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免疫预防现状与展望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47055603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疾病免疫预防现状与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疾病免疫预防现状与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疾病免疫预防现状与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疾病免疫预防现状与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免疫预防现状与展望(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疾病免疫预防的现状与展望一、中国免疫预防事业的三个阶段琴纳 (Edward Jenner) 发现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迄今已200 多年。人类已经研制成几十种人用疫苗, 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保护了人类的健康, 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预防和控制严重 危害人民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我国先后研制成功麻疹、脊髓灰质炎(脊灰 )、白喉、百日咳、破伤风、 卡介苗、乙型脑炎、 脑膜炎双球菌、 甲、乙型肝炎、 风疹、 腮腺炎、狂犬病等疫苗, 基本满足了我国预防儿童主要传染病的需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 我国免疫预防事业所取得的 成就令世人瞩目

2、。(一)两个重要阶段我国免疫预防事业已经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 第一阶段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1978 年是我国免疫预防事业逐步得到发展的阶段。 在旧中国, 人群免疫预防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 天花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 白喉、 百日咳、 麻疹和脊髓灰质炎四种传染病每年发病总数超过一千万,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50 年代, 全国多次开展秋季普种牛痘运动, 使天花发病地区逐年缩小, 发病率明显降低, 同时在部分 城市开展卡介苗、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活动; 60 年代我国又陆续研制成功一些常用的儿童 疫苗,在全国开展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百白破混合制剂的接种工作;

3、 70 年代初开始了破伤风类毒素的免疫接种,每年冬春季在全国范围开展疫苗突击接种活动。2. 第二阶段 1978 年以后正式实施计划免疫,是我国计划免疫全面发展的阶段。我国 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于 1974 年发起的扩大免疫规划 (EPI) 活动,加强了计划免疫在组织建设、 冷链建设、目标管理和规划实施等方面的工作; 1988 年实现了以省为单位普及儿童免疫的 目标, 即周岁内儿童卡介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 麻疹疫苗和百白破混合制剂四种疫苗免疫接 种率达到 85。1990 年和 1995 年又分别实现了以县和乡为单位普及儿童免疫的目标。如果说 20 世纪 80 年代是计划免疫建设和扩大儿童计划免疫

4、服务的时期,那么90 年代则是以消灭脊髓灰质炎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为重点, 普及儿童免疫服务的大发展时期。 我国政府承诺 在 2000 年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后,各级政府加强了对计划免疫 工作的领导, 落实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的计划免疫工作; 在提高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监 测水平,建设信息系统, 培训专业队伍, 开展社会动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10 年来,又将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的接种工作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大力推广疫苗接种,启动了进一步 控制麻疹的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国际合作。(二)主要成就 半个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全国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免疫预

5、防 事业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就。1.成功地消灭了天花新中国的免疫预防事业从预防天花起步,我们使用自己生产的疫苗成功消灭了天花这个给人类造成极大危害的疾病。 现在人们可以骄傲地认为: 天花的免 疫预防是人类控制和消灭传染的成功范例, 也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的史无前例的伟 大成就。2.普及儿童免疫与我国疫苗生产几乎同时起步的免疫预防事业近 20 年来发展迅速 ,政府的支持 ?科学的管理 ?专业人员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参与使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深入人心,使常规免疫接种率 (1岁内儿童四种疫苗的接种率 )达到 85%以上,群众接受免疫服务的自觉性大 大提高。3. 冷链系统的建立冷链是保持疫苗效价的重要条件

6、 ?据卫生部统计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实施计划免疫冷链系统建设以来,全国共建设了 600多座低温冷库 1 150座普通冷库,装备冷链运输车 3 300 多辆,装备冰箱 9.4万台 ?冷藏包 91.6万个?各级政府为维持冷链运 转及补充接种器材的消耗而投入的经费达30 亿元,平均每年大约 2 亿元。4. 提高了人均寿命我国的人均寿命在半个世纪中翻了一番,即从 1949年的 35 岁到现在的 70 岁左右 ,儿童发病和死亡的急剧减少是我国人均寿命大大提高的重要原因,其中最能体现预防为主方针的“免疫预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5.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实施了免疫预防 , 避

7、免了数亿儿童发生计划免疫针对疾病, 为保护儿童健康, 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素质做出了贡献。 1997 年与 1978 年相比, 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下降了 90以上,麻疹发病率降至 1010 万以下;百日咳、白喉 的发病率已分别降至 0.1 10万和 0.01 10 万以下。以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 6 种传染病为例,在过去的 20 年里,减少发病 2.8 亿人,减 少死亡 342 万人。免疫接种成功地保护了儿童的生命与健康, 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仅直接减少住院治疗费用一项就达 364亿元人民币, 毫无疑问, 免疫预防工作为经济 的发展和社会的

8、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6. 阻断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传播我国政府承诺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球2000 年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1993 年以来, 每年 12月 5日和次年的 1月5日在全国范围对 4岁以下儿童开展两剂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 免疫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了这些活动。 1993 年 12 月 5 日和次年 1 月 5 日,我国 开展了首次全国强化免疫日活动,为约8 000万 4岁以下儿童接种了两剂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次活动的成功开展, 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人类公共卫生史之最, 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国家开 展强化免疫活动。 此后, 我国又开展了两

9、次全国强化免疫活动和三次规模略小于全国范围的 强化免疫活动。通过加强常规免疫,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系统和国家脊灰实验室网络, 锻炼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免疫预防工作队伍, 也推动了整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扩大了国际交 流。 1994 年 10月以来我国没有发现本土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目前正在加紧消灭脊髓 灰的证实工作。 政府的承诺、正确的策略、卫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全社会的参与以及国 际社会的支持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中国的成功实践, 为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树立了 榜样。7. 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和加速控制麻疹我国为了实现 2000 年以县为单位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率低于 11 000 活产

