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水利学考试重点作弊禁用

上传人:磨石 文档编号:46924482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水利学考试重点作弊禁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水利学考试重点作弊禁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水利学考试重点作弊禁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水利学考试重点作弊禁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水利学考试重点作弊禁用(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水利学考试重点作弊禁用第二章:1、天然水体的组成及其特征,各组成部分之间有何关系或联系?答:组成:(1)、天然水体的物质组成包括:气态成分的Co2和O2;主要离子有:Cl-、硫酸根、钠、钾、钙等;特殊微量元素:氢、硝态氮、锂锶钡锰铁氟碘等;有机质:富里酸和胡敏酸;悬浮固体物质。(天然水体的物质组成直接影响着水的物化性状及使用功能,是水质和水环境评价的主要依据。)(2)、水体底质:主要由水体环境中的碎屑物质、胶体物质、生物单残体各种有机质及无机化学沉积物组成,包括水中生物的代谢产物。(底质的特征可以反映水体及其水质的历史演变过程,它是水体中非可溶性物质及超量溶解物质的沉积产物

2、,是水质净化的产物和水中生物生存的营养贮备与生活环境。)(3)、水生生物:包括漂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自游生物(4)、水体边界:由隔水或相对隔水的固体物质组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1) 、水生生物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对水中的溶解物质及底质具有积极的影响,积极参与水体自净,以及有机质及污染物质的降解、转化和分散有害物质的浓集作用过程,同时对水质和水环境也产生严重污染。(2)、水体的底质是水体边界是水体边界沉积建造演变过程中由水体主要组成部分向水体的环境要素逐渐过渡的一种组成部分,当水体底质的下层再被扰动,当与水体发生明显的物质交换和物理化学效应时,该水体底质层实际上已经转化为环境组成

3、要素了。(3)水体边界是水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主要作用面,是水体与外部环境的过渡带,其作用包括水分的补排、盐分的增减和生态系统的演进等。2、 水体有哪些环境属性?答:水体环境属性有:1、水的资源环境属性;2、水的生态环境属性;3、水的地质环境属性;4、水的社会环境属性。3、 各类天然水体的特点?答:(1)、大气降雨的特点:具有资源、环境、生态意义;具有自然界各类水体中最少的溶解物质;通常有一定的酸性;(2)、河流的特点:A、矿化度高于大气降水,但较其他天然水体为低;B、河流水质因水文汇流、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及地下补给量和河段地壳物质背景等条件影响,复杂多变;C、河流水质富含气体成分,水质和水温垂

4、直分层现象不明显;D、河流中的有机物来自陆地和邻近的静止水体,河水的初级生产力较低;E、河流的底积物质受水动力条件控制,沉积物按重力作用分布。(3)、湖泊的特点:A、湖泊的矿化度一般较高;B、湖泊水质、水温及溶解气体等常因静水条件而呈现平面分区和垂直分层现象;C、湖泊因水中营养物质(N、P)的多少表现为不同的营养状态;D、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中,湖泊的底积作用和生态深化使湖泊沿着营养湖中营养湖富营养湖沼泽最后走向衰亡形成陆地的过程。(4)、水库的特点:A、其水体特点介于河流和湖泊之间;B、在人为控制下排水及交替更新快的水库,其特点接近河流;C、更新期长,蓄水量大的水库则特点接近湖泊。(5)、地

5、下水的特点:A、相邻含水层常是相互分隔,彼此水力联系非常微弱;B、随埋深的增加,地下水才物化环境条件愈稳定,生物作用减弱;C、水质较清洁,杂技、微生物和细菌很少,但矿化度较高;D、不易遭污染。第3章 、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1、 典型的水体污染及其危害有哪些内容?答:(1)、热污染:A、水温的升高会降低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加速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增大耗氧作用,也会使水体中有些毒物的毒性提高;B、水温的升高还破坏生态平衡的温度环境条件,加速一些细菌的繁殖,助长水草丛生,厌氧发酵、恶臭;C、水温影响水体自净作用,从而影响水体的感官质量和卫生质量。(2)、富营养化污染:A、富营养化的最直接影响是在藻类或水生

