和资源要素集聚,沿江联动瑞昌市、九江县、湖口县、彭泽县形成沿江产业发展带;向南联动庐山风景名胜区、共青城-德安、星子县、都昌县;引导(南)昌九(江)城镇走廊的轨道站点周边地区的开发,整合环庐山地区资源,建成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门户和经济中心之一,长江中下游及京九沿线综合

22、交通枢纽,著名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和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区。 3. 赣州都市区 以赣州市辖区、赣县、上犹县为主体,覆盖信丰县、于都县、崇义县、大余县和兴国县。应充分发挥该区域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寻求特色发展动力,加快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成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新兴开放高地和重要增长极、赣江源头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第十九条 培育新增长点,促进区域协调 立足地区性中心城市和周边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加快培育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综合服务功能健全,综合承载力较高的城镇群,促进全省城镇化空间相对均衡发展。包括以上饶(上饶县)、鹰潭为中心的信江河谷城镇

23、群、新余-宜春-萍乡城镇群、以吉安(吉安县)为中心的吉泰城镇群、以景德镇(浮梁)为中心的景德镇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区。进一步完善城镇群与三大都市区之间,与省外主要中心城市的交通通道,构筑九江沿江九景衢、向莆铁路、济广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衡茶吉铁路沿线等新兴城镇发展轴。第二十条 城乡居民点体系的层次由区域中心、地区中心、县(市)域中心、一般镇、村庄居民点等构筑城乡居民点体系。其中由区域中心、地区中心、县(市)域中心构成中心城市体系。第二十一条 区域中心区域中心指在我国中部地区和江西省发挥重要组织作用,具有区域性综合辐射能影响力,起着集聚或传导经济要素和各类信息的城市,包括省域中心城市与省域副中心

24、城市两类。省域中心城市为南昌(含南昌县、新建县),是联动“长珠闽”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科教文化中心与综合交通枢纽;省域副中心城市为九江(含九江县、瑞昌市、湖口县、星子县)和赣州(含赣县、上犹县),是跨省一定区域范围的经济、科教文化中心与综合交通枢纽。顺应未来省域空间更加开放、均衡的发展要求,考虑到产业经济发展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趋势,适时在赣东地区和赣西地区培育新的省域副中心。1省域中心城市南昌(含南昌县、新建县)推动城市向科教创新、花园休闲城市发展方向转型,建成辐射影响力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区域中心城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全省经济

25、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申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试点城市和国家开放低空领域试点城市。强化区域性金融贸易、服务外包、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科技教育等功能发展。区域性服务职能由南昌市区、南昌县和新建县共同承担。规划形成“依江滨湖、多心组团”的发展格局;重点建设红谷滩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有序推进外围地区专业化、特色城镇组团建设。建设联系城市中心组团与外围组团的轨道交通线和快速道路系统,建设南昌联系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各中心城市的放射状城际轨道交通线。2030年城市

26、轨道交通线长度达到200公里以上。与宜春东部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工作,保护好南昌饮用水源地,控制好赣江污染排放总量;保护好青山湖、艾溪湖等“四湖”和赣江两岸整体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延续“豫章故郡”历史文脉,保护好滕王阁和梅湖历史名胜风貌区、绳金塔传统街区、万寿宫历史街区和佑民寺周边及四湖风貌区和南昌起义革命遗址。2省域副中心城市九江(含九江县、瑞昌市、湖口县、星子县)进一步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按照“山水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目标,彰显“诗韵田园、水墨九江”的城市文化特质,建成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建成面向长江经济带的门户型城市,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和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旅游名城。注重

27、区域性金融贸易、临港重化产业、现代物流等职能发展。区域性服务职能由九江市区、九江县、瑞昌市、湖口县和星子县共同承担。建成“依山面江环湖”的组团型城市,培育九江新城市中心、建设西部临港产业新区。预留好沿江轨道交通线,建设联系城市中心组团与外围组团的轨道交通系统,203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长度达到80公里以上。做好与(南)昌九(江)城际轨道站的衔接工作。建设环八里湖-赛湖、环庐山地区的休闲旅游线和区域绿道。严格限制庐山以东工业区无序发展,严格控制环庐山地带的高污染产业发展;加强湖区的水环境治理,保护好水产种质资源和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处理好防洪蓄水与城市生态绿地发展的关系。协调庐山风景区与九江城市