10、儿的消除目标, 从 1995 年对 542 个高危县的育龄期妇女实施 了破伤风类毒素突出接种,接种率达到75,有效地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 1999 年开始了新生儿破伤风的监测工作。在没有实施麻疹疫苗接种之前,麻疹流行十分猖獗。几乎所有的儿童在 15 岁以前都感 染过麻疹病毒, 发病率几乎与当时的出生率相同。 自开展麻疹免疫接种工作以来, 我国麻疹 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实施计划免疫以来的 20 年,麻疹 发病率下降了 95以上, 1998 年全国麻疹的报告发病率降到 610 万左右。卫生部于 1996 年制订、下发了全国加速控制麻疹指南 ,对全国的麻疹控制工作提出了

11、分类指导原则, 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免疫活动,有效地控制了麻疹暴发和流行。从 1999 年起全国在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麻疹监测系统,为评价加速控制麻疹 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条件,也为今后可能开展的消除麻疹工作做了准备。8. 推广乙型肝炎疫苗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高达 57.6,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 9.8 。 1991 年我国开始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到1997 年我国 1 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了 50,城市已达到 80以上,农村地区也达到了 40 。资料表明,一些地方由于开展 了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使这些地区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降低到2左右,下降了 80;婴儿

12、接种乙肝疫苗效果明显, 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应用, 完全可以预见, 乙肝作为危害我国 人民健康的一种最严重的疾病也将成为历史。(三 )第三阶段 随着卫生部机构的改革,计划免疫工作的范围将不仅仅限于四苗六病,而是要逐步扩 大到其它疾病的免疫规划, 即目前一些以疫苗接种为主要预防手段的疾病将逐步纳入国家免 疫规划管理。 这标志着我国的免疫预防事业开始进入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免 疫预防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标准化,以保证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免疫预防服务。要制 定国家免疫规划和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 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和加速控制 以致消除麻疹的目标; 不断完善免疫规划的监

13、测工作和信息系统, 加强相关实验室建设; 更 新和维护冷链系统;高度重视疫苗接种工作中的安全注射问题;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 提高免疫服务质量; 根据实际情况, 增加疫苗使用的种类,扩大使用范围, 进一步控制疫苗 针对疾病的发生。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免疫预防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无不体现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 无不体现科学技术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 了伟大的成就, 但是影响我国免疫预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免疫预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每年我国新出生儿童约2 000 万,儿童免疫工作年年要从零开始,特别是如何使边远贫困地区和流动人

14、口中的儿童及时获得免疫预防服务,将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 博爱工程和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等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如果全社会都来 自觉关心下一代, 积极支持儿童免疫工作, 我国的免疫预防事业就一定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 展。二、疾病的三级基本预防措施 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必须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规律,采取 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 即采取第一级预防措施, 预防疾病的发生,采取第二、三级预防措 施控制疾病的发展。(一) 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它是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它的目的是使健康 人免受致病因素的危害, 防止疾病发生。 第一级预防是疾病防制的主干,是第一线的

15、、 最积 极的预防措施。根据疾病发生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有关的因素,要应用于免疫学、遗传学、 优生学和社会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一级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措施。1.改善环境措施主要是改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防止环境中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致病因素对人体的直接危害。(1) 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主要是运用卫生监督的措施,保护生活环境中的空气、 水、食物和土壤免受环境污染物污染, 消除或控制环境中生物性、 化学性及物理性致病因素 对人体的危害。这是预防疾病发生最积极、最根本的措施。(2) 改善生产环境、防止职业性危害:主要采取改革工艺过程、改善劳动条件的各项 措施,净化生产环境,防止职业

16、病、职业性多发病和外伤的发生。2.增进人体健康的措施(1)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根据疾病发生的因素分析,由于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的不健康、 不科学引起的疾病约占一半左右。因此, 通过健康教育,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培养良好的生 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注意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2) 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在与传染病作斗争中,预防接种对预防传染病发 生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 通过普及接种牛痘, 全球已经消灭了天花; 通过普遍口服脊 髓灰质炎疫苗,脊髓灰质炎已经接近消灭;全国实行计划免疫后,已控制了白喉、破伤风、 麻疹等疾病的流行。所以预防接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第一级预

17、防措施。(3) 做好婚前检查,实行优生优育:婚前检查是优生监督的重要措施,通过病史、家系 调查、家谱分析和体格检查,禁止近亲结婚。并且可以根据遗传规律推算“影响后代优生” 的风险率,减少或避免遗传病的发生。(二)第二级预防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预防,即在疾病发生的早期采取有效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 断,早期治疗。做好“三早”,一方面可争取较好的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可防止疾病在人 群中蔓延、传播和流行。在不能完全实现第一级预防或一级预防失效后,二级预防是很重要的弥补措施,不但传染病需要第二级预防,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都需要做好二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包括疾病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设立疾

18、病专门防治机构,建立传染病、职业病报告制度以及疾病监测制度等。其中对高危人群实行定期有效的筛检对慢性病的二级预防具有普遍而重要的意义。推行早期有效的筛检方法可以起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良好效果。 早期发现癌前病变, 还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 例如推行阴道脱落细胞 涂片筛检宫颈细胞癌前病变,降低了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产前检查早期诊断遗传病,进而终止妊娠,预防遗传病儿出世,也属于二级预防措施。(三)第三级预防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对已患病病人采取及时、有效地治疗,防止疾病恶化,防止病残,促进病人早日康复。三级预防虽然采取的是治疗措施,但更具有重要的预防意义,使病人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保存病人有创

19、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能力。因此,它还具有重要社会意义。三级预防在疾病防制过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类型疾病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应以哪级预防为主,主要决定于病因是否明确、病变是否可逆。对病因明确的疾病,特别是病变不可逆的疾病,一定要尽力采取一级预防为主,如矽肺(硅沉着病);对病因尚不够明确,一级预防效果尚难肯定的疾病,如癌症,在尽量做好一级预防外, 要重点做好二级预防;对所有已患病的中、晚期病人,也要尽力做好三级预防,促使病人早 日康复。三、新生儿免疫接种的挑战与策略(一)疫苗研制与免疫学研究之间的脱节预防接种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医学突破之一。疫苗预防疾病与感染后治疗相比具更