6、植物过度繁殖的水域,造成昼夜间的溶解氧波动,间接影响水生动物及人类;B、造成一些特种消失,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的改变;C、富营养化对水体功能的破坏,直接影响人类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3)、耗氧有机物污染:A、此污染消耗水中溶解氧,如果消耗的溶解氧不能及时通过水体复氧过程得到补偿,就会导致溶解氧大幅度降低,威胁耗氧生物的生存;B、当水中溶解氧消失,厌氧细菌繁殖,形成厌氧分解,分解出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影响水体感官。(4)、酚类污染:A、酚是高毒的污染物,低浓度的酚能使蛋白质变性,高浓度的酚能使蛋白质沉淀;B、长期饮用被酚污染的水源可引起头昏、出疹、贫血及各种神经系统疾病;C、水体酚污

7、染将严重影响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5)、重金属污染:A、重金属污染物不能降解,只能发生形态转化或分散和富集。重金属一但进入环境,有难从环境中清除;B、当生金属在水中含量很低时,即可以对生物和人类产生生物毒性。(6)、农药污染:A、土壤中农药随径流流进水体,或随大气飘移至各地,经雨、雪降落到地面。有机氯农药难以被生物降解。脂溶性强,被生物吸收后,累积在脂肪组织中,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浓缩和富集;B、农药使用过量,对人畜会有较大毒性,引起神经性疾病以致死亡;C、农药对水体污染,可造成鱼类、水鸟大批死亡,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可构成对人体健康的威胁。(7)、油类污染:A、油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破坏优美的

8、海滨风景,降低了作为疗养、旅游地的使用价值,严重危害水生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等;B、浮在水面的油膜,在水流作用下扩展成薄膜,对水体复氧、光照等形成直接阻遏,抑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水中溶解氧逐渐减少,并且油在降解过程中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水质状况恶化;C、油类污染物具有毒性,毒性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油类对生物的涂敷及窒息效应,水体中非水溶性焦油类物质能附着在水鸟的羽毛上,覆盖在螃蟹、牡蛎等动物的表面,损害水生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第二类毒性效应是生物内脂肪或体液中油与其他碳氢化合物的摄入达到一定浓度时,生物体内的代谢机制就会受到破坏。(8)、氰化物污染:氰化物是剧毒物质,它地抑制氧的代谢,阻断

9、生物功能组织的氧交换。氰化物会抑制各种动物的活动,是真正的非累积性毒物。(9)、酸污染:酸破坏水体自然缓冲作用,消灭和抵制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同时,水体酸度提高会加大重金属毒性。当水呈中性或碱性时,铅、汞等重金属以特定形式沉淀到底泥中,如果水体变为酸性,这些重金属可能会很快溶入水体中,导致水体重金属浓度增高,毒性增强。水体酸度的提高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产生负面影响。(10)、病源微生物污染:病菌和病毒既可以通过水也可以通过水体中鱼贝类而传播疾病,肉类还有浓缩病毒、病毒的作用。(11)、放射性污染:使生物和人体组织电离而受到损伤,引起放射性疾病。有的放射性核素在水体、土

10、壤中会转移到水生生物、粮食、蔬菜等食物中,并发生明显的浓缩。(12)、有毒有机物污染:有毒有机化合物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及干扰内分泌作用,尤其在影响人和动物的生育繁殖方面引起着关注。一般难于降解,可在生物脂肪中累积,通过食物链经生物富集、浓缩后传递。在迁移、转化过程中,浓度可提高数倍甚至上百倍。破坏人体正常的内分泌,限制荷尔蒙的作用功能,或者影响、改变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2、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公式及各参数的物理意义?答:公式为: E:水环境容量;Cv:水环境质量标准;Co:水环境自然本底值;K:污染物消减速率;x,u,Q:水流的距离、速率和

11、流量;Ck:容量浓度3、 水体自净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1)、污染物本身的性质与浓度;(2)、水体的水情要素:水温、流量、流速和含沙量;(3)、溶解氧含量;(4)、水生生物;(5)、其他环境因素:大气、太阳辐射,底质,地质地貌条件。第4章 、水资源保护1、 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评价方法?答:(1)、水污染调查的内容:A、工业污染源;B、生活污染源;C、农业污染源(2) 、污染源评价的方法:A、单项指标评价:是用污染源中某一污染物的含量,统计指标来评价某污染物的污染程度;B、综合评价:是较全面,系统地衡量污染源污染程度评价方法。该方法同时考虑多种污染物的浓度,排放量等因素,多用一定的数学模型

