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邵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XXXX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47055862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5.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XXXX年邵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XXX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XXXX年邵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XXX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XXXX年邵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XXX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XXXX年邵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XXX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年邵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XXXX(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1年邵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04-20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世界经济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增速趋缓、通胀压力较大等严峻挑战,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紧扣奋发赶超、富民强县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起步之年良好开局。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0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9.1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8.4亿元,增长12.1%。第一、第二

2、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2%、49.0%和33.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22299元。八件实事圆满完成。2011年,全县32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目标任务,成效明显。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89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38人。新增廉租房192套,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500户。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8所,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所。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60332人。 二、农业农业生产稳步增长。2011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3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种植业总产值30.6亿元,增长3.3%,林业总产值0.4亿元,增长0.8%,牧业总产值15.3亿元,增长6

3、.8%,渔业总产值2.6亿元,增长0.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4亿元,增长4.1%。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9.1千公顷,总产量43.9万吨,比上年增长5.4%。油料播种14.3千公倾,总产量2.8万吨;水果总产量8.1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9.0万吨,比上年下降4.4%。水产品产量2.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全年对6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710万元。改造县乡公路40.8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路150.9公里。新建和改造行政村配电网14个。建成农村户用沼气工程1020户、太阳能推广应用示范村10个。水东江中低产田改造7000余亩。范家山蔬

4、菜基地被确定为全省37个农业种植标准化示范区之一。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县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个。新增通电话自然村7个,新增37个行政村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效益大幅提升。全县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317.0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21.3%。其中: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235.0亿元,增长53.0%;增加值67.0亿元,增长26.9%;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81.9亿元,增长20.1%,完成增加值23.3亿元,增长40.1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25 %,实现利润总额4.2亿元,增

5、长64.0 %,实现利税12.8亿元,增长63.1 %,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3.9 %,比上年提高53.5个百分点。仙槎桥扳手产品达到国家行业标准,产销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伟特家具成为全县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5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1.3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8亿元,增长8.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9.22万平方米,增长2.7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1.28万平方米,下降0.61%,房屋建筑竣工价值12.57亿元,增长4.85%。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总产值16.93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

6、资总量继续高位运行。2011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8.6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中,城镇投资完成74.2亿元,同比增长29.7%;房地产投资完成12.6亿元,同比增长69.6%;农村非农投资完成1.7亿,同比增长50.2%。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全年8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27亿元,有17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 娄邵铁路邵东段改造完成投资4.4亿元;衡邵高速县城连接线路基基本拉通;档案馆和县委党校搬迁工程均完成主体装修;仙槎桥110千伏变电站建成供电;邦盛凤凰城项目完成投资5.8亿元,邵阳地区第一家五星级大酒店-邦盛国际大酒店主体封顶;福星御景城完成

7、投资3.6亿元,高档商务会所主体竣工。五、交通邮电旅游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公路客运量893万人次,增长3.1%,旅客周转量26790万人公里,增长54.7%,公路货运量715万吨,增长12.4%,货物周转量67925万吨公里,下降43.8%。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30亿元,增长32.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55亿元,电信业务总量3.75亿元。全县年未拥有电话装机容量20.2万门。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次高速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转变,旅游业逐渐成为人们格外青睐的消费形式。根据全社会抽样调查,2011年全县完成旅游接待97.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41

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7%、47.0%。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2259万元,比上年增长18.0%。分地域看:县城市场零售额649565万元,增长17.8 %;县以下农村市场零售额122694万元,增长19.1%。 分行业看:商品零售额实现667822万元,增长16.6 %;餐饮104437万元,增长28.0 %。分规模看,限额以上实现94619万元,增长51.3%;限额以下实现677640万元,增长14.5%。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全年自营进出口总值为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0 %,其中:进口额2278万美元,增长15.0 %。出口额117

9、22万美元,增长49.0%。全县打火机出口突破1亿美元,单项工业产品出口居全省第一。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持续上涨。全县财政总收入达123614万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058万元,增长27.5%;上划中央“两税”33767万元,增长23.0%;上划所得税完成6955万元,增长22.3%;全年财政总支出249601万元,增长17.3%。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4.4亿元,增长8.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7.9亿元,增长8.7%。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8.5亿元,增长18.7%,从贷款投向看:短期贷款34.1亿元,增长18