20、多的优点,全球范围免疫接种计划的协同应用提高了人类的健康质量,这是医学奇迹。此外,现代免疫学的创始者为早期疫苗研究者如琴纳及其同时代人,他们第一次懂得免疫后产生的免疫记忆能够终身预防各种病原体,但在某些方面两者之间的研究彼此脱节,至少部分原因是早期疫苗的成功导致疫苗研究者产生了自满情绪,他们对免疫学家关于疫苗保护机理解释不感兴趣。一直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疫苗之所以能产生保护是诱生了中和抗体应答,从而保护被免疫者免受病原体的攻击。但最近在一些人类主要病原体(如HIV)疫苗研究方面的失败,以及更早对婴儿进行免疫接种的压力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引起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机理。(二)新生儿免疫系统研究新生儿免疫系统

21、的应答明显低于健康成人。有关解释主要是新生儿先天抵抗力和抗原提呈细胞(APC)功能低下,而不像 Billingham等原先所提出的由新生儿抗原受体库的内在特 性所引起。新生儿免疫系统早期不能对抗原产生强应答的另一关键因素是,新生儿的树突状细胞(DC)似不能给T细胞传递足够的共同刺激。当然,新生儿免疫应答低下不能仅以此解 释。已有的研究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其他相关机理。从适应性免疫的观点来看,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虽然不像APC功能低下对新生儿的低应答性那样重要,但是与成人相比,新生儿的T、B细胞对感染或免疫的应答也很低。新生儿中大多数 T细胞为幼稚型(如CD45RA+型),从而使它们更依赖于共同

22、刺激,而且相对 于成人的CD45RO +型记忆/效应细胞其功能更为有限。将成人的幼稚T细胞(CD45RA+)与脐带血(CB)T细胞比较发现,CB T细胞对非生理性 刺激(如与抗CD3抗体交联的抗原)应答较低,而对凋亡信号较敏感。这说明除APC功能低下外,新生儿 T 细胞抗原受体本身对信号反应弱。在对新生小鼠 T 细胞应答的长期研究中, Siegrist 提供的实验结果表明,新生小鼠免疫应答倾向 Th2 型细胞因子的产生,这可能由能 驱动 Th1 型应答的 DC 激活要求较高所致。对新生儿而言,是否存在Th2Th1 的不平衡尚不大清楚,但给予合适的刺激和实行恰当的免疫方案似能使新生儿T细胞转变成

23、有效的 Th1型细胞。然而 CB T 细胞对最主要的 Th2 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4(IL-4) 的多形效应尤其敏感, 更重要的是, IL-4 能使 T 细胞免于凋亡,提示虽然不如小鼠身上观察到的确定,但存在一 个使新生儿 T 细胞向 Th2 型细胞转变的倾向。与 T 细胞相似,多数新生儿的 B 细胞不是记忆型的而是幼稚型的,对可溶性抗原应答 低。然而,如果有合适的 T 细胞辅助,它们也可像成人 B 细胞一样增殖和产生抗体。因此, 新生儿的 T、B 细胞一方面存在内在功能缺陷,另一方面在与其他受损害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时,由不完全刺激引起的缺陷。新生儿 B 细胞内在功能缺陷可由 B 细胞补体受

24、体 CD21 表达减少加以解释, CD21 是 B 细胞信号复合物的组成部分, 此复合物能降低 B 细胞信号的 激活阈值,特别是在对多糖抗原的应答时。还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新生儿的B 细胞抗原受体库远不如成人富有多样性。很多观察资料显示,新生儿免疫球蛋白(Ig)分子的重链、轻链 N 端的变化频率、范围均低于成人。另外,对用 b 型流感杆菌 (Hib) 多糖菌苗免疫的新生 儿的抗体分析提示, 新生儿的抗体应答较局限, 大多不能产生与保护作用有关的高亲和性抗 体。总之,新生儿对病原体攻击和免疫接种的低免疫应答发生在多个水平,理顺因果关系 通常是个难题。 在诸多造成新生儿免疫应答不理想的因素中最简单

25、的是调节与效应细胞的不 成熟。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在出生前缺乏抗原刺激,他们的免疫系统缺乏特异性记忆和系 统记忆。有一种观点认为新生儿持续和反复接触抗原和炎性物质可使他们的免疫系统最大限 度地激活,从而时刻预防病原体的入侵。考虑到新生儿明显受到病原体的威胁,那么从自然选择的观点看,一个明显的问题是, 为什么在生命早期的进化过程中一直都是一个不理想的免疫应答呢?也许答案依赖于对与超免疫应答病理相关问题的理解。 Dougan 报告了他在研究新生儿粘膜免疫时的两难处境。粘 膜表面是许多病原体进入的关键位点, 因此希望有强粘膜免疫应答。 但因持续刺激这些位点 而使其对每种抗原都发生最大炎性应答是十分有

26、害的。 在他的模型中这两种竞争结果间能达 到一种平衡,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粘膜免疫应答似比其他类型应答低。 在高度易感的新生儿中 也可出现这种平衡,他们并不对每一种新抗原产生剧烈应答,否则同样会导致病理状态。(三) 攻克新生儿低免疫应答 尽管对引起新生儿低免疫应答性的机理还需进一步了解,但应用已有的这方面知识能 显著改进全球免疫接种计划。 面对巨大挑战, 经过广泛交流与研讨, 大家就改进疫苗策略达 成了以下共识: ( 1 )更安全有效的疫苗,如单剂疫苗;(2)对婴儿较早进行免疫接种; (3)更广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4)改进疫苗接种系统,如粘膜接种或 DNA 疫苗。每一目 标的实现都

27、需要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提出制造最佳疫苗的合理策略。考虑到先天免疫的关键作用以及新生儿免疫系统在这方面的低应答性,研究和开发更 强和更安全的佐剂很有必要。 将多种细菌和它们的产物免疫实验动物都能显著增强抗原特异 性免疫应答,但由于毒性和其他副作用,它们并不适用于人体尤其是新生儿。Dougan 经研究提出了仍保持细菌促炎能力的新的细菌佐剂脱毒策略, 在粘膜佐剂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 (LT)的研究中证实,通过定点诱变,LT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既保留了大部分佐剂性同时又 显著减弱了毒性。 然而, 佐剂在婴儿中的应用仍然存在问题: 究竟有没有一种方法能保留佐 剂的有利方面 (如增强免疫应答 ),又能消除

