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6636537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39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推荐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推荐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推荐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资源描述:

《推荐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7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编制技术大纲编制技术大纲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北大学湖北大学 目目 录录1 总总 论论.11.1 项目背景.11.2 编制依据.11.3 指导思想.21.4 工作范围与目标.31.5 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42 控制单元划分控制单元划分.82.1 控制单元划分原则.82.2 控制单元分类.83 城市圈环境状况调查城市圈环境状况调查.103.1 自然环境状况调查.103.2 社会环境状况调查.103.3 水环境状况调查.104 城市圈污染源调查城市圈污染源调查.173.1 水陆域对应关系

2、分析.174.2 调查内容.184.3 调查方式.195 水环境问题识别水环境问题识别.205.1 环境评估.205.2 水环境问题识别与分析.225.3 环境容量测算.226 规划目标体系确定规划目标体系确定.246.1 指标体系.246.2 目标体系.247 规划工程措施规划工程措施.257.1 工程类别.257.2 工程内容.258 工程效益分析工程效益分析.308.1 规划指标可达性分析.308.2 工程效益分析.319 实施保障措施实施保障措施.329.1 实施保障措施的基本框架.329.2 碧水规划污染综合整治管理措施.329.3 碧水规划污染综合整治技术保障.379.4 碧水规划

3、项目资金筹措.3910 规划报告审核及评估规划报告审核及评估.4310.1 数据审核.4310.2 培训审核.4310.3 报告审核.4310.4 项目实施控制与评估.4311 工作成果工作成果.4511.1 市级调查及评估成果.4511.2 城市圈调查及评估成果.45附表一附表一-1 2008 年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信息表年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信息表.46附表一附表一-2 2008 年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补充信息表年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补充信息表.46附表二附表二-1 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表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表.48附表二附表二-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补充信息表集中式饮

4、用水水源地补充信息表.48附表三附表三-1 污染源汇总表污染源汇总表.51附表三附表三-2 污染源信息表污染源信息表.52附表三附表三-3 工业污染源信息表工业污染源信息表.53附表三附表三-4 非点源源强系数表非点源源强系数表.54附件一附件一 富营养化评价富营养化评价.55附件二附件二 生态系统结构评价生态系统结构评价.57 1 总总 论论1.1 项目背景为科学评估武汉城市圈水环境承载力状况,研究制定水环境保护对策建议,确定污染物区域削减量,改善武汉城市圈水质状况,实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生态环境规划中的水环境质量目标,改善城市圈内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保障城市圈内人

5、民群众的饮用水水安全,决定开展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为指导编制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规划技术大纲。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4.08) 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2003) 全国地表水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复核要点(2004) 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编制大纲(2004) 湖北省环境保护条例(1998 年修正) 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06 年)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境保护局关于湖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类的通知别(鄂

6、政办发200010 号) 湖北省水功能区划(湖北省政府鄂政函2003101 号)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07)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2006)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922002) 畜禽养猪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 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

7、范(HJ/T338-2007)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1.3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水质改善、水生态系恢复、人水和谐为目标,循法自然,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坚持一水一策针对性地整治,让江河湖库休养生息,改善城市圈水生态环境,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为城市圈建设提供环境保障。1.4 工作范围与目标1.4.1 规划时限规划时限基准年为 2009 年。规划分

8、2 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0-2015)年,为起步和重点突破阶段;第二阶段(2015-2020)为全面实施阶段。1.4.2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武汉城市圈内的地表水体,包括集中式水源地、河流、湖泊、水库、城市内河、内湖六种类型。集中式水源地主要调查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潜江、仙桃、天门等 9 个城市辖区内乡镇以上集中式水源地(含县级)。河流湖库的调查以长江为轴,附其散布周边的十八脉、三十六湖库等自然水体。城市内河、内湖主要对武汉市的墨水湖、沙湖、东西湖等 29 个劣五类湖泊,以及鄂州市的洋澜湖、黄冈的遗爱湖、孝感城区的县河、咸宁城区的淦河城区段进行调查。武汉的东湖、黄石的磁湖等

9、城市内湖列入 36 湖库。1.4.3 工作目标工作目标以“城市圈主要河流、湖泊类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 90%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劣类水体,湖泊生态功能逐步得到恢复,保障城市圈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为总体目标,科学评估城市圈水环境现状,制定、实施武武汉汉城市圈碧水工程城市圈碧水工程规规划划,改善城市圈水质状况,达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生态环境规划中的水环境质量目标。1.5 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1.5.1 总体思路总体思路1、突出重点,深入、突出重点,深入调查调查。 。深入进行污染源调查,按照污染源、排污口、纳污水域的对应关系开展,明确影响水质的主要排污口及污染物排放量,以

10、城镇为基本调查范围,对向辖区内排污的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面源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深入了解辖区内水环境、水生态基础信息,分析各类污染源的达标状况。以环境监测与分析为基础,收集利用城市圈内所有地表水的历史监测资料,全面评估城市圈水环境的环境禀赋、环境质量、环境监管与环境风险状况。2、科学、科学测测算,算,综综合分析合分析。 。以城市圈水环境基础状况调查资料为基础,依据水环境功能区划,确定主要污染控制指标,根据城市地表水水文条件、水力学参数和净化机理,选择适当的水质模型,模拟水体中污染物变化规律,计算出城市圈地表水环境容量,由此确定污染物区域削减量,确定功能区达标方案。3、防治并、防治并举举,全

