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共19页)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46661944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共1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共1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共1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共1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共19页)(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2.1运动、空间和时间教案 教材分析由于本部分内容初中有所涉及但不够深入,所以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时间分配少一些,但侧重知识的应用。通过运动形式的对比引入,剖析大量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生活实例来展开,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物理的兴趣,通过大量的生活和社会实例,在原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再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

2、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

3、求 (二)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2)、机械运动的定义: (3)、参考系的概念:教学过程: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2、空间位置的描述 3、时间的描述 (三)本节小结: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四)课堂练习(可相互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习得,更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正确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的态度,关注学科间的渗透,辨证思想的渗透。特别是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

4、思维和处理抽象物理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其中的知识。2、2 质点和位移学习目标: 1. 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2. 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学习重点: 质点的概念 位移的矢量性、概念。学习难点: 1对质点的理解。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主要内容:一、质点:二、路程和位移三、矢量和标量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课堂训练 课后作业:2、3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

5、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区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1、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的含义。 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加速度的放心的理解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讨论法教学用具:有关知识的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三、小结 1、加速五度

6、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 3、能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分析出v、a的大小、方向等。四、作业 五、板书设计 3、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 2、会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本部分矢量较多,在解题中要依据质点的运动情况确定出各量的方向,不要死套公式而不分析实际的客观运动。 教学重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据速度和位移公式推导得到的速度和位移关系式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 讲练法、推理法、归纳法 教

7、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来学生上述规律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生目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下述公式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vt=v0+at;s=v0t+at2;=2ass= 这些公式共涉及v0、vt、a、s、t五个物理量,对于一段直线运动,只要已知三个物理量,总可以就出另外两个物理量。 四、作业课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3、2 匀变速直

8、线运动的实验探究【学习目标 细解考纲】1会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2会用描点法作出 v-t 图象。3能从 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4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精神。四实验步骤五注意事项 【名师小结 感悟反思】 在纸带上选取合适的测量点作为计时起点,在选好计数点后利用平均速度近似为该点瞬时速度的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描点连线作图建立速度时间图象可直观地描绘出质点的运动情况。3.3“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自由落体加速度。能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

9、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分析推论,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对伽利略的工作的回眸,掌握伽利略的科学的思维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思维素质,培养学生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结合的能力。(2)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大胆质疑的精神。 (3)培养学生动手、交流、分析、创新和合作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2、难点:通过牛顿管的实验合理外推到自由落体运动的方法。三、设计思路本节教学从实验出发,逐步深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性质、规律及应用,使学生从对现象的表面观察到对

10、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掌握。适当穿插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史,让学生充分了解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利用探究活动-测量反应时间,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创新能力,这是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四、教学资源1、演示器材:硬币、7+7免费早餐券、巧克力、纸、牛顿管、抽气机、多媒体设备。2、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玻璃珠五、教学设计与过程一、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板书)1、只受重力;(或空气阻力可忽略)2、静止开始下落(或自由下落,或初速度为0)二、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板书)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位移公式: (板书)速度公式:四、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测量你的反应时间。(探究活动)布置

11、作业4、1重力和重心 课标要求【知识和技能】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知道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对力分类,能正确区别力的类别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会分析一般物体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的关系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过程和方法】通过研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的物体方法分

12、析综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研自然的兴趣,知道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力、重力、重心的概念。 力的图示和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力、重心概念的深入理解教具弹簧、弹簧秤、木块、海绵、不规则的薄板、细线、曲尺教学过程新课准备:新课教学1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力的测量(N)(3)力是矢量(结合实例分析)(4)力的图示与示意图2重力3重心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课后作业:课本练习4、2 形变与弹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常见形变;(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

13、条件;(3)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4)会知道胡克定律,并计算弹簧弹力;(5)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地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体会 “放大方法”,显示微小形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经历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体验探究方法。3情感价值目标(1)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2)了解弹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心科学技术应用与发展;(3)通过播放2008北京奥运会冠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重点、难点分析1弹力是在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

