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6749834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摘 要】民俗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就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民俗文化正在慢慢遗失。伴随着历史日益走向百姓、走向生活,新课程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关中国民俗文化的内容明显增多,我们必须明确民俗文化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育价值,以便切实有效地去实施民俗文化教育,从而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关键词】 中学历史;民俗文化;教育价值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遗失。在民族传统文化遗失的清单上,“民风民俗”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中国文化,就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2、的不同,应该包括三大部分:民间文化、通俗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民俗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正如陈建勤教授所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如果不强化本民族自己的文化遗产,可能就会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甚至导致这个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遭到迷失。2004年11月11日在南昌召开的“民俗教育与当代社会”高层论坛上,来自全国的一批著名文化学者和民俗学家建议,我国应尽快把民俗和乡土内容纳入中小学教材。参加本次论坛的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魁立教授说,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民族的命运与走向的问题。佚名. 专家学者建议把

3、民俗和乡土内容纳入中小学教材Z. 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与前几次课程改革相比,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出“人类文明发展史”。 文明史强调百姓社会决定上层建筑,注重生产力水平决定百姓社会。新课程形势下,历史日益走向百姓、走向生活。民俗是历史与现实、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相互联系的桥梁。社会生活现象就是民俗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新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和九年级(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关中国民俗文化的内容明显增多,已经涉及人们的居住、饮食、服装、建筑、交通、民间娱乐、民间艺术、岁时节令等方面,有的分散在各个章节,有的以集中的

4、专题出现。伴随着历史日益走向百姓、走向生活,我们必须明确民俗文化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育价值,以便切实有效地去实施民俗文化教育,从而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DNA”。浙江省新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须)教材使用的是人民版,我将以这两套教材的为例,探讨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一、传递历史信息历史是已经逝去岁月里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事情,而消逝了的事情就永远不能再重新发生。因此,人们如果想了解和研究自己的过去,只能凭借前人留下的各种“痕迹”。正是凭借这些“痕迹”,我们才可以追溯祖先的足迹,认识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而探讨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所谓史料,就是指那些

5、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中获得的。充分占有可靠史料,既是历史研究的前提,也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基础。民俗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形成的,显示出特定时代的痕迹”石应平. 中外民俗概论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3.,也是史料。历代正史撰写过程中,就运用了丰富的民俗史料。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的内容,就来源于古书的记载和民间的传说。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史料价值应值得我们充分重视。如,高中历史(必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早期国家”中,强调“炎帝的传说,很可能体现了远古人类利用火来垦荒农作

6、的历史。黄帝传说中的一些情节,则和早期国家出现政权的情形符合”。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片史料、音像史料,其中文字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和文艺史料两大类。文艺史料是“指用诗歌、小说、戏剧、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史料”胡琮禹.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分类和作用J. 阴山学刊,2001,(3):93.。民谣就是属于语言民俗一类。如,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中的第108页,引用了南宋时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谚语,从而形象的说明了“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产生和形成过许多的民俗事象。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消失了,有

7、些在变异中传承下来。民俗事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历史的发展促进民俗的演变;民俗的变化反映着历史的进程。”徐仪明,陈江凤,刘太恒. 中国文化论纲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274.民俗是活的社会“化石”。如,在高中历史(必须)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变迁”中讲述近代男子服饰的变化:晚清以长袍马褂为主流;民国时期中西并列,新旧杂陈,主流服饰为西装、长衫、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长衫;文革时期,“国防绿军装”成为新时尚;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男子服饰的变化,充分体现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8、,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感受到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二、培育民族精神世界是由不同民族的国家组成的。世界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人立于世,不可没有骨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世,则不能没有民族精神。历史记忆和历史体验是树立国家观念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晚清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伟大国家,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民俗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

9、的情感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根基。可见,民俗文化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素材。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习俗,从远古流传至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来包装着我们,若真的被遗弃了,那我们在精神上也就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中国人。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体现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独特民族心态,反映了“人间骨肉,同此团圆”的深切民族心理。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

10、我们身边的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就要突出中国传统节日所倡导的“团圆”之情。这种“团圆”之情正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不仅体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东亚的许多国家,形成了庞大的中华文化圈。例如,居住民俗对日本的影响。今天在日本被尊为“正统”的“和样”建筑,即是唐代的风格。中国古代的建筑在唐代发展到了一个成熟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其重要标志就是唐代的长安城。长安城整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它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城市规划的典范。长安城对日本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及平安京(今日本京都)两座都城

11、的设计、建筑,都有极大的影响。当时日本都城的布局、样式完全是仿照唐朝长安城而建造的,连主要街道的名称都是取自于唐朝长安城的主要街道的名称。在讲述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盛世文化”时,通过补充唐代长安城对日本都城设计、建筑的影响,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本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又可以使学生熟悉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文化,对祖国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由于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三、渗透道德教育我们阐述的道德,是指其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调节人际关系、提高个人修养、协调社会关系、净

12、化社会空气的内动力。“道德作为一个社会规范,其产生可以说是伴随着人文精神产生而产生的”。“道德观念的产生,是人类自身力量增强、人的自信和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它从根本上反映了人对自身的认识和肯定”。齐健,赵亚夫. 历史教育价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9100.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因此道德性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历史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渗透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指出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