11、面覆盖。,全面覆盖。综合考虑城市圈水环境容量以及循环途径、自身特点,统筹总量减排、水环境功能区划等相关环境管理工作,全面分析城市圈水环境中的环境管理、污染防治、环境政策及环境监控等问题,实现城市圈“一河一湖(库)一策”。分层设计,分类管理,根据水体自身结构特点,围绕着水生植物的重建、恢复和维持健康的水体生态系统,开展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依托长江、强化汉江、提升两江支流品质、打造武昌圈的东湖湖群(北)、赤壁圈的黄盖湖湖群(西)、阳新的网湖和大冶的大冶湖“双子座”湖群(东)、鄂东南大山中的水利风景区“大仙岛湖湖群”(南)、“大梁子湖湖群”(中) “碧水工程”的“五朵金花”;依托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构建

12、一个襟江带湖的环城水网,打造“水网”、“绿网”交织的城市生态环。全面治理,在污染防治上做到城市圈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的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1.5.2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1、城市圈水、城市圈水环环境境现现状状调查调查。 。以资料收集的方法为主,适当补充监测内容,同时明确污染源调查的范围、项目、方式、历史监测数据的选用等内容,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调查基准年为 2009 年,补充 2007 年以来相关资料,缺乏水质监测数据的应开展补充监测。2、 、评评估城市圈水估城市圈水环环境状况。境状况。对污染源情况进行收集、汇总和分析,对河流湖库分布,水体生态功能结构,水土流失情况、湖库富营养化范围、水

13、源保护区范围、水质状况、水文状况、水网联通状况等信息进行综合管理,使调查成果得到充分的应用。借用已有水质监测资料,建立城市圈水环境状况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从环境禀赋、污染状况,水资源利用、环境监管、环境风险等方面分析评估城市圈水环境状况以及集中式水源地水质安全情况。3、提出城市圈水、提出城市圈水环环境境环环保工程措施。保工程措施。根据武汉城市圈水体水质现状及其在“碧水工程规划”中要达到的目标,从水陆对应关系出发,从工业污染防治、生活污染防治、农村面源防治、生态环境建设、环境监管能力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一水一策的对策措施。符合功能区划要求的水体,将以管理、规划预防为主,保证其环境状况稳定

14、在现状水平。水体水质不符合功能区划要求的水体,将以治理为主,采取工业污染防治、生活污染防治、农村面源防治、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江湖连通以及水生态修复工程)等四个方面相对应的工程措施,削减主要污染源,保证其在碧水工程规划末期水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要求。4、开展治理工程效益分析。、开展治理工程效益分析。对规划中水环境治理工程进行工程效益分析,各类项目按效益大小进行排序,分清项目的轻重缓急。同时进行目标的可达性分析,使各项指标能够顺利完成。同时对于保护与治理集中式水源地的项目,单独列为一类,进行可达性以及效益分析。所有项目排序纳入城市圈水环境保护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并与国家相关规划、项目申报相衔接。

15、5、 、规规划划实实施的保障措施。施的保障措施。碧水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机制保障措施、投资保障措施和技术手段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开展碧水规划水污染综合整治管理对策研究,实施水功能区划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制度,加强行政首长负责制,制定并完善城市圈水环境管理对策。增强规划实施综合整治技术保障,加强水环境监督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大环保科技的研发力度,提高环保技术水平。确保投资环境,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污染治理资金,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污染防治经费。同时以生态补偿为思想指导,对城市圈内的跨界水体实行水质交接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环境禀赋污染状况环境监管环境风险 图图 1

16、1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图污染物控制措施污染物总量削减方案优选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方案城市圈环境状况调查污染源调查评价自然环境状况水环境状况工业源生活源非点源主要环境问题综述污染物排放总量估算污染防治对策研究水源地污染防治工业污染点源控制生活污染点源控制村庄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社会环境状况实施保障措施报告编写与成果汇总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可达性与效益分析环境评估2 控制单元划分控制单元划分2.1 控制单元划分原则本规划将控制单元作为分析水环境问题、制定水质目标和总量控制目标的基本单元。控制单元以水环境功能区为基本单位,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及其对应的陆上污染源汇流区和水陆输入响应的原则,综合考

17、虑跨县(区)界问题,对其进行划分。控制单元划分时应主要遵循以下几点:(1)以控制断面为节点,建立县级行政区-水体-控制断面的对应关系,每个河流国控断面对应一个控制单元,每个控制单元不跨市。(2)如一个县跨两个以上控制单元,则根据在不同控制单元的国土面积大小、重点工业企业的排水去向、城关镇及重点建制镇所处位置等因素进行处理,确保每个县均处于同一个控制单元,以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3)控制单元结合水环境功能区划分调整进行,同时,控制单元划分与水利部门水资源分区充分衔接,原则上每个控制单元均在同一个水资源三级区内。2.2 控制单元分类将划分好的控制单元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区:(1)对于连续 3 年以上控