12、进行综合评价,目前使用的方法很多,最广泛的方法是等标污染负荷法。包括:排污量法、污径比法、超标法、排毒指标法、等标污染负荷法。2、 水质监测网和采样点站的布置有什么要求?答:(1)、水质监测站的断面布置原则:充分考虑本河段取水口、排污口数量和公布污染物排放技术状况水文及河道地形、支流汇入及水利工程情况、植被与水土流失情况,其他影响水质及其均匀程度的因素等;力求以较少的监测断面和获得具代表性的样品,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区域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状况及特征;避开死水及回水区,选择河段顺直、水流平缓、无急流湍滩且交通方便处;尽量与水文断面相结合;断面位置确定后,应设置固定标志,不得任意变更;

13、需变动时应报应原批准单位同意。(2) 、采样点面设要求:河流采样垂线上采样点面设应符合下表水深mm采样点数位置 10 3 水面下0.5m,0.5水深,河底以上0.5m湖泊采样直线上采样点的面设要求与河流相同,但出现温度分层现象时,应分别在表温度层、斜温层和亚温层布设采样点、水体封冻时,采样点应布设在冰下水深0.5m处;水深小于0.5m时,在1/2水深处采样。3、 水质评价的主要方法和步骤?答:水质评价的主要方法有:(1)、感官性状评价:根据水体有颜色、味道、臭味、透明度进行直观的评价,判断水体是否遭受污染及污染的轻重,即对水体感官性状的评价常是判断水体污染的直接依据。评价指标有:颜色、味、臭味

14、、透明度和浑浊度。(2)氧平衡评价:利用氧的收支平衡,即溶解氧含量的测定,反映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状况。评价指标有: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耗氧量。()、污染指数法:用各种污染物质的相对污染值,进行数学上的归纳与统计,得出一个较简单的数值,用以代表水体的污染程度,也可以用它进行水体污染的分类和分级。评价指数:单因子评价指数法,多因子评价指数法。()、分级评价法:将评价参数的区域代表值用同一分级标准逐个进行对比、分级,而后确定水质优劣。确定评价参数;确定河段代表值;参数单项评价,综合评价。()、打分法:根据各种污染物监测值和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分,或先按污染情况分级,再按级

15、给分,最后利用数值表征污染指数。()、水质模糊评价法:水质级别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仅以一个确定性的指标来评价水质,往往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生物学水质评价法:一般描述对比法;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4、 统计相关模式水质预测的方法运用。答:(1)自净作用相关模式:表达污染负荷受自净作用随时间而变化的数学模式为负指数递减曲线,其形式:C=Coe-kd;(2)、水质混合相关模式:是设想在无表流和无旁侧污染入流情况下,污染物自上断面输送演化到下断面时,其污染量存在着线性关系。而当旁侧有污染负荷入流时则假定为完全混合。(3)、多元线性相关模式:对河流排污口以下的水文水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河水中

16、BOD值和DO、T、Q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也就是说,DO的降低取决于三个变数BOD、T、Q。于是,可利用最小二乘法导出回归议程,建立多元线性相关模型,并以此模型来预测任何BOD负荷条件下的溶氧量。5、 地下水资源评价标准为什么要使用污染起始值这一指标?答:因为地下水常作为饮用水源,评价时多以国家饮用水标准作为评价标准。严格来说,这还是不够的。因为地下水从未污染、开始污染到严重污染以至不能饮用,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6、 地下水位区域上降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答:(1)、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不合理开采;补给来源减少;开采引起的水文地质条件变化;(2)、区域性地下水位下

17、降的危害:机井报废,导致经济损失;引起地面沉降、裂缝和塌陷;海水入侵与咸水下移;整体生态环境趋于干化;地下水水质恶化;(3)、地下水位下降的防治:全方位节约用水;开发其他水源;调整开采方式;人工回灌。第6章 、水污染控制规划1、 水污染控制系统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和污水处理费用函数的类型?答:(1)、影响因素有:回收效益与处理费用的关系;处理费用、规模与处理效率的关系;水体自净能力的经济效应;(2)、污水处理费用函数类型:投资费用和处理流量的关系:C=;投资费用与处理效率的关系:C=K1+K2K3;投资费用、处理流量和效率的关系:C=K1QK2+K3QK2K4第七章、水资源开发利用可能引起的环