28、与促炎特性相关的副作用。这种设计合理的佐剂 是今后所需要的佐剂以能解决各种问题。有学者提出研制新的和改良疫苗的策略。糖类在细胞间的高表达和它在同种病原体不 同株间的相对保守性, 使糖类疫苗具有很多优点。 但它的免疫原性很低, 对新生儿来讲更为 明显。增强糖类疫苗免疫原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将多价多糖抗原与载体蛋白结合。最近研制 的 Hib 结合菌苗就是应用这种方法成功的一个例证。 这种糖类结合疫苗在小于 2 月龄的新生 儿中具有免疫原性,并能对新生儿产生保护作用。 Bonnefoy 等用小鼠作模型试验了两种极 有希望的新载体蛋白, 并显示优于最常用的载体蛋白破伤风类毒素。 不管是多肽疫苗, 还是

29、多糖疫苗,结合蛋白都能增强免疫应答的强度、幅度和质量。母体免疫及找出适合这种方法的最佳策略是另一个使婴儿早期获得完全保护的方向。 胎儿在子宫内依靠母体的免疫系统抵抗感染。 出生后, 婴儿从乳汁中被动获得抗体, 从而使 这种保护得以继续。母源抗体的转移依赖于新生儿的FC受体,它也能维持成人血清IgG水平。利用母婴母胎免疫转移系统是一个扩大婴儿免疫接种范围的好方法。人们对母体免疫和出生三个月内的婴儿进行疫苗接种的最大顾虑是, 担心母源抗体会干扰婴儿对疫苗的自身 免疫应答。 但对新生儿对麻疹疫苗应答的深入研究显示, 母源抗体的干扰并不像想象的那样 显著。如果其他疫苗也如此, 那么这个新生儿免疫接种的

30、理论问题可能不再如曾经预想的成 为障碍。 母源抗体干扰存在与否尚无定论, 但人们还是达成了某些共识, 即孕妇免疫能保护 婴儿免患围产期传播的疾病及扩大新生儿接种覆盖率。Kasper 等用 B 群链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Hib进行了许多母体免疫试验,结果证实在妊娠晚期使用灭活疫苗对母亲或 胎儿都没有危险,并能使母婴都能得到保护。感染或接种后 T 细胞的记忆功能的产生和维持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但目前仍没解决。 遗憾的是研究者在这个基本问题方面没能为大家提供足够的信息。Beverley 等提出大量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产生是长期和有效免疫记忆的关键。由此看来,采用合理的免疫方法以 产生大

31、量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应能显著提高新疫苗和现有疫苗的效果。虽然 DNA 疫苗仍处于实验阶段,但 DNA 接种是极有希望的。尽管目前它对人和其他 高等灵长类动物的效果有限,但它们有许多潜在优点。研制安全的高度复制性载体(如甲病毒载体 )可能是克服这些局限性的一种方法。DNA 疫苗在免疫原性方面优于蛋白质疫苗,因为它能更有效地刺激细胞介导免疫和最重要的抗原特异性CTL 的产生。对于某些病原体,尤其是病毒如丙型肝炎病毒 (HCV)和HIV特异性CTL应答产生的保护作用比中和抗体 更重要。人们对接种后 T 细胞应答的了解是有限的,考虑到 Th 细胞和 CTL 在免疫应答中 的关键作用, Zepp 认为

32、,应对接种后 T 细胞依赖性相关免疫应答进行更多的研究。虽然要将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新知识用于实际还有一段距离,但淋巴细胞运输的动力 学和机理是目前免疫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有研究观点论及感染期间各类淋巴细胞的寻靶和募 集。论述者强调了淋巴细胞迁移到免疫学相关部位如次级淋巴器官或感染处的重要性。用 表达的趋化因子受体标记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类, 不仅能了解表达这些受体的细胞功能, 还能 了解它们在免疫应答中的去向。 Abrignani 的研究表明,在非淋巴器官发生慢性感染的情况 下,各淋巴细胞亚群,特别是那些与先天免疫有关的亚群,能特异性地向感染HCV 的肝脏转移。一个使人感兴趣的话题是,对于慢性 H

33、CV 感染,研究肝脏被淋巴细胞浸润可为阐明 感染期间淋巴细胞迁移这个复杂且知之甚少的过程提供一个极好的模型。尽管疫苗的研究和接种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今后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为了使 目前的免疫计划覆盖范围更广, 迫切需要制定更好的全球统一的政策。 专家呼吁扩大乙型肝 炎、 BCG、DPT、Hib 等疫苗的接种覆盖率。从长远观点看,需要不断提出问题,及早确定问题的症结所在及确认知识的空白点(如新生儿免疫应答 ),从而使人们最终能够解决如何提供终身免疫保护的问题。 Nossal 认为只有不断增强科学界、 企业界与政府间的合作, 才能战 胜预防接种的各种难题,并从利用机体自身防御抵抗感染因子的斗争

34、中获益。四、婴儿免疫接种核酸疫苗研究进展(一)婴儿免疫的意义 业已证明婴儿免疫是免疫成功的关键因素:由于婴儿大量接受医疗保健,婴儿免疫已 成为达到高疫苗覆盖率的最好途径。 然而, 很有必要保护婴儿抵抗其出生后头几个月接触的 病原体。分析因严重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而需住院的儿童的年龄分布,结果表明各个国家的平均年龄w 3个月。住院儿童的累积年龄频率分析证明对3或6个月龄婴儿即有保护作用的疫苗并不能保护 50或 75相应年龄的住院儿童。对于那些能引起婴儿疾病的病原 体(如 RSV 或轮状病毒 ),在婴儿暴露年龄之前诱导保护性免疫是必要的。但也有必要预防 婴儿暴露后数年才出现的疾病 (如疱

35、疹病毒感染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出生后暴露于 病原体的增长速度比防御机制的产生快得多,从而导致婴儿对严重传染病的年龄依赖性危 险。(二 )婴儿对感染因子和疫苗抗原应答的局限性在婴儿期,机体对感染因子的很多防御机制还不成熟,包括炎症反应,非特异性免疫 防御机制以及由 B、T 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触发的防御机制。现在的问题是核酸疫苗能 否解决婴儿对感染因子和疫苗抗原应答缺陷局限性方面的问题。在等待试验结果的同时,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分析限制婴儿对疫苗的B、T 细胞应答的因素以及已知的核酸疫苗的特点。婴儿免疫应答的限制因素有:(1)新生儿免疫缺陷;(2)婴儿免疫不成熟;(3)残留的母体抗体。

