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946510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113 大小:1.8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资源描述:

《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1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 前 言前 言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好的重要职能。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水利工作一定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饮水安全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又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良好的饮用水,是改善人民群众生存条件、实现安居乐业,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饮用水污染突发事件,如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沱江水污染事件,太湖蓝藻爆发事件,杭州湾、珠江口咸潮影响,钱塘江蓝藻污染事件等,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的健康安全,因此保障城乡饮用水地安全已成当务之急。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是浙江黄金海岸中部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东、东南、西南三面濒海,西邻乐清市,南连玉环县,北接黄岩和路桥区。市域总面积1081.24km2,其中陆地面积925.8km2,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305.4亿元。户籍人口115万,外来人口50万,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县级市之一。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后二三十年内温岭市城市

3、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将大幅度提高,对城乡饮用水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城乡饮水水安全,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温岭市必须对城乡饮用水的安全保障进行合理的规划。因此,温岭市水利局于2007年9月委托我院对温岭市城乡饮用水的安全做出科学合理的保障规划,并编制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以下简称“规划报告”)。我院于2007年11月完成规划报告(送审稿),2007年11月28日,台州市发改委组织召开了“规划报告”评审会,省水利厅、省水电技术咨询中心、省水文局,台州市发改委、水利局,温岭市发改局、财政局、水利局、建设局、国土局、环保局、卫生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会后,按评审意见对原

4、规划报告补充修改完善,完成本稿。在本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温岭市水利局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谨表谢意。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95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 第1章1 区域概况1.1 自然概况1.1.1 地形地貌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东、东南、西南三面濒海,西邻乐清市,南连玉环县,北接黄岩和路桥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10912144,北纬28122832之间。市域东西长55.5km,南北宽35.9km,区域总面积1081.24 km2,其中陆地面积925.8km2。温岭市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倾斜浸入东海,西部和西南部多为绵延起伏的丘陵山区,间有小块河谷平原,北部、中部和东部为

5、平原,地势平坦,局部间有陆屿残丘。地貌单元众多,有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滩涂、岛屿、港口等,以平原为主。“四山一水五分田”是温岭市地貌的基本特征。1.1.2 河流水系温岭市境内主要水系为金清水系,其次有西南部若干独立水系。金清水系干流发源于温黄交界的太湖山东南麓,东行至大溪出谷入平原,经麻车桥、新金清闸流至金清新闸剑门入东海,全长50.8 km。金清水系流域面积1172.58 km2,温岭境内693.05 km2,占全流域面积的59.1%,其主要河道有:金清港、东月河、木城河、箬松河等。团结水系干支河道纵横,共计长度49 km,主要河道有:团结塘中心河、场西河、场东河。松南水系主要河道

6、有:超英河、解放河。其他独立水系有桐岭水库灌区水系、横山溪水系、坞根水系、沙山水系和青江水系。桐岭水库灌区水系流域面积22.17 km2,主要河道有:大闾河、半途河、国庆塘河、岙环西片河。横山溪水系流域面积33. 01 km2,主要河道有:黄湾塘内河、殿嘴头塘内河。坞根水系流域面积24.5 km2,主要河道有:坞根塘河、八一塘河。沙山水系包括沙山塘水系诸河道和沙山塘的关塘河。青江水系流域面积46.53 km2,主要河道有:洞后河、七一塘河、青江塘河和跃进塘河。1.1.3 水文气象温岭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温湿适中,热量充裕,雨量充沛,光照适

7、宜,早春回温迟,秋季降温慢,无霜期长。根据温岭市气象局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7.3;无霜期252天;年平均风速2.3m/s。温岭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609.4mm;最大年降雨量2514.9mm;最小年降雨量1050.6mm。1.2 社会经济概况1.2.1 行政区划及人口温岭市现设11个镇5个街道,共848个行政村。2005年底统计总人口115万人(户籍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18.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4,人口密度1253人/ km2,在平原地区高达1600人/ km2以上,为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市)之一。行政区划的具体情况见表1-1。表1-1 温岭市行政区划基本情况名称面积(km2)人