18、制断面月均值监测数据均满足功能要求的控制单元作为水质维护单元,可不要求对应区域进行总量削减;(2)对于控制断面丰水期水质超标,且主要超标因子为总氮、总磷和粪大肠菌群的控制单元作为面源防控单元,重点控制其农业面源等非点源污染,也可在充分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削减点源污染量而减轻水体水质超标的状况;(3)对于控制断面全年各水期均有超标现象,枯水期超标严重,且超标指标包括 COD、BOD、重金属等多项指标的控制单元作为一类,称为重点治理单元,对其重点进行对应区域总量削减。3 环境状况调查环境状况调查 3.1 自然环境状况调查根据“一河一湖(库)一策”的思想,分别调查本区域各河流湖库流域地理位置、地形地

19、质、水文水系、气候气象、土壤植被、自然资源、土地利用格局图等基础信息;收集土地利用状况历史资料包括小流域内耕地、林地、草地、农用土地、居住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的面积及其变化情况;收集水文水系图、地形地貌图等基础图件。3.2 社会环境状况调查调查近五年各基本控制单元及地市人口状况、国内生产总值(GDP)、主要产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及布局变化等)、工业、农业用水量状况、城镇、农村人口用水状况、本地区水资源量以及客水资源量等。3.3 水环境状况调查3.3.1 地表水监测要求地表水监测要求3.3.1.1 地表水监测内容地表水监测内容水质监测指标分两个层次:(1)必测指标:河流必测指标为 pH 值

20、、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粪大肠菌群 12 项指标。湖库必测指标补充总氮、总磷、叶绿素 a 和透明度 4 项指标。此外,各地应根据区域污染特征补充必测指标。(2)选测指标:河流湖库选测指标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 1 和表 2 中 29 项指标,扣除必测指标3.3.1.2 监测断面调查与调整(如有必要调整)监测断面调查与调整(如有必要调整)1、 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监测断面在总体和宏观上须能反映水系或所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各断面的具体位置须能反映所在区域环境的污染特征;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

21、的环境信息;同时还须考虑实际采样时的可行性和方便性。(1)对流域或水系要设立背景断面、控制断面(若干)和入海口断面。对行政区域可设背景断面(对水系源头)或入境断面(对过境河流)或对照断面、控制断面(若干)和入海河口断面或出境断面。在各控制断面下游,如果河段有足够长度(至少 10km),还应设消减断面。(2)根据水体功能区设置控制监测断面,同一水体功能区至少要设置 1 个监测断面(3)断面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顺直河段、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无急流、无浅滩处。(4)监测断面力求与水文测流断面一致,以便利用其水文参数,实现水质监测与水量监测的结合。2、 监测断面的设置

22、方法监测断面的设置方法(1)背景断面须能反映水系未受污染时的背景值。要求:基本上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远离城市居民区、工业区、农药化肥施放区及主要交通路线。原则上应设在水系源头处或未受污染的上游河段,如选定断面处于地球化学异常区,则要在异常区的上、下游分别设置。如有较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则设在水土流失区的上游。(2)入境断面,用来反映水系进入某行政区域时的水质状况,应设置在水系进入本区域且尚未受到本区域污染源影响处。(3)控制断面用来反映某排污区(口)排放的污水对水质的影响。应设置在排污区(口)的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4)控制断面的数量、控制断面与排污区(口)的距离可根据以下因素决定:主

23、要污染区的数量及其间的距离、各污染源的实际情况、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和其它水文特征等。此外,还应考虑对纳污量的控制程度,即由各控制断面所控制的纳污量不应小于该河段总纳污量的 80%。如某河段的各控制断面均有五年以上的监测资料,可用这些资料进行优化,用优化结论来确定控制断面的位置和数量。(5)出境断面用来反映水系进入下一行政区域前的水质。因此应设置在本区域最后的污水排放口下游,污水与河水已基本混匀并尽可能靠近水系出境处。如在此行政区域内,河流有足够长度,则应设消减断面。消减断面主要反映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净化情况,应设置在控制断面下游,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显著下降处。(6)其他监测断面的布设:a.

24、水系的较大支流汇入前的河口处,以及湖泊、水库、主要河流的出、入口应设置监测断面。b 对流程较长的重要河流,为了解水质、水量变化情况,经适当距离后应设置监测断面。c. 水网地区流向不定的河流,应根据常年主导流向设置监测断面。d. 对水网地区应视实际情况设置若干控制断面,其控制的径流量之和应不少于总径流量的 80%。e. 有水工建筑物并受人工控制的河段,视情况分别在闸(坝、堰)上、下设置断面。如水质无明显差别,可只在闸(坝、堰)上设置监测断面。f 要使各监测断面能反映一个水系或一个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断面的确定应在详细收集有关资料和监测数据基础上,进行优化处理,将优化结果与布点原则和实际情况结合

25、起来,作出决定。(7)湖泊、水库监测垂线的布设a. 湖泊、水库通常只设监测垂线,如有特殊情况可参照河流的有关规定设置监测断面。b. 湖(库)区的不同水域,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湖心区、岸边区,按水体类别设置监测垂线。c. 湖(库)区若无明显功能区别,可用网格法均匀设置监测垂线。d. 监测垂线上采样点的布设一般与河流的规定相同,但对有可能出现温度分层现象时,应作水温、溶解氧的探索性试验后再定。e. 受污染物影响较大的重要湖泊、水库,应在污染物主要输送路线上设置控制断面。3.3.2 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调查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调查3.3.2.1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信息调查以