13、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使得使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离开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和根基而谈道德教育,犹如无源之水”齐健,赵亚夫. 历史教育价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2.。“民俗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最重要的内容。它是群众的遗风遗俗,一个社会风范和道德的产物,总和一定的社会思想氛围相联系,积淀着人们的思想、志趣、道德规范等诸多思想元素”。徐敏德. 浅谈语文课本中民俗文化的德

14、育功能J. 连云港教育学报,1994,(2):26.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积极运用民俗文化内容的载体,有效地渗透道德教育。在中国民俗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儒家思想不能等同于民俗,但它却渗透于中华民俗之中,有些内容已经演化为语言民俗或精神民俗。在高中历史(必须)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尽管着重讲述的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但其中某些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规范”。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就演化为中华民族的“尊老、养老、贵老”的社会民俗,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15、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的“追寻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变迁”教学中,我们可以着重讲述九九重阳节的传承与变迁,渗透“尊老、养老、贵老”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又如,在岁时节日中的祭祀祖先的民俗活动,体现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孝”。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111页“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的教学中,通过讲述清明节扫墓祭祖民俗活动的讲述,使学生产生对祖先的感恩追孝之情,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道德教育。四、实施审美教育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

16、出版社,2004.364.。为了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明确提出素质教育并逐步付诸实施。“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最具渗透性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具有以美辅德、以美启智、以美促劳、以美强体、以美健心之功能”齐健,赵亚夫. 历史教育价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因此,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审美教育。“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充满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瑰宝,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美的宝库”。“纵观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的历程,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和科学美无不在历史中流光异彩”齐健,赵亚夫. 历史教育价值论M.

1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历史是一门具有审美价值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历史教育具有审美性。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在其艺术论中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审美的范围其实很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中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因此,中学历史教材中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是我们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例如,高中历史(必须)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讲述中国女子的传统服饰旗袍。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

18、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源于满族民族妇女服装,故名之“旗袍”。 起初旗袍体宽腰直,衣长到足。20年代末期,旗袍得到改进,长度渐短,腰身收紧,高领系扣,线条明显。30年代,旗袍进一步吸取西方裁剪的优点,突出女性的胸部和腰际曲线。40年代,旗袍又省去繁杂的装饰,更显简捷、轻便、适体。中国年轻女性的身材较之西方年轻女性,一般更显纤细、秀丽,而线条简洁流畅、风格单纯又雍容华贵的旗袍,其最大优点正在于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现出这种中国女性胴体的曲线美。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崔钟雷.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民俗一本通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

19、版社,2006.148150.又如,高中历史(选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5点“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中的“安徽古村落”体现出的居住建筑民俗。安徽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西递和宏村。西递、宏村村落的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西递、宏村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西递、宏村的居住建筑民俗充分体现了古人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追求。在民俗文化内容的历史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展示民俗的美,让学生在品味、享受民俗美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

20、锻炼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切实发挥历史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五、促进学科整合21世纪,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培育现代人也就成为社会赋予教育的使命。“开放,合作、创新”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教育只有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而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也只有努力去完成这一使命,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重视。为此,历史教学过程必须具备开放性。开放性是新时期历史教学的一大特色。刘军. 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8.实施开放式的历史教学,就必须要加强历史学科教学与其他基础学科的整合。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史

21、地为一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渗透地理、语文学科,不断强化史地、文史之间学科知识的综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点,历史与地理是分不开的,其中民俗的形成、传播、变迁等更体现出了与地理不可分割的特点。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陈启跃. 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J. 湖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15(3/4):5962.因

22、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勤于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去分析这些民俗事象,从而推动历史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例如,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12至13页,讲述浙江余姚河姆渡人和陕西西安半坡人的居住建筑民俗。教师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河姆渡房屋示意图和半坡居民房屋示意图,师生共同归纳他们房屋建筑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从气候方面去分析为什么河姆渡的房屋采用干栏式,而半坡人却采用半地穴式。南方的气候常年高温多雨、高湿少风,干栏式房屋有助于通风、防潮、排水、防御猛兽虫蛇的侵害;北方的气候干燥、寒冷、多风,半地穴式房屋有助于保温、御寒、防风、防止野兽侵袭。 “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

23、有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不分家”的典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史是相通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大量反映民俗文化内容的素材,而中学历史教材中也有大量的民俗文化内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大力推动历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通过文史结合,加强历史事实的具体性、说服力、感染力。例如,中学语文教科书和读本中选有大量的鲁迅、周作人、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等的作品。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茶馆以北京裕泰茶馆为线索,叙述了从戊戌变法失败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黑暗,同时作品里面也描绘了充满地域色彩的北京风味的大杂院、小胡

24、同、铺户、茶馆、戏园、市场、各行各业人员的服饰、四合院的建筑式样等。在高中历史(必须)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茶馆有关片段,再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表象,从而强化历史与语文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当然,中国民俗文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育价值远远不止这些,关键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些教育价值。但是民俗文化教育恰恰是以往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历史教师在面对教学中困难和挫折时,要持之以恒、长期渗透,努力结合教学实际,实施民俗文化教育,同时还要开发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增强民俗文化教育的效果,从而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参考文献】1

25、石应平. 中外民俗概论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2崔钟雷.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民俗一本通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齐健,赵亚夫. 历史教育价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刘军. 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胡琮禹.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分类和作用J. 阴山学刊,2001,14, (3).6徐敏德. 浅谈语文课本中民俗文化的德育功能J. 连云港教育学报,1994,(2).7陈启跃. 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J. 湖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3/4).8佚名.专家学者建议把民俗和乡土内容纳入中小学教材Z. - 10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