36、 新生儿免疫缺陷可导致新生儿中常见的两类严重感染:有荚膜细菌感染和胞内病原体感染。婴儿的免疫排除胞外有荚膜细菌 b 型流感杆菌 (HIB) 、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的功 能有缺陷:由多糖诱导的非T细胞依赖性B细胞活化以及成熟为分泌糖特异性抗体的浆细胞均显著减少。 这导致抗体依赖性调理作用和对细菌的吞噬作用以及补体级联的细菌溶解减 弱。B细胞对多糖应答的缺陷持续到1824月龄,它直接使机体对有荚膜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并使婴儿对细菌或病毒高度糖基化蛋白的应答受限。 婴儿清除胞外病原体的替代机 制也受到损害。目前,对婴儿体内抗原提呈细胞(APC) 捕获和加工微生物使之成为提呈给人白细胞抗原 (HL

37、A) 类限制性 CD4T 细胞的小抗原肽的能力知之甚少。然而,最近来源于几种 动物模型的资料显示,婴儿 T 细胞应答产生的细胞因子在质与量上均与成人不同。细胞因 子如a肿瘤坏死因子(TNF- a ),丫干扰素(IFN- 丫 )和其他TH1-依赖性细胞因子 的减少预 计会减少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活化,并减缓向高亲和力抗体成熟的速度。1 岁以内, 限制免疫应答的因素大大超出新生儿期。 多种抗原提呈系统的年龄依赖性免 疫原性和需要多剂疫苗免疫反映了这一点。 即使蛋白抗原的免疫原性比多糖出现得早, 但它 们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内免疫原性差, 因此需要反复免疫。 例如, 完全免疫 1 名 2月龄婴儿需 要4剂

38、HIB结合菌苗,而对15月龄以上的儿童仅需 1剂。(三)核酸疫苗与婴儿抗体应答 核酸疫苗第一个潜在的优点是能帮助识别可诱导婴儿早期应答的保护性抗原。从对 HIB结合菌苗的研究中知道, 对婴儿的免疫原性未必能根据成人对疫苗的应答预测。即使通过使用核酸疫苗而鉴定的抗原不以裸 DNA 形式应用,而是用其相应的蛋白质,但这种新型保护 性抗原的识别对尚无疫苗的许多疾病来说是重要的一步。DNA 免疫的另一个潜在优点是,通过同时接种疫苗和细胞因子基因提供婴儿期缺少的细胞因子。 能否有控制地取得这种结果 尚待研究。 最后, 人们希望核酸疫苗能诱导比现行疫苗持久的抗体应答,从而减少所需的注射次数。如果不同的核酸

39、疫苗可以方便混合会有助于设计出新型联合疫苗,那么免疫接种计划 同样可简化。(四)核酸疫苗与胞内病原体 新生儿免疫缺陷也可引起严重的胞内感染,如病毒 (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细菌 (结 核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 ) 或其他感染因子 (弓形体、衣原体、 尿素原体 )。自然杀伤 (NK)细胞功能的降低,白细胞介素12依赖性TH1样CD4 T细胞诱导的减少以及IFN- 丫产生的减少可以解释婴儿对胞内感染因子的易感性。结果,巨噬细胞杀伤作用和CD8 依赖性细胞毒性减弱,致使细胞内感染因子得以存活。虽然新生儿免疫缺陷限于出生后几周,但新生儿接触疫苗抗原会影响其嗣后的免疫应 答。最近的试验表明,

40、第一次接触抗原能使鼠 T 细胞应答停留于其初始状态, 即 TH1 或 TH2。 因此,出生后早期接触疫苗抗原似有利于 TH2 样应答,能改变以后免疫应答的质量,并长 时间损害 TH1 依赖性防御机制。有报道认为,核酸疫苗是 TH1 样应答的强诱导剂,因此核酸疫苗一个潜在的优点是增 强 TH1 样 CD4 T 细胞应答,及嗣后诱导 CD8 细胞毒性 T 细胞,而不存在免疫不成熟时使 用某些活疫苗的危险。(五)核酸疫苗与母体抗体介导 限制疫苗在婴儿中效果的最后一个确定因素是残存的母体抗体。通过胎盘和哺乳,母体抗体可在婴儿体内以一定的水平持续数月之久, 并足以保护婴儿抵抗某些病原体, 嗣后这 些抗体

41、逐渐减少,并在 912月龄时消失。遗憾的是,有一段至关重要的时间,此时抗体低 于保护水平, 但仍有足够的滴度抑制婴儿对疫苗的应答。 母体抗体抑制疫苗的典型例子有麻 疹疫苗, 在小于 6 月龄的婴儿中, 疫苗应答几乎只在免疫前母体抗体已消失的儿童体内观察 到。因此,如果麻疹病毒广泛流行,那么婴儿对麻疹易感的关键时间在49月龄,此时抗体水平降低, 并能经常获得免疫应答。 婴儿对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应答中亦见到类似情况。 有趣的是,高滴度母体抗体主要影响婴儿对 3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应答,而不影响对 1 或 2 型的应答。母体抗体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活病毒疫苗:根据尚未明了的规律,它还影响某些蛋白抗原,但

42、不影响另一些抗原。例如,婴儿对百日咳全细胞菌苗中的灭活百日咳毒素(PT)的应答几乎只在免疫时没有抗 PT母体抗体的婴儿体内观察到。然而,母体抗体并不干扰抗百日咳 无细胞菌苗中 PT 抗体的诱导,或抗其他抗原 (如 HBsAg) 抗体的诱导。核酸疫苗若能克服母体抗体介导的抑制婴儿对疫苗的应答,那么这将成为核酸疫苗的 主要优点。 假定母体抗体的干扰主要是减少能被 APC 摄取并加工的抗原量, 则有理由相信, 核酸疫苗能够避免这种细胞摄取抗原的减少。 母体抗体是否会干扰免疫应答的诱导, 取决于 被母体抗体损害的抗原识别的特异性机制以及核酸疫苗免疫后占优势的抗原识别的特异性 机制。假定抗原对母体抗体介