26、辖区内环境保护部门水环境监测断面为对象,全面调查 2008 年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状况和水质信息,为水环境质量背景分析以及水环境容量计算提供支撑。补充调查区域地表水质类别、管理部门、水质变化趋势、污染事故和应急预警等信息。具体内容包括:水环境监测断面名称、类别、位置和监测数据等信息。调查表格和填表说明详见附表一。3.3.2.2 调查方式调查方式水质监测数据以收集环保部门监测数据为主,可参考其他具备资质单位的水质监测数据。现有监测数据不足或缺乏数据,应安排现场采样监测,监测频次不得少于 2 次。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采用地方环境监测部门正式公布的评价数据。水质监测点(断面)的布设和监测方法,参见地表水

27、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3.3.3 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调查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调查(结合乡镇饮用水(结合乡镇饮用水源调查进行)源调查进行)3.3.3.1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调查以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对象,调查饮用水水源地类型、位置、服务人口、实际取水量、保护区划分和标志设置情况。补充调查区域地表水质类别、管理部门、水质变化趋势、污染事故和应急预警等信息。调查表格和填表说明详见附表二。3.3.3.2 调查方式调查方式水源地基本信息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缺乏水质监测数据的开展水质补充监测。水质监测点(断面)的布设和监测方

28、法,参见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3.3.4 水生态系统现状调查水生态系统现状调查水生态系统按类型分湖泊水库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二大类, 非生物组分和水生生物群落共同构成了这些水生态系统, 其中生物群落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鱼类等,其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状态和水体的污染程度。3.3.4.1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综合考虑水污染控制单元、行政区划、污染物来源、种类、汇水区等因素,调查以城市圈十八支脉、三十六湖库为代表的水生态系统结构,包括: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优势种和主要种类组成及叶绿素 a 含量;浮游动物现存量,优势种和主要种类组

29、成;底栖动物现存量、优势种和主要种类组成;水生高等植物优势种和主要种类组成;鱼类组成、渔获量及养殖模式等背景值调查,同时结合水生态系统的水文、理化性质、以及人类对水体利用和干扰的程度(水体利用情况及接纳点面源污染情况)的调查。3.3.4.2 调查方式调查方式从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两个角度进行调查,基本信息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缺乏数据的开展补充监测。监测点(断面)的布设和监测方法,参照湖泊生态调查观测与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4 污染源调查污染源调查污染源调查评价是水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解工作的基础。污染源调查结果将直接作为水环境容量计算时河流各功能区划河段的输入

30、因子,同时与污染源调查、水质评价、容量计算等一起,作为总量分配的依据。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包括集中式畜禽养殖);城市生活源;农村生活源(包括畜禽养殖散养源);农田径流污染源;城市径流污染源。污染源调查按照污染源、入河排污口、纳污水域的对应关系开展,明确影响功能区水质的主要入河排污口及污染物排放量,以城镇为基本调查范围,对向辖区内各水环境功能区排污的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面源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各类污染源的达标状况,并将污染排放量分配到各水环境功能区控制单元。3.1 水陆域对应关系分析3.1.1 水陆域对应关系分析方法水陆域对应关系分析方法本次水环境容量核定将县域作为污染源调查的基

31、础单元,进行污染源的调查、分析、确定各主要污染源排放对应的具体水环境功能区。对污染源入河排污口功能区划水域对应关系的调查,按照如下方法进行:(1)参考全省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数据;(2)借助地形、城市管网、河流等特征,经过经验和直观判断确定;(3)从污染源入手,按照重点污染源清单,逐一分析污染源的排放去向,同时,也从入河排污口向陆上反推,按照每一个功能区必须有入河排污口和主要污染源的原则,确定入河排污口的主要污染源,水陆结合,相互对接,具体确定相互关系;(4)采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排污申报、环境统计等日常管理中积累的污染源、入河排污口、功能区划水域。通过流域水陆对应关系分析,可以明确水功能区

32、的陆上汇流区的大致范围,并将其细化到县级或者更具体的乡、镇行政区域,为后续的排污情况、管网分布与陆上自然汇流情况调查、主要污染源去向分析等调查工作提供依据。4.2 调查内容污染源调查以“一河一湖(库)一策”为原则,区域内碧水规划涉及到的单个水体流域范围为范围,主要调查单个水体流域范围内的污染源基本信息和工业污染源详细信息。主要调查内容如下:面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居住人口、行政区总面积、耕地面积、化肥农药施用量等。点源污染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居住人口、工业企业数量、垃圾堆放量、集中式畜禽养殖、网箱养殖等信息。其中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工业企业位置、污染治理情况、废水、COD、氨氮和有

33、毒有害污染物排放量等信息。充分利用污染源普查成果,确定本区域污染源源强系数,结合本次污染源调查基本信息,汇总统计区域内废水、COD、氨氮排放量。调查表格和填表说明详见附表三。4.3 调查方式污染源调查数据主要参考污染源普查、总量减排等工作成果,确保调查统计数据口径一致。5 水环境问题识别水环境问题识别5.1 环境评估在环境调查成果基础上,从环境禀赋、污染状况、环境监管和环境风险四个领域,每个地级市的对本区域的水环境状况以及集中式水源地水质安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存在主要环境问题和原因。评估指标体系详见下表。表 1 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目标层目标层准则层准则层指标层指标层上游来水水质区位条件水文地

