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6925680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50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资源描述:

《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6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十二五”规规划划目目 录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1一、 “十一五”发展回顾.1二、 “十二五”发展环境.4第二章 总体要求.8一、指导思想.8二、发展原则.8三、发展目标.9第三章 优化产业发展体系.12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12二、全面提升特色优势产业.14三、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9第四章 整合提升产业发展平台.22一、整合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22二、加快建设一批重要产业基地.27三、改造提升一批工业功能区.30第五章 提升工业创新能力.33一、强化技术创新.33二、推动品牌创新.37三、鼓励管理创新.38第六章 调整产

2、业组织结构.40一、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40二、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41第七章 推进工业节能减排.43一、突出抓好节能降耗.43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45三、发展工业循环经济.46四、严格工业污染监管.47第八章 保障措施.48一、强化项目支撑.48二、强化土地保障.49三、强化资金保障.50四、强化人才保障.50五、强化政策保障.51六、强化执行保障.52附表:温州市工业“十二五”续建或拟建重大项目表.54附图 1:重点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示意图附图 2:转型升级工业功能区布局示意图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关于温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

3、的通知精神,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制定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本规划主要提出“十二五”工业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指导全市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第一章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一、一、 “十一五十一五”发展回顾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组织实施“创新强工”战略和“工业转型升级 321 行动” ,推动工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

4、、工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工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0 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 6516 亿元,工业增加值 1389 亿元,五年间年均分别增长12.9%和 10.6%,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 47.5%,产业贡献率达到 60.3%;实现工业性投资 310 亿元,年均增长 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 442 亿元、利润总额 262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13.7%和 15.4%。全市现有工业单位 14 万多家,民营企业数量、工业产值、上交税收、外贸出口、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市的99%、96%、75%、95%

5、、80%,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表表 1-1 2006-2010 年温州市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年温州市主要工业经济指标主要指标主要指标2006 年年2007 年年2008 年年2009 年年2010 年年年均递增年均递增工业总产值4136495153195377651612.9%工业增加值915106411701164138910.6%工业性投资2302822782753109.5%规上企业利税总额22827625831844213.7%#利润总额12515614118126215.4%2、产业结构调整有所突破。、产业结构调整有所突破。 “十一五”期间,全市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

6、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获得较快发展。重工业加速发展,产值比重从 2005 年的 57.4%提高到 2010 年的 64.8%。服装、鞋革等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特征逐步凸显。企业组织结构持续优化,大中小企业呈协调发展态势。2010 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加到 8096 个,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 4495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68.9%;其中,年总产值或销售额超 10亿元企业 34 家,超 5 亿元企业 94 家。3、空间布局调整持续推进。、空间布局调整持续推进。 “十一五”期间,全市继续把 11 个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区)作为工业集聚发展主平台,规范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2009

7、 年,开发面积约 56 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 1095 亿元。及时启动沿海产业带建设和乐清临港产业基地、民科基地等重点产业区建设,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深入落实“退二进三”和“退二提二”等相关政策,工业逐步由以城镇工业功能区为主向以沿海产业集聚区为主的布局结构演变。4、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2010 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1289 亿元,RD 经费投入占 GDP 的比重提高到1.3%,新产品产值率占比达到 9.96 %。新认定 316 家高新技术企业,列全省第三位;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

8、 180 家,年专利授权量突破万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7 项;建成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含孵化器)共 41 个;建成乐清智能电器产业基地、永嘉特种泵阀产业基地 2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基地,以及 1 个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和 9 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基地。5、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严格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全市单位GDP 能耗降低 20%,2010 年降到 0.595 吨标准煤/万元,圆满完成了节能降耗目标。累计实施 308 个节能降耗项目,创建 232 家省级、1

9、90 家市级清洁生产企业和 27 家省级绿色企业。推广应用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等低品质燃料能源化、LED 照明、制革行业清洁生产和无氰电镀等节能新技术。但是,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仍然较慢。消耗大、污染大、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偏低。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水平较低。工业用地切分过多,单个项目用地规模过小,产业规模效益难以发挥,且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园区配套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工业企业“低小散”尚未根本解决,全市现有工业企业约 14.5 万家,而规

10、模以上工业企业仅占工业企业总数的 5.5%,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全市 R&D 经费占 GDP 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2%) ,企业技术人员、技术设备难以满足企业研发需要。二、二、 “十二五十二五”发展环境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处于人均 GDP5000 美元向 10000 美元发展、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进入加速期。同时,随着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工业发展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新环境。(一)抢抓(一)抢抓“四大四大”机遇机遇1、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优化带来的机遇。、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优化带来