10、.4%;中长期贷款24.4亿元,增长19.2%;贷款占存款的比例为35.6%。 八、科学技术与教育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全年新申请专利213件,引进推广各类新成果、新技术325项;成功创建全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邵东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县。 教育事业成效明显。全年创建8所实事类、11所备案类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和3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高考再获丰收,600分以上考生占全省的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高中阶段在校学生1.92人,初中在校学生4.06万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9.84万人。九、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全县艺术表演团体

11、1 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180千册。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5%,有线电视用户达8万户。新建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农家书屋150个,免费送戏下乡演出203场。印刷业浴火重生,小红包做成大产业,扑克等产品产销两旺,邵东成为“湖南省印刷工业示范基地”。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县医疗卫生机构115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2个,拥有床位数2768 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346 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29人,注册护士959人。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县体育场地40个,其中体育馆6座,运动场159个,游泳池2个,各种训练房49个。全县全面健身运动参加人数8.9万人,

12、开展全面健身项目25项。2011年我县承办并参加了全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金牌总数位居全省第三。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总数控制较好。年末全县人口总数为128.2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90.2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36.29万人,农村人口为53.91万人,城镇化率为40.23%;全年出生人口11756人,出生率为12.9,自然增长率为5。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7元,比上年增长15.8%。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39台,拥有固定电话75台,移动电话204台。平均

13、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54台,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90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478元,增长18.0%。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1万人,人均补差提高到168;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73万人,人均补差提高到65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全县共有511326人参保,凡年满60岁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都可以领取55元的养老金。2011年,全县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面积19.2千公顷,经济损失达6.1亿元。安全生产持续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06起,死亡人数26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13人,下降31

14、.6%;工矿商贸企业生产事故死亡人数8人,同比减少3人;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3人,下降88%;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6起,同比减少3起,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1.67人,同比下降34.8%。十一、资源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逐步改善。2011年全县建设占用耕地80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30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70公顷。以营林为主狠抓造林绿化工作,完成新造林667公顷,退耕还林和营造林成果通过省级复查与国家核查。全县森林面积为100.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8.0%。大力加强城镇建设,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2011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0.23%,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5.

15、2%。城管环卫等部门集中整治马路市场、户外广告、非法营运等,县城交通、卫生、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机关单位积极参与创卫,广大市民自觉维护市容市貌,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2、公报中的生产总值以邵阳市统计局审核下算的数据为准。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009年邵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07月11日2009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积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全县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运行、逐步向好的势头,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16、社会事业明显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核算,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3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7.6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增长13.9%。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80%、43.98%和38.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4803元。      八件

17、实事圆满完成。2009年,全县31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目标任务,成效明显。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823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达100%,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1306户。改造县乡公路18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路440公里。完成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户数1304户。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5.47万人,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5所。参加城镇医疗保险13.82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88.23万人。扩改建乡镇敬老院2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经济增速整体放慢,特别是小五金、打火机等进出口贸易

18、行业受到较大影响;二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全县95%以上的企业缺乏资金,外贸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困难;三是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维稳压力大;四是经济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2009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0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9.4亿元,增长5.3%,林业总产值0.3亿元,增长6.0%,牧业总产值13.7亿元,增长9.0%,渔业总产值2.2亿元,下降1.9%,农林牧渔服务业

19、总产值0.4亿元,增长6.7%。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9.71千公顷,总产量44.96万吨,比上年增长11.6%。油料播种13.27千公倾,总产量2.4万吨;水果总产量7.6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9.2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水产品产量2.45万吨,比上年下降了7.9%。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产品基地呈规模发展趋势,新发展优质稻基地20万亩、中药材基地5万亩、优质油菜基地5000亩和黄花菜基地3.2万亩。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53.9万亩,11个绿色食品得到省级认证,2个原种猪扩繁场获省通过并颁证,已有“菁州”等4个省级著名商标

20、,“昭陵翠剑”获国家级有机食品认证。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全县农村公路通畅率达80.3%,100%的乡镇通上了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达了公路。全年完成各类农村建设工程12680处,其中4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2559万元,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9年,全县共确定了以公田村和楠木村为中心的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3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新农村示范村共申报建设项目106个,投入资金8000万元,完成106个。   &

