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垃圾填埋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947732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1.4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xx垃圾填埋场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xx垃圾填埋场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xx垃圾填埋场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资源描述:

《xx垃圾填埋场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垃圾填埋场可行性研究报告(9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xx县xx片区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县xx片区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 概述1.1 项目名称及实施单位1.1.1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xx县xx片区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1.1.2 项目主管单位与建设实施单位项目主管单位:xx县规划建设局xx县规划建设局是xx县负责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主管单位,政府确定由该局负责项目前期工作。建设实施单位:由项目所在地政府成立专门的项目建设班子1.1.3 建设地点建设地点:xx县凤垟乡洲路村大仔坪山湾。1.2 编制依据1.2.1 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颁布,199

2、6年修改);(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版;(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订,2004年第二次修正);(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87)国环字第002号文;(7)污水处理设施保护管理条例1989年11月。1.2.2 文件依据(1)xx县xx片区垃圾填埋场1:1000地形图;(2)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3)xx县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03-2020年)(4)设计任务委托书;(5)xx县规划建设局提供的其他资料1.3 规范和标准1.3.1 设计采用的主要标准(1)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

3、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设部,2001;(2)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6)防洪标准GB50201-1994。1.3.2 设计采用的主要规范(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2)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规范CJ/T3037-1995;(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5)浆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1991;(6)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

4、规范GB50290-1998;(7)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T231-98;(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0-1995;1.4 编制原则(1)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2)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采取全面规划,科学实施的原则,使工程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既保护环境,又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合理确定工程的服务范围和处理规模。(4)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即要有效地保护好环境,又能做到节省工程投资。(5)采用近期与远期结合的方针,

5、充分考虑工程分期实施的可行性、经济性和合理性。(6)妥善解决垃圾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渗沥液、填埋气、恶臭和蚊蝇等,避免产生二次污染,确保环境质量不受破坏。1.5 编制目的(1)从xx县的实际状况着手,研究建设垃圾填埋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通过对现有各种资料的分析,确定xx县xx垃圾填埋场的场址、填埋工艺,渗沥液处理工艺,填埋气体处理工艺的经济技术比较,以获得技术可靠、运行合理、经济实用的方案,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3)进行工程投资估算,并进行工程经济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1.6 编制内容xx县xx垃圾填埋场工程的设计范围包括场内垃圾填埋区设施建设、渗沥液处理设施、供电、给排水、道

6、路、通讯及进场道路、管理用房、污水输送管线等的设计、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和初步投资估算。1.7 项目概况1.7.1项目概况拟建的xx县xx垃圾填埋场位于,距城区约50km的凤垟乡洲路村大仔坪山湾。该工程包括填埋库区、渗沥液处理站、管理区、进场道路及配套设施等。项目总占地约64388m,填埋区容积约18.25万m3 运行期间平均处理量25.8吨/日;渗沥液处理能力47.6 m3/d。工程总投资为4524.47万元,预计2012年投入运行,2032年填满封场。1.7.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表1-1项 目单位量指标数1.填埋场占地面积643882.填埋场总库容万m318.253.填埋场设

7、计使用年限年20 4.填埋场区占地面积108225.进场及场内道路占地面积68346.建筑面积3307.调节池容量万m30.3158.垃圾平均年处理规模量万吨/年0.949.垃圾平均日处置规模量吨/d25.810.渗沥液处理能力m3/d47.611.工程总投资万元4524.4712.单位成本费用(元/吨)元/吨2952. 基础资料及项目建设必要性2.1 xx县概况2.1.1 地理位置xx位于浙江最南端,与福建交界。在温州市西南部山区,界于北纬27°1736-27°4834,东经119°3709-120°1456,东邻苍南,南与西南毗邻景宁、庆元与福建的福

8、鼎、拓荣、福安、寿宁,东北接文成、平阳。县域东西长61.65km,南北宽56.55km,面积约1761.5k,距省城杭州526km、距温州207km。2.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xx县辖11镇、25乡:罗阳镇、百丈镇、泗溪镇、雅阳镇、仕阳镇、三魁镇、xx镇、彭溪镇、龟湖镇、西旸镇、司前畲族镇;包垟乡、新浦乡、九峰乡、柳峰乡、松垟乡、东溪乡、雪溪乡、仙稔乡、南院乡、岭北乡、黄桥乡、碑排乡、峰门乡、翁山乡、联云乡、凤垟乡、横坑乡、峰文乡、月湖乡、垟溪乡、大安乡、洲岭乡、下洪乡、万排乡、竹里畲族乡,11个居民区、295个行政村改革开放以来,xx县的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9、,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亿元,财政总收入2.7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8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也有了较大改善。市政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xx正着力打造“全国生态示范区”。2.2 自然条件2.2.1 地形地貌xx县地处洞宫山脉东南翼,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溪谷纵横、在地势高竣,地形复杂。地势由西,逐渐向东倾斜,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其次为丘陵,平原较少,山地与丘陵占县域面积的89.4%,江河湖泊占4.9%,平原占5.7% 。境内有飞云江、莒江及其泰溪、仕阳溪、东溪、雅阳溪等,洞宫山是瓯江水系与闽江、飞云江和交溪的分水岭。各河流两岸地形陡峻,江溪源短流急,河床切割