28、风貌特色,挖掘古浔阳历史文化,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申报工作。3省域副中心城市赣州(含赣县、上犹县)发挥赣州对外开放和内陆口岸优势,建设成为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注重区域性金融贸易、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区域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稀土及有色金属产业研发与生产等职能发展。区域性服务职能由赣州市辖区、赣县和上犹县共同承担。促进主城区与赣县和上犹的一体化发展,建设沿江两岸拓展的带型组团城市;建设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产业升级与承接转移产业示范基地、中央休闲旅游服务区、科教

29、创新区;推动大通关与区域性进出口贸易集散、保税物流、出口加工等功能的整合,整合空港、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货运枢纽,建设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研究粤赣运河通道的可行性;建设联系城市中心组团与外围组团的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沿江和山江城一体的区域绿道和慢行交通系统。203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长度达到80-100公里。加强章江、贡江交汇地区、上犹江的整体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搬迁滨江分散工业,整治滨江绿化;严格控制章江上游的污染排放总量,禁止布局稀土等有色金属冶炼粗加工企业。建设千年宋城和赣江百里画廊,保护好南市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灶儿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姚衙前历史文化保护区、郁孤台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七里镇历史文化

30、保护区,做好七里窑申报大遗址工作,保护好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第二十二条 地区中心地区中心是省内地区性的产业基地、商贸服务中心和文化科教服务中心;也是地市行政范围内的行政服务中心、生产与生活服务中心,是推进全省城镇化相对均衡发展的重要节点,包括地区性中心城市和地区副中心城市两类。地区性中心城市包括上饶(含上饶县)、景德镇(含浮梁县)、鹰潭、抚州、新余、宜春、萍乡、吉安(含吉安县)等;地区副中心城市包括共青城-德安、修水、瑞金、鄱阳、樟树、丰城、高安、龙南、南城等。1上饶(含上饶县)推动上饶向赣浙闽皖四省交界的门户型中心城市方向提升,建设对接长江三角洲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转移承接示

31、范基地、交通枢纽和旅游服务基地。注重跨界商贸物流、旅游服务、职业教育等职能发展。上饶市区和上饶县共同承担信江河谷城镇群的部分中心职能。城市主要向东西方向拓展,适时跨越信江向南发展,跳出老城建设城市新中心;引导工业园区整合发展,集中建设上饶县产业园区。严格控制城市信江上游、云碧峰森林公园地区的工业无序发展,做好信江污染排放监控工作。保护好水南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双塔文化公园等。2景德镇(含浮梁县)景德镇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建成世界瓷都、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产业示范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成鄱阳湖旅游圈与黄山旅游圈之间的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注重围绕瓷器工业的科技和博览职

32、能,瓷都文化和城市休闲旅游服务等职能的发展。景德镇市区和浮梁县共同承担景德镇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区的主要中心职能。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拓展,适度向北与向东组团拓展,形成“一心多组团”发展格局。按照“七山五湖地区的区域旅游中心”的要求建设大旅游服务中心区;繁荣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挖掘瓷艺文化和茶艺文化,建设瓷和茶博览与创新中心。控制好主城区与浮梁之间的区域绿地,严格控制昌江南侧山体的开发建设,做好昌江的污染监控工作。按照“瓷都大文化遗址”的目标要求,做好“一条主脉(昌江),内环保护区(包括景德镇历史城区珠山明清御窑遗址保护区、湖田古窑遗址保护区、枫树山陶瓷古建筑保护区、三闾庙明清古街保护区、浮梁旧城保

33、护区)、外环保护区(包括瓷土矿保护区、瑶里历史文化保护区、乐平文物保护区)”的保护工作。3新余推动新余向国家级科技创新城市方向迈进,建成全国知名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注重科技、专业化贸易与博览等职能发展。联合宜春、萍乡共建新宜萍城镇群。城市主要向东拓展,围绕新能源、钢铁及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建设科技新城;远景考虑新钢搬迁。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要求,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公共绿地建设。4鹰潭建成我国重要的铜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中国丹霞与道教文化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注重铜产业研发创新、商贸物流、旅游服务等职能发展。鹰潭市区承担信江河谷