21、#16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效益不断提高。全县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6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51.52亿元,增长21.1%。其中: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05.4亿元,增长26.6%;增加值32.01亿元,增长28.8%;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56.8亿元,增长16.3%,完成增加值19.5亿元,增长15.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67 %,实现利润总额2.23亿元,增长8.48 %,实现利税4.90亿元,增长7.4 %,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9.86 %,比上年提高34.66 个百分点。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

22、.1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1.5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投入加大。全县现有规模工业企业达189家,新增39家,纳税过100万元的企业37家,新增5家。组建了8家企业研发机构,邀请省内外专家举办了五金产业“品牌与技术”论坛,推广了数控机床技术,引进了“消失模”铸造技术。打火机行业申请外观专利项目50件,注册商标61个,70%以上的产品已升级为电子打火机,组建了打火机集团。现全县打火机、小五金、皮具箱包、服装加工、中药材五大支柱产业年产值均超过10亿元。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6.06亿元,增长21.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0.35

23、万平方米,增长2.7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0.38万平方米,增长36.24%,房屋建筑竣工价值10.6亿元,增长30.09%。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总产值11.59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继续高位运行。2009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4.7亿元,同比增长32.6%。其中,城镇以上完成65.3亿元,同比增长34.1%;农村投资完成9.4亿,同比增长23.1%。城镇投资完成57.4亿元,同比增长34.0%,占城镇以上投资总额的87.9%,房地产投资完成7.9亿元,占城镇以上投资总额的12.1%。

24、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全年46个重点项目开工30个,完成投资16.22亿元,为年度计划的68.6。其中:通村公路工程完成8979 万元,通乡公路完成 3803万元,垃圾处理工程完成4467万元,邵东县污水处理工程完成 6509万元,道路改造工程完成4982万元。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县拥有民用汽车24141辆,增长21.29%,其中:载客汽车11167辆,增长21.2% , 载货汽车8836辆, 增长22.1%,摩托车36745辆,增长15.7%

25、, 其它机动车4138 辆, 增长19.3%。全年实现公路客运量1960万人次,增长45.8%,旅客周转量9037万人公里,增长40.9%,公路货运量813万吨,增长38.0%,货物周转量124122万吨公里,下降6.0%。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65亿元,增长32.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45亿元,电信业务总量3.20亿元。全县年未拥有电话装机容量20.1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11.8万户,减少14.5% , 拥有移动电话用户39.8万户,减少7.0%。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全县

2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县城市场零售额32.9亿元,增长20.4/%,县以下农村市场零售额24.2亿元,增长18.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9.9亿元,增长18.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2亿元,增长27.7%。     对外经济略有下降。全年进出口总值为1.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7 %,其中:自营进出口7965万美元,下降5.6 %。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7351万美元,下降0.3 %。      招商引资稳步增长。全年全县招商引资项目40个,到位资金4

27、8.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有:投资3.2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投资6亿元的北金大酒店、投资1.5亿元的天雄造纸厂、投资1.2亿元的金峨苗木花卉市场、投资4亿元的中天广场综合开发等10个项目,新办外资企业4家,总投资1124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逆势上涨。全县财政收入达61392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499万元,增长18.8%;上划中央“两税”17603万元,增长0.3%;上划所得税完成7290万元,增长12.6%;全年财政总支出163464万元,增长25.5%。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

28、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9.3亿元,增长18.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1.2亿元,增长14.4%。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8.4亿元,增长36.0%,从贷款投向看:短期贷款23.7亿元,增长23.9%;中长期贷款14.7亿元,增长61.4%;贷款占存款的比例为29.7%。      八、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2009年,全县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6亿元,其中科技三项经费投入110万元。全县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奖17项,申请专利160项,授权专利120项。教

29、育事业不断发展。2009年,全县共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0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高中阶段在校学生2.5万人,初中在校学生3.96万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9.16万人。      九、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09年末,全县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3.3%。全年免费送戏下乡演出46场,社会演出206场,建成农家书屋90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8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站点783个。    