10、较深,水位暴涨暴落,属山溪性河流,由于落差大,水力资源蕴藏丰富。珊溪水库是境内最大的人工湖泊。2.2.2 气象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夏较长,春秋较短,日照充足,雨量丰富,夏季炎热,静风频率高。极端最高气温37°C,极端最低气温-10.5°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9°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7°C,年平均气温16°C。常年平均降雨量为2008.8毫米,降水特点是雨量丰富,时空分布悬殊极大,季节分布不均,呈双峰型分布。历年平均日照数为1716小时,年日照百分率39%,平均相对湿度83%2.3 xx县xx片区社会经济发

11、展状况2008年xx片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镇乡名称辖区面积k人口(人)农业产值(万元)工业产值(万元)财政收入(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元)xx镇76.1161542654112075.45042泗溪镇49.51645639103600554889凤垟乡37.339780128329342.34730新浦乡40.290221513800454670九峰乡40.5561341045790364600翁山乡45.46562480610405300横坑乡24.663802624605384500合计313.6870488135097818331.748192.4 垃圾收运及处理规划简介2.4.1 垃圾收运

12、体系规划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尤其对垃圾的收集、运输、排放和处理,要求做到装载密封化,运输机械化,处理无害化。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环卫产业政策和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要求,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对本市废弃物得收运处置对策。总的方向是垃圾分类、袋装、定时、定点倾倒;收集运输密闭化、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在具体实施上应分阶段、分地区、分步骤进行。2.4.1.1 垃圾收集(1)生活垃圾分类、袋装收集、回收利用。生活垃圾逐步实施分类、袋装化处理,集中至垃圾收集点。未分类垃圾及不可回收垃圾经中转站压缩处理,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

13、填埋;可回收垃圾由垃圾回收处理场进行回收处理。(2)城市粪便收运处置逐步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实现运输密闭化、机械化、排放管道化、处理无害化。对新建的公厕、单位和住宅的粪便池必须建造净化池,处理后达到污水排放标准再排入城镇污水系统,逐步提高粪便资源的综合利用率。(3)一般工业垃圾逐步提高回收利用率,无害部分集中运送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4)其他废弃物建筑垃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各建设、施工单位清运或调剂互补。医疗垃圾经焚烧处理达到无害化标准后运送到特种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电池等固体危险废弃物分类收集后送至指定机构处理。2.4.1.2 垃圾收运(1)垃圾收运方式将逐步淘汰人力手拉车,改

14、用微型机动垃圾车收集,提高垃圾收运的机械化程度。(2)垃圾收运以美化环境、减少运路、因地制宜为原则。2.4.1.3 垃圾收集设施设置(1)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应以方便居民生活、便于收运作业、具有可操作性为基本原则。(2)供居民使用的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和垃圾收集点的位置要固定,即应符合方便居民和不影响市容、镇容等要求,又要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机械化运输。(3)本着布局合理的原则,逐年改造现有转运站为密封式、现代化机械程度高的压缩式转运站,杜绝在垃圾收运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2.4.1.4 垃圾转运规划根据xx县域环境卫生设计专项规划(2006-2020年),到2010年xx将建设镇(乡)所在地生活垃

15、圾中转站各一个。拟按片区设置垃圾填埋场,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2.4.2 垃圾处理规划根据xx县域环境卫生设计专项规划(2006-2020年),未来五年xx县将分片区建设垃圾填埋场3座。其布局如下:仕阳镇、彭溪镇、xx镇。2.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 xx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xx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应的垃圾产量将大幅度增加。如果采取系统的总体规划、有计划的科学实施、切实有效的措施,将提高xx县垃圾处理整体水平,从而可持续保持环境质量,提高投资环境及对外形象,有利于对外招商引资,促进经济腾飞。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要求、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为xx县创建高标准全国生态示范县与清洁卫生城市打

16、下基础,成为xx县经济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最基本保证。(2) 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战略的重要保证县委县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极为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一个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旅游更具魅力的新xx。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山青水秀的生态乡村、天蓝地绿的生态城镇、宜居宜游宜发展的生态xx,建成国家级生态县。生态立县已形成共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现有的城市卫生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简单的垃圾处理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尽快建设新的垃圾填埋场,是

17、建设生态县的需要。(3) 城乡一体化处理垃圾的需要xx县xx垃圾填埋场项目的建设,将把该片区大部分乡镇的生活垃圾纳入统一的城乡垃圾处理系统,每年可消纳处置片区内各乡镇生活垃圾,切实保护片区的生态环境。由此可见,该项目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可优化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做到设施高效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加快形成城乡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4) 改善飞云江流域水环境的需要该片区地处飞云江上游,因此水质好坏必然会对飞云江水环境带来影响。为保护飞云江的区域水环境,符合浙江省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的要求出境水质标准。由于垃圾渗沥液污染物浓度高

18、,难自然降解,对水环境影响大,因此,实行卫生填埋尤其是对垃圾渗沥液进行处理对保障飞云江的水质具有重要的作用。3. 垃圾处理方案3.1 垃圾处理方式由于城市垃圾成分复杂,并受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自然条件及生活习惯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统一的处理模式,但最终都是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处理目标,从技术应用方面来看,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技术方法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烧或综合处理等方式。对比xx县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的垃圾处理方案,我们进行了填埋、堆肥、焚烧三个处理方案的优劣性分析。3.1.1 填埋处理工艺填埋法是国内外运用广泛的垃圾处理方法,有简易填埋和卫生填埋两种方式。其共同特点是将垃圾倒入具有一定地形