34、城镇群的部分中心职能。推进城市向东发展,适时推进跨越信江向北发展,与贵溪市区逐步融为一体。保护好信江两岸生态环境,协调好贵溪铜产业基地布局与鹰潭取水口的关系;建设鹰潭和贵溪之间的郊野休闲公园。5抚州建设南昌大都市区的副中心城市,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建设具有临川文化特色的山水名城、国家级文化创新示范区和南昌的后花园。注重承接转移产业基地、商贸物流等职能发展。挖掘临川文化融入现代城市建设,建设城市新中心和产业与文教新区,形成“一心多组团”发展格局。促进“山水城”要素互动,做好滨湖特色文章,以“梦湖”为核心建设城市绿心和绿道系统;保护好抚河、宜黄河、凤岗河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35、,建设三江交汇处生态公园;推动水利防洪工程与城市景观工程建设相结合,建成水光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典范。加强“白舍窑旧址、洪门益王家族群墓、岳口益王家族群墓、白浒古瓷窑址、上源汉群墓、抚州玉隆万寿宫、祝徽故居建筑群、陈家祠堂群、汝东园古民居群、东川陈家古村落民居群、书铺街、驿前民居群”的整体保护,申报历史文化保护街区。6宜春建设中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医药产业和低碳经济示范基地、全国知名的养生休闲城市。注重战略性新能源产业基地、对接长株潭城市群的商贸物流、旅游服务、居住等职能发展。联合萍乡、新余共建新宜萍城镇群,推进城市向东发展建设新中心,发展休闲娱乐产业;适时向北跨越发展建设产业科技新城;按照生态

36、示范住区要求建设滨水宜居社区,依托周边风景良好的小流域建设养老宜居小镇。严格保护城市周边低缓丘陵山区,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好袁河、温汤河、南庙河、新坊河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宜春台、袁山与屏山三点一线”的历史风貌轴,保护好王子巷历史文化街区和鼓楼、南禅阁、宜春台等文保单位。7萍乡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加强与长株潭城市群的分工协作,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新型产业;注重对接长株潭城市群的新产业基地、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等职能发展,建设服务于赣湘两地的物流园区,建设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注重生态保护,联合周边特色功能城镇共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宜春、新余共建新宜萍

37、城镇群。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控制萍水上游地区的污染排放。8吉安(含吉安县)建设成为赣中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具有庐陵文化特色的山水名城,全国红色旅游精品城市。注重高新技术产业、承接转移产业、区域物流、职业教育等职能发展。吉安市区和吉安县共同承担吉泰城镇群的主要中心职能。建设城南新区和河东滨江新区;推动与吉泰走廊沿线城镇的一体化,规划形成“一城三区,两江三岸,南北拓展”的空间发展格局。以国家级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深圳产业园为重点,加快陆海联运无水港和出口加工区建设;弘扬庐陵文化,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保护好赣江、禾河两侧的生态

38、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建设沿河和河口的湿地公园;协调好上下游城镇的排污口与城市取水口布局。加强吉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突出庐陵文化特色,做好青原山、吉州窑、古南塔、钟鼓楼、风月楼等的环境整治工作。9. 共青城-德安、修水、鄱阳、瑞金、樟树、丰城、高安、龙南、南城进一步健全共青城-德安、修水、鄱阳、瑞金、樟树、丰城、高安、龙南、南城等城市的产业、交通枢纽、职业教育、医疗卫生、商贸流通、文化科技服务职能,加强与周边县域单元的联动发展;赋予这些城市与地级市同等的经济、人事等管理权限,分别成为带动(南)昌九(江)城镇走廊中间地区(共青城-德安)、赣西北省际边界地区(修水)、鄱阳湖东岸(鄱阳)、赣东南赣闽交

