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共8页)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46770964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共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共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共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共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共8页)(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道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和谐在中国出现的很早,在“和谐”这一概念出现以前,已经有“和”、“中”、“中和”等概念来表达这种思想。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和谐思想观是一种“崇尚自然”、主张和道的“自然和谐”观,具有独特的和谐美。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其和谐思想也不断的更新变化,对各个时期的社会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同时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及现代意义。许多学者对于道家和谐思想的研究上已经略有成绩,但是我们依然要一步步加深对其理解和探索,也希望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在道家的思想中得到更多的领悟,同时也能更好

2、的继承并发展其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和谐思想。关键词:道家 和谐 现代意义“和谐”可以说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而我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也是以追求和谐见长的民族,在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典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从孔子的“和而不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到荀子的“贵贵、尊尊、闲闲、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的和谐伦理推崇,以及宋代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明代王阳明提出的“一体之仁”的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的和谐理念,直到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的构思,如此等等。关于“和谐”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除了引入了以上的丰富的和谐思想理论之外,道家的和谐思想也对中国的“和谐”

3、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道家和谐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一)道家和谐思想的创立道家的和谐思想源起于老子。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以道论为基础的,“道”的思想贯穿于老子的整个思想当中。道就是事物和谐统一的关系,道就是和谐,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老子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就是说,道无处不在,恍恍惚惚,在无形之中有失误的影像,在依稀隐约之中有具体的物质,在深渊幽暗之中有真实的东西,即和谐关系。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他和谐思想的精髓,老子强调“无为”的理念。在老子一书中,“无为”这个词一共出现过七次,它们的内容虽然有一些略微细小的差别,但是都强调了“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

4、、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依从道的运行规律而为。老子的这种“无为”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其以为和”这句话,古人有很多种解释,有的人认为“和”就是阴阳协调的状态;也有的人认为“和”是指“和气”或“和合之气”。不管怎么解释,老子对“和谐”的重视是无可厚非的。其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最典型的话语,就是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展现给我们的是夜以继日、日月交替、春华秋实、四季周而复始的循环的自然规律。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道的法则效法天地运行之道,天地之道的法则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道也是自然而然的。效仿自然的状态和性

5、质,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自行运动,不需要外界的力量来强制其发展,这也就是所谓的和谐、协调。还有一方面,老子不仅注重自然界的和谐,而且也看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为袭明。”这里所提倡的近乎道的智慧,就是人和人和谐相处的智慧。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知足”、“知止”,用现代的话语说,在心理上不能贪得无厌,在行为上要有限度。老子第十二章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度追求声色、美味、驰骋畋猎的乐趣和难得的珍宝,会使人“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行妨”等

6、害处,所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也是老子的人与人和谐,人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的思想内容。其实老子所认为的社会的和谐,最重要的是要停止“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和斗争,因而坚持“无为而治”,“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定”。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真正的做到“无为而治”,从而真正的达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和平共处,和谐共存。老子的和谐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社会存在于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道家和谐思想的发展1、 庄子的和谐思想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又一理论奠基人。关于庄子的思想,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

7、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和老子一样,也把自己的和谐思想建立在“道”的基础上。达生篇里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他把“道”看成是宇宙万物的开始和根源,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在大宗师里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他继承了万物会因“道”而生,“道”又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于天地万物。庄子也明确提出了“与天和”和“与人和”的问题。庄子也和老子一样主张人们崇尚自然,敬畏自然。至于其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8、如颜世安所讲,“将来中国文化如果复兴,复兴成什么呢?就是人类对未可知的世界最后仍然要有一种宗教的敬畏之心道家提出了不按人的自私心去设想的未知世界,对这个未知世界保持敬畏。将来科学更加发达,按人的形象设想的未知可能站不住脚。”人不仅要崇尚自然,并且时刻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把“道”、“自然”作为人生行为的准则和最后归依。他还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对这句话古人有很多的注释。晋朝郭象注释说:“时行则行,时止则止。自然为物所尊,故美配天者,唯朴素也。天地以无为为德,明其宗本则与天地无逆,顺天所以应人,天和而