18、境问题1、江河断流主要原因及危害?答:江河断流主要原因:(1)、河道径流拦蓄工程的大规模修建;(2)气候干旱江河断流的主要自然因素;(3)、地表水资源的过量利用;(4)、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5)、流域地表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6)、河流水资源缺乏科学的管理。江河断流的危害:(1)、江河断流和湖泊干涸对区域水资源分布的影响,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中国北方地区,江河下游径流量急剧减少或断流,将使下游地区缺水情况加剧,对灌区农业生产和城市与工业用水产生严重的危害;(2)、断流使下游河道淤积,河道淤积降低了河道的蓄洪、泄洪的防洪能力,导致小洪大洪水灾现象的发生;(3)、江河断流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4

19、)、江河断流使水质污染加重,受影响的河段的河道地下水和相关地下水因江河断流使水质污染加重,甚至在枯水和断流期间河道内只有污水,严重的危害了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和使用功能。2、 跨流域调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答:大规模的调水,其主要不利环境有以下几个方面:(1)、供水区的环境问题:跨流域调水对供水水源区的最主要的环境效应是水文地质特征及其相关环境要素的影响。当大量的水从供水区调出后,河流的径流量必将减少,尤其是对枯水期径流量可能有显著的影响,其后果可能导致水源区供水量保证率的降低,这一点通常作为供不区可调出水量确定的主要依据。(2)、输水区的环境:长距离的输水工程施工和运行以及输水的渗

20、漏,对输水地区的影响也有几个方面:大量的渗漏使地下水位上升,增加区域水体的盐积累,诱发输水区的水渍灾害和盐渍化;长距离的大规模的输水工程建设将产生大量的移民和故化遗迹的拆迁和破坏;输水可能产生地域性水生疾病的迁移和过境水体的生态系统的改变;输水工程与过境水体融合利用当地水体的调蓄能力,有利于调水量的调控和供水保证率提高,但是一定程度上要占用当地水体的调蓄能力,降低其防洪标准,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3)、受水区的环境:向缺水地区调入大量的外源不,并携带着一定数量的可溶盐分,必将对受水区的水盐平衡产生巨大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使受水区灌区地的次生盐渍化加剧;受水区地表水体面砂质污染作用加强。(

21、4)、调水区的水质改变:长距离的调水工程,受穿越不同的自然环境区,地表水系统及不同的气候区,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都会影响输水水质,主要是水质盐化和水质污染两方面的水质变化:输水的含盐量增加;调水渠水质的污染;受水区废水排放量的增加。第八章、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1、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特征?答:水利工程对气候的影响:(1)气温:水库修建后,下垫面的性质发生改变,它与空气之间的能量交换的方式和强度都发生了变化,在水陆热量交换作用下,使水库区陆地气温产生变化;(2)降雨:水库由于蒸发量的增加和下垫面性质的改变而对库区及周边地区的降雨量产生影响;(3)、风:水库修建后,下垫面的性质和现状发生了改

22、变,平滑的水面代替了起伏不平的陆面,摩擦系数减少,风速一定增加,但是风向以及所处位置对风速也有一定的影响;(4)湿度:湿度受温度高低和下垫面潮湿程度两个方面影响;(5)、蒸发和雾:水库蒸发量的大小取决于湿度和温度。水利工程对水质的影响:(1)、水温影响:水库修建后流速十分缓慢,其温度相对于以前的流动均匀的状态必然发生改变;(2)对BOD、DO的影响;(3)、对水库水体环境容量的影响,水库水体容量指水库在维持某一环境质量标准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数量,可以用来预测水库蓄水运用中期的水质状况。水利工程对环境地质的影响:(1)、诱发地震:水库蓄水后会改变水库区域原有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从而诱发地震;(2

23、)、对库岸稳定性的影响;(3)、诱发水库渗漏,水库蓄水后,坝基承受水头可能产生渗透。当库区缘山脊、裂隙发育或有断裂带溶洞等其漏水量不仅会影响水库运用,还会影响周围的地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如果水库内水体受到污染,还会污染周围地区。3、 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答:水利工程的修建及其运行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1)、水利工程对人口增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2)水利工程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人类作为一个生物圈一分子,其生存条件和健康状况不受到影响;(3)、水利工程对库区和人民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就需要对淹没区域,补偿问题,移民迁移及安置区建设等做出全面、合理的规划;(4)、水利工程对景观和文物的影响。6 / 6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