43、导的抑制的易感性可发生变化,那么核酸疫苗在母体抗体与某些抗原的存在下,更有利于免疫的成功。(六)核酸疫苗在婴儿应用中的潜在缺点 核酸疫苗用于婴儿免疫的潜在缺点显然是安全问题:外源基因整合进快速分裂的婴儿细胞基因组的危险性会增加吗 ?在核酸疫苗改变 TH1-TH2 平衡后是否会发生免疫病理反应, 如在 RSV 灭活疫苗的初步试验中所观察到的那样 ?另一个问题显然是公众以及父母对仍让人担心的以DNA 为基础的生物技术利弊的了 解程度。 这个问题至少需要大量的解释与保证, 并且很可能在目前尚无其他方法可供选择的 疾病预防方面取得成功。五、全球儿童疫苗的最新状况(附:美国最新推荐儿童免疫程序 )全球每

44、年有 1 000 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 99以上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且70的死因由传染病引起。 尽管疫苗用于预防已有多年, 但由麻疹、 破伤风和百日咳所致的死亡数 仍超过 200 万,因此开发新的疫苗非常重要, 不仅如此, 更重要的还应将疫苗送到最需要的 贫穷儿童中。自 1974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开始实施“扩大免疫规划” (EPI) 以来,疫苗的 接种明显地降低了儿童的死亡率。目前,EPI指定的6种疫苗的覆盖率已从 5%扩大至80%,然而由于某些疫苗 (肺炎和腹泻 )的缺乏,该规划尚未得到圆满实施。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引进一些新疫苗,以预防幼儿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 轮状病

45、毒的感染, 如这些疫苗被适当使用将会明显地降低由肺炎和腹泻所致的死亡率。但这些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普遍使用还需经过多年的努力。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 儿童疫苗的计划 免疫涉及 11种疾病;而在发展中国家,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疫苗只有 6种,即结核、白喉、 狂犬病、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和麻疹。贫富地区儿童疫苗的使用情况差距很大,发达国家关 注的是传染病的彻底消灭和疫苗使用的副作用; 在发展中国家, 关注更多的仍是有疫苗接种 的覆盖范围及如何将新疫苗列入计划免疫中。(一)疫苗现状1. 肺炎球菌菌苗在发展中国家, 5 岁以下儿童每年由肺炎球菌感染引起的死亡约有120 万。肺炎球菌是引起肺炎、脑膜炎、中耳炎与

46、窦炎的主要病因,其菌体的荚膜多糖抗原对 2 岁以下的儿童接种不能激发足够的抗体应答, 而这一年龄组由肺炎球菌引起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却最高。自从使用 Hib 菌苗 (B 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菌苗、菌体多糖与蛋白抗原相结 合) 后,此问题得以解决,因为这种结合菌苗可以增强抗体应答并确保再次接触菌体多糖时 有足够的记忆免疫。该菌苗的三期试验取得了进展,已证明对菌血症与脑膜炎有100%的预防效果。有报告提示,在菌苗免疫组中, X 线诊断的肺炎病例显著减少。该菌苗将很快在美 国获准生产。 这种结合菌苗可减少某些菌苗株血清型的携带, 因而其广泛的使用可增加对菌 苗株的群体免疫,但非菌苗株的感染仍可能存在。这

47、种由711个不同的血清型组合的多联新菌苗大约可预防 80%的儿童免除肺炎球菌感染,但各地血清型有差异。第二代肺炎球菌 菌苗可由肺炎球菌蛋白如肺炎球菌自溶酶与菌体表面蛋白结合而开发,预计可有效预防所有血清型的荚膜菌株。2. 麻疹疫苗疫苗接种已显著降低了麻疹的死亡率。然而。尽管有理想的疫苗用于预防,每年仍有 11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麻疹。在发达国家,通常对 1215月龄的儿童进 行麻疹疫苗的接种,因为这一年龄组接种后的血清抗体阳转率高于12 月龄以下的儿童。这些国家多数对大龄的儿童实行二次接种以提高抗体阳转率。然而在贫穷的国家, 许多儿童往往在 12 月龄前死于麻疹,所以疫苗通常在6 9 月龄时

48、接种一次。对 4 8 月龄儿童进行Schwarz 疫苗标准剂量接种后, 其抗体阳转率低于 911 月龄儿童, 且仍有许多儿童患麻疹; 但在超剂量接种后, 病死率即明显下降。 由于非麻疹引起死亡的保护作用往往需早加强, 因 此尽管抗体阳转率低, 在6月龄内的免疫接种仍可降低总体死亡率。目前对Schwarz疫苗的标准剂量降低总体死亡率的效果尚有争论, 因此认为即使麻疹被消灭, 对贫穷国家的儿童继 续接种麻疹疫苗仍十分必要。 有关消灭麻疹的目标, 目前还未发现其动物宿主, 疫苗效果也 非常有效,但麻疹传染性强以致麻疹疫苗接种的覆盖率需要达到95%以上,然而要达到此目标却需多年的努力,特别在发展中国家

49、。尽管如此,全球消灭麻疹的时机日趋成熟,如全美卫生组织 (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 已计划到 2000 年止在全美洲国家消灭麻疹。3. 嗜血杆菌菌苗Hib 菌苗 (B 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菌苗 )在发达国家已经研制成功,目前在南美洲国家已开始使用,但还未在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使用。WHO 建议在需要的国家使用该菌苗, 但多数国家尚无资料确定是否存在 Hib 的有关问题。 流感嗜血杆菌与肺炎球 菌一样, 可引起肺炎和脑膜炎的诸多致死病例。 但多数的嗜血杆菌性肺炎可能由多种血清型 引起而并非由 B 型流感嗜血杆菌所致。在一项肺炎儿童的肺内容物抽吸试验中显示,