39、界地区(瑞金)、赣中地区(樟树、丰城、高安)、赣粤交界地区(龙南)、赣中东赣闽交界地区(南城)的地区副中心城市。适时推进地区副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城市的扶持力度。瑞金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和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革命老区经济振兴试验区,加强与福建省相邻地区的经济和交通联系,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发展;龙南联合周边县建设国家重要的加工贸易承接区。第二十三条 县(市)域中心县(市)域中心指组织省内一定地域范围的社会经济活动和要素流动,组织本县(市)域公共服务、生产组织和农业服务等的中心城镇。包括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两类。1推进都市区内外围县(市)域中

40、心城市与都市核心区的一体化发展位于都市核心区的县(市)域中心城市按照郊区城镇组团模式建设,承担区域或地区中心城市的部分专业化职能和配套产业职能;加快建设一体化公交系统,适时推进郊区轨道线规划。位于都市区外围组团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应加快人口与产业的聚集,为都市区发展提供都市工业、农林牧产品加工制造、郊区休闲等产业配套;规划建设联系都市核心区的快速路及轨道交通规划,交通通勤时间缩短到40分钟以内。2推进沪昆(浙赣)、京九、向莆、厦蓉等主要交通走廊沿线及两侧县(市)域中心城市的提升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及批发贸易、机械五金、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箱包皮具、日用小商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深加工产业向县(

41、市)域中心城市聚集;进一步改善与相邻区域或地区中心城市及相邻县(市)域主要城镇、产业区和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联系。兴国、于都等革命老区县建设经济振兴试验区。3扶持农林业大县的县(市)域中心城市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引导县(市)域中心城市成为县(市)域范围的支农服务基地和农林产品加工制造业基地;加大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支农服务设施、城乡公共交通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4促进深山地区、重大水源涵养区县(市)域中心城市的绿色发展省、市两级财政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按照“绿色型、低碳型、生态化”要求进一步完善城镇各项设施,改善住房条件;引导部分生态移民

42、向县(市)域中心城市集中,切实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土地资源约束强的地区应适度控制发展建设规模。5. 促进旅游型、交通节点型县(市)域中心城市的特色发展婺源、井冈山等建成组织一定区域范围的旅游服务型城市;泰和、上高、铜鼓、兴国、宁都等县市强化交通运输、特色产业集群、商贸物流等职能发展。6重点镇选择县域副中心镇、工业强镇、商贸强镇、旅游服务型镇等作为重点镇。远期按照附表三确定的重点镇候选名单分批设立,数量达到80-100个。省人民政府在土地市场开发、投融资金、服务项目捆绑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加强重点镇的体制改革,赋予重点镇副县级社会经济管理权限,下放与其经济社会发

43、展相适应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以及其他行政管理权,扩大镇政府对行政事务的管理和处置权限;并强化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第二十四条 一般镇推进各级中心城市的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向一般镇延伸;并加强与村庄社区之间的设施网络建设,统筹安排公共交通、给排水、环卫、邮政、通信、消防及综合防灾等设施布局。促进农村地区服务的集中配套,进一步做好镇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商贸流通服务和支农服务等功能建设。通过撤乡并镇,规划形成约480个左右的一般镇,分类引导镇发展建设。1城郊镇(卫星镇)各城市和县总体规划应划定城郊镇(卫星镇),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进行一体化管理。推进城乡公交、邮政、通信一体化;加

44、快郊区住宅、郊区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工业小区和都市农业基地建设;推动城市供水、排水管网向郊区镇延伸,建设一体化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对于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郊镇,适时调整区划建制,使行政职能向城市街道社区转型。2特色农林型镇围绕绿色农林产品基地的建设做好特色农林型镇的各项服务配套;以当地农副产品、生态林业产品的加工、仓储物流为主导,组织周边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经济合作。3移民新镇将环鄱阳湖湖区在吴淞高程22.5米以下的低洼地带的农(居)民全部迁出,集中选址建设生态型新镇。对于涉及偏远山区生态工程、重大水利工程、重大区域性建设工程的移民并入相邻镇或乡,共同建设移民新镇。4文化特色镇与旅游服务型镇加强文化