9、至人和,尽天乐适则人乐足矣。”宋代的吕惠卿注释说:“无为而与天和,均调天下则与人和,与天和者谓之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从古人的注释看,庄子的这段话涉及了什么是“天和”,什么是“人和”以及“与天和”与“与人和”的关系等问题。“与天和”与“与人和”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个人能够体会天地的功能与作用,就能把握无名无形无言的“道”,掌握自己的生命。庄子不仅发展了老子的“道”,而且也同样重视人与人之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庄子对自然的回归精神尤其珍贵,要求不伤害动物,不损伤植物。他在马蹄篇中就描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景象:“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10、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呜呼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2、 黄老学派的和谐思想黄老学派的和谐思想则是在精气论的基础上把人与自然的统一直接建立在“和”的规律上。他们改造了老子的“道”,吸收了它的“精中之精”,“冲气以为和”的核心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而“道”主要是指精气的属性、功能本质和运动规律。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和”。“凡人之生也,处于其精,地出其行,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中就强调了天地而生人的关键是“和”,并把这个规律称之为“种之道”。他们还认为。万物只有按照“和”的规律运动变化,才能生

11、生不息,永无止境,所以“和则能久”。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人心也不例外,“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人们只要保持内心的和谐并且按照“和”的规律认识和对待事物,就可以“戴大园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便知天下,穷于四极”这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具有的“和”的规律,这样,黄老学派就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在更深刻的层次上了。3、 列子的和谐思想列子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虽然他的思想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并不多,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挖出来一些东西。列子的“均衡”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如列子中云:“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形物亦然。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

12、也,其绝也莫绝。人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是既平衡又均匀的,这是最普遍的道理,即使器物也必须平衡。毛发微小脆弱,但最不容易断绝,毛发断绝犹如轻重相倾,有不均处也。”1这里面也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万事万物的平衡与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人与人的和谐,列子也有提到过。“禹之治水也,迷而失途,谬之一国。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儿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嫁,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这里就讲了一个故事,大禹治水时迷路了,误入了一个国家那里的土地与气候调和,没有瘟疫。人民的性情

13、和顺,依从万物,没有竞争。心柔顺,性谦和,不骄傲,没有忌讳;老幼像同辈人一样居住在一起,没有所谓的君臣的等级的区别,男女可以自由的游玩,不用媒妁和聘礼。完全是一派自由、平等的和谐景象。也表达了一种天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4、文子的和谐思想文子是老子的弟子之一,也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对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著有文子一书,其中很多地方都有论述和谐的观点。如“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故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成和。”其中“生与成必得和之精”这句话的意思是生长与成熟,都必须得到冲和之气之精,表明了一种和谐的思想。同时文子还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于人的思想。虽然这种观点具有“天

14、人感应”论的色彩,但是它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在于人。这又把老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发展到更深的一个层次,人的意识和自然和谐的关系。二、 道家和谐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和谐思想是中国的根本精神。和谐思想的产生是与人类面对的冲突是分不开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变动世界的新希望一书中曾经指出过,人类有三种冲突:人和自然的冲突,人和人的冲突及人和他自己的冲突。”2这个结论可以说是放在全世界都准的结论。“现实存在的各种冲突以及人类解决冲突的愿望,是和谐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而和谐思想一经产生并被运用于现实当中,就会对现实的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和资源进行整合,动态地调节人类冲突,达到实现社会

15、和谐的目的。”3春秋战国时期,战火连连,诸子各家都处于政局动荡不安的局面,怎么样才能实现并且维持人间的和谐是他们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所以,诸子各家都对社会的冲突有着很深的忧虑,对社会的和谐有着很美好的向往,因此都提出了各自的和谐观。而道家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身心的和谐,即庄子所说的“天和”、“人和”、“心和”。如果把道家的和谐思想和其他各家的和谐思想进行比较的话,我们不难发现,道家的和谐思想的思路显示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特点。如儒家的思想,从孔子的“仁学”到孟子的“性善论”再到荀子的“性恶论”,主要都是强调了“人和”;法家的和谐思想,则建立在君主保

16、证法制的实施和履行上;墨家的和谐思想,注重要人们发挥“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而道家的和谐思想的涉及范围更为广阔,更加全面,道家的最高范围“道”贯穿于天地人,人与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人和人类社会在内都是道产生的结果。所以,“合道是万物的和谐的根本机理”。3使其和谐思想更具宏观意蕴与彻底的包容性。道家的和谐思想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涉及了人与人的和谐,同时也把这种和谐思想更加广泛的涉及到宇宙空间,超出了人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最后甚至是把和谐思想深深的挖掘到了人的灵魂深处,从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层次来展现和谐思想。道家的思想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无为”,而在我看来这些思想有着彻底的包容