30、;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县医疗卫生机构1151个,其中,医院48个,拥有床位数2403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63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915人,注册护士734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县体育场地160个,其中体育馆4座,运动场156个,游泳池2个。全年共开展全面健身项目22项,参加人数达6.1万。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98个。市第二届运动会参赛成绩喜人,获得金牌13块、银牌25块、铜牌22块。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总数控制较好。年末全县人口数为122.49万人,城镇人口

31、44.04万人,农村人口78.4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1558人,出生率为9.43,自然增长率3.7,比上年下降0.37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52元,比上年增长11.3%。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36台,拥有固定电话82台,移动电话168台。平均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50台,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120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196元,增长16.5%。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县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3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6万

32、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580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8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9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28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3000人。年末全县在岗职工38967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749元,增长6.2%。2009年,全县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面积19.87千公顷,经济损失达6.1亿元。社会安全意识增强。2009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26人,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为1.67,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为10.0,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为3.38。      十一、资源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

33、境逐步向好。2009年全县建设占用耕地40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10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50公顷。以营林为主狠抓造林绿化工作,完成新造林667公顷。全面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完成项目投资1600万元,受益农户3.8万户。      大力加强城镇建设,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拓展城区面积0.6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35.95%。县城绿化覆盖率达27.21%,人均绿化面积2.34平方米。完成县城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体育馆、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城区安装果皮箱、接管垃圾

34、中转站、翻新人行道板,完善了城市公用设施,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创卫工作取得成效。邵东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全局,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年度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br>一、综合 <br>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0.87亿元/B,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25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35

35、.47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33.14亿元, 增长9.3%。人均GDP为9386元,比上年增长12.1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4.5%、39.0%和36.5%。 <br>八件实事圆满完成。全县涉及“八件实事”的20个考核项目全部完成目标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1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00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916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860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500万人。建设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800平方米。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78.37万人,扩改建乡镇敬老院3所,集中入住五保对象75人。 &

36、lt;br>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二是财政收入增长过慢,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06%,仍然偏低;三是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四是物价涨幅偏高,年底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4%,同比上升了4.7个百分点,部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压力增大;五是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够强。<br>二、农业 <br>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0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2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农业总产值17.38亿元,增长5.0%,林业总产值0.20亿元,增长6.

37、9%,牧业总产值16.41亿元,增长5.8%,渔业总产值1.86亿元,增长2.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31亿元,增长0.1%。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1.6千公顷,总产量40.8万吨,比上年增长1.2%。油料播种6.92千公倾,1.27万吨,增长14.1%;水果总产量7.16万吨,减少1.1 %。全年肉类总产量10.29万吨,比上年增长4.5%。水产品产量2.63万吨,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br>农业优化内部结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8.8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6%,占稻谷种植面积的69.8%,高档优质稻突破12万亩,建立了5000亩黄花菜标准化生

38、产基地、5000亩玉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000亩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年出栏肉猪137.3万头,同比增长4.8%。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28家,其中规模企业26家。 <br>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年共投入农村基本设施建设资金8500多万元,完成水利工程1.2万处,改善灌溉面积5.8万亩。通乡公路完成水泥硬化69公里,“通畅工程”完成水泥硬化496公里,新建沼气池405口。退耕还林新造面积已通过省、市验收。 <br>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全县共确定124个示范点,已有107个开工,已峻工73个。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3

39、00万元,各部门投入648万元,广大群众自筹资金1012万元,捐款420万元用于示范点建设。<br>三、工业和建筑业 <br>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县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2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1.4亿元,增长14.7%。其中: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55.1亿元,增长40.4%,增加值18.6亿元,增长61.7%;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72.3亿元,增长14.3%,完成增加值12.8亿元,增长10.4%。 <br>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6%,实现利润总额1.97亿元,增长53.9

40、%,实现利税4.61亿元,增长59.0%,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2.14%,比上年提高62.3个百分点。 <br>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24家,新增17家。新办固定资产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67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36家。 <br>园区建设力度加大。入园企业93家,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19家,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9家。皮具生产加工基地被确定为省创业基地,入基地企业36家。 <br>建筑业稳定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1亿元,增长15.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3.91万平方米,增长8.8%,具有