11、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国家先后颁布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浙江省、温州市也编制了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或行动方案,在技术开发、项目建设、税收、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政策环境。2010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201032号) ,把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积极培育市场。浙江省、温州市也相继出台了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或培育方案。这些都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2、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带来的机遇。

12、、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带来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温州将充分把握国家部署东部沿海开发开放、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发挥温州“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的国家多重战略结合点优势,加快和扩大海港、空港口岸开放;加强对台合作交流,扩大状元岙港区对台货运直航,开通客运直航,争取永强机场成为对台直航机场;加速完善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区域大交通体系。这些都将进一步凸显温州作为长三角和海西区枢纽城市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各类物流系统、市场网络建设,构建完善的物品流通、展览和交易体系,有助降低工业产品的配送成本,有效提升温州产品市场竞争力。3、温州大都市建设和投资环境改善带来的机遇。、温州大都市建设和投资

13、环境改善带来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全市全力构筑温州大都市“1650”空间发展格局,将带动重点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城市投资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将大幅度改善,为我市发展先进制造产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我市在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强化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相继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特别是沿海地区开发和工业用地存量调整,随着大量工业用地加快推出,长期以来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用地严重不足、发展空间缺乏问题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4、世界温商网络整合提升带来的机遇。、世界温商网络整合提升带来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温州把整合提升温商市场网络、打造温商总部服务基地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充分

14、发挥在外温州人资源优势和温州作为后方服务基地作用,加快建立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将有利于引导我市工业企业整合市内外资源,发挥温州商会网络在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企业投资中的纽带和平台作用,加大品牌、销售渠道建设力度,实现由传统生产模式向人力资源优势即研发设计与营销网络两端攀升。有利于吸引在外温州人回乡投资创业,在温设立企业总部或研发、销售中心,进一步推进温州工业转型升级。(二)应对(二)应对“三大三大”挑战挑战1、节能降耗压力加大带来的挑战。、节能降耗压力加大带来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并且不再按“五年”算总账的方法进行考核,而是要按年

15、度对各地进行一票否决制和行政问责制的目标考核。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节能目标基本确定为单位 GDP 能耗降低18%左右,预计分解到我市的节能目标为 15%左右。综合考虑我市能耗基数较低和节能潜力较小等因素,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2、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带来的挑战。、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带来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消费需求低迷,我国出口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人民币升值不断加快等不利条件,企业出口成本不断加大。国际大宗原材料供应偏紧,价格波动频繁并且总体呈现上涨趋势。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形势变化,预计“十二五”期间的劳动力供给将开始下降,劳动力供给短缺和用工成本上升越

16、来越明显。并且,随着温州土地供给紧缺、用地价格上涨与生活成本上升,工业发展将面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严峻挑战。3、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带来的挑战。、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带来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上海、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和苏州、宁波、无锡等发达城市,将依托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先进要素集聚优势,加速吸引工业龙头企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省内的丽水、衢州等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具有发展制造业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对温州发展传统优势制造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长三角及海西区各城市主导产业存在较大雷同,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制造业和传统产业上,温州将面临更激烈的区域竞争压力

17、。第二章第二章 总体要求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依托温州“1650”大都市总体格局,围绕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双优化”为重点,以现代产业平台建设为载体,以自主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积极培育大产业、做强大企业、引进大项目,突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具有温州特色和全球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二、发展原则二、发展原则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充

18、分利用温州“1650”大都市空间格局调整机遇,抓住沿海地区开发契机,强化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区)扩容和新建,按照工业新城、产业新区理念,打造一批产业集聚新平台,增强新型工业化对新型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同时,通过城区“退二进三” 、 “退二提二”等政策措施,为舒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形态、培育城市功能预留空间,强化新型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发展。坚持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提升并举。坚持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提升并举。既要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新方向,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从产业高端切入,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使新兴产业成

19、为我市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又要落实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增强传统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发展。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发展。顺应工业化由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和趋势,既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通过加快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又要通过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加有利的支撑条件。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驱动。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驱动。既要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自

20、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进步,充分发挥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加强制度创新,通过企业制度、政策制度和市场制度等的创新,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在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按照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的理念,完善技术应用服务和制度创新保障,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坚持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既要继续发挥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在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又要立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谋求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发展

