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共25页)

上传人:晚**** 文档编号:47018143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共2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共2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共2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共2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共25页)(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中医护理学教 学 大 纲(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本科)中医学教研室修订日期: 2015 年 12月目 录课程介绍 2绪论 5中医基本理论 5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17中医护理的临床运用 19针灸学部分 20“中医护理学”课程介绍一、课程基本信息(本项若不清楚请向教务部对口课程教辅老师咨询)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英文名: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课程号(代码):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32(讲26,习6) 学分:2二、教学团队教学单位负责人:毛兵,教授,电子邮件:课程负责人:(同上)课程秘书:王华楠,电子邮件:

2、whnynf三、课程教学目的认知教学目标: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点、中医学基本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理论(藏象)、病因病机、四诊、辨证、防治原则、中药方剂概述、经络针灸概述、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技术、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基础等知识。技能教学目标:掌握中医学四诊、辩证论治等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中医护理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技术操作、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的基本技能。职业素养教学目标:在课堂及实践教学中,促进从历史背景、中西比较、学科现代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多元知识汇通,科学构建中医护理学知识结构体系。促进独立思考、独立实践和团队合作实践能力。四、教学计划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合计

3、大课见习绪论22中医护理基本知识阴阳学说1.51.5五行学说0.50.5藏象学说33气血津液11病因病机22四诊213辨证20.52.5中医护理基本知识方药及用药护理20.52.5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情志、饮食护理;体质调护、传统运动养生22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224针灸学部分经络学说22腧穴;针刺法;灸法;穴位按摩法等426总 计26632五、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中医护理学,孙秋华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ISBN:978-7-117-15945-6六、主要参考资料1.中医学,李家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六版。 2.

4、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七、成绩评定办法(成绩构成、各部分比例、考核方式等)成绩构成 成绩比例考核方式期末成绩基础理论知识闭卷考试 70%笔试平时成绩课后作业(综述) 10% 相关专业教师评价 见习学习态度、纪律、见习报告10%带习教师点名、观察、 评阅见习报告(以见习报告10分为基础分,二次见习中一次迟到或未着工作服者扣2分,一次未到者扣5分)随机课堂成绩 10% 课堂回答问题、课堂讨论报告、 课堂纪律抽查等 (上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进行课堂随机回答问题、组织讨论及点名进行评分或扣分)第一章 绪 论【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二

5、、熟悉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三、了解近代、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四、了解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意义、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一、 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标志性意义: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3. 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二、辨证施护三、防护结合(一)未病先防(二)既病防变【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第一节 阴阳学说【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阴阳的概念与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一、 阴阳的基本

6、概念与特性(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二)阴阳的特性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相互对立(二)阴阳的相互依存(三)阴阳的相互消长(四)阴阳的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一)说明组织结构(二)概括生理功能(三)阐释病理变化(四)指导疾病诊断(五)确立护治原则(六)指导养生保健【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1.5学时第二节 五行学说【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熟悉五行的基本概念与特性二、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与特性(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二)五行的基本特性【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0.5学时第三节 藏象学说【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

7、、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二、掌握五脏的功能特点三、熟悉六腑的功能特点四、熟悉奇恒之腑五、熟悉脏腑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藏象的基本概念与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一、五脏(一)心1. 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2)心藏神2. 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开窍于舌(3)在志为喜,(4)在液为汗(二)肺1. 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2)主宣发、肃降(3)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2. 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开窍于鼻(3)在志为悲(忧)(4)在液为涕(三)脾1. 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2)主升清(3)主统血2. 脾与体、

8、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肉、主四肢(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3)在志为思(4)在液为涎(四)肝1. 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2)主藏血2. 肝与体、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2)开窍于目(3)在志为怒(4)在液为泪(五)肾1. 主要生理功能(1)藏精(2)主水(3)主纳气2. 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1)主骨生髓,其华在发(2)开窍于耳和二阴(3)在志为怒(4)在液为唾二、六腑(一)胆1. 贮存和排泄胆汁2. 主决断(二)胃1. 主受纳、腐熟水谷2. 主通降、以降为和(三)小肠1. 主受承和化物2. 泌别清浊(四)大肠传化糟粕(五)膀胱贮尿和排尿(六)三焦通行元气,运行

9、水液三、奇恒之腑(一)脑(二)髓(三)女子胞四、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3学时第四节 气血津液【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气的来源和生成、气的运动及形式、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分布及功能二、熟悉血的来源与生成、血的运行、血的主要生理功能三、熟悉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津液的主要生理功能四、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一、气(一)气的来源和生成(二)气的运动及形式(三)气的主要生理功能1. 推动作用2. 温煦作用3. 防御作用4. 固摄作用5. 气化作用6. 营养作用(四)气的分类、分布及