41、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总产值8.3亿元,房屋建筑竣工产值63875万元。 <br>四、固定资产投资 <br>投资规模逐年递增,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2007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64亿元,同比增长42.06%。其中,城镇以上完成32.84亿元,同比增长43.55%;城镇投资完成28.0亿元,同比增长44.5%,其中500万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7.3亿元,占城镇投资的89.3%,比去年同期增长17.3%,农村投资完成5.8亿,同比增长34.2%。 <br>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顺利。县政府确定的27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完成投资6.78亿

42、元。其中:通村公路工程完成投资12524万元,垃圾处理工程完成3200万元,开发区路网建设完成6950万元,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1610万元,火厂坪工业基地完成3495万元。 <br><br>五、交通邮电 <br>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完成公路客运量1587万人次,增长0.1%,公路货运量750万吨,增长39.9%,货物周转量66750万吨公里,增长39.9%,旅客周转量68300万人公里,增长0.1%。年末全县拥有民用汽车8808辆, 增长12.2%,其中:载客汽车5413辆,增长27.8% , 载货汽车3395辆, 减少7.0%, 摩托车11414辆,增加1

43、37.8%, 其它机动车1765辆, 增长34.4%。 <br>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97亿元,增长18.5%。全县年未拥有电话装机容量18.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16.4万户,增长15.5% , 拥有移动电话用户24.0万户,减少19.2%。电话普及率47.9%(按户计算)。 <br>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br>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县城市场零售额21.6亿元,增长17.3/%,县以下农村市场零售额19.3亿元,增长17.5%。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

44、零售额38.1亿元,增长17.4%,餐饮业2.7亿元,增长17.4%。 <br>对外经济合作大幅增长,出口贸易再迈新台阶。全年出口总值为12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自营出口5930万美元,增长86.2%。加工贸易进口1236万美元,出口3441万美元。 <br>招商引资取得新的成绩。全县共引进项目135个,其中外资项目3个,到位资金957万美元,内资项目132个,到位资金24.43亿元,增长50.5%。 <br>七、财政金融 <br>财政收入稳中有进。全县财政收入达47393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

45、6941万元,增长13.9%;上划中央“两税”14391万元,增长20.2%;上划所得税完成6061万元,增长17.7%;全年财政总支出86506万元,增长44.3%。 <br>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0.59亿元,增长13.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9.37亿元,增长11.7%。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07亿元,增长24.0%,从贷款投向看:短期贷款13.9亿元,增长-20.4%;中长期贷款10.17亿元,增长435.3%;贷款占存款的比例为26.6%。 <br>八、科学技术与教育 <br>科技事业继续发展,科技工作取

46、得新成效。全县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奖31项,增长52.6%,申请专利117项,授权专利80项,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8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br>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7%。高中阶段在校学生2.88万人,初中在校学生4.13万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8.66万人。 <br>九、文化、卫生与体育 <br>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末,全县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1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5%,有线电视用户达6.4万户。 &l

47、t;br>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县医疗卫生机构246个,其中,医院41个,拥有床位数1639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09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37人,注册护士519人。 <br>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体育场地2306个,其中体育馆4座,运动场800个,游泳池2个,全县全面健身运动参加人数48万人,开展全面健身项目15项。 <br>十、资源和环境保护 <br>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7年全县建设占用耕地150.5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0.5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27公顷。全县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4种。

48、全县森林覆盖率35.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br>大力加强城镇建设,城镇面貌不断改观。全县共完成城建投入10.2亿元,其中城镇基础设施投入3.60亿元,扩展城镇面积2.2平方公里。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完成投资6800万元。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各建制镇扩展面积1.3平方公里,完成城建投入3.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15亿元。全县城镇化水平为32.48%。 <br><br>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br>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总数控制较好。年末全县人口数为120.18万人,城镇人口41.01万人,农村人口79.17万人,全年

49、出生人口12838人,出生率为10.7,自然增长率5.22,比上年提高0.34个千分点。 <br><br>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90元,比上年增长14.1%。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22台,拥有普通电话86台,移动电话150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517元,增长9.1%。 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发展。全县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0000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50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600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0860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4211人。年末全县在岗职工38166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23