21、目标三、发展目标到 2015 年,基本建成长三角、海西区具有温州特色和全球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工业实力方面。工业实力方面。实现工业总产值 11000 亿元,年均增长 11%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约 800 亿元,年均增长 12%以上;确保累计实现工业性投资 2400 亿元以上,力争达到 3000 亿元左右,技改投资占工业投入的比重逐步提高。结构调整方面。结构调整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3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13%以上;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进一步提升,金融、科技、会展等生产性服

22、务业获得快速发展;年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达到 4 个;力争培育年产值超十亿元的龙头企业 100 家,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 4 家。自主创新方面。自主创新方面。R&D 经费占 GDP 比重达到 2%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15%以上,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 100 件以上,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 6 家和 90 家,加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营销管理和竞争力的知名企业,企业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转变。布局调整方面。布局调整方面。工业企业和各类资源要素进一步向产业发展平台集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生产总值比 2010 年翻

23、两番,产业集聚度与投资强度大幅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和单位产出率显著提升,国家级开发区投资强度达到每亩 300 万元以上,产出率达到每亩 800 万元以上;省级开发区分别达到每亩 250 万元以上和 600 万元以上。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指标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单位 GDP 能耗累计降幅达到 1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有效下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90%以上。表表 2-1 温州市温州市“十二五十二五”工业发展主要指标表工业发展主要指标表序号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名称单位单位2010 年年2015 年年指标指标属性

24、属性1工业总产值亿元651611000预期性2工业性投资亿元310 2400预期性3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亿元442800预期性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9.535预期性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13 预期性6年产值超十亿元的企业数个34100预期性7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数个04预期性8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数个04预期性9研究与开发投入(R&D)占GDP 的比重%1.32 预期性10企业新产品产值率%9.9615预期性11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件60100预期性12单位 GDP 能耗年均下降率%3.5%15%约束性1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0预期

25、性注:中为五年累计数;第三章第三章 优化产业发展体系优化产业发展体系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并举,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案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围绕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加快打造一批具有规模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完善集群发展的生产性服务配套体系,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趋势,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5515”工程,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新兴产业集群。力争五年内主抓 50 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500 亿元;力争

26、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13%以上,培育 5 家以上国内或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企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先进装备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以数控机械成套设备、食药机械、纺织装备、包装装备、印刷装备、大型施工机械、精密元器件和关键基础部件为发展重点,完善配套产业;广泛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等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努力实现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发展。依托重点工业园区平台和机械装备制造基础优势,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龙头+配套”的产业集群组织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全面提升集群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2、新能

27、源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光伏设备及器件、风电装备、风电场利用为发展重点,适当发展太阳能组件及其他配套领域。重点攻克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实现光伏并网发电;突破风能核心技术,扩大产业规模,力争在高端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应用企业。主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乐清湾临港产业基地,加快集聚一批新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形成集群规模优势,努力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生产应用基地。3、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以新型电子材料、新型鞋材、新型纺织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为发展重点,加快建立一批新材料产业园区,

28、促进新材料企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新材料研发中心或行业创新平台,联合攻关新材料产业关键或共性技术,提升行业科研能力。主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新建的沿海重要产业基地,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新型纺织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电子材料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完善本地新材料产业链,打造与本地优势产业密切关联的新材料产业集群。4、生物产业。、生物产业。以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诊断试剂、高端生物保健品、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等为发展重点,积极筹建服务于生物产业发展的专业性孵化器,孵化一批生物科技企业,产业化一批科研成果,引进一批生物科技企业,形成集药品研发、医药器械制造、制药于一体的上下游完善的生物产

29、业链。主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台优势和温州医学院科研优势,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等途径,加速生物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力争建成省内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5、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大功率 LED 照明、垃圾发电设备、节能变压器、高端环保设备、高端节能减排监测设备等。其中,LED 照明领域重点发展外延片、芯片、LED 检测设备、芯片加工关键工艺设备、自动封装设备等;环保设备领域重点发展生活及工业污水处理设备、垃圾处理设备、通风除尘设备、汽车尾气处理设备等。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

30、点发展物联网、智能输变电设备及新一代通信网络等。抢先攻关智能电网相关的智能电器及系统,大力支持传感、监测、定位、识别等信息获取关键技术研发。二、全面提升特色优势产业二、全面提升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品牌和设计能力提升、营销创新等途径,把生产加工优势转化为设计研发优势,增强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力争建设一批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链完善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1、汽摩配行业。、汽摩配行业。重点发展代表汽车工业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关键零部件,拓展特种汽车生产,争取形成专用车、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主要依托瑞安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滨海园区,加快建设瑞安汽配专业生产基地以及相应的