34、质条件群落结构环境禀赋评估生态功能物种多样性水质类别环境质量富营养化程度污染状况评估污染源评估污染源结构环评执行情况“一控双达标”情况环境管理水源地管理监测能力水质监测情况环境监管评估应急能力应急预案化工、石化等高污染行业的布局风险污染源风险水源保护区遭受污染的风险环境综合评估环境风险评估水质风险流域水质变化趋势5.1.1 环境禀赋评估分析环境禀赋评估分析环境禀赋评估是对流域的自然条件进行评估,分析流域内取水源地以及排污口的选址合理性,同时还对水体生态系统进行评价。环境禀赋评估综合利用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成果,结合水文地质条件指标,评估水域受上游来水水质影响的情况,分析选址的合理性和存在主要问题

35、。根据指示生物法、污水生物系统法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法对水生态综合质量进行评估。5.1.2 污染状况评估分析污染状况评估分析污染状况评估是分析流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源状况。环境质量评估是分析汇流区水质类别、主要污染指标和超标倍数情况,对湖库水体增加富营养化程度评估。污染源评估是分析汇流区污染源结构特征,评估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5.1.3 环境监管评估分析环境监管评估分析环境监管评估是对管理范围内水环境监督管理进行评估,环境监管评估分成环境管理能力、监测能力、应急能力评估。环境管理评估主要评估区域环评执行力度的情况、“一控双达标”的情况、水源地管理情况,分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环境监测能力评估

36、主要评估 2008 年水质监测开展情况,分析环境监测能力存在问题。应急能力评估主要评估应急预案制定情况,分析流域内应急预警能力存在问题。5.1.4 环境风险评估分析环境风险评估分析 环境风险评估是对污染源风险和水质风险进行评估,识别潜在风险因素。环境风险评估分成污染源风险、水质风险评估。污染源风险评估主要分析化工石化等高污染行业在流域内的布局性环境风险以及水源地保护区内违法项目、污染企业、危险品运输等影响水源地风险源。水质风险评估主要分析近几年水质变化趋势,针对水质呈恶化趋势的水域,查找水质恶化原因。5.2 水环境问题识别与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和控制单元分类的结果,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性、工业废

37、水治理达标率、面源污染严重性、产业结构合理性、水资源构成及开发利用程度、水体使用功能敏感性(饮用水源地分布及服务人口及其他重点使用功能等)、生态环境脆弱性等方面,分析控制单元存在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城市圈水环境面临的压力和水环境在未来的变化趋势,总结归纳主要的水环境问题。5.3 环境容量测算水环境容量确定具有严格的程序:在确定了主要染控制指标和相应的功能区划分后,根据河段、湖库水文条件、水力学参数和主要净化机理等选择适当的水质模型,模拟水体中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迁移和降解规律,以及环境要求的水质目标(水环境质量标准)计算出各河段湖库所能容纳的最大污染负荷值即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计算经过 6 个步

38、骤进行:(1)基础资料调查与评价。包括调查与评价水域水文资料(流速、流量、水位、体积等)和水域水质资料(多项污染因子的浓度值),同时收集水域内的排污口资料(废水排放量与污染物浓度)、支流资料(支流水量与污染物浓度)、取水口资料(取水量,取水方式)、污染源资料等(排污量、排污去向与排放方式),并进行数据一致性分析。(2)水域概化。将天然水域(河流、湖泊水库)概化成计算水域,例如天然河道可概化成顺直河道,复杂的河道地形可进行简化处理,非稳态水流可简化为稳态水流等。同时,支流、排污口、取水口等影响水环境因素也要进行相应概化。(3)选择控制点(或边界)。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域内的水质敏感点位置分析,

39、确定水质控制断面的位置和浓度控制标准。对于包含污染混合区的环境问题,则需根据环境管理的要求确定污染混合区的控制边界。(4)建立水质模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建立零维、一维或二维水质模型,在进行各类数据资料的一致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模型所需的各项参数。(5)容量计算分析。应用设计水文条件和上下游水质限制条件进行水质模型计算,利用试算法(根据经验调整污染负荷分布反复试算,直到水域环境功能区达标为止)或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建立优化的约束条件方程)等方法确定水域的水环境容量。(6)环境容量确定。在上述容量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扣除非点源污染影响部分,得出实际环境管理可利用的水环境容量。6 规划目标体系确定规划目

40、标体系确定在水环境状况评估的基础上,同时考虑集中式水源地水质安全情况,预测规划期间的社会经济情况和水环境压力,结合水环境容量测算结果及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基于控制单元的规划目标,建立水环境质量指标、总量控制指标和水环境管理指标体系。6.1 指标体系根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生态环境规划总体目标和指标,分解流域指标(COD、氨氮)、区域指标(结合水质评价结果和水环境问题确定,如在生态敏感区域可设置生态指标或生物指标,在湖库可设置富营养化指标等)。6.2 目标体系(1)水质目标根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生态环境规划目标,进行控制单元层面的水质目标分解和细化