50、4元,增长37.2%。<br><br>2007年,全县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面积16.18千公顷,经济损失达3.9亿元。<br><br>社会安全意识增强。2007年全县发生安全事故192起,比上年下降52 %,死亡61人,同比上升8.8%,受伤157人,同比下降27.0%。直接经济损失227万元,其中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63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10.5人,煤炭百万吨死亡28.7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73.14人。<br><br>来源:邵东县统计局邵东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9-5

51、-5 9:22:53    邵东县商务局     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努力克服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年度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2亿元,增长6.3%,第二

52、产业增加值45.1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39.2亿元, 增长12.8%。人均GDP为11785元,比上年增长25.6%。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58%、41.97%和36.45%。 八件实事圆满完成。全县涉及“八件实事”的30个考核项目全部完成目标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138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达100%,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1800户。新建城镇廉租住房6323平方米,新建经济适用房3240平方米,新建农村安居房100户。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27933人,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公路483公里,改造县乡公路29.7公里。新建、改建乡

53、镇卫生院20所;参加城镇医疗保险4325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80.73万人。扩改建乡镇敬老院2所,集中入住五保对象70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二是财政收入增长过慢,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09%,仍然偏低;三是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四是物价涨幅偏高,年底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9%,同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部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仍然较大;五是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够强。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08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3亿元,同比增长6.6%

54、;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8.5亿元,增长5.9%,林业总产值0.27亿元,增长3.0%,牧业总产值16.2亿元,增长8.3%,渔业总产值1.98亿元,增长2.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36亿元,增长2.1%。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4.99千公顷,总产量40.29万吨,比上年增长4.2%。油料播种4.84千公倾,0.73万吨,增长16.2%;水果总产量7.46万吨,增长4.2 %。全年肉类总产量8.91万吨,比上年增长8.0%。水产品产量2.66万吨,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农业优化内部结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6.5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6%,占稻谷种植面积的69.8

55、%,高档优质稻突破12万亩,建立了5000亩黄花菜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玉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000亩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年出栏肉猪120.72万头,同比增长8.0%。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32家,其中规模企业26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年共投入农村基本设施建设资金8600多万元,完成水利工程1.12万处,改善灌溉面积5.8万亩。通乡公路完成水泥硬化29.7公里,“通畅工程”完成水泥硬化483公里,新建沼气池1832口。退耕还林新造面积已通过省、市验收。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全县共确定124个示范点,已有107个开工,已峻工

56、107个。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320万元,各部门投入650万元,广大群众自筹资金1100万元,捐款420万元用于示范点建设。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县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40.4亿元,增长17.8%。其中: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81.6亿元,增长48.1%;增加值24.35亿元,增长25.7%;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48.8亿元,增长19.6%,完成增加值16.1亿元,增长19.6%。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18%,实现利润总额2.02亿元,增长20.75%,实现利税4.45亿元

57、,增长43.4%,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05.19%,比上年提高73.5个百分点。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56家,新增32家。新办固定资产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69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38家。 园区建设力度加大。入园企业30家,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30家,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9家。皮具生产加工基地被确定为省创业基地,入基地企业36家。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7亿元,增长2.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5.49万平方米,增长8.5%,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总产值95.1亿元,房屋建筑竣工产值808214万元

58、。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逐年递增,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2008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6.36亿元,同比增长45.9%。其中,城镇以上完成48.68亿元,同比增长48.3%;城镇投资完成42.8亿元,同比增长54.4%,其中500万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4.5亿元,占城镇投资的33.9%,比去年同期增长17.3%,农村投资完成7.68亿,同比增长26.9%。 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顺利。县政府确定的32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完成投资16.2亿元。其中:通村公路工程完成投资13669万元,垃圾处理工程完成1850万元,邵东县污水处理工程完成3400万元,道路改造工程完成4320万元。

59、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完成公路客运量1344万人次,增长30.8%,旅客周转量6416万人公里,增长18.2%,公路货运量589万吨,增长2.4%,货物周转量132070万吨公里,增长46.3%。年末全县拥有民用汽车19020辆, 增长115.9%,其中:载客汽车8798辆,增长62.5% , 载货汽车6883辆, 增长102.7%, 摩托车30967辆,增加171.3%, 其它机动车3339 辆, 增长89.2%。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75亿元,减少7.4%。全县年未拥有电话装机容量19.7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13.8万户,减少15.9% , 拥有移动电话用户