8、口(万人)村民委员会(个)太平街道121.321.35130城东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横峰街道温峤镇78.86.2045泽国镇63.111.9574大溪镇129.212.1999松门镇82.29.0961石塘镇27.67.4860新河镇71.212.0089箬横镇107.914.40111城南镇109.37.5676滨海镇48.07.4059石桥头镇27.12.9027坞根镇34.42.5718合计925.8115.098481.2.2 社会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温岭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2005年达到305.4亿元,实现人均生产总值26

9、564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9.4亿元。是全省经济增长最快的县(市)之一。三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依次为9.2%、52.9%、37.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27.9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1.6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5.82亿元。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 第2章2 规划的原则和任务2.1 规划目的通过开展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工作,综合考虑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不同规划水平年城市供水水源和备用水源在水量、水质方面的需求;在确保居民生活用水的同时,统筹兼顾产业、环境、公共设施用水及其它各项用水;合理安排利用各类水资源,推荐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方案,为

10、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2 规划任务与目标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分析涉及区域的城市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水资源的需求,分析城乡饮用水供水水源量和质的保障程度,提出安全保障规划措施,寻找并确定备用水源,进行多方案的综合比较,提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和实施意见。规划总体目标:全面解决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在对现状水源调查基础上,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提出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应急水源储备能力显著提高;建立水源地保护管理制度、监测体系和应急预案;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饮用水水源的标准,水量和供水保证率达到供水规划目标的要求。2.3 基本原则2.3.1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

11、则保障规划应以人为本,促进人水和谐,优先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的原则,合理安排。以战略地位重要、环境敏感度高、环境问题突出的饮用水主水源地为重点,在城市主水源安全状况评价基础上,与区域供水专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处理好主水源保障规划与备用水源规划的关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重点解决突出的供水水源安全隐患问题。2.3.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水源的开发利用既要考虑规划水平年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与水质的需求,也要具备一定的弹性与调整空间,以应对可能的规划调整和预期发展速度的变化,使供水水源保障规划与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相适应。2.3.3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在推进城市化、工

12、业化进程中,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要根据城乡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和城市发展的实际,科学确定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目标和水源地保护范围,规范不合理的开发和建设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及饮用水安全相协调。2.3.4 坚持量质统一、防御风险的原则水质安全和水量保障统一,并注重水质安全,优化水资源配置,解决城乡饮用水安全,在加强饮用水源调配、建设新水源以及适当的调水,满足日益增长的城乡饮用水量需求的同时,把修复与保护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放在优先地位,防止用新建饮用水源、调水工程替代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保护。提高饮用水常规水源日常供给和储备水源应急供给的保障能力。同时,要建立相应调度管理机制,

13、增强防御突发污染事故、连续干旱年和特殊干旱等供水风险的能力。2.3.5 坚持防治并重、注重管理的原则城市水源安全保障要充分考虑水源地的现状和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应以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涵养水源为首要目标。要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的要求,划定供水水源地保护区和供水工程管护范围,制定管理办法,加强水源保护区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防止点源污染进入饮用水水源地。加强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严格监控化肥、农药的使用,杜绝植被的破坏和垃圾、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和破坏,强化水源地安全管理,完善饮用水监控体系,明确水源地保护、修复、监管的具体任务和措

14、施。2.4 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订);4、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2002年);5、浙江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导则;6、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7、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5年);8、温岭市城镇供水水源规划(2004年);9、温岭市供水规划(2007年);10、温岭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2007年);11、温岭市市域村庄布局规划(2006年)12、温岭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2005年);1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06年);14、地

15、面水环境质量标准(2002年);15、浙江省用水定额(试行)(2004年)16、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05年);17、其他相关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等。2.5 规划范围规划的范围:温岭市行政所辖区域,包括陆域及规划期围垦的土地和海岛。2.6 规划标准(1)城乡供水设计保证率95%;(2)市区、建制镇所在地合格自来水普及率为100%;(3)农村合格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2.7 规划水平年现状水平年2006年;近期水平年2010年;远期水平年2015年。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 第3章3 水资源概况3.1 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

16、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地下水是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本次评价的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体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水资源总量可采用下式计算:W=Rs+Pr=R+Pr-Rg式中:W为水资源总量;Rs为地表径流量(即河川径流量与河川基流量之差值);Pr为降水入渗补给量(本次分析用地下水总排泄量代替);R为河川径流量(即地表水资源量);Rg为河川基流量。根据温岭市的实际情况,本规划将温岭市划分为二个水资源分区,即温黄平原区()和玉环区()。分区为温黄平原区:位于温岭市北