41、,确定近期和远期的水质目标。(2)总量目标根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生态环境规划总量控制目标、规划区内的水环境变化趋势、水环境质量宏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以及水环境容量测算的结果,确定总量目标,并在省内部相邻控制单元之间平衡。7 规划规划工程措施工程措施7.1 工程类别根据武汉城市圈水体水质现状及其在规划”目标,将保障措施分为预防和治理两个层次。符合功能区划要求的水体,保障措施将以管理、规划预防为主,保证其环境容量稳定在现状水平。水体水质不符合功能区划要求的水体,保障措施将以治理为主,采取对应的工程措施,削减主要污染源,保证其在碧水行动规划末期水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

42、要求。措施工程分为治理工程和生态构建、恢复两类。7.2 治理工程内容主要包括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工业点源污染防治项目、乡镇以上行政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村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等。1.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切实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改善饮用水源地污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污染企业搬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居民搬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截污工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标识工程等内容。2.工业点源污染防治项目以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在实现和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加大“关、停、并、转、改”力度,实现产业升级。坚决关停工艺和设备

43、落后、污染严重、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经济效益低下、治理无望的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技术进步,实现工业污染源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优化企业布局,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3.乡镇以上行政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项目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前提,以乡镇以上行政区生活废水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实现城市圈水环境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全覆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快城镇基础设施,雨污分流管网,城市、乡镇垃圾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实现城镇废水达标排放。4.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实施生物工程,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44、,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全面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的剧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生物、化学农药防治相结合的手段,达到防治效果。积极推广清洁种植、清水养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5.村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置,在交通便利的村庄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在交通不便、偏远农村根据垃圾成分采取堆肥或简易卫生填埋,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应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

45、、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人口相对集中、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小的地区可采用环境工程设施处理;在人口密度较低、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农村区域,可利用湿地、沟塘等自然系统就地处理。应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7.3 生态构建、恢复工程内容1、生态水网构建针对沿江堤防的建设破坏了湖泊随江水自然涨落的原始变化过程,限制了湖泊生态系统参与江河生态系统而采取江湖连通,构建生态水网。,其目的不是要进行单一的物质或物种的交换,更重要的是引入优质的生态系统,让人工化的城市水生态系统重新参与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而得到改善和丰富,从而恢复其自然

46、生态位。 实现江、湖水生态系统之间的顺利交换,以保证人工水生态系统能够溶入自然生态系统; 尽可能减少新增进出水通道的数量,确保城市防洪安全。建设的目标是:依托长江、强化汉江、提升两江支流品质、打造武昌圈的东湖湖群(北)、赤壁圈的黄盖湖湖群(西)、阳新的网湖和大冶的大冶湖“双子座”湖群(东)、鄂东南大山中的水利风景区“大仙岛湖湖群”(南)、“大梁子湖湖群”(中) “碧水工程”的“五朵金花”;依托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构建一个襟江带湖的环城水网,打造“水网”、“绿网”交织的城市生态环。2、生态修复工程水生植物的良好发展是维持水体健康生态系统的关键,因此,恢复与重建水生植被已成为水体修复的关键。武汉市城

47、市圈水环境围绕着水生植物的重建、恢复和维持健康的水体生态系统,开展水体生态修复工程。 底泥污染控制工程富营养水体沉积物中一般均富含氮、磷与有机质,此类高营养负荷以及由此引起的沉积物表层却氧,常成为生态重建和水质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如疏浚、生物改良、以及物理和化学处理等方法,从根本上改建与改善基底,为沉水植物的快速繁衍与群落稳定以及水体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创造适宜的生境。 湖滨生态工程实施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规模应根据水质指标、水污染负荷及土壤渗透率计算确定。湿地设计应结合现场情况,采取表面流湿地、复合垂直流湿地、推流湿地、下行流湿地、上行流湿地等处理技术。 水生植被重建

48、水生植被的恢复应以沉水植物为主、挺水植物为辅,结合少量漂浮植物。沉水植物优先选择依乐藻、金鱼藻、苦草、狐尾藻等;挺水植物宜选芦苇、菖蒲、香蒲等;浮叶植物可选择睡莲、菱角等。 生态渔业工程湖泊渔业结构应根据各个湖泊及池塘的渔业状况和周边环境,提出各自最适宜的渔业放养与管理模式,运用食物网理论和生物操纵技术来减少水体污染。在符合地表水三类标准的湖区调整渔业生物群落结构,以土著鱼类的增殖为重点,发展无环境污染的生态渔业。同时,各湖泊应控制草食性鱼类的放养,合理调整滤食性鱼类鲢、鳙的放养量及比例,通过鱼类来控制藻类。提高休闲鱼业的比重,部分湖区建设垂钓娱乐区和鱼类观赏区。超过地面水三类标准的湖区,考虑