19、特征的场地中,此方法处理量大,方便易行,但填埋场占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大多采用简易填埋法,其产生的垃圾渗沥液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卫生填埋是指能对填埋气体和渗沥液进行控制的填埋方式,卫生填埋与简易填埋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卫生填埋过程中采取了底、侧层防渗与废气收集处理,垃圾表层覆盖压实作业等措施,从而避免了简易填埋方式所产生的二次污染。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置手段,也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卫生填埋按填埋废弃物层内部的微生物环境,大致分为厌氧性填埋、好氧性填埋和准好氧填埋三大类。厌氧性填埋是指投弃于平地坑洼或山谷的废弃物,处于没有

20、空气的环境中而不断降解的填埋方式;该技术具有填埋设施及作业设备简单,一次性投资相对较小,作为垃圾的较大规模的处理手段一直占有很大比例,但其占地面积大,垃圾运输距离远,而且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对填埋场的设计和施工标准越来越高,其建场投资和填埋费用也相应提高。好氧性填埋是垃圾堆体中埋入通风管道,以强制方法送入空气,使垃圾层内部更具有好氧性状态,此种方法填埋场稳定快、但投资大、运行费用高。鉴于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客观实际,在我国尚未应用。准好氧性填埋的设计思想是使渗沥液集水管尽量大,使渗沥液集水沟水位低于渗沥液集水干管管顶高程,并让开口部裸露在空气中,使大气可以通过集水管上部空间进入填埋垃圾堆体,使

21、填埋场具有一定程度的好氧条件,靠垃圾分解产生的发酵热形成内外温差使空气流进入垃圾堆体,不需强制通风,节省能源,可促进垃圾的分解和稳定,降低渗沥液中难处理物浓度,填埋场可尽快稳定,缩短土地再利用的时间,该技术在我国填埋场工程设计中也有部分体现,但还没有已运行的工程实例。鉴于我国垃圾现状,经济实力等客观条件,本着工程设计应具有可靠性、经济性,并具有一定先进性的原则,目前厌氧性卫生填埋技术在我国应用较多。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处理的技术对策是:以卫生填埋和高温堆肥为主,提倡有条件的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焚烧技术。但卫生填埋仍然是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最主要的方式。由于填埋处理垃圾消纳量大,单位投资相对较

22、低,比较适合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经济承受能力。3.2三种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比较常用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表31 处理方式内容卫生填埋焚烧堆肥操作安全性需防火防爆尾气处理要求高安全技术可靠性可靠,有一定经验可靠可靠,有一定经验占地大小中等选址要求要求高,要考虑地理、地质和水文条件,防止污染地表和地下水,运距较远选址容易,可靠近市区建设,运距较近较易,仅需避开居民密集区,运距适中适用条件任何品质城市垃圾(不包括医疗垃圾)垃圾低位热值4000kJkg时,可不添加辅助燃料从无害化出发,垃圾中有机物10,从肥效出发应40综合利用产品厌氧填埋有回收沼气发电的可能能产生热能或电能能产生堆肥产品地下水污染有可能,但

23、可采取措施避免污染炉渣填埋时有可能造成污染污染小地表水污染有可能,但可采取措施避免污染炉渣填埋时有可能污染有可能,但可采取措施避免污染大气污染填埋气体对大气有污染,应采取控制措施焚烧烟气有大气污染,可以控制;但二噁碤微量剧毒物尚难以控制有气味,影响半径200m地域污染限于填埋场区区域大气需控制堆肥中重金属含量最终处置程度最终处置焚烧灰需最终处置约初始量40-50的非堆肥物需填埋处置运行费用低高中国内应用状况应用较广,适应性强投资大,对垃圾成分有较高要求产品销路不佳,适用于可降解性、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垃圾3.3 垃圾处理方式确定垃圾处理应做到“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选择垃圾处理工艺方案的原则是

24、在满足环境保护前提下,要求该工艺应具备技术成熟,设备可靠,起点高,投入产出比最佳等特点。根据各种垃圾处理方案的比较及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采用垃圾卫生填埋的处理方式是适合我县实际的。4. 项目服务范围及工程规模4.1 项目服务范围根据国家加强新农村建设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要求,新建大型公用项目应考虑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做到设施高效利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空间联系,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等。因此xx片区垃圾填埋场项目服务范围包括门泗溪、xx等7个乡镇。该项目将范围内的垃圾纳入统一的该垃圾处理系统,消纳处置片区各乡镇的生活垃圾。进场垃圾种类包括生活垃圾、不含危险废物的一般工业垃圾

25、来源于片区各乡镇。4.2 工程规模4.2.1 垃圾产量预测xx片区垃圾收集量按表4-1给出的参数估算。该片区平均日垃圾量为35.7吨/日,考虑当地外出人口较多,实际垃圾收集总量为计算值的0.7,则平均日收集量为25.8吨/日。xx片区垃圾量测算的主要数据表表4-1年 份2011201520162020202120252020以后人均垃圾量kg0.60.70.80.9人口自然增长率7765垃圾收集率%55606070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率%303030302011-2030年xx片区垃圾总量估算表表4-2年份人均产量人口日产垃圾量收集垃圾总量累计产量(kg/人.d)(人)(吨/日)(吨/年)(吨/年