31、检测中心、研发中心和模具加工中心,完善产业自主研发环节,开发一批与主流车型同步的新产品、新技术。积极提升“中国汽摩配之都”品牌,打造“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 ,形成品牌营销优势。大力发展围绕龙头企业的本地配套产业,形成整车制造为核心,汽车配件生产相对完善,研发设计能力较强,能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的集群组织体系,形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千亿级汽摩配产业集群。2、电气行业。、电气行业。在保持低压电气产品竞争优势基础上,重点发展智能化、可通信为主的第四代低压电气产品,高压、特高压电气产品,以及新能源电气系统。主要依托乐清经济开发区、乐清湾临港产业基地和柳市、北白象等城镇工业

32、功能区,加快行业质检、研发、信息、展示等公共研发及营销平台建设,鼓励研发以高压变频为代表的电气传动技术,以智能开关为代表的同步开断技术,以及用户电力技术等,提升产业研发优势;整合国家级产业“金名片” ,着力提升品牌和营销优势。加快完善以设备制造和核心部件为重点,配套产品、零部件和原材料生产为配套的集群发展体系,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3、服装行业。、服装行业。重点开发环保型、时尚型、功能型精品服装。整合“中国服装名城” 、 “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乐清) ”等产业“金名片,引导服装企业向行业高附加值领域拓展,鼓励企业培养和引进高级服装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和研发水平;

33、深化品牌设计,提升产品文化内涵;创新商业模式,大力推广虚拟经营,强化产品营销环节;着重采用新型服装材料,提升产品质量,形成以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为重点,高端制造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巩固和提升温州服装产业的地位和影响力,打造品牌优势突出、营销网络完善的千亿级服装产业集群。4、鞋业产业。、鞋业产业。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巩固男鞋市场地位,扩大女鞋、童鞋市场规模。整合“中国鞋都” 、 “中国鞋都女鞋基地”等产业“金名片” ,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注重品牌形象提升,深化品牌文化内涵;强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积极采用新型鞋材,发展功能性鞋业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鼓

34、励企业创新营销模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广虚拟经营。同时继续完善制鞋机械、鞋材、鞋辅料等配套环节,完善鞋业产业链。力争打造品牌研发优势突出、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的千亿级鞋业产业集群。5、泵阀行业。、泵阀行业。重点发展核电泵阀、船用泵阀、电子控制泵阀,以及为电力、大型石化、石油输管线、煤液化及冶金等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配套的特种专用泵阀;配套发展泵阀控制执行系统、法兰管件、标准件、密封件等关键部件。发挥“中国泵阀城” 、 “中国泵阀之乡”品牌优势,依托永嘉工业园区和滨海园区,打造竞争力领先的国内外重要泵阀产业基地。建设核电阀门研究院等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提升特种专用泵阀、高性能泵阀的研发制造能力。择址建设

35、铸(锻)造产业基地,整合原有铸(锻)造企业,引进关键配套环节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壮大泵阀产业集群,力争2015 年集群产值规模达到 500 亿元。6、电子信息行业。、电子信息行业。重点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包括网络工程及网络配套电子产品、现代通信设备及产品、数字视听及信息家电产品、汽车电子设备等。主要依托乐清工业园区和苍南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积极向上、下游产品延伸,集聚多品种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企业;鼓励企业建立行业研发中心,着力提升产品研发设计水平和生产自动化程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以业务外包、虚拟经营的方式,整合中小企业,不断

36、提升行业集中程度,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力争打造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五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7、印刷包装行业。、印刷包装行业。以发展环保、绿色、轻便化和系列化包装印刷产品为方向,大力发展新型材料包装盒精细包装、精美彩色包装印刷、绿色包装印刷、无菌食品包装印刷等产品,基本实现“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器材优质系列化、印后多样自动化”的目标。整合苍南“中国印刷城” 、平阳和鹿城等地包装印刷业优势资源,延伸发展印刷包装材料、设计创意产业和都市印刷复制产业,打造高精印刷复制产业集聚区,逐步建成技术先进、服务一流的五百亿级印刷包装产业集群,提升我市印刷行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8、船舶行业。、船舶行业。