17、、中、东部区域,该区地势西部高,主要为山丘;中东部低而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温黄平原的主要产粮区。范围包括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五个街道,泽国、大溪 、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石桥头、温峤(约占60%)九个镇。土地面积737.0Km2,耕地面积47.44万亩,其中水田40.19万亩,旱地7.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1。该区是金清水系的主区域,无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涝灾害较频繁,是防旱防涝的重点。分区为玉环区: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域,该区地貌属沿海山区和小平原。范围包括城南、坞根、温峤(约占40%)三个镇。土地面积188.8 Km2。耕地面

18、积7.6万亩,其中水田3.16万亩,旱地4.4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2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4。该区内蓄水工程小而分散,抗旱能力低,易发生旱灾。(一)地表水地表水资源量通常是指当地河川径流量,它包括河川基流量(为地下水资源量的一部分)。通过蓄满产流模型,温岭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8.146亿m3,按2005年全市人口115.09万人(户籍人口),人均地表水资源量为708m3,远低于全省人均水资源量水平。就温岭市空间分布而言,温黄平原区水资源量较少,玉环区人均水资源量较为充沛,见表3-1。表3-1 温岭市地表水资源量空间分布表(多年平均)分区径流深(mm)面积(km2)水资源量(亿m3)

19、区871.57376.4132区912.7188.81.7327全市879.9925.88.146地表水资源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时空分布特点与降雨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即年际变化大,最大径流量与最小径流量的比值为34倍。年内径流分布主要集中在59月,其间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75%。山区径流量大于平原,西南部大于东部沿海。(二)地下水地下水资源量,包括浅层和深层地下水资源量。浅层地下水靠降雨和河川径流补给,水体循环较快。深层地下水贮量有限,水体循环缓慢。地下水资源量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分布极不均匀。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包括天然资源量、灌溉回归补给量、侧向补给量。根据浙江省温岭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

20、划报告统计,温岭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3633.13万m3。温岭市不同保证率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见表 3-2,现状地下井情况见表 3-3。保证率()区区全市 (万m3/年)(万m3/年)(万m3/年)多年平均1107425591363350106302457130877582671901101689064901492798295560512876892表3-2 温岭市不同保证率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计算成果表分区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合计生产井数量(眼)其中:配套机电井数量(眼)现状年供水能力(万m)生产井数量(眼)其中:配套机电井数量(眼)现状年供水能力(万m)年供水能力(万m)区2648242413

21、1281109021315区105397164.386543.65208.03全市3701339577.38134115945.651523.03表3-3 温岭市现状地下井情况统计表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的开采条件下,不发生因开采而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保证的、可供开采的地下水量。根据浙江省温岭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计算,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4004.85万m3/年,不同保证率下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见表3-4。保证率()区区全市(万m3/年)(万m3/年)(万m3/年)多年平均3239.56765.294004.85

22、752416.934568.62985.534901897.816446.932344.746表3-4 温岭市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三)水资源总量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雨入渗补给量之和。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再减去两者的重复计算量。计算公式如下:W总=W地表+W地下W重复式中:W总水资源总量(万m3/年); W地表地表水资源量(万m3/年);W地下地下水资源量(万m3/年);W重复重复量(万m3/年)。从前两节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温岭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都比较匮乏,全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为85743万m3,具体见表3

23、-5。表3-5 温岭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统计表分区面积(km2)水资源量地表水 (万m3)地下水(万m3)重复量(万m3)合计 (万m3)区7376413211074679068416区188.8173272559255917327全市925.881460136339349857433.2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按照水总研 20048号文件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试行)的通知中的方法,南方地区一般取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0%30%作为河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

24、,因此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按照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0%估算。这部分水量主要用于维持河道基本功能需要、河道冲淤、水生物保护等。河道内生态需水量主要包括航运、水利发电、旅游、水产养殖等用水。河道内生产用水一般不消耗水量,可以“一水多用”,但应通过在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综合考虑,若超过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则应与河道外需水量统筹协调。本次规划中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计算,采取河川径流可利用量与浅层地下水水资源可开采量相加再扣除河川径流可利用量与浅层地下水水资源可开采量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量的方法估算。具体见表3-6。表3-6 温岭市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表 单位:万m3分区河川径流量河川径流可利用量地下水