26、)20110.67248243.496111.32 6111.32 20120.67298943.796154.07 12265.39 20130.67350044.106197.15 18462.54 20140.67401544.416240.57 24703.11 20150.67453344.726284.25 30987.36 20160.77505552.548054.15 39041.52 20170.77558052.918110.49 47152.01 20180.77610953.288167.26 55319.26 20190.77664253.658224.45 635

27、43.72 20200.77717854.028281.97 71825.69 20210.87764162.119521.89 81347.58 20220.87810662.489578.92 90926.50 20230.87857562.869636.44 100562.94 20240.87904763.249694.32 110257.26 20250.87952163.629752.46 120009.72 20260.857991867.9312149.33 132159.05 20270.858031868.2712210.14 144369.19 20280.8580719

28、68.6112271.10 156640.30 20290.858112368.9512332.52 168972.82 20300.858152969.3012394.24 181367.06 181367.06 4.2.2 工程规模根据上述服务范围内的垃圾产量,因此建议按处理25.8t/日垃圾能力的建设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按20年计算,垃圾填埋场填埋库容需18.14万m3。5. 场址选择及建场条件5.1 选址原则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和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要求,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址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场址设置应符合城市区域环境总体

29、规划要求,符合当地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2)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影响或对周围环境影响不超过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和现行标准允许的范围;(3)应与当地大气防护、水土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4)填埋场应具备相应的库容,填埋场使用年限不应低于8年;(5)交通方便,运距合理;(6)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施工较方便;(7)人口密度低,土地利用价值较低;(8)距离人畜栖息地500米以上,处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下方;(9)远离水源地,尽量设在地下水流向的下游地区。根据对填埋场的设计,从节省工程投资和安全环保方面垃圾填埋场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库容量大,尽量少进行土

30、方的开挖和回填,占地少;(2)要有良好的地质地形条件与水文条件,有利于防渗系统的安全有效;(3)供水、供电和排水条件好,以节约工程投资;(4)覆盖土源丰富或覆土取土距离近,可减少运行费用;(5)场区无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5.2 场址初步筛选根据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指导原则,候选场址应符合xx县环境卫生专项规划,避开规划发展区,在合理的经济运距范围内,交通方便,覆盖土源丰富,或覆土取土距离近;距离人畜密集栖息地500m以上或拆迁户相对较少,处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下向或侧向;库容量应满足10年以上使用年限,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库容量大,占地少;离现有主干公路两侧较近。纵观该片区目前的乡镇功能情况:

31、xx、新浦、翁山是库区,也是我省温州市水源地保护区,而泗溪是廊桥之乡,这些区域已经不太适合建造垃圾填埋场。2009年5月27日专题会议原则确定片区垃圾填埋场选址于凤垟乡洲路村大仔坪山湾。5.3 场址分析(1)场址该场址位于凤垟乡洲路村大仔坪山湾,距离xx城区约50km。场地为山坳地形,占地面积76818m,该地块交通方便,临近的县乡公路约1kw和拟建的省道将从不远处经过。三面环山,周围居民较少,对四周环境影响小,是建设垃圾填埋场的较理想场地。该场址的特点如下:a)交通方便,可与省道相连,沿途远离村庄。b)生产管理区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布置厂房,且水、电接入较便利。c)库容合适:通过初步估算,该

32、场址的容量达18.25 m3可满足18.25万吨垃圾量要求。d)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该地块远离主要乡镇,三面环山采用卫生填埋方式,可基本不影响周边环境,且场地填埋满后,又可还绿于山。e)本场址防护距离范围内拆迁工作量相对较少。f)运距较远,建成后垃圾的运输成本稍高。下附现场现状图:6. 填埋场工程6.1 填埋终场标高确定填埋区地形为一山谷,中间为平地,三面环山,根据业主提供的地形图,从地形条件看,场址由山坳组成,东北面山坳有一处较低垭口,垭口顶标高为625m,可通过筑垃圾坝抬高,其余标高均能达到或超过637m。从垃圾填埋体稳定方面考虑,如果填埋标高最高为648m,最低约为628m。虽然国内对垃

33、圾堆体稳定性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经多年沉降后的垃圾体其物理力学指标很难精确提取,科学地研究本工程中出现的高堆积体课题还有一定难度,但根据已建工程的情况来看,可以保证其稳定性。考虑到最后填满封场后还覆土绿化,本次设计垃圾填埋场的最高标高为645m。6.2有效容积和垃圾消纳量的确定有效容积系指可消纳垃圾的容积,即总容积扣除覆土所占容积后的库容。考虑到本填埋场在生产运行过程中,需填埋大量覆土,参考同类已建填埋场数据,在设计中覆土量按总容积13计。对于垃圾消纳量的确定,可从两方面考虑:设备碾压及自然沉陷。填埋场在设计中采用国内先进压实设备,其压实度可达0.9-1.0t/m3,另一方面从对生活垃圾成分的分