14、原因、条件、方向的判断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加以注意,要在练习中巩固。三、教具媒体1演示形变用的面包、棉线、橡皮条、木板、弹簧、木块、激光器、平面镜、玻璃瓶形变放大器等。2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带长度刻度的木板,弹簧、钩码等3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设计 六、说明1在本节教学中几个小实验应做好,这对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很重要。2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有些结论可让学生总结出来。3. 做好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实验,这是科学方法渗透的要求。第四章 第2节 形变与弹力 板书一、形变1

15、定义:物体发生的伸长、缩短、弯曲等变化称为形变,或者说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2原因:物体受到了外力3类型: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范性形变:撤去外力后,物体不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4弹性限度:当弹性形变达到某一值时,即使撤去外力,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这个值叫弹性限度。二、弹力1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一种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2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3大小:跟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程度有关4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趋向相反,即跟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一致。说明:支持力、压力、拉力都是弹力。三、实例分析与探究: 1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

16、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的弹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并指向被支持的物体。2凡是一根线(或绳)对物体的拉力,都是这根线(或绳)因为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的弹力,方向总是指向线收缩的方向。3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实验次数1234钩码数(个)弹簧的伸长(厘米)四、胡克定律1内容:在弹性限度内,弹性体弹力的大小跟弹性体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2公式: F = kxx伸长(或缩短)的长度,与弹性体本身长度不同。k为劲度系数,跟弹性体的粗细、材料、长度等因素有关,这个量反映了弹性体本身的特性,与F和x无关。五、弹力的应用4.3摩擦力教案 一. 教学内容:摩擦力知识重点: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

17、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这两种摩擦力的方向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3、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知识难点: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规律、判定方法,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2、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3、会判定静摩擦力的大小(一)滑动摩擦力:1、定义: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3、滑动摩擦力方向: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二)静摩擦力:1、定义: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3、静摩擦力的方向:4、静摩擦力的大小:5、最大静摩擦力:(三)总结:1、摩擦力的作用点:摩擦力分布在一个平面上,但

18、其存在一个等效作用点2、摩擦力的方向:沿着接触面,且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3、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既是可变的,它可随着相对运动趋势,在0到fm之间变化,又是有界的,在挤压力一定时,存在着一个最大静摩擦力fm不能无限增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决定于两个因素和N,即fN,反映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而N反映其挤压程度。4、摩擦力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直接接触(2)两接触面间有相互挤压(3)接触面都粗糙(4)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5、摩擦力既可以充当阻力也可以充当动力5、1 力的合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物理(山东科技版)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研

19、究的是力的等效关系,依据等效替代的思想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等效替代”是物理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因而本节内容为以后学习速度、速度的变化、动量、动量变化等矢量及其运算奠定了基础,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物理模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重

20、力、弹力、摩擦力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规律,为本节学习建立了基础,然而他们刚跨入高中不久,知识经验、推理、分析、抽象思维能力水平等还有待提高。本节课重点内容“两不在一直线二力合成”究竟遵循什么规律,它的难点在于“猜想”与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在这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困难。怎样吸引学生的兴趣,怎样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目标发展就显得很重要,这时教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思维方法的引导将起着积极的作用。三、设计思想 依据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力求从物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21、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依据物理教学规律,结合本节内容,教学实践中采用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研究问题时充分展开思维过程的原则,注重揭示知识整体联系的原则,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原则。采用指导观察、情境体验、引导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寓乐于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教学目标1 理解合力、共点力、力的合成的概念;2 能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原来两个共点力间夹角的关系;3 会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的合力;4 经历“叠手拉”、“提水”等小实验,感受视

22、频、图片带来的知识、情感体验;5 体会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建立过程”的特殊方法,知道“等效替代”是物理研究方法之一;6 激发学生对科学好奇心、求知欲和科学探索兴趣;7 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教学难点:合力概念理解;(通过学生“提水”实验、曹冲称象故事等突破)不在一直线两个共点力及其合力关系的猜想;(采用发散猜想和特殊值推断型猜想来突破)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用“图示法”描述)六、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演示用具:自制平行四边形模型,三个滑轮,7个100