25、可开采量重复利用量可利用总量可利用率(%)区641322565332406552823841.3区17327606476542678739.2全市合计814593171740056973502540.83.3 水质3.3.1 地表水水质评价地表水水质是指地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性质。地表水水质评价内容包括各水资源分区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现状水质(含污染状况)等。1评价项目与方法参加水环境评价项目为: PH值、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铜、锌、铅、镉、砷、汞、六价铬、氰化物、挥发酚、氟化物。评价方法依据:地表水水质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26、-2002)评价;地下水水质按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评价。采用单项指标超标法,即在所有参加评价项目中,只要有一项(或多项)不符合某类水质标准,则以该水质不符合该类水质标准计。2地表水化学类型地表水化学类型与水体所处的自然地质环境有关,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地表水化学类型的分类一般采用阿列金分类法,这是一个按水体中优势成分离子间的比例的水质类型分类方案。选用矿化度、总硬度、钾、钠、钙、镁、重碳酸盐、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等水质指标,按阿列金分类法划分地表水水化学类型。据分析,温岭市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INa,即重碳酸盐类钠组I型,水中主要含HCO3-并且含较多Na+,

27、低矿化度,硬度小,水质的自然属性较好。3河流水质评价温岭市河网属平原河网,沿治水闸、山区水库等水利工程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属性,使河流流量、流速、流向产生很大变化,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河流流速缓慢,甚至长时间不流动,水体更新置换的速度慢,目前只依靠有限次数的开闸放水及长潭水库库放水,河网水体富营养化,水色变深,气味变臭,水藻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大量滋生,河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目前,温岭市境内地表水已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废水污染物的排放使大部分河段的水质不能满足水(环境)功能区划所对应的标准;近海海域水质情况更不容乐观。陆源氮、磷等污染物流入量已超出水体容量。在规划期内,随着废水污染物排放量的增

28、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若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和整治措施,现有的污染较重的水域水质将进一步恶化,面积将逐渐扩大,使目前水质较好的水体也受到污染的威胁。温岭市主要河流为金清港、南官河、箬松河、保收河等,从监测结果看,全市地面水水质污染类型主要为有机污染型,部分河段受到区域性工业污染,有六价铬、砷化物等特异性指标超标。全市各河流的主干河道上共设水质监测站点13个,评价河段总长度151.7公里。类、类、 类、 类、 类、劣类水质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分别是0.0%、4.5%、5.4%、8.3%、23.1%、58.7%。地面水质以劣于V类河段为主,其次为V类水河段,全市基本上不存在I类水质水体,

29、达到II、III类水质的是湖漫、太湖等水库。温岭市主要河流水质状况见表3-7。表3-7 温岭市主要河流水质状况表河流断面水质类别主要污染指标金清港麻车桥V类溶解氧;氨氮南官河泽国劣V类溶解氧;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保收河下岸渚桥劣V类溶解氧;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六价铬箬松河松门劣V类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酚a金清港金清港除上游山溪性河流水质较好,其余平原河段水质较差,总体为V劣于V类。上游水库可供饮用,而下游只能作为一般性工业和农业灌溉用,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氧和氨氮,以有机类污染为主。b南官河南官河在温岭市境内河段水质较差,总体属劣于V类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氧、氨氮

30、、五日生化需氧量,以有机类污染为主。c箬松河箬松河水质较差,总体属劣于V类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酚。d保收河保收河总体水质属劣于V类,不适于作为任何对水质有要求用水水源。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氧、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六价铬,其中六价铬经常性超标。4. 水库现状水质及富营养化评价水库一般是人类拦截形成的半河、半湖的人工水体,其特点是水位不稳定,浑浊度大,致使生产力往往低于天然湖泊。水库兴建后,淹没区的植物沉入水底,发生腐败分解,由于土壤的浸渍作用,岩石的溶蚀作用,使库水矿化度、溶解性气体和营养物质等与原来的河水相比产生很大的变化,其趋势是逐渐接近湖水水质