34、析和预测可以看到,易降解的易腐垃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垃圾的自压性、沉陷将更进一步加大,因此在本次设计单位容积消纳垃圾量按1 t/m3计。 6.3垃圾坝高度的确定一般对于垃圾填埋场,为了尽可能少占地,需选择合适的垃圾坝高度,若垃圾坝修建较高,可增大一些垃圾填埋库容,但垃圾坝基建工程量大,投资较高;垃圾坝过低,则导致库容降低较多。根据本填埋场的地形特点及分区需要,设一个主坝,二个副坝。据大致分析及工程实践经验初选垃圾坝主坝高12m,副坝分别高20m,与7m、坝顶宽按5m设计。38本次设计单位容积消纳垃圾量按1 t/m3计。当垃圾填埋至封场高程时,填埋场容积约为18.25万m3,可使用至2030

35、年,使用年限约20年,在使用年限范围内,平均垃圾处置规模为25吨/日。随着垃圾堆体的日益增高,垃圾堆实密度将有所增加,同时伴随着有垃圾堆体中有机物的降解,垃圾堆体的体积将逐渐变小。如果再提高垃圾的压实密度,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将可能延长。6.4 垃圾坝目前国内技术成熟,应用较多的是混凝土坝、浆砌石坝和土石坝。混凝土坝和浆砌石坝属重力坝,体型较小,但对地质条件要求较高。土石坝坝体较大,耗用的筑坝材料多,需占用一定的库容,但对地质条件要求较低。所以坝型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工艺要求、技术、经济、筑坝材料等综合因素。从当地了解的情况来看,石料和土料皆有来源,工艺要求的库容并不紧张,因此确定本工程坝体形式首

36、先应考虑技术可行性情况下再进行经济比较。根据地质条件初步报告,各种坝型均可建造。但经济角度考虑,混凝土坝和浆砌石坝地基需要处理加上其自身造价较高,而土石坝的造价较低,加上垃圾填埋场当地土石源丰富,综上所述,根据现有的资料,本工程将垃圾坝坝型拟定为碾压式土石坝。当然,在获得较为详细的勘察资料后,尤其是各种坝基持力层厚度具体情况之后,于初步设计时将进行深入设计。初步考虑土石坝上游面设防渗层,由内到外结构分别为:坝体堆石、300mm厚粘土垫层,6mm厚GCL,2mmHDPE膜,600g/m2土工布,并同时码放袋装土或废旧轮胎以保护土工膜,垃圾坝上游防渗层与垃圾场地的防渗层连成一整体。坝下游外边坡用干

37、砌石护坡,干砌石护坡厚0.4m,在各期堆石坝最低高程以上0.6m左右位置埋设HDPE排渗管,将场区内的渗沥液排泄到调节池。HDPE排渗管穿过HDPE复合土工膜的孔口四周应焊接牢靠,并能适应变形要求,防止渗漏。6.5 填埋场土方清理根据本填埋场的地形条件,按上述方案确定的坝址及坝型,并对规划填埋库区范围内进行土方清理。填埋场库区土方清理既要满足防渗系统施工要求及边坡稳定,又要考虑场内土方平衡,尽量减少外购覆土料。库区山坡上平整挖方应清除表层耕植土,平整后的山坡不残留树根、杂草、裸露的石块及其他杂物,并经过拍实处理作防渗膜基层;根据平整山坡的现场实际情况,一定范围的山坡平整后应形成大体一致的坡度以

38、利于库区防渗层的敷设,对地形较陡处作1:1.5边坡处理,地形坡面<1:1.5时按原边坡进行场地清理。对个别的低洼,平台地带应根据周边的实际情况进行填挖方并夯实以和周边山坡形成一致的坡度,对坡度突变处应修圆; 如有裸露岩石平整后应用素混凝土抹面找平。6.6 防渗工程6.6.1 防渗措施防渗是垃圾处理场库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渗的作用一方面是阻止垃圾渗沥液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源,致使周围生态环境恶化和危害使用地下水的居民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是阻止地下水渗入垃圾内,增加渗沥液的产生量,从而加大渗沥液处理站的规模,增加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因此防渗设计效果的好坏,是评价卫生填埋场成败的主要指标之一

39、。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填埋场必须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不具备自然防渗条件的填埋场必须进行人工防渗。自然防渗的填埋场要求天然粘土类衬里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7cm/s,场底及四周衬里厚度不应小于2m,当填埋场不具备粘土衬里或改良土衬里防渗要求时,宜采用人工的防渗技术措施。填埋场的防渗做的好坏对整个填埋场是否能达到卫生填埋场的环保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填埋场的人工防渗措施一般有垂直防渗、水平防渗和垂直与水平防渗相结合三大类,具体采用何种防渗措施,则主要取决于填埋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6.6.2 防渗措施选择垃圾填埋场从初勘资料可以看出,库区内基本能形成独立的汇水单

40、元,采用垂直与水平防渗相结合的防渗方式效果最好。在垃圾主坝和副坝增加垂直防渗系统,将增加投资。根据国内外近几年建设的填埋场来看,采用复合式水平防渗系统的填埋场,一般都不考虑垂直方式系统,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水平防渗能起到较好的防渗效果。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条件,本填埋场一期工程采用国内外有相当工程实例,且防渗效果较好的水平复合防渗系统。填埋场运行后加强在主副坝处的地下水监测。目前水平防渗在国内的垃圾填埋场中普遍采用,且结构设计合理,防渗效果较好。本填埋场采用人工合成材料的防渗体系。具体各个部位的铺设有以下几点:1)填埋场边坡防渗本场边坡两侧山体多覆以耕植土,防渗采用先去除表层土压实后,再铺设6mm厚