37、强化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等主力产品的制造能力,积极引进大吨位船舶、游艇、特种船等高新产品生产项目;以全市现有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泵阀管线、电机电气、仪表仪器、电子导航等船舶配套产品。9、仪表仪器行业。、仪表仪器行业。着重发展自动化仪表、现代光学仪器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电工仪表、汽车仪表等传统仪表,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好的科学测试仪器、医疗仪器、环境监测仪器、轻工专用仪器、现代农业仪器等产业,带动发展传感器、弹性元件、专用电路等仪器仪表元器件。10、模具行业。、模具行业。重点发展大型精密型腔模具、精密冲压模具、高档精密磨料模具等。建成区域特色鲜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著,产品技术含量高,配套产业

38、完善、竞争力强,以中高档模具为主的重要模具生产基地。11、精细化工。、精细化工。重点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做大做强石化产业的高级沥青生产及中下游后加工产品,为制鞋、合成革、塑料加工、印刷包装、制笔等优势轻工产业提供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关停调整一批小型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企业,重点引进大型化工产业项目,实现产业整合、集中集聚发展。12、不锈钢行业。、不锈钢行业。着力发展棒线材、管材、大型铸配件,不断提升产品精度和附加值。加大 AOD 精炼炉、新型电弧炉等高端设备的引进力度,积极采用不锈钢熔炼和制品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淘汰 30 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

39、淘汰生产地钢条、钢锭或连铸坯的工频炉和中频感应炉;淘汰复二重式和横列式线性轧机、普钢初轧机、热轧窄带钢轧机、直径 76mm 以下热轧无缝管机组、三辊式型线材轧机等落后的钢压延工艺设备。13、合成革行业。、合成革行业。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为目标,重点发展湿法 PU 透气革、超细纤维基材、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实施品牌战略,推进行业企业整合重组,培育若干大型集团公司,提升行业竞争力。严格行业环保、能耗、物耗、质量标准,加强投资项目审核管理,着重加快淘汰年加工皮革 20 万张(折牛皮标张)以下的生产线。14、塑料制品行业。、塑料制品行业。以高性能、多功能、环保为方向,重点发展

40、中高档的塑料薄膜、异型材、工程塑料制品。鼓励企业应用节能环保型生产设备,改造落后工艺技术,提升行业生产技术水平。关停一批规模小、操作不规范的中小企业,在新建项目审批过程中,要严格环保、能耗等标准,提高行业门槛。三、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现代产业集群培育,配套发展工业设计、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科技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的良好局面。1、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与优势产业转型密切相关的鞋样设计、服装设计、模具设计、工程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业

41、设计。加快培育一批集成创新能力强、设计成果产业化绩效明显的专业企业,鼓励开展集研发设计、工艺设计、软件设计、设备制造、系统集成于一体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结合省级产业集群转型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工业设计企业集聚区。建立和完善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建立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处力度,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2、着力发展总部经济。、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强化对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将生产基地外迁,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留在温州,采取总部经济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努力发展成为资本运营型、科技导向

42、型、文化创意型、规模经济型或综合集团型总部企业。鼓励在外温州企业总部“回迁” ,积极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来我市设立集团总部或区域总部,加强外埠总部企业与我市企业的交流合作。加快培育总部经济集聚区或总部经济园,发挥规模发展、资本聚焦、产业拓展、消费拉动、税收贡献等作用。3、鼓励开展市场营销合作。、鼓励开展市场营销合作。鼓励企业通过直营连锁、特许加盟等方式开设专卖店和商场专柜,支持企业到境外建立营销网络,设立企业产品销售终端,提高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供应链的要求,发展公共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企业进行产品展示、信息发布和网上交易,建立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系统,开展网上

43、营销业务。积极打造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影响力的专业会展,为企业开拓市场搭建有力平台。重点培育扶持服装、鞋革、电器、机械装备、印刷等专业会展,以及引进的有较大影响力、能促进温州产业提升的国际性、全国性专业会展。4、支持发展物流配送业。、支持发展物流配送业。根据产业集群不同类型特点和对原料的需求,鼓励企业或专业性物流企业依托空港、港口、铁路及公路枢纽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或物流配送中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发展专业物流市场。对企业物流园区建设项目,优先落实土地指标;对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技术标准体系和统计直报体系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5、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金融服

44、务业。积极拓展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渠道,探索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专门金融机构,鼓励外资和外地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机构,进一步壮大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落实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再担保体系建设,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国内外融资租赁机构来我市设立机构开展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充分发挥融资租赁企业促进设备销售功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6、强化信息技术服务。、强化信息技术服务。通过加快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的联动发展,推进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以科技服务基地为核心,产业服