60、42.8 万户,增长78.3%。电话普及率49.7%(按户计算)。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县城市场零售额27.8亿元,增长28.0/%,县以下农村市场零售额20.0亿元,增长16.6%。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2.5亿元,增长21.8%,餐饮业5.3亿元,增长33.9%。 对外经济合作大幅增长,出口贸易再迈新台阶。全年进出口总值为145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8 %,其中;自营进出口 8440万美元,增长42.3%。加工贸易进口1582万美元,出口5788万美元。 招商引资取得

61、新的成绩。全县共引进项目79个,其中外资项目4个,到位资金863万美元,内资项目75个,到位资金33.5亿元,增长42.5%。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稳中有进。全县财政收入达54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725万元,增长14.1%;上划中央“两税”17545万元,增长21.9%;上划所得税完成6475万元,增长6.8%;全年财政总支出125525万元,增长31.2%。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9.4亿元,增长21.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7.2亿元,增长22.5%。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3亿元,增长17.1%,从贷

62、款投向看:短期贷款19.2亿元,增长-4.7%;中长期贷款9.1亿元,增长125.8%;贷款占存款的比例为25.9%。 八、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县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奖45项,增长52.6%,申请专利229项,授权专利85项,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8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高中阶段在校学生2.47万人,初中在校学生4.06万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8.97万人。 九、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8年末,全县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

63、书馆1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70%,有线电视用户达6.4万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县医疗卫生机构1118个,其中,医院48个,拥有床位数2011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79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936人,注册护士646人。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体育场地93个,其中体育馆4座,运动场89个,游泳池2个,全县全面健身运动参加人数1.5万人,开展全面健身项目13项。 十、资源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8年全县建设占用耕地80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0.5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40公顷。全县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

64、14种。全县森林覆盖率35.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大力加强城镇建设,城镇面貌不断改观。全县共完成城建投入11.2亿元,其中城镇基础设施投入3.80亿元,扩展城镇面积2.2平方公里。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完成投资7800万元。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各建制镇扩展面积1.5平方公里,完成城建投入3.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23亿元。全县城镇化水平为35.6%。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总数控制较好。年末全县人口数为121.03万人,城镇人口43.05万人,农村人口77.9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102人,出生率为10.8,自然增长率3.7,比上年下降1.5

65、2个千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4元,比上年增长17.3%。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36台,拥有普通电话78台,移动电话132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18元,增长17.7%。 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发展。全县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1200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50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600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43256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5138人。年末全县在岗职工36335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424元,增长11.4%。2008年,全县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面积18.2千公顷,经济损失达5.4亿元。社会安全意识增

66、强。2008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34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3.0人,煤炭百万吨死亡7.5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4.79人。邵阳市邵东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突出发展主题,实施兴工强县发展战略,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经济的稳步与增长,推动了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1.5亿元,增长8.1%。其中第三产业16.55亿元,减少3%;第二产业19.6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35.35亿元,增长10%。市场价格小幅下降。全年居

67、民消费价格总不平比上年下降1.1%。农村居民食品类价格下降0.79%。衣着类价格下降0.6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下降1.7%,交通和通信下降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居住价格下降2.1%。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企业亏损仍然严重,财政困难状况仍然没有缓解,产业化步伐较慢,农民增收困难,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还非常困难,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依旧非常繁重;市场流通人气欠旺,社会治安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和农村经济基本平稳,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200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10亿元,增长0.2%,其中农业增长1%,林业减少11.8%,牧业减少1.2%,渔业增长4.6%。全年主要农产品中,粮食总产量34.35万吨,比上年减少16.4%,油料1.07万吨,减少0.4%;水果6.98万吨,增长17.8%,其中柑桔2.11万吨,增长3.4%;蔬菜总产量41.96万吨,增长7.6%;养殖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县出栏肉猪112.2万头,减少1.5%;当年出售和自宰的牛1.53万头,增长282%;出栏羊1.41万只,增长171%;出笼兔1.7万只,增长24%;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