49、以鱼控藻措施,重点建设鱼类控藻区。 控藻工程针对城内景观湖泊蓝藻的生物学特性,以水力学调节控藻技术为主,辅以生物控藻技术,同时在水华现象严重地区投加高效溶藻微生物和工程噬藻微生物以及新型高效复合微生物制剂。 原位修复工程对于透明度较低、污染严重的景观水体应采取原位修复工程。具体措施是在上述水体的水面建立植物浮床、布置人工水草和曝气、施放高效净水剂,改善水体的理化环境,为水生植被的重建创造条件。 港巷生态修复工程对于港渠水体修复工程分两部分:港渠底部采用直接净化手段,边坡采用生态护坡手段,港渠可考虑采用砾石接触氧化技术、旁侧式湿地净化技术等。边坡生态护坡可采用水生及陆生植物护坡。8 工程效益分析

50、工程效益分析8.1 规划指标可达性分析表表 6-16-1 武汉城市圈碧水行动规划目标体系武汉城市圈碧水行动规划目标体系【以以 20082008 年数据调整年数据调整】序序号号指标名称指标名称20072007 年基数年基数20122012 年目标年目标指标来源指标来源指标性指标性质质一、污染减排指标1COD 排放总量 万吨35.6232.06省环保局 控制型2COD 排放强度 kg/万元6.42.9省环保局 引导型3NH3-N 排放总量 万吨4.05由发展需求削减省环保局 引导型二、环境质量标准1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98.899省环保局 控制型2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70,有劣类水体

51、100,基本消除城市劣类水体省环保局 控制型3跨界水质达标率 %无现状数据100省环保局 引导型三、生态指标12012 年河流治理生态目标再现“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人与河流的关系引导型22012 年湖泊治理生态指标再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景象引导型指标说明:达标率指武汉城市圈整体达标率,不是单指各市的达标率。确保规划所提出的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有保障的,加强管理保证项目按要求顺利实施。可达性分析章节要从目标可达性,政策、法规可行性,技术、资金可行性等进行分析筛选和优先性排序。利用水质模型,通过对流域水质模拟来检

52、验规划方案是否能达到预定的水质保护目标。采用政策分析的方法,分析工程项目在国家和当地政策中是否可行。生产技术、资金可行性分析,在现有的生产技术和资金条件下,检验当地碧水规划的方案能否实现。8.2 工程效益分析效益包括可能产生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体现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质保持和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的保证等。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稳定、环境优美所带来的良好经济运行环境、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国家用水安全、人群健康用水和良好的生存环境。本节将以投入和产出的角度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对工程进行效益分析,对优先性进行比较分析,对碧水规划进行优化,对项目进行排序,筛选出最优行

53、动规划。9 实施保障措施实施保障措施9.1 实施保障措施的基本框架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制度保障措施、资金保障措施和技术保障措施三个方面,简称 3I,其相关关系见图 7-1。图图 7-17-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关系框图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关系框图9.2 碧水规划综合管理措施9.2.1 加强统一领导和部门协调,落实政府目标责任制加强统一领导和部门协调,落实政府目标责任制(1)流域水环境保护是一个多地区、多部门、多方位、多因素的综合整治过程,必须加强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统一协调管理。(2)各级各部门要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完成和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规划部门负责把流域内的污水处理、垃

54、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建设项目纳入各级政府的基本建设年度规划,安排建设资金;经贸部门负责推动工业结构调整,继续关闭 “五小”企业,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和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能力,结合推行清洁生产,落实技改资金;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根据相关规划实施保障制度(Institution)投资(Investment)手段(Instrument)的要求,负责优先实施流域内水污染防治项目,并加强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交通部门负责加大对流域内船舶、码头污染的防治力度,切实解决船舶的垃圾、废油和废水的污染问题;建设部门负责对流域内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环

55、保部门负责统一规划、统一监管,并做好环境监测与监察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3)落实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9.2.2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实施流域内排污总量核定制度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实施流域内排污总量核定制度(1)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资源和能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量低的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做到增产减污。流域内的各级政府要按期完成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任务。对已达标,并自愿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企业,财政部门要将相应的技改项目列入有关技术进步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在依照国家规定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根据需要安排适当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清洁

56、生产,以利用废物生产产品或从废物中回收原料的企业,税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征或者免征增值税。(2)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在流域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建立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同时,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农药。防止因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带来的农用化学品对水体的污染。(3)实施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根据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与任务要求,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任务和各断面水质目标。对流域内的重点排污企业(包括新建企业)明确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指标;对生活污水污染物的削减控制指标要具体落实到城镇污水处理厂。9.2.

57、3 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流域水环境管理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流域水环境管理(1)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执行水源保护区各项管理规定;全面推行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加强排污费的征管力度;严格监管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对工业污染源超标违法排放者,实行关闭或停产限期治理。(2)严格环境准入。建设项目排污总量必须按本规划限定的区域允许入河量予以控制,并规定防治措施,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经有关环境保护部门审查批准。在全流域,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对没有容量的水体周围限批(3)加强流动源和面源管理。在流域干、支流航行停泊的各类船舶,逐步禁止污水不经处理直