31、状况。水库与湖泊相似,水流速度小,水交换周期相较河流大大地变长,水中微小颗粒的悬浮物质大量沉积于底,营养盐分逐年累积,为水生生物提供了合适的环境。从而,为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创造了充足的条件。温岭市主要水库水质尚可,为II-III类,基本能满足生活供水要求。近年水库总体水质呈缓慢下降趋势,水体逐渐由中营养向富营养化程度过渡。主要水库的水质状况见表3-8。表3-8 温岭市主要水库水质现状表水库所在河流水质类别营养化程度太湖水库太湖、秀岭、毛坦溪III类中营养湖漫水库金清水系、湖漫溪II类中营养水库富营养化过程是自养性生物(如浮游藻类)在水体中建立优势的过程。它包含着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物理变化,与水体

32、的化学物理性状、水库形态和底质等众多因素有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入和富集是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原因。随着现代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如大量使用化肥和排放有机废水等。加上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携带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致使水库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库富营养化评价项目有叶绿素、总磷、总氮 、高锰酸盐指数和透明度五项。富营养化评价的标准采用中国水资源公报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分与分类标准。评价方法:将水库的各项参数代表值与评价标准表进行对照内差,以表征各参数的富营养化类别,再依据下式计算,将求得的M用标准表对照,可得水库富营养化程度评价。M= /n 式中:M为水库营养状态的评价值

33、 Mi为i项参数的评分值 n为评价参数个数表水库是温岭市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而且水库的富营养化治理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要重视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5水功能区水质评价根据浙江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温岭市共划分14个功能区。对全市14个水功能区进行现状水质与目标水质的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达到目标水质要求的水功能区仅1个,而未达到目标水质的水功能区为13个,达标率很低,应进一步加大水污染整治力度,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改善水环境。3.3.2 地下水水质评价1潜水水质根据2003年10月浙江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台州分中心对温岭部分民用浅井的抽样化验,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发现温岭市浅层地下水水质已

34、受到人类的严重影响,水质较差,不能满足饮用要求。分析其项目指标发现,浅层地下水含盐量接近地表水,但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粪大肠菌数、锰、亚硝酸盐、耗氧量等指标存在不同程度超标现象,说明潜水水质相当差。潜水以降水和地表水入渗为主要补给途径,因此水质受地表水影响较大。由于温岭市地表水水环境持续受到污染,水质较差,总体水环境状况不佳,导致潜水水质呈现变差的趋势。所以,温岭市潜水不能满足饮用要求,不能作为饮用水源,但可以作为其它用途(如洗衣服等)。2承压水水质根据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GB/T1484893),确定评价参数为嗅和味、pH值、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氰化物、砷化物、挥

35、发酚、六价铬、总汞、氟化物、硝酸盐氮、氯化物、硫酸盐、铜、锌、铁、锰共计19项。外观与颜色、总磷、总氮、重碳酸根、碳酸根等5项作参考项目。水质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即以等级最差参数的等级确定水体的水质类别。温岭市主要承压水取水井现状水质见表3-9。取水井水质类别主要超标项目石粘水厂III类樟皇水厂V类氨氮二塘庙水厂V类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南塘水厂V类氨氮;高锰酸盐指数表3-9 温岭市主要承压水取水井现状水质统计表根据地下水质劣于III类即不适于饮用的原则,温岭市大部分承压水取水井出水水质较差,不是优质的原水,必须经水厂处理后才可供饮用。从主要超标项目来看,氨氮普遍超标,部分井水高锰酸盐指数超标

36、,表明深层地下水已经遭受来自地面的污染,这是开采深层地下水带来的水环境负面影响。另外,温岭市承压水铁、锰超标也很普遍,与氨氮超标不同,并非外源因素影响,主要是由当地地质条件决定的。部分井水有颜色深、异味等现象。在持续开采条件下,地下水总体水质有所变差,主要表现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含量的增加。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 第4章4 饮用水现状调查与评价4.1 城乡饮用水安全现状调查(1)水厂现状在温岭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水利、城建、卫生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和艰苦努力下,温岭市的供水事业有了快速发展,据统计,至2004年底,温岭市已建水厂有79座,全市使用自来水人数达到90.25万,占总人