45、名镇与旅游服务型镇的整体风貌特色保护,完善旅游接待服务、生态宜居等功能建设。历史文化名镇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严格加强保护工作。要编制专项保护规划,突出保护重点和整体风貌特色维护;严格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名镇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湖区、林区的镇,应注重风貌特色的整体改善,建设生态休闲宜居为主导的旅游服务型镇。做好环庐山地区、柘林湖周边地区、景德镇-婺源沿线地区、武功山周边地区、抚州东南部和赣州西部山区的旅游服务型镇的规划建设工作。5工矿镇对于原有“随矿建镇”模式发展起来的镇,要加大生态环保力度,逐步引导人口向其它条件较好的城镇转移;对于工矿采掘加工与深加工业主导的镇,应进一步

46、健全生活配套服务功能;未来不鼓励新设工矿镇,工矿区的生活配套服务区规划建设应纳入相邻的城镇。第二十五条 村庄居民点村庄居民点由中心村和一般村组成。1中心村选择人口规模较大、对外交通条件和空间发展条件较好村庄作为中心村(含乡集镇);联合周边500-800米范围内的村庄组建中心村社区,建设覆盖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网络。全省范围内规划形成7000-8000个中心村社区。重点建设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广电、通信、公共消防等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商业连锁、基础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太阳能等新能源供给系统和应急救防系统建设。2一般村按照提升型、拓展型、整治型、保护型等分类引导村庄发展建设。提

47、升型村庄为城市规划建成区内的村庄,应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与城市经济社会的融合。拓展型村庄是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应加大财税、产业、土地等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整治型村庄是发展基础薄弱,人口数量持续减少、近期撤并搬迁难度大的村庄,应限制其建设规模的扩张,加强村庄宅基地整治。保护型是具有地方特色、历史价值的村庄,特别是历史文化名村,应注重人文环境的延续和保护,重视整体风貌格局的保护。第二十六条 分区统筹乡村发展建设按照近郊地区、远郊地区、偏远丘陵地区、山林地区等类型合理划分城乡空间,加强各类经济要素向农村地区倾斜,切实提升农村地

48、区的发展活力。1. 近郊地区主要为大城市周边15-20公里,中等城市8-10公里,小城市3-5公里范围地区,规划形成“中心城市-郊区镇组团或城乡统筹发展区-城市型村庄社区”发展格局,按照一体化发展建设要求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城乡统筹发展区应加强农村集体用地整理,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引导农民向新型社区或郊区镇组团集中,按照城镇住宅相关配套标准配置公共服务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城市的都市工业、都市休闲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吸引部分外溢的城市服务功能;建设联系中心城市的区域绿道。2. 远郊地区主要为大城市通勤60分钟以内,中等城市通勤30分钟以内,小城市通勤15分钟以内的地区,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专

49、业镇、一般镇(农场)-中心村社区-一般村庄”发展格局,促进城乡的合理分工协作。按照中心村格局,逐步引导城乡道路、公交、基本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布局。3. 偏远丘陵地区主要为远离中心城市的丘陵县(市)域单元,规划形成“县城-重点镇(县域副中心镇)-一般镇(农场)-中心村社区-一般村庄”发展格局,促进工业、物流业向县城、重点镇聚集,推动基础支农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向一般镇集中。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合理引导农村人口向就近城镇聚集。4. 山林地区主要为山地为主的县(市)域单元,规划形成“县城-生态宜居镇(林场)-一般村庄”发展格局,坚持保护乡村特色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水平和设施现代化水平。逐步引

50、导高山区、生态敏感地区的村庄整体外迁到山下的城镇;因地制宜、适度集中村庄居民点,并结合山林地区的特色生态环境,建设特色风貌型村庄。第二十七条 建设现代化新农村鼓励城市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鼓励城市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县城和重点镇转移,鼓励城市商贸、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建立起集党建、就业指导、社会保障与救助、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社区治安、法律服务、文化教育、体育、老年人服务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镇(乡、农场、林场)建设6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村庄建设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站。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水平,重点抓好农村客运网络化体系建设。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加快广播电视网、通信网等基础信息网络的建设和运用。大力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建设城乡一体的综合防灾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