50、分离 的 32 株菌株中有 18 株是未知型的, 8 株为非 B 型, 6 株为 B 型。在冈比亚的一项对照研究 中显示, Hib 结合菌苗可减少 20经 X 线诊断的严重肺炎,并可使总体死亡率降低6.1。4. 轮状病毒疫苗轮状病毒是儿童重型腹泻最主要的原因, 每年可引起约 80 万儿童的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幼儿。 发达国家儿童重型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年龄大于发展中国家的儿 童。在委内瑞拉一项大规模调查中发现,以恒河猴-轮状病毒研制的减毒活疫苗预防对2、 3和 4 月龄的儿童口服有效, 此疫苗在秘鲁、 巴西、 美国等国预防儿童发生重型腹泻的有效率 达50%60%。该疫苗于1998年在美国被获准生产

51、,欧联盟于1999年生产,但还未被列入常规使用,因为其有可能引起肠套叠。其他轮状病毒疫苗正在研究中。5. 百日咳菌苗全细胞百日咳菌苗效果可靠,对 2 4 月龄儿童的副作用小, 目前在中等富裕以上的国家已广泛生产。近年,含有1 5个抗原的 5种无细胞百日咳成分菌苗已获准生产。 虽多数人认为含有的抗原越多效果越好, 但这些菌苗的效果似乎与抗原的数量及抗 体水平无关。在 3、5 和 9 月龄的儿童接种中,其副作用小于全细胞菌苗,但在2、3 和 4月龄儿童的接种中则与全细胞菌苗相似。 除 Connaught 菌苗外, 全细胞菌苗几乎与无细胞菌 苗同样有效, 但由于有其不利因素, 许多高收入国家已经采用

52、无细胞菌苗。 英国和大多数低 收入国家仍在使用其本国生产的全细胞菌苗。6. 结核菌菌苗每年结核病死亡人数为:成年人200300万、儿童 10万左右。 BCG是全球使用最早的菌苗之一,其预防结核病的有效率因地区不同从080%而不等,但对儿童的预防效果比成年人显著。 HIV 感染者易并发结核,然而 BCG 却不能用于有症状的 HIV 感染者或 AIDS 病人。目前的结核菌菌苗已有稳定的预防效果,以前生产的亚单位菌苗,其 抗原成分来源于灭活菌, 所以作用短暂, 且保护力低。 现在用活菌培养的抗原菌苗可对不同 时相的细菌都发挥持续的作用。 未来的菌苗保护力有可能通过接种分支杆菌的质粒 DNA 而 产生

53、,因为其编码的抗原可在被接种者中终身表达。值得关注的是DNA 菌苗的安全性,到目前为止,在小范围的一期研究中还未发现有任何副作用。7. 乙型肝炎疫苗每年大约有 60 万人死于肝炎, 其中大多数是在儿童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到成年期死于肝肿瘤。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死亡也是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1992 年WHO 建议,乙型肝炎高发国家应该把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列入常规免疫程序。目前大约有90 个国家已经实施。但在多数乙型肝炎高发的发展中国家还未能得到实施。8. 脑膜炎双球菌菌苗A 群脑膜炎双球菌约导致每年 5 万人死亡,其中三分之一是儿童。给 3 4 月龄和 2、 6 岁的儿童接种 A 群脑膜炎双球菌多

54、糖菌苗可激发长期的保护作用 和群体免疫。由于儿童对 A、C、Y 和 W135 群多糖菌苗的抗体应答差,因此目前主要对A群和 C 群结合菌苗进行研制,这种结合菌苗有可能替代多糖菌苗。由于B 群多糖不能诱导足够的抗体应答,因此有希望的菌苗应是将 B 群多糖与破伤风类毒素或与大肠杆菌 k1 的 polysialic 酸相结合进行研制。9. 水痘疫苗 水痘减毒活疫苗在日本已经使用许多年。 1995 年,该疫苗在美国获准生 产,并被推荐在 112 岁的儿童中使用。其效果可达到 90%,接种后即使出现感染,患儿 的临床症状也较轻,通常无发热,水痘皮疹也不超过 50 个。此疫苗的作用在发展中国家尚 未得到完

55、全的确定。10. 脊髓灰质炎疫苗脊髓灰质炎在一些国家已经被消灭了(美国在 1974 年,美洲国家在 1991 年),国际免疫日的策略已经成功地将发展中国家的脊髓灰质炎病例降至很低的水平。1996年WHO报告,全球有三分之二 5岁以下的儿童口服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在 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该病的传播仍时有发生。 WHO 的目标是到 2000 年止在全球消灭 脊髓灰质炎。11. 风疹疫苗在发达国家,风疹疫苗已使用了近 30 年。但在发展中国家,用该疫苗预防先天性风疹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许多国家尚缺乏此病流行的有关资料。(二 ) 疫苗展望1. 疟疾疫苗 由于疟原虫对抗疟药产生的耐药性及蚊子对杀虫剂

56、的抗性, 因此疟疾所 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上升。 开发一种有效的疫苗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有希望的。 用经射 线照射的子孢子进行免疫接种, 可使人体产生对各种疟原虫完全的免疫。 据试验显示, 实验 猴接种裂殖子后也可以产生免疫。理想的疫苗是将子孢子和裂殖子相结合。2. 艾滋病毒疫苗自从艾滋病毒 (HIV) 感染流行以来,在亚撒哈拉非洲已有 3 400万人感染,1 150万人死亡,其中四分之一是儿童。仅1997年,HIV感染就导致了 50万儿童的死亡,其中 80在非洲。开发有效的疫苗难度较大,也很难找到有效地控制流行的方法。 目前有一种联合成分的疫苗很有希望,即用HIV 衣壳蛋白与 HIV 受体复

57、合物 (DC4 Coreceptor)相结合。用这种疫苗免疫大鼠后的血液可以杀灭96%的HIV分离株(24/25)。Vax Gen gp120 亚单位疫苗的三期试验已经开始,从Canarypos 活疫苗 (含有 HIV 基因)的二期试验接种来看,gplOO亚单位疫苗可激发一定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3. 呼吸道病毒疫苗肺炎球菌和嗜血杆菌是大多数儿童呼吸道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也可引起大量人群的发病和死亡。这一类 病毒的严重感染大部分发生在 6 月龄以下的儿童,因为这一年龄组存在影响免疫应答的因 素:其一是母体抗体对免疫反应的干扰;其二是幼儿对病毒表面