17、性,无论是在为人处事的态度上,还是在生活的各方面细节上。道家给人以一种平静祥和的心态,平淡坦然的去面对各种事物。道家思想的和谐近乎囊括了世界上的相悖的两个方面,在思想上给人创造了一个宽广的范围,包容了这个世界上好的坏的,公平的不公平的等等这些实际上不可能相容的,甚至是对立的思想或事物,在道家那里可以很好的找到一个栖身之处,并且各自相安的处于一个和谐的世界里。道家思想的这种和谐性,从精神世界给予人一个和谐的世界,同时通过这样的精神和谐,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并且达到养身、养性的养生之道。 三、道家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在神州大地上,“道家和谐思想”和“现代”这两个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实际

18、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扯也扯不开,斩也斩不断。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的和谐思想,首先尊重自然,强调天道,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次,他们也同样强调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最后,道家也什么重视人的心灵的和谐。道家的这些和谐思想时至今日,仍然不失其借鉴意义。作为人类,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生存的客观环境,以人的主体为主宰的文明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感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当今世界也已进入了全球化的新时代,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诸如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紧张,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人类生存的环境恶化。我国这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国的酸雨面积已占了全国

19、的1/3,水土流失面积达39%,海港化面积扩大到18%以上,七大水系一半河段严重污染,中国人的饮水质量普遍下降,近3亿多的农村人喝不上干净的水。”4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则要求“法自然”,对自然客体采取“无为”态度。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强调了人们去做,但是不要争夺,不要伸展自己的占有欲,也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道家的和谐思想对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认识生态失衡的危险性也有着警示和启迪的作用。道家把人放在自然之中,人是与自然息息相关,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一个部分,人不是自然的对立面,也不是自然的主人。面对自然,人应该抱有敬畏之心,感激之心,尊重自然

20、的发展规律。人类的文明不该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自然的枯竭也就是人的枯竭,只有自然的发展蓬勃长久,才能提到人类的发展。其次,人与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人生活的根本。人作为社会的人,社会生活肯定是最为重要的,而社会生活具体到每一个人,就是表现在人与人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中的个人,无论是当官的还是平头老百姓,都应该遵守这个社会存在的现有的法律法规及其道德规范,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够达到一个真正的和谐。但是如果每个个体都只是一味的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而完全不理会整个社会的规则,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难存在和发展下去。人们要在社会这个大范围里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而社会也尊重个人,这就

21、体现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庄子曾说“以道观之,无所分殊”,认为一切都是平等的,没什么差别的,这个思想可谓是比较先进的“人人平等”的思想。人不分等级,不分贵贱,这也是人与人和谐的重要的因素。总而言之,就是要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个体的权益和需要,维持社会的公平、公正、安定,减少冲突,实现和谐。中国古代文化追求的和谐理想是从心理和谐开始的,也就是人自身的和谐。对于今天的和谐生活建设,同样要重视心理和谐和身心和谐。道家认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来实现人的身心的和谐,强调人心灵的超脱与平和。其实现代社会的很多不和谐,大多数都是因为人内心的不和谐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人是不满足的动物,大多被欲望充斥着,

22、稍有不满,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和焦躁感。“现代社会的人们有很多的精神疾患,有人甚至说精神病是一种世纪病,还有大量存在于都市人身上的亚健康状态,这都是因为绝对对立思维所带来物质和精神的不和谐所造成的。”5上面也提到过的老子的“知足”、“知止”是也可以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自我修养的方法。“不过老庄还展示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是忘心。所谓忘心,其实就是忘我将自己的形体和心思都忘掉。”6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这个都是人们所不能企及的境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给我们一些更宽的活动范围和更广的想象空间。其实道家的很多的思想对个人的修养,修炼在现代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其实,道家有关和谐的思想远远不止这些,我在此

23、只是重点提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我们应该充分去挖掘道家和谐思想的精髓,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对它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诠释,并把它落于实处,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可以说对当今和将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注释1赵素兰 道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探微 R 2009年第2期民办教育研究2陈鼓应 道家和谐观C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第43页3潘建顺 道家和谐观及其现代意义以老庄为中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J 2008 (6)4顾德志、郑益生 浅谈庄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J 200 6 (4)5周纪文 和谐论美学思想研究 M 济

24、南:齐鲁书社出版,2007 第375页 6王德友 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第184页参考文献1陈鼓应,道家和谐观C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王德友 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3李霞 道家与中国哲学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江泛 道与生态家居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5陈引驰 庄子精读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潘建顺 道家和谐观及其现代意义以老庄为中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J 2008(6)7颜世安 漫谈老子与庄子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赵素兰 道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探微R 2009 (6)9 顾德志、郑益生 浅谈庄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J 2006 (4)10国学精华读本老子M 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1国学精华读本庄子M 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2杨洪 注释 列子 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13文子 M 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14周纪文 和谐论美学思想研究 M 济南:齐鲁书社出版,2007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