41、GCL复合粘土衬垫,此后铺设2mm厚HDPE土工膜,同时在HDPE土工膜上铺设600g/m2的土工布,上面堆放300mm厚袋装土作为保护层。衬层在斜面的施工以原地形为主,当坡度大于1:1.5时,可作1:1.5修坡处理。2)填埋场场底防渗本场底部平整后及地下水导排系统铺设结束后维持底部干燥铺设一层6mm厚GCL复合粘土衬垫(在场地防渗施工完成以前要采取措施防止地下水浸泡GCL),然后铺一层2mmHDPE膜,土工膜上铺设一层600g/m2土工布作为土工膜保护层,在土工膜之上铺设400mm砂砾石排水层和150g/m2编织土工布。本工程场底防渗面积约2万m2。 3)防渗系统的锚固为了使防渗系统稳定,当

42、土工膜铺设时,垂直方向每上升8.0m设一环形的锚固平台,锚固平台的宽度视坡度而定,一般情况下,锚固平台的宽度为3.0m,沟宽1.5m,深1.0m。未到该高程前,这些锚固沟可作为临时截洪沟用。6.7 地下水导排系统由于场区位于山体沟谷内,而当地又属于降水丰富地区,在山体基岩和土层存在裂隙地下水和孔隙水,当雨季时,地下水较为丰富,水位较高,容易顶破水平防渗设施,如土工膜,使局部水平防渗失去作用,垃圾渗沥液下渗至含水层,影响地下水水质。因此必须切实做好地下水的的引导工作。本工程地下导排系统设计如下:在填埋场场底沿沟的长度方向开挖一条主沟,垂直于主沟方向在场底间隔20m设置次盲沟,地下水导排管、沟的最

43、小坡度为2。主盲沟内先铺一层细砂,作为垫层,垫层厚度100mm,其上铺设DN300的穿孔HDPE管,用2060的级配碎石填充主盲沟和次盲沟,为了防止细砂和地下水中的颗粒物堵塞管道,用300g/m2无纺土工布将2060碎石和HDPE管包裹形成反滤层,支盲沟也采用类似做法: 主盲沟:断面采用梯形断面,尺寸为下底宽为500mm,上宽为600mm,深为500mm,在主盲沟中埋入DN300穿孔HDPE管,再回填级配碎石至沟面,即可形成纵向主盲沟。 支盲沟:断面采用梯形断面,尺寸为下底宽为400mm,上宽为500mm,深为400mm,在支盲沟中埋入DN200穿孔HDPE管,再回填级配碎石至沟面,即可形成支

44、盲沟。DN300收集管将穿过垃圾坝,在垃圾坝下游排至永久雨水导排沟,通过雨水导排沟排至下游。6.8 场区雨水排除系统6.8.1 防洪标准垃圾填埋场建成后,总容积达18.25万m3,日平均处理量为25吨,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参照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和城市防洪设计规范(CJJ50)的技术要求,不得低于该城市的防洪标准。填埋场洪雨水导排系统的防洪标准应符合按50年一遇(P=2%)设计,100年一遇(P=1%)校核。6.8.2永久截洪沟根据地形实际情况,为减少进入填埋库区内的雨水量和垃圾渗沥液处理负荷,同时避免影响垃圾堆体的稳定性,沿垃圾最终堆体边线布置的永

45、久截水陡槽,收集的雨水分别通过主坝和副坝向两侧排出,交汇于主坝下的雨水通过调节池旁的明沟排入下游的小溪沟内。截洪沟采用矩形断面,用浆砌块石砌筑而成。6.8.3 临时截洪沟在垃圾填埋过程中高程645m以上山体地表流从永久截洪沟排出,高程645m以下至当时填埋高度的雨水可通过临时截洪沟排出,临时截洪沟初步设计沿山体一周每上升5m各设一条0.6×0.8m土成型临时截洪沟,并与永久截洪沟连通。6.8.4 封场表面排水填埋场各段服务期满后,填埋库区实施封场,并在马道上设表面截洪沟,截洪沟尺寸为0.6×0.8m,快速排走水流,尽可能减少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渗入填埋体中,减少渗沥液的产

46、生量。6.9 渗沥液收集系统6.9.1 渗沥液的水量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垃圾渗沥液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降雨量、蒸发量、地面流失、地下渗入、垃圾的特性、地下层的结构、表层覆土和下层排水设施的情况等。根据国内填埋场运营经验,渗沥液的来源主要是降水和垃圾自身沥出水分。(1)垃圾自身沥出水分根据已有填埋场运营结果表面,垃圾自身沥出的渗沥液约占垃圾重量的1020,本工程设计取15。工程平均填埋垃圾量为25.8t/d,则垃圾自身沥出的渗沥液为:25.8×153.87m3/d。(2)降水引起的渗沥液量根据以上分析,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沥液量主要由大气降水决定。本设计中采用如下经验公式: Q=C1A1I