23、g(1N)钩码 ,系了两绳套的橡皮筋,白板,一桶水学生分组:画图板、橡皮筋、两条系了两绳套的细线、弹簧测力计两个、白纸、铅笔、三角尺、图钉(若干)、自制平行四边形模型2、 多媒体:各种视频和图片七、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 播出两段视频: 片段1:一队纤夫唱着纤歌、弯着腰在河江边拉着纤 片段2:两艘小船拉着一巨型海上钻井平台在海上移动 教师提问:两个小船和一队纤夫的作用有何不同?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比“一直线力的合成和不在一直线两力的合成的不同”,引出课题.。学情预设 学生可能会回答:小船作用是两个力,较轻松;纤夫是一队,较费劲,教师可顺势提出:两个力就一

24、定轻松吗?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学习本节内容。(二) 新课教学1、 共点力的合成共点力 合力和力的合成回顾“同一直线二力合成规律”2、 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三) 力的合成应用(四)小结 学生总结(五)作业:1、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到力的合成事例?2、课本P83:1、2、3、4八、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特色有:一、多种素材(视频和图片)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二、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特别是体验了“替代法”、“先简后难”、“从特殊到一般”等科学探究方法;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主动与他人合作精神;三、将力的合成与现代生活、科技和经济密切联系

25、起来,课中引入“斜了拉索桥”,“众人推车”,“颈椎病牵引图”,“大型建筑物中三角形结构”等资料,并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关力的合成事例。整节课有机地将三维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亮点:关注学生知识形成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经历“替代法”、“发散”、 “从简到难”、“特殊到一般”等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板书设计5.1 力的合成1共点力的合成共点力:如果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则这几个力叫共点力合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几个力的合力。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2共点力合成的平

26、行四边形定则:如果以表示原来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那么,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形成的对角线表示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5.2力的分解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明确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2 使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已知力的作用效果,并能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已知力。3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 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教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重物、钩码、细线

27、、台秤、滑块、木板教学方法: 实验法、启发式、探究式学习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力的分解: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3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在实际情况下应如何分解?关系。三、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从理论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是无数组的。但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相互替换,在此意义上分解是唯一的。四、作业1留心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的斜面和支架。2课本P95页作业教后感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够把生活中景象、现象搬进课堂,给学生的直观感受胜过老师最形象的直观描述,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

28、物理、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当把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2多媒体实物投影的应用能够及时的把学生的做题过程、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这对于改变学生存在的许多细节性的问题效果显著。3由于课前充分备课(既备了教材,又备了学生),抓住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找到了突破难点的方法(联系生活、实例分析),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内容上做了相应的调整(把教材中属于本节内容的知识点调整到习题课去讲),自我感觉本节课落实效果不错。当然,这与传统题海战术的效果孰好孰坏还有待验证。3虽努力在形式、过程中实践新的教学理念,但由于旧存思想的影响、对新理念的理解不十分到位、学生对新的学

29、习方法的不适应等客观问题的存在,使得这节课师生的互动探究基本上流于形式,浅尝即止。老师不敢放开讨论,学生表达跟不上、放不开。造成了课堂上启而不发、老师讲的过多、学生思考、讨论时间不充分的现象。5、3力的平衡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具体事例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2、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4、用实例了解平衡的种类以及稳度问题.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用实验探究方法推理多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2、学会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基本的思维方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

30、知欲。2、尝试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教学设计方案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教学1、呈现平衡状态的一些图片2、讨论交流3、注意点:三、平衡的种类和稳度 教学建议1、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使学生全面理解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通过理论推理和实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以及在实例中的应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如何依据平衡条件画受力示意图与列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3、通过本节例题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受力分析方法;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出解题基本思路小结5、4 平衡条件的应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31、1.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概念.2.掌握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3.知道如何用实验验证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4.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方法1.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鉴别能力.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物体受力的能力.3.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对周围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出力的平衡条件,再用这个理论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图的绘画,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中的对称美.教学设计教学重点 1.共