37、口的79%左右。-温岭市区供水现状市区于1983年在山下金建成温岭水厂,以市郊的湖漫水库为水源,通过输水管道输送到市区,当时设计能力为1.0万m3/日,后供水能力达到1.4万m3/日。1992年在原水厂东侧(体育场路东)新建水厂,仍以湖漫水库为水源,总设计能力为6万m3/日,水厂分期建设,一期于1993年建成,二期于2000年7月建成。新水厂采用先进的输水系统,为城市的正常供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温岭市区的输配水给水管网已形成环网和树枝管相结合的管网,城镇之间是用枝状管网连接,城镇内部是环状管网。-镇级水厂供水现状根据全市水厂的调查表统计,除市区外,全市共有8家主要的镇乡级水厂,8家镇乡级水厂详

38、见表4-1。大部分镇乡级水厂都设有水源保护区,处理设施较为完善,具有严格的检验制度,出厂水质达标。表4-1 温岭市现有主要的水厂情况表编号水厂名称所在区域水源供水规模(万m3/日)1温岭市自来水厂太平街道湖漫水库62温岭市第二水厂石塘镇河水13台州供水泽国分公司泽国镇长潭水库24温岭市箬横供水有限公司箬横镇花芯水库0.855温岭市大溪供水公司大溪镇太湖水库36温岭市松门自来水厂松门镇深层地下水17温岭市温峤自来水厂温峤镇横路头水库吉腾坑水库0.768温岭市湖漫水库供水站石桥头镇湖漫水库19温岭市新河自来水厂新河镇0.5(2)农村改水现状据调查,温岭市已有94.27万农村人口的饮用自来水,农村自

39、来水普及率为89.2%。根据2004年11月24日水利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进行评价,全市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数为57.80万人,安全饮用水普及程度54.7%。大多数村虽已成功完成改水,但是许多农村供水点基本上没有水处理设施,不能进行水质检测,水质得不到保证。少数村由于资金不足和水源问题,至今没有落实改水工作。表4-2 温岭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调查统计表调查农村人口(人)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人)饮水不安全人口(人)饮水水质不达标水量 不达标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水源 保证率不达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类及超类地表水细菌学指标超标严重,未经处理的地表水污染严重,未经

40、处理的地下水其他饮水水质超标问题1056443578036420421096944626722930621087237879219471)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按水源类型分:利用地表水修建的工程受益人口69.55万人,占集中供水人口的73.8%,其中湖漫水库供水人口11.1万人,太湖水库供水人口9.8万人,花芯水库供水人口11.8万人;利用地下水修建工程受益人口24.72万人,占集中供水人口的26.2%。按供水方式分:全市农村饮水集中式供水人口94.27万人,其中使用正规自来水的人口为69.65万人,占集中式供水人口的73.9%;简易自来水人口为15.01万人,占15.9%;集中供水点受益人口为9

41、.6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0.2%。按水源水质和供水水质分:全市镇级以上水厂均有水处理设施,大多较为完善,并具有较严格的检验制度,出厂水质基本达标。在149家水厂及集中式供水点中,有净化设施的55家,仅占37%,水质定期检验的49家,仅有33%。大多农村供水点基本上没有水处理设施,不能进行水质检测,水质得不到保证。全市镇级以上自来水厂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设备运行进行规范化管理。村级水厂(供水点)的管理还相当薄弱,全市共有100处村级水厂(供水点)的水质没有做到定期检验,村内管网漏失率高,管理检测维修人员不到位。在水价管理方面比较欠缺,有的是村集体出资免费供水,或者水价较低,最低至0.20元/m

42、3,大部分为0.400.50元/m3,不利于节约用水;另一方面,由于管网漏失率高,分摊到用水户形成了水价的大幅提高,有的甚至达到5元/m3。2)分散式供水基本情况-有供水设施全市分散式供水人口达8.75万人,分布在绝大部分乡镇街道,主要利用浅层地下井、引泉设施供水,大部分属于饮水不安全的人口。从水质抽验情况看,水质问题主要是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粪大肠菌数超标以及耗氧量、锰、浑浊度、硝酸盐氮等指标不合格。-无供水设施无供水设施人口为2.62万人,主要分布在山区农村和东部沿海一带及海岛。经过对水质化验结果看,浑浊度、锰、细菌总数、总(粪)大肠菌群超标。(3)水质现状分析温岭市城镇供水水源共三种