47、/365/10-3 式中:Q日平均渗沥液 (m3/d)A1填埋作业区面积A2中间覆盖区面积A3终场覆盖区面积C1A1渗透系数C2A2渗透系数C3A3渗透系数 I区域年降雨量,2008mm填埋工艺要求每年雨季到来之前,除填埋作业区外,填埋场其余必须用粘土覆盖好,覆盖层必须压实、平整,具有一定坡度。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C1取0.8。工程填埋区面积为1.0822万m2; 工程渗沥液量为:Q=(10822×0.8)×2008/365/100047.6m3/d。因此工程渗沥液设计规模取为47.6m3/d。6.9.2 渗沥液收集系统为了及时排出场内产生的渗沥液,减小垃圾填埋场内渗沥液对地

48、下水的污染风险,在填埋场应设置渗沥液导排系统,渗沥液导排系统包括水平和垂直导排系统。(1)水平收集导排系统水平收集导排系统包括库底盲沟收集系统和中间层收集系统。A.库底盲沟收集系统水平系统铺设在场底水平防渗隔离层之上,包括导流层,导流盲管沟及导流干管。随场底铺设400mm厚碎石(粒径为20-60mm)作为导流层,将垃圾中渗出的渗沥液尽快引入收集导排盲沟及导排管内,导流层的铺设范围与场底防渗层相同,导流层铺设面积约为0.7万m2。针对本填埋场的特点,为了便于垃圾渗沥液的收集,工程填埋区铺设一条主盲沟,断面采用梯形断面。最大断面尺寸为下底宽为600mm,上宽为1200mm,深为600mm,在主盲沟

49、中分别埋入DN400和DN300穿孔HDPE管,导流管周围覆盖直径20-60mm碎石,并由粒径10-20mm碎石组成反滤结构,再回填碎石、中粗砂至沟面,即可形成纵向主盲沟。坡向与场底一致,长度约120m。支盲沟沿库区横向与主盲沟垂直方向,沿主盲沟两侧间距50m布设,主支盲沟的纵向坡度不小于2,断面也采用梯形断面,其断面尺寸为下底宽为500mm,上宽为800mm,深为500mm,在支盲沟中埋入DN300穿孔HDPE管,再回填碎石、中粗砂至沟面,即可形成横向支盲沟。B.中间层收集系统随着垃圾堆体的逐渐增高,为了增加堆体中填埋气体和渗沥液的导排和收集,在垃圾堆体30m高程处设置中间导气导液碎石盲沟,

50、盲沟内铺设管径DN200软管,外填粒径30-100的碎石,再加150g/m2的反滤土工布。由于中间盲沟铺设于中间覆盖层之上,汇集于该层的渗沥液也可通过盲沟流入竖向石笼井,然后流入库底盲沟收集系统。 (2)垂直收集导排系统垂直收集导排系统即为设置在垃圾堆体上的气体垂直导排系统导气石笼井,该井除具有导出垃圾堆体中的垃圾气体外,还兼有把垃圾堆体表面径流雨水,垃圾堆体内部的大气降水及渗沥液迅速的收集,导排至渗沥液导排层或导流盲沟中。具体为沿着支盲沟方向每隔约50m设置1000竖向石笼一座。盲沟和竖向石笼形成一个完整的导排系统。垃圾渗沥液将沿着竖向石笼流至填埋场底盲沟,最后从垃圾坝底部排入调节池。盲沟的

51、纵坡不小于1.5。图62 填埋场渗沥液收集系统示意图6.10 渗沥液调节池垃圾渗沥液的产生量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降雨量,根据同类地区的经验,在填埋库区外设置一个渗沥液调节池。调节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储存渗沥液,以确保填埋场运行期暴雨季节渗沥液不外溢,不造成二次污染,二是满足污水在调节池的停留时间,调节进入渗沥液处理场的水质。由于一年中各季雨量分配不均,也导致填埋场产生的渗沥液量不均,其中3-9月各月产生的渗沥液量较多,约占全年的78。调节池的容量按储存夏季的富裕水量计算。当用经验公式Q=C*I*A*10-3计算时Q=0.5×250/d×10822×10-3=13

52、52吨/d。考虑到调节池使用年限较长,调节池安全系数取为1.1,调节池有效库容为按1352×2×1.1m3=2974m3估计。当调节池设计尺寸约为35×30×3.5m,有效水位3.0m,调节有效容积约3150m3。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渗沥液产生的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在调节池上设置浮动覆盖膜,覆盖膜采用0.5mm厚的HDPE膜。6.10 填埋作业拟建填埋场类型属于坡地型,填埋方法采取从下往上逐级斜坡式填埋作业方式,垃圾按单元分层填埋。垃圾运至填埋库区内,采用“单元式”填埋。垃圾填埋处置作业流程见图62。确定填埋区域布设防排渗导气系统沼气导排(后期回收发电

53、)沉淀池污水处理站黏土覆土冲洗水排水沟收集盲沟、碎石导流层收集渗虑液灭虫备料场压实推铺卸料计量汽车转运终场生态恢复排水明沟(截洪沟)汽车装载机排入管网导至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图63 填埋场处置作业流程示意图进场垃圾分单元进行卫生填埋,每天一个工作单元。每日作业单元根据日垃圾产量确定。填埋作业过程包括场地准备、安装导气石笼井、垃圾的运输、倾倒、摊铺、压实及覆土,最后进行洒药灭菌。填埋场裸露外坡及终场顶面必须及时进行封场工程,其上加0.6m厚耕植土,压实后进行植被绿化。6.11 填埋气体导排系统填埋气体导排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主动导排和被动导排。所谓主动导排是指在填埋场内铺设一些垂直的或水平的导气