45、务平台和研发设计机构为基础,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的科技创新和信息服务体系,提高科技信息技术在工业制造、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水平。积极培育信息资源增值服务、 “云计算”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三大新型科技信息服务业态,强化信息技术对新型工业化的带动作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第四章第四章 整合提升产业发展平台整合提升产业发展平台围绕温州构建“1650”大都市空间发展格局,以整合提升为途径,着力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升级、空间拓展、体制创新;以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等沿海地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加快一批重要产业基地建设,提高准入门槛,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和

46、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围绕打造一批中心镇产业功能区,推进工业功能区改造提升,优化大都市发展环境。一、整合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一、整合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向:重点培育新能源、生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服装、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创意设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等生产性服务业,变“生产工厂”为“创意工厂” 。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利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状蒲园区、浙江温州工业园区、龙湾农业示范园区以及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建成和在建的国家级孵化器、科技城等良好基础,加快空间格局

47、优化,建成集高新技术、创意设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状蒲园区西片重点推进沿上江路、雁荡西路的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建设健康产业园、工业设计园、创意产业园、啤酒科技园等;中片结合旧城改造和“退二进三”,完善居住、商贸等配套设施;东片应加快产业提升,打造成温州传统产业提升和都市型工业发展的示范区。原温州工业园区重点强化“退二提二”、“退二进三”,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新城。高新园区重点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与孵化器配套的中试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完善一条龙式的创业配套服务。2、滨海园区(含民科基地)、滨海园区(含民科基地)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向:重点发展新

48、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关键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对服装、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按照城市与产业互动发展的原则,整合民科基地、龙湾区各工业功能区,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二三产业并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的滨海产业新城。加快推进民科基地(一、二期)开发建设,尽快完成天城围垦吹填及软基处理、丁山和永兴南围垦;按照“九通一平”要求,强化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谋划出口加工区申报和规划编制,适时启动龙湾二期围垦,力争2015年实现项目落地。3、瓯海经济开发区、瓯海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

49、向:改造提升鞋革、服装、眼镜、锁具等优势轻工产业,做大做强汽摩配、专用机械装备等行业,积极培育新型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以瓯海新城建设为契机,积极在娄桥工业园布局都市型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统筹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推动“一园六区”从单一工业区向多功能、综合性开发区跨越,实现开发区的整合提升和转型升级。以集约、高效、低碳为方向,推进梧田、景山、新桥等工业小区的“退二进三” ,加速淘汰过剩产业和落后产能,鼓励通过技术改造和二次开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退二提二” 、“退二进三”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重点建设仙岩、瞿溪等工业区,承接

50、“退二进三”和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鼓励娄桥工业区发展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4、鹿城轻工产业园区、鹿城轻工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向:适当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传统产业,积极引入科技型、节能型、环保型、外向型、规模型的新型产业项目。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加快建设轻工产业园区二期、三期,积极发展以产品设计、技术研发、高端制造、营销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主体的总部、楼宇经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规划藤桥服饰园,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乡镇工业功能小区与新市镇、新农村发展相配套。5、永嘉工业园区、永嘉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

51、展导向:改造提升泵阀、鞋服制造及辅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扶持发展专用电器和成套设备、新型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配套发展总部经济和科教服务、展览展示、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着力推进园区整合和扩容,加快桥头林福工业区和乌牛东蒙工业区开发建设,尽快完成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争落实一批产业项目。围绕泵阀行业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示范区,优化瓯北泵阀工业区用地结构,强化“园中村”改造,适当增加先进装备制造、锻(铸)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用地,推动工业区转型升级;完善黄田五金工业区和罗东高新科技工业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优化园区发展环境。6、乐清经济开发区、乐清经济开发区产

52、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向:提升发展电工电气、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传统优势制造业,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集物流、商贸、研发、居住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新城。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按照“整合、拓展、提升”方针,实施“东拓南联”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着重在拓展区南侧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集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拓展区中部建设园区公共服务中心,为经济开发区生产和生活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在拓展区南侧建设优势产业园区,吸引规模较小的从事传统优势产业或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入园。7、乐清工业园区、乐清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向:重点