43、:水库水,河网水和地下水。湖漫水库和太湖水库是温岭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库水水质较好,基本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但也受到一些轻微污染,氨氮年均值超标,库水开始富营养化。温岭市河流水污染相当严重,多项指标严重超标,不适宜作饮用水源。2000年以来,温岭市第二水厂的饮用水源地松甘河水质严重超标,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挥发酚,是温岭市境内最差的饮用水源。温岭市地下水Fe、Mn离子超标,还没有受到地表水的污染,水质基本良好,但水资源量有限,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已出现区域降落漏斗。4.2 城乡饮用水安全状况评价4.2.1 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一)水源地水量安全评价(1

44、)水库为满足规划水平年温岭市城乡用水,特别是居民生活用水,需要由保证程度高、水质优良的水源进行供水。中型水库水量较为丰沛,水质情况较好,为城乡供水的首选水源。在保证水库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对温岭市各主要水库可供水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主要水库可供水量情况见表4-3。表4-3 主要水库可供水量情况表水 库集雨面积总库容兴利库容供水规模可供水量(km2)(万m3)(万m3)(万m3/日)(万m3/年)湖漫水库32.48+4.88350323676.501825太湖水库25244616645.401510花芯水库4.85204111.30370桐岭水库5.85004041.40410合计72.966969

45、484614.604115注:可供水量为95%保证率。(2)河道温岭市河流水污染相当严重,多项指标严重超标,不适宜作饮用水源。(3)地下水根据浙江省温岭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在经济合理的开采条件下,不发生因开采而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保证的、可供开采的地下水量多年为4004.85万m3/年。(二)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1)大中型水库水质温岭市主要水库水质尚可,为II-III类,基本能满足生活供水要求。近年水库总体水质呈缓慢下降趋势,水体逐渐由中营养向富营养化程度过渡。各水库的水质状况见表4-4。表4-4 温岭市水库水质现状表

46、水库所在河流水质类别营养化程度太湖水库太湖、秀岭、毛坦溪III类中营养湖漫水库金清水系、湖漫溪II类中营养(2)河道水质温岭市河流水污染相当严重,多项指标严重超标,不适宜作饮用水源。表4-5 温岭市主要河流水质状况表河流断面水质类别主要污染指标金清港麻车桥V类溶解氧;氨氮南官河泽国劣V类溶解氧;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保收河下岸渚桥劣V类溶解氧;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六价铬箬松河松门劣V类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酚(3)地下水水质温岭市地下水Fe、Mn离子超标,还没有受到地表水的污染,水质基本良好,但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已出现区域降落漏斗。(三)综合评价温岭市本地水源地水

47、量不能满足需水要求,急需长潭引水等境外引水以保障供水安全。温岭市本地主要水源湖漫水库、太湖水库水质为IIIII类水体,水库水质尚可,基本能满足饮用水供水要求。河道水污染相当严重,多项指标严重超标,不适宜作饮用水源。4.2.2 饮用水给水工程安全状况评价(1)目前温岭市各乡镇水源单一,威胁供水安全,如市区以湖漫水库为水源、大溪镇以太湖水库为水源、松门镇以地下水为水源等等。(2)温岭市域目前管网漏损率偏高,现状中心城区管网漏损率21%,乡镇管网漏损率24%,高于国家“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及评定标准”。(3)水厂供水水质符合建设部CJ/T206-2005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和卫生部2006生活饮用水卫

48、生标准。4.3 温岭市供水存在的问题(1)亟需进一步开发利用本地水资源温岭市域水源严重不足,而根据长潭水库引水工程规划,一二期工程合计分配给温岭市15万m3/日,可见,境外引水量也是有限的,因此,温岭市应立足开发利用本地水资源,做到科学开源、战略调水相结合。建设水利工程,前期工作量较大,而且政策处理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宜尽早决策,尽早施工,发挥效益。(2)水价过高由于温岭市本地水资源开发不够,需向长潭水库调水。而长潭水库与温岭市约有60多km的距离,因此引水的基建投资高,输水的常年成本费用大,所以调到温岭的水水价高,但这还只是到温岭的泽国镇,当水在调到东部缺水乡镇时,水价更高。由此,一方