54、井和盲沟,用管道将这些导气井和盲沟连接至抽气设备,利用抽气设备对导气井和盲沟抽气,将填埋场气体抽出来。主排导系统主要适用于大型填埋场和垃圾填埋高度大的填埋场。其主要特点为导排效果好,但运行成本较高。被动导排就是指不用机械设备,填埋气体依靠自身的压力沿导排井和盲沟排向填埋场外。它主要适用于小型填埋场和填埋深度较小的填埋场。其主要特点为运行成本低,但排气效率低,有一部分气体仍可能无序迁移,直接排放对环境污染较大。本垃圾填埋场属于型垃圾填埋场,近期考虑被动导气。(1)石笼井布置场区内竖向导气石笼井每隔50m设置一个导气井,随垃圾堆体的填高而上升。导气石笼井井径为1000mm,外围用铁丝网围裹,中心设

55、置有DN200HDPE导气管,在管与网之间填充有粒径30-60mm的级配碎石,导气管靠增气管接头联结不断加高,石笼也随之加高。(2)中间导气层随着垃圾堆体的逐渐增高,为了增加堆体中填埋气体和渗沥液的导排和收集,在垃圾堆体30m高处设置中间导气碎石盲沟,盲沟内铺设管径DN200导气软管,外填粒径30-100的碎石,再加150g/m2的反滤土工布。中间导气碎石盲沟与导气石笼连接在一起,使堆体中形成立体导排气系统。6.12 封场覆盖与生态修复6.12.1 终场覆盖当垃圾填埋达到填埋设计高度时需进行终期覆盖,其目的在于:a减少雨水的渗入;b控制排导填埋体内产生的气体;c隔离垃圾,避免对外界环境的污染;

56、 d美化生态环境。本垃圾场终期覆盖设计分为四层:第一层在压实垃圾堆体上铺设300mm厚的砂砾,作为排气层,第二层覆盖厚400mm,渗透系数不大于10-7cm/s的粘土,作为防渗层,第三层再铺设一层厚200mm的粗粒或多孔材料,作为排水层,第四层铺设600mm厚营养土以种植草皮或浅根作物。封场后顶面坡度5%,以利于降雨排除。6.12.3 生态修复填埋场的景观建设将结合填埋场的发展规划分期实施,以保证最终恢复和覆盖面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填埋库区采用由南向北的发展顺序,通过对达到设计填埋标高的堆体及时封场覆盖,渐进地采用植被实施生态修复,与绿化隔离带共同形成绿色屏障,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与周边环境地

57、相互协调。一般填埋场封场后可以做野生动植物区、林地、苗木基地、游乐和休闲场所等。本报告推荐生态型森林,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在噪声、生活污水、渣等方面的控制,生态型经济型森林方案都比游乐场和主题公园方便,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最好。(2)生态型经济型森林方案的实施提高了土地附加值,为以后发展留下了选择空间。6.13 填埋机械及设备垃圾填埋场作业的主要内容有:垃圾的铺平、压实,以及垃圾覆土的取运、铺平和压实。因此为了垃圾填埋作业的正常进行,需配备必须的作业机械设备。垃圾填埋场主要设备一览表表611 序号设备名称单位数量1压实机辆1.00 2推土机辆1.00 3挖掘机辆1.00 4装

58、载机辆1.00 7. 渗沥液处理工程7.1 渗沥液水质、水量7.1.1 渗沥液水量根据前面6.8节计算知,本工程设计处理量为47.6m3/d。7.1.2 渗沥液进出水水质确定7.1.2.1 进水水质预测垃圾渗沥液的成份受垃圾成份、填埋时间和填埋工艺的影响很大。渗沥液中的CODcr、BOD5主要由厨房中的有机物产生,垃圾中厨房垃圾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污水中的CODcr、BOD5浓度高低。由于生活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环保意识的不同,各城镇的垃圾组成相差较大,致使填埋场渗沥液中CODcr、BOD5从数千mg/L到数万mg/L之间变化。同时,在垃圾卫生填埋场中垃圾分解主要经历了调整期、过渡期、酸形成期、甲

59、烷形成期和成熟期,一般填埋时间在35年以下的渗沥液,其特点是低pH值、高BOD5、CODcr和高BOD5/CODcr值;而时间在5年以上的渗沥液,其特点是BOD5 、CODcr低和低BOD5/CODcr,NH3N浓度高,pH值通常为7.5左右。表71列举了我国部分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的水质监测值。部分城市垃圾渗沥液水质监测值表71 项目 地区 BOD5 (mg/L) CODcr (mg/L) SS (mg/L) NH3-N (mg/L)pH深 圳100036000300060000100600040015006.28.0广 州49607572301181.77.98上 海2004000800015000305006045056.5苏 州150011000400110002001000505905.57.0杭 州4007000100014000606505015006.78.2福 州154530802090278011919761.87.938.21嘉 兴4002240xxxx片区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沥液水质参考国内已建垃圾填埋场水质监测资料,预测的本工程渗沥液水质见表72。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水质预测表表72序号项 目数 值1BOD5 4000mg/L2CODcr 8000mg/L3SS 400 mg/L4NH3-N 800 mg/L5pH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