53、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与通讯、广播插件等电子元器件,以及相关的精密模具加工及塑料产品。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建设“全国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电子元器件基地”。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立总产值超100亿元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继续搞好3G手机及通讯设备和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等的配件生产。提高条形连接器,汽车电线电子配件,微电机配件和航天航空及机车等高端电子配件等200多种重要元器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8、瑞安经济开发区、瑞安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向:着重发展机械装备、新材料、水产品加工及港口物流,培育发展船舶修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兼具城市功能的滨江(海)产业新城。开发建设

54、重点:开发建设重点:积极推进开发区向飞云江南岸拓展,重点开发阁巷围垦和瑞安经济开发区南拓展区;加速阁巷围垦区的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并落实一批工业用地。南拓展区重点发展聚氨酯材料、工程塑料、汽车材料、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和印刷机械、制药机械、建筑机械、车床等精密机械制造业,配套发展研发中试、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合理开发港口岸线,科学布局船舶工业、港口泊位等岸线。北拓展区重点提升机械电子、高分子材料等产业,适当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突出发展与瑞安大城市主中心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9、平阳经济开发区、平阳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向:重点发展新型元器件、关键零部件、高性能基础件、新

55、型工程机械、特种技术设备、智能传感器及新型仪器仪表、无损伤危险品检测设备、金融自动化设备等产品。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加快园区改造提升,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提高工业集聚度,推进传统工业向园区集聚。积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推进开发区企业总部集聚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从产业链延伸出发,大力培育光机电一体化。立足机电产业发展基础,提高机电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鼓励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10、苍南工业园区、苍南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向: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等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家具、塑料制

56、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延伸发展设计创意产业。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推进园区扩容,加快向园区东南方向拓展,规划用地约 6.7 平方公里。着力推进机电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形成“一区多园”开发格局。强化大项目大企业引进,着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先进装备业等新兴产业;加快科技孵化、检测、物流、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引导食品、家具、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苍南工业园区与各乡镇工业功能区在产业链布局、资源使用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体系。二、加快建设一批重要产业基地二、加快建设一批重要产业基地1、大门临港产业基地、大门临港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

57、展导向:着重发展精细化工、大宗原材料深加工产业、大宗散货储运业,打造浙江最具规模和竞争优势的临港产业基地之一。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衔接大门大桥,完善道路交通组织和供电、供水等配套设施;加快小门西片围垦,筹建石化工业起步区,引进石化深加工企业;利用小门岛港口岸线,建设一批企业专用泊位和 1个 5 万吨级通用泊位;启动大门岛际围垦工程,优先开发港口岸线,拓展临港工业发展空间,积极建设综合工业区和港口物流区。2、霓屿、霓屿-状元岙临港产业基地状元岙临港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向:重点发展机械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旅游纪念品、钓具等特色产业,新型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

58、兴产业。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规划面积 1.3 万亩,启动霓屿北片围垦建设,使之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依托状元岙港区开发,促使该基地与霓屿大堤南片、状元岙深水港区等区域加强产业互动,适时发展临港装配加工业、加工组装业等,建设临港出口加工业,条件成熟时建设保税港区。3、乐清临港产业基地、乐清临港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向:重点发展船舶修造、新能源、电力能源、新型建材等临港产业,建成产业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临港产业基地。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加快推进滩涂围垦和土地整理;依托深水岸线、港口资源以及后方陆域,加快完善公路、铁路、城市主干道等集疏运网络。重点建设港口物流园区、船

59、舶工业基地、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电力能源基地;全面推进乐清湾港区南区建设,开发港区后方陆域的配套工业用地,加快开发北区及后方陆域工业用地。4、瑞安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瑞安工业园区)、瑞安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瑞安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向:重点发展重型卡车、客车、工程车等整车制造业和汽车配件及总成、关键零部件制造等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出口基地和特种车制造基地。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积极拓展工业用地,推动东工业区和北工业区整合发展。加快东工业区开发建设,谋划设立浙南汽车产业园,重点发展重型卡车、客车、工程车等整车制造业和汽车配件及总成、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配套完善

60、汽车物流等功能,打造整车及总成生产为特色的专业化园区;北区加大工业企业“提二优二”力度,提升发展电动汽车和汽车传动、控制系统集成、关键零部件制造等产业,重点打造小型车及配件生产为特色的专业化园区。5、万全产业新区、万全产业新区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向:积极引进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提升发展家具、服装、商务礼品等传统产业,引导电镀、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科研、商务、商贸、居住等现代服务业。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依托万全平原区位交通优势,加快万全镇中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新材料园、装备制造园、传统产业提升园(家具园、综合园)、配套产业园等建设,积极构建“一心多园”空间