58、排江河和向水体倾倒垃圾。加大乡镇企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禽畜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力度,所有规模化禽畜养殖场都要采取治理措施实现达标排放。流域内,逐步禁止生产和使用含磷洗涤剂,以遏制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重趋势。9.2.4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确保治污设施的建设和有效运行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确保治污设施的建设和有效运行(1)各级人民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社会化和市场化等运作方式,确保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场等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2)对流域内的船舶实行排污收费制度。按照船舶吨位和载客数,征收船舶排污费。(3)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要优先纳入生态建设规划。为调动企业和社会投资参与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59、,鼓励社会力量在流域内建立生态补偿和区域生态经济合作机制。9.3 碧水规划污染综合整治技术保障9.3.1 加强水环境监督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加强水环境监督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1)建设水环境监测与监控体系,提升监测能力和水平。完善流域水质监测网络体系、实时掌握水质变化动态、及时了解水质情况,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主要包括:在流域省(市)控断面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对占排污负荷 6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流域环境信息处理系统和水污染应急系统;建立流域信息共享的生态监测网络系统,如水土流失监测,森林生态系统及病虫害监测,农业环境监测,水生生态监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监测系统

60、;企业环保部门应定期监测本企业排污状况和治理设施运转情况,按时填报污染源报表和档案,并定期向上级和当地环保部门报告。(2)按照划分事权、分别投资、分级管理、资源信息共享的原则、增加各级政府财政投资,加快各级环境保护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9.3.2 加大环保科技的研发力度,提高环保技术水平加大环保科技的研发力度,提高环保技术水平(1)针对实施碧水行动过程中的重点科技问题,开展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依靠科技进步,有力地提高环保工作能力。各级政府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科研费用,重点解决一批流域内的水污染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技术问题。(2)大力推广使用环保最佳实用技术,提高企业工艺水平和综

61、合利用能力。积极为新、改、扩建项目推荐或介绍经济、技术上可行的生产新工艺,治理新技术,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适应的目的。(3)加强环保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壮大环境科研、规划与设计队伍。9.4 碧水规划项目资金筹措规划的实施涉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治理任务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要坚持国家、省、地方三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污染治理资金,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污染防治经费。9.4.1 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渠道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渠道(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按照“公共财政”原则,各级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基础能力建设方面要加大投资力度。(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和合理利用外资

62、。(3)充分运用社会化投资手段筹措资金,扩大社会化环保投资份额。向银行争取政策性专项贷款;发行中长期环境或绿色债券;争取同一些经济效益较高,市场状况和发展前景较好的环保产业企业进行合资或合作经营;委托环保投资机构以中介人、担保人的身份吸引外资;帮助有条件的具备企业化经营管理的环保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甚至股份有限公司,再通过增资扩股,发行公司债券、股票上市等方式吸引其他企业和个人投资;借助诸如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融资形式,发行环境彩票,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借鉴 BOT、TOT、ABS 等融资模式,多元化、多形式广泛吸引国内外的民间或社会资本。9.4.2 设施运行费用资金渠道设施运行费用资金渠道

63、(1)加大排污费、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确保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和正常运行。建立健全排污总量控制体系,逐步实行排污权市场交易,在排污总量指标不增加的前提下,实行排污权年度指标的弹性管理。(2)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采用股份制或成立专业投资公司建设和经营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如城市河道水渠、城市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进行资本运作。主要方式有:整体承包方式,即从环保设施建设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设备选型制作、设备安装、调试、工程竣工验收到正常运行管理实行全过程承包。设施运行承包,即对竣工验收后达标运行的环保设施实施承包。承包方可以是企业单位内部车间或班组,也可以是进入环保设施运

64、营市场的环保产业单位。(3)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补助。9.4.3 生态构建项目资金渠道生态构建项目资金渠道(1)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专项资金,加大政府投资的资金筹集力度。要实行特殊的财税政策,建立生态保税区、航空港, 以吸引外部投资;制定支持生态保护的具体政策,对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企业和项目实行差别税率制度;采取为生态环保投资的企业和项目提供财政补贴,或为投融资提供担保,开征环境保护税,建立生态环保创业投资基金。(2)争取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赠款或贴息贷款等融资机制,引进国际信贷。环保投资公司既可作为法人吸引外资, 也可作为中介人、担保人协助企业吸引外资。(

65、3)发展地方旅游事业,开征生态补偿费,实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利用债券市场大量发行生态环保债券,用于生态工程建设。9.4.4 工业污染源治理资金来源工业污染源治理资金来源(1)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通过足额征收排污费,提高收费标准等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促使企业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污染防治。区域开发和企业新、改、扩建及技术更新改造,建设方要严格落实所配套的污染防治投资。政府要通过税收减免、环保专项贷款、排污减免等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完成治理任务。(2)逐步建立多渠道环保投入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金融系统制定出台有利于环保的信贷政策,对企业治污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条件;鼓励企业综合利用“三废”,允

66、许其利润留成资金用于污染治理;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对环保项目的贷款,充分利用外资、社会集资等。(3)扩大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的倾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配额。环境保护专项基金来源于环保部门依法向排污单位征收的排污费,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及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等项目的拨款补助或贷款贴息。10 规划报告审核及评估规划报告审核及评估10.1 数据审核按照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及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有关要求开展水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10.2 培训湖北环境保护厅组织开展武汉市城市圈范围内环境保护部门调查人员技术培训,各市环境保护局应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基层调查人员技术培训,使其充分理解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确保定量调查质量,培训内容应包括污染源调查、水质监测、工程措施申报等内容。10.3 报告审核各地市碧水规划分规划报告的一般模式包括在掌握流域自然社会环境状况,识别流域环境问题,确定规划目标,分清责任人,进行行动清单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