49、面温岭市应立足充分开发利用本地水资源;另一方面温岭市也有必要合理分配水源,平衡全市各乡镇水价。(3)市域水源分配问题温岭市西侧、南侧为多山、多丘陵地区,河流、小溪多,集水面积大,水质良好。而市区东侧以平原为主,河网水系污染严重,不适合饮用。因此,需要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全市水资源,实行西水东调。(4)水源单一,威胁供水安全目前温岭市各乡镇水源单一,如市区以湖漫水库为水源、大溪镇以太湖水库为水源、松门镇以地下水为水源等等。为保障供水安全,各供水区域间供水干管应联网,本地水源和境外引水应互为备用。温岭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报告 第5章5 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5.1 径流分析(1)参证站选择根据温岭市

50、的降雨径流特性,参证站采用施家桥水文站及长潭水库。太湖水库采用长潭水库的降雨径流关系推求年径流,长潭水库采用反推的径流资料;湖漫水库采用施家桥站的降雨径流关系推求年径流。(2)年径流计算长潭水库流域面雨量,选用垟头、宁溪、白石垟、上垟、长潭等五站加权平均计算得。利用长潭水库19632005年共43年的反推逐月入库水量资料,建立降雨径流关系。然后,利用其关系,插补展延19571962年的径流系列,求得长潭水库19572005年共49年径流资料。太湖水库采用大溪站为雨量代表站,由长潭水库降雨径流关系求得太湖水库流域的径流,资料系列为19572005年。湖漫水库流域及邻近设有温岭、箬横、横峰、金清闸

51、、松门等雨量站。经分析比较,采用温岭站为湖漫水库雨量代表站,由施家桥站降雨径流关系求得湖漫水库流域的径流,资料系列为19572005年。主要水库设计年径流成果见表5-1。表5-1 主要水库设计年径流成果表水库名称集水面积(km2)多年平均径流深(mm)多年平均流量(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万m3)长潭441.3130118.257414太湖251105.90.8762765湖漫27.6878.30.7682424长潭、湖漫水库逐年各月平均径流深表见表5-2、表5-3。表5-2 长潭水库逐年各月径流深 单位:mm年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年195714.964.9

52、115.1198.3238.6229.934.4130.588.1119.916.922.91274195813.851.9147.583.8347.419.3292.2295.6378.873.19.95.11718195926.5264.763.224273.2126.3226.6123.7590.14.65.36.91735196035.912.4112.9120.6106.5287.418.8969.7285.313.45.210.81979196112.7159.6142100.7327.3285.62036.8127.8271.377.629.815911962505.663.61

53、55.1165.2190.8242.6358.1448.3289.638.311.62019196365.118.675238.418379.161.3439939.710.61165196490.459.490.831.1222.2173.11740.528978.44.186219653.114.146.8158.398.4212.783.5275.819.79.275.582.81080196651.121.465.8177.661.6146.6144.661.3108.733.728.6874196710.942.649.590.9252.4124.623.73.62.10.9134.

54、861919681.723.174.974.241.2219118.28.527.150.4513.7657196962.1124.1116.836117.8119.4109.394.2171.316.14.32.5974197030.725.8210.285.7116370.833.84.2210.46725.949.51230197120.918.222.555.637.3119.112.75.3265.152.312.637.6659197239.9200.647.743.763.5149.9144.5560.535.182.119.9103.61491197392.333.1121.9

55、257318.7337.4159.6162.3294.1198.4185.3199819748.872.45221.1103.3101.4177.4494.319.6215.3143.787.71497197549.989.763.7248.1169.2397.4116.5492.942.7175.453.663.91963197611.524.7120.8187120.2397.5201.219.125.13720.320.71185197777.673.640.2187.5259.4214.7163.5128.9142.718.599.41325197829.276.880.289.611

56、1.6232.362.2143.2909.425.5595519796.527.364.257.683.860.766.9218.985.57.44.83.468719804.649.2136.2184123.9189.690.3308.640.722.710.55.9116619817.721.7163.1154.4112.2141.3424.8116.5187.158.186.921.2149519822.463.195.655.940.6143.3503.9209.360.333.2160.228.41396198346.943.656.8155142.3183.1203169.2136.65110.451203198416.362105.3130.8170.9266.690.3190.6166.763.550.4201333198537.9115.2115.322.780.2148.4259.2454.8121.947.412.88.3142419863.617.293.7105.686.5165.3102.148.986.17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