58、糖蛋白的抗体应答差(由此提示,将糖蛋白与适当的蛋白佐剂相结合有可能提高对疫苗的敏感性);其三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在此人群的反复感染普遍存在, 因而要提供长期而完全的免疫 保护非常困难。 流感病毒由于其抗原的易变性使得制备长期保护作用的疫苗有一定难度。目前研制的一种流感减毒活疫苗将在美国被批准生产。该疫苗由cold-adapted H2N2 毒株的 6个基因重组而成, 使用 107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 (TCID50) 对 2月龄的婴儿进行常规接种, 可 激发良好的抗体应答。 对照研究证实, 其效果与灭活疫苗相当。 预防副流感病毒感染的减毒 活疫苗效果也正在被评估,其中一种牛型株

59、(BPIV-3),经研究表明对婴儿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但对 6 月龄内具有母体抗体的婴儿则效果不佳。另有一株 cp-45PIV-3 毒株对 6 月龄以上的 婴儿也能激发很好的抗体应答。至于 RSV 疫苗,最近发现经明矾吸附并通过离子交换提纯的 RSV F 糖蛋白亚单位疫苗在 12 月龄以上的儿童中使用安全有效, 现正在进行新型免疫佐 剂吸附试验。4. 腹泻病菌苗菌苗用于预防沙门菌、大肠杆菌肠毒素和霍乱弧菌引起的疾病已较成熟,其中有两种伤寒沙门菌菌苗已获准在发达国家的高危人群中使用。美国医学研究院在有关 21 世纪疫苗报告中列出了优先发展的 26种传染病和慢性病疫 苗。其中有:巨细胞病毒疫苗、流感

60、疫苗、 B 群链球菌菌苗、肺炎球菌菌苗、衣原体疫苗、 幽门螺杆菌疫苗、丙型肝炎疫苗、单纯疱疹疫苗、人乳头状瘤疫苗、结核菌菌苗、淋球菌菌 苗、呼吸合胞病毒疫苗、 副流感疫苗、 轮状病毒疫苗、 A 群链球菌菌苗、 脑膜炎双球菌菌苗、 志贺菌菌苗、莱姆病螺旋体菌苗、大肠杆菌菌苗、 EB 病毒疫苗等。目前,轮状病毒疫苗和 莱姆病螺旋体菌苗已投入使用,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菌苗也将问世, 大量的研究提示开发新 疫苗仍是当务之急。附:美国最新推荐儿童免疫程序每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CDC)的免疫实施顾问委员会 (ACIP)都会重新研究儿童 免疫程序,修订已使用疫苗的程序及新的法定可使用疫苗。此处提出1

61、999年推荐的儿童免疫规程 (表 1-1-2),并解释了从 1998年 1 月开始发生的一些改变。从 1998 年 1 月份公布了推荐的儿童免疫程序以来, ACIP 、美国家庭医生学会 (AAFP)和美国儿科学会 (AAP) 缩减了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的使用,而将新批准的口服四价轮状病 毒疫苗列入规程中。另外,此推荐修改并阐明了为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阴性的母亲所生婴儿接种乙肝疫苗(Hep B)的程序,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DTaP)的用法及b型流感嗜血杆菌 (Hib) 结合疫苗和 DtaP 联合疫苗在 2、4、6 月龄婴儿中的使用方法。最初两剂脊灰疫苗使用灭活疫苗

62、在全球消灭脊灰工作的过程中,随着人们不断要求降低疫苗相关病例的发生及父母和 医生逐渐接受了灭活脊灰疫苗 (IPV) , ACIP 、AAFP 和 AAP 建议儿童常规免疫中脊灰疫苗的 头两剂使用IPV。ACIP同时建议在2月龄和4月龄使用两剂IPV后,在1218月龄和4 6岁再各使用一剂口服脊灰疫苗(OPV)。OPV仍是为预防野毒株暴发流行而进行的大面积普服的首选疫苗。轮状病毒疫苗 (Rv)1999年 8月 31日一种为预防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胃肠炎的口服四价疫苗在美国食 物及药品管理局 (FDA) 被批准。在婴儿 2、4、6月龄时分别给一剂口服疫苗,这三剂作为初 免要在 1 岁内完成。此疫

63、苗也被 ACIP 纳入儿童免疫计划中 (VFC) 。但需一定时间和资源。0 19岁人群使用的乙肝疫苗从 1999 年 8 月 27 日开始默克 (Merck) 疫苗处停止生产 HBsAg 阴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及 11岁以下儿童使用的 2.5g/0.5ml的Recombivax HB乙肝疫苗,而生产 5卩g/0.5ml的 Recombivax。该疫苗用于不论母亲 HbsAg情况的所有的019岁接种疫苗者。另外,HBsAg 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除接种乙肝疫苗外, 还应在出生后 12小时以内注射乙肝丙种球蛋白。 接种过一剂或两剂 2.51 g/0.5ml 的 Recombivax HB 乙肝疫苗的 H

64、BsAg 阴性母亲所生的婴 儿及儿童可注射 2.51 g/0.5ml或5 i g/0.5ml剂量的疫苗以完成其免疫程序。通过注射2.51 g/0.5ml 乙肝疫苗而完成初免的儿童不需要再接种。成人使用Recombivax HB 的标准剂量仍为10i g/ 1.0ml。其它批准的乙肝疫苗的标准使用剂量未变。百白破联合制剂(DPT)及DTaPDTaP 是用来预防白喉、百日咳和破伤风的疫苗。当不能得到DtaP 时,可继续使用全细胞的 DPT。 Hib 联合疫苗和 Dtap 结合疫苗不适用于婴儿 Hib 联合疫苗和 Dtap 结合疫苗的 联合注射只准用于 1518月龄的儿童。研究表明,使用结合疫苗后,会降低婴儿对 Hib 的 免疫反应,因此 DtaP/Hib 不能用于 2、4或6月龄的婴儿。六、青少年免疫预防策略通过免疫接种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方法需要加强。 新传染病 (如艾滋病 )的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