32、点力的平衡条件.2.熟练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平衡状态下有关力的计算.3.进一步熟练受力分析的方法.教学难点 1.物体的受力分析.2.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认为是受到共点力作用?3.物体受到三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一定共点.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式推进新课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应用举例:2.结合例题总结求解共点力作用下平衡问题的解题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受力图;(3)据物体的受力和已知条件,采用力的合成、分解、图解、正交分解法,确定解题方法;(4)解方程,进行讨论和计算.3.学生

33、用上述方法求解下面例题,并抽查部分同学的答案在投影仪上进行评析.4.讲解有关斜面问题的处理方法5.巩固训练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点:1.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时常用的方法力的合成法、力的分解法、正交分解法.2.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3)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处于平衡状态;(4)运用平衡条件,选用适当方法,列出平衡方程求解.来源: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布置作业6、1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

34、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学会从纷繁的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实验法、阅读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小车、木块、气垫导轨滑块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学生答:要用力去推它)师讲:从这个例子很容易得到: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那么力和运动之间关系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

35、影片出示本节目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历史的回顾: 2、牛顿第一定律: 3:巩固训练:(用投影片出示) 4、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现象: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 五、板书设计: 1伽利略的研究方法理想实验研究法2 3: 六、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特点是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正确认识,要受到日常经验的影响,所以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多联系实际问题加以分析,以使学生澄清错误认识。 6、2牛顿第

36、二定律一、 教学目标1.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知道得出这个关系的实验。2.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知道得出这个关系的实验。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怎样定义的。4.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确切含义。5.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计算。二、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掌握及简单应用三、教学难点 对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和矢量性的确切理解。教学过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有力的作用,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快慢(加速度),不仅与物体所受力有关,还与物体的惯性有关,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一) 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1. 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研究前提:物体所受的

37、作用力一定 演示过程及测出的数据(参考) 结论:F一定时,由及,即(二)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 1牛顿(N)力的规定: 牛顿第二定律:6.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教学难点 区别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具准备 1.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2.提出问题,设计好学生的活动方案.3.准备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课时安排 1课时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拍手鼓掌的感觉怎样?提出问题2:用脚踢球的感觉怎样?学生活动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各种感受.(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感受的共性引出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推进新课一、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1.两个物

38、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2.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若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则另一个就叫做反作用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性、同时性和同一性.并要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我们初中学过的一对平衡力的区分.我们可以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来区分.板书设计牛顿第三定律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三、牛顿第三定律相互性、同时性、同一性四、平衡力跟作用力和

39、反作用力的区别6.4 超重与失重学习目标: 1. 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2. 知道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3. 了解生活实际中超重和失重现象。4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5. 了解超重与失重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重要应用。6会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超重和失重问题。学习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学习难点: 应用牛顿定律求解超重和失重问题。主要内容:一、超重和失重现象 1超重现象(1) 定义(力学特征):(2) 产生原因(运动学特征):(3) 发生超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物体加速向上运动或减速向下运动都会发生超重现象。 2失重现象(1) 定义(力学特征):(2) 产生原因

40、(运动学特征):(3) 发生超重现象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物体加速向下运动或减速向上运动都会发生失重现象。3完全失重现象失重的特殊情况(1) 定义:(2) 产生原因:。(3) 是否发生完全失重现象与运动(速度)方向无关,只要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即可。二、注意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2、物体由于处于地球上不同地理位置而使重力G值略有不同的现象不属于超重和失重现象。3、判断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关键,是分析物体的加速度。要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根据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超重、失重的实际问题。问题:1、手提弹簧秤突然上升一段距离的过程中,有无超重和失重现象 2人突然站立、下蹲的过程中有无、失重现象?3已调平衡的天平,在竖直方向变速运动的电梯中平衡会否被破坏?4容器中装有水,在水中有一只木球,用一根橡皮筋将木球系在容器底部。在失重的条件下,木球将要上浮一些还是要下沉一些? 5两个木块叠放在一起,竖直向上抛出以后的飞行过程中, 若不计空气阻力,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弹力?为什么? 6在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情况下,天平、杆秤、弹簧秤、水银气压计、水银温度计能否正常工作? 7完全失重时,能否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