10、功能1. 元气2. 宗气3. 营气4. 卫气二、血(一)血的来源与生成(二)血的运行(三)血的主要生理功能三、津液(一)津液的代谢(生成、输布、排泄)(二)津液的主要生理功能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之间的关系(二)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三)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1学时第六节 病因病机【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六淫的概念和致病的共同特点二、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三、掌握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四、掌握痰饮、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五、熟悉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熟悉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的概念和致病特点七、熟悉病机的概念和病机的基本机理(基本规律)【教学内容】病因

11、、病机的概念一、病因(一)外感病因1. 六淫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2)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3)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4)湿: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湿性趋下(5)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6)火: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扰乱心神;易生疮痈疔疖2. 疠气(二)内伤病因1. 七情内伤2. 饮食失宜3. 劳逸过度(三)病理产物病因1. 痰饮 概念、致病特点(1)阻碍气血运行(2)影响

12、水液代谢(3)蒙蔽心神(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2. 瘀血 概念、致病特点(1)阻碍气机(2)影响血脉运行(3)影响新血生成(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四)其他病因二、病机病机的概念病机的基本机理:(一)邪正盛衰1.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阴阳失调1. 阴阳偏盛2. 阴阳偏衰3. 阴阳互损4. 阴阳格拒5. 阴阳亡失(三)气血津液失常1. 气的失常2. 血的失常3. 津液的失常(四)内生五邪【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2学时第七节 四 诊【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望神中神的含义、神的表现类型和临床意义二、掌握望舌的概念,舌体分布与所代表的脏腑;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望舌

13、的意义;望舌质、望舌苔的基本内容、临床意义。三、掌握脉诊中诊脉的部位与方法、正常脉象。四、熟悉望色中常色的含义、病色的表现类型和临床意义五、熟悉望排出物的基本内容、临床意义。六、熟悉闻诊中听声音和嗅气味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七、熟悉问诊中问现在症中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八、熟悉常见脉象与主病九、了解望形态、望皮肤、望头与发、望五官、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十、了解相兼脉及主病十一、了解按诊的基本内容与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一、 望诊(一)望神1. 望神的含义及意义2. 神的表现类型和临床意义(二)望色1. 常色2. 病色 五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三)望形态(四)望头与发(五)望五官(

14、六)望皮肤(七)望络脉(八)望排出物(九)望舌望舌的概念,舌体分布与所代表的脏腑1. 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 望舌的意义3. 望舌质4. 望舌苔二、闻诊(一)听声音(二)嗅气味三、问诊(一)问诊的方法(二)问诊的内容1. 问寒热2. 问汗3. 问痛4. 问饮食口味5. 问二便6. 问睡眠7. 问经带8. 问小儿四、切诊(一)脉诊1.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2. 正常脉象3. 常见病脉与临床意义(二)按诊【教学方法】讲授、见习【教学时数】讲授2学时、见习1学时第八节 辨 证【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辨证的概念二、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表里、寒热、虚实证的概念、证侯表现、病因病机及鉴别点。三、熟悉

15、阴阳证、亡阴证、亡阳证的概念、证侯表现、病因病机。四、了解气血津液辨证中常见证候的基本含义和证侯表现特点。五、了解脏腑辨证中五大脏腑系统辨证的基本含义和证侯表现特点。六、了解卫气营血辨证中常见证候的基本含义和证侯表现特点。【教学内容】辨证的概念一、八纲辨证八纲辨证的概念(一)表里证侯的辨证1. 表证2. 里证3.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4.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二)寒热证侯的辨证1. 寒证2. 热证3.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4.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三)虚实证侯的辨证1. 虚证2. 实证3.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4虚证与实证的关系(四)阴阳证侯的辨证1. 阴证2. 阳证3. 亡阴证4. 亡阳证二、气血津液辨

16、证(一)气血病辨证(二)津液病辨证三、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二)肺与大肠病辨证(三)脾与胃病辨证(四)肝与胆病辨证(五)肾与膀胱病辨证四、卫气营血辨证(一)卫分证(二)血分证(三)营分证(四)血分证(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教学方法】讲授、病案讨论、见习【教学时数】讲授、病案讨论2学时,见习0.5学时第三章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第六节 方药及用药护理【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中药的性能二、掌握中药的用法三、掌握方剂的组成四、熟悉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五、了解中药分类与常用中药六、了解剂型及常用方剂七、了解用药护理:中药汤剂煎煮法、服药方法与护理、中草药中毒与不良反应的护理【教学内容】第六节