61、格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引进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园,引进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电子材料等新材料;装备制造园,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引进先进装备制造业;传统产业提升园,依托家具园区和已建成的标准厂房,提升家具和商务礼品业。6、平阳滨海产业区、平阳滨海产业区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向: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旅游、临港产业以及滨海旅游业。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建设完成宋埠-西湾、西湾北片、西湾南片(含墨城围垦)等2万多亩围垦工程,宋埠-西湾围垦主要涉及宋埠滩涂围涂区块,西湾北片围垦主要涉及西湾风景区周边滩涂围垦区块,西湾南片围垦主要涉及墨城

62、工业小区及周边滩涂围垦区块,加快围垦回填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15万亩飞鳌滩涂围垦工程。7、苍南临港产业基地、苍南临港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向:大力发展能源工业、电力石化、金属延压业,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海洋新兴产业、船舶产业等。开发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重点:抢抓国家加快推进沿海大开发、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全国试点等机遇,加快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和巴曹港建设,构筑临港产业发展载体;围绕能源工业、金属压延等临港工业领域,新材料、海洋新兴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严格控制合成革产业规模,坚持环保先行和绿色发展,重点发展高档的产业用革、服装鞋用革、仿真皮和人造合成革

63、。三、改造提升一批工业功能区三、改造提升一批工业功能区充分发挥工业功能区对温州大都市区“1650”发展的支撑作用,引导符合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且长期稳定发展的工业功能区优先扶持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展览展示、科教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企业由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转型;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先进设备及先进技术引进、生产工艺改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延伸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区块效益水平;同时,统筹工业区与城市(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生态化改造,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在改造提升过程中,大都市主中心和 6 个副中心城市应正视人口、产业功能过度集中的压力,着重围绕“宜

64、商宜居宜业”环境建设,探索工业功能区整体“退二进三” 、 “退二提二”的途径和配套政策,按照政府宏观引导和企业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多种形式补偿退出企业。同时,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心镇合理设置工业功能区,扶持特色工业发展,助推城镇发展。专栏一:专栏一:部分工业功能区改造提升导向部分工业功能区改造提升导向中国鞋都产业园区:中国鞋都产业园区:由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转型。吴桥工业区:吴桥工业区:着重发展酒店宾馆、文化传播、汽车销售等生活性服务业。鹿城炬光园:鹿城炬光园:鼓励企业“退二进三”,发展物流、创意等产业。黎明工业区:黎明工业区:鼓励企业“退二进三”,发展餐饮、娱乐休闲、生活居

65、住等。龙方工业区:龙方工业区:鼓励企业“退二进三”,发展商贸、酒店宾馆等产业。鹿城区广化工业区:鹿城区广化工业区:鼓励企业“退二进三”,发展物流、商贸等产业。温州市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温州市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着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沙城食药机械基地:沙城食药机械基地:完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促进特色优势工业集聚。天河民用电器基地:天河民用电器基地:支持工业设计,引导特色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海城水暖洁具基地:海城水暖洁具基地:支持工业设计,引导特色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温州大桥工业区:温州大桥工业区: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引导发展总部经济。专栏一:专栏一:部分工业功能区改造

66、提升导向部分工业功能区改造提升导向乐成头盔摩配产业区:乐成头盔摩配产业区:更新生产设备,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天成产业功能区:天成产业功能区:更新生产设备,提升产品档次。柳市新光工业区:柳市新光工业区:适当拓展工业用地,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陶山陶南功能区:陶山陶南功能区:适当拓展工业用地,引导针织企业集聚发展。金桥工业功能区:金桥工业功能区:更新生产设备,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莘塍镇工业区:莘塍镇工业区:发展精品服装和高档休闲鞋,提高产品附加值。马屿镇工业功能区:马屿镇工业功能区:适当拓展工业用地,引导眼镜制造企业集聚发展。永嘉县桥头纽扣工业区:永嘉县桥头纽扣工业区:推动清洁生产,完善市政配套设施。永嘉县桥下教仪玩具工业区:永嘉县桥下教仪玩具工业区:适当拓展用地,加快企业集聚和配套建设。洞头杨文工业区:洞头杨文工业区:鼓励厂房闲置、经营不善的企业“退二进三,提高土地产出率。洞头南塘工业区:洞头南塘工业区:适当拓展工业用地,扶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萧江工业区:萧江工业区:引导纺织集聚发展,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塑料包装产业。水头皮件基地:水头皮件基地:园区整合提升,用高新技术改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