17、 方药及用药护理一、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二)升降浮沉(三)归经(四)毒性二、中药的用法(一)配伍(二)用药禁忌(三)用药剂量三、中药分类与常用中药四、方剂的组成与剂型(一)组方原则(二)组成变化(三)剂型五、常用方剂六、用药护理(一)中药汤剂煎煮法(二)服药方法与护理(三)中草药中毒与不良反应的护理七、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一)汗法及护理(二)吐法及护理(三)下法及护理(四)和法及护理(五)温法及护理(六)清法及护理(七)消法及护理(八)补法及护理【教学方法】讲授、见习【教学时数】讲授2学时,见习0.5学时第一五、七节【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生活起居护理: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环境适

18、宜二、掌握情志护理:情志与健康的关系、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情志护理的目的、情志护理的原则、情志护理的方法、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三、掌握饮食护理:饮食护理的重要性、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食物的性味与功效、食物的分类、饮食宜忌四、熟悉病情观察:病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病情观察的方法和内容五、了解体质调护六、了解传统运动养生【教学内容】第一节 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二、病情观察的方法和内容第二节 生活起居护理一、起居有常二、劳逸适度三、环境适宜第三节 情志护理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二、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三、情志护理的目的四、情志护理的原则五、情志护理的方法六、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第四节 饮食护理一、

19、饮食护理的重要性二、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三、食物的性味与功效四、食物的分类五、饮食宜忌第五节 体质调护第七节 传统运动养生【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2学时中医护理的临床运用(新增内容)【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熟悉中医护理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二、熟悉中医护理在痔瘘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一、中医护理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1. 急性胰腺炎“益活清下”疗法2. 急性胰腺炎中药治疗的途径3. 急性胰腺炎中药治疗的护理(1)口服中药的护理(2)鼻饲中药的护理(3)中药灌肠的护理(4)六合丹外敷的护理(5)中药静脉制剂临床使用的护理(6)超声电导靶位透药治疗的护理二、中医护理在痔瘘围手术期中的应用1.

20、熏洗疗法与护理2. 中药换药【教学方法】讲授,见习【教学时数】讲授2学时,见习2学时针 灸 学 部 分 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第五节 经络学说【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经络的概念二、掌握十二经脉的命名、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和、表里络属规律三、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四、熟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五、熟悉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六、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教学内容】第五节 经络学说一、经络的概念与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一)经络的基本概念(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二、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命名(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三、奇经八脉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一)

21、经络的生理功能1. 联络脏腑,沟通表里2.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3.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 阐释病理变化2指导疾病诊断3. 指导临床治疗4. 指导预防保健【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章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第一十一节【知识点与教学要求】一、掌握腧穴的分类和作用二、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三、熟悉十四个腧穴的定位、基本主治功能四、熟悉针刺法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操作方法、注意事项、针刺意外情况的护理和预防五、熟悉灸法适用范围、用物准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六、了解皮肤针法、皮内针法、水针法、电针法七、了解穴位按摩法、拔罐法、耳穴压豆法、刮痧法、热熨法、熏洗法、贴敷法、中药保留灌

22、肠【教学内容】第一节 腧穴一、概述(一)腧穴的分类(二)腧穴的作用1. 诊断作用2. 治疗作用(三)腧穴的定位方法1.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2. 骨度折量定位法3. 指寸定位法4简便取穴法二、常用腧穴(一)十四经穴(二)经外奇穴十四个左右的十四经腧穴的定位、基本主治功能,具体如下:手太阴肺经:列缺手阳明大肠经:合谷足阳明胃经:足三里足太阴脾经:三阴交手少阴心经:神门手太阳小肠经:听宫足太阳膀胱经:委中足少阴肾经:涌泉手厥阴心包经:内关手少阳三焦经:外关足少阳胆经:风池足厥阴肝经:太冲任脉:关元督脉:人中第二节 针刺法一、毫针刺法(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二)适用范围(三)用物准备(四)操作方法1. 单手进针法2. 双手进针法3. 进针的角度和针刺的深度4. 得气与行针手法5. 补泻手法6. 留针与出针(五)注意事项(六)针刺意外情况的护理和预防1. 晕针2. 滞针3. 弯针4. 断针5. 血肿二、皮肤针法三、皮内针法四、水针法五、电针法第三节 灸法一、适用范围二、用物准备三、操作方法四、注意事项第四节 穴位按摩法第五节 拔罐法第六节 耳穴压豆法第七节 刮痧法第八节 热熨法第九节 熏洗法第十节 贴敷法第十一节 中药保留灌肠【教学方法】讲授,见习【教学时数】讲授4学时,见习2学时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