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复习资料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6609327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理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理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理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生理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复习资料(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理复习思考题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2、稳态: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生理特性保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生理学现象。3、正反馈: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正反馈。4、负反馈: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负反馈。5、兴奋性:一切活组织或细胞,当周围环境条件迅速改变时,有产生动作电位并发生反应有能力或特性。二、动物生理学实验方法有几种?比较其优缺点。本学期的生理实验各属于哪一类实验?实验方法有2种一种是慢性实验一种是急性实验,其中急性实验包括活体解剖实验(在体实验)、离体器官实验。慢性实验保存了各器官的自然联系和相互作用,可以在动物清醒条件下

2、长期观察某一活动,使所获得的结果更接近正常生理状态。缺点是整体条件复杂,实验的干扰因素较多,实验条件较难控制以及结果不易分析等在体实验的优点是实验条件简单,易于控制,有利于观察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和分析某一器官活动的过程和特点。但在体实验还是与动物正常情况下的功能活动存在一定差别。急性实验的优点是便于观察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基本生理特性,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也易于分析,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中最为本质的基本规律。缺点是通过这种方法所得的实验结果不一定完全代表它们在整体条件下的活动情况。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适应性四、试述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意义、方式和特点 1)神经调节:反

3、应迅速,作用部位精确,作用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作用缓慢、广泛、持久 3)自身调节:作用局部、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差,可单独发挥作用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极化: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两侧不同极性电荷积聚的结果,通常将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内外两侧所保持的外正内负状态,称为极化。2、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3、阈强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引起组织兴奋的最低刺激强度,也叫阈值,阈刺激。有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4、阈电位:外加刺激能使细胞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阈电位是可兴奋细胞的一项重要功能指标,其绝对值一般比正常静息电位低10-20m

4、v。5、强度-时间曲线:把能够引起兴奋的不同刺激强度和它们相对应的作用时间描绘在坐标纸上得到的一条曲线6、全或无现象:刺激强度只有达到阈值时,动作电位才会出现,达到阈值后,动作电位的幅度即达到最大值,即使刺激强度继续加强,AP的幅度大小和传播速度也不会随着刺激的加强有所增大,即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要产生就具有最大幅度这一特征被称作动作电位的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 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三、可兴奋细胞有哪些? 神经细胞、肌细胞和某些腺细胞四、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膜内外离子分布的不同状况,是膜电位产生的决定因素。 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同: K+内 K+外=

5、20-40倍,A-内A-外=10倍, Na+外Na+内=20倍, Cl-外Cl-内=10-20倍不同离子通透性不同:K+通透性高,是Na+的10-100倍。膜内外K+浓度差(K+外流动力)与电位差(K+外流阻力)达平衡时,K+跨膜净转运等于0,膜内外电位动态稳定于一定水平,即形成RP。 RP实质上是K+外流的跨膜电位(或称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实质上是Na+的跨膜电位。a.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 Na+迅速内流去极化和反极化。b.膜对 K+通透性增大 K+外流复极化。 五、动作电位传播的本质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交互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交互抑制(传入侧支性抑

6、制)能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互相制约和协调,作用更加精细,其递质是-氨基丁酸(GABA)2、回返性抑制(反馈抑制): 能使神经元的兴奋及时终止,以免过久和过度的兴奋,并促使同一中枢内的许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同步化,其递质是甘氨酸。3、突触延搁 :在化学传递性突触中,从兴奋到达突触前神经末梢起,即从发生去极化起,到在突触后细胞中产生突触后电位止,有一个时间延搁,称此为突触延搁 4、总和作用:空间总和同时传来,时间总和连续传来。5、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牵张反射是最基本的脊髓反射。6、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特点:力量大,易疲劳,不易持久。发

7、生在快肌纤维,是单突触反射,几乎所有的运动单位同时参与。7、肌紧张:缓慢而持续的牵拉肌腱时,使受牵拉的肌肉持续发生紧张性收缩,使肌肉经常处于轻度收缩状态。特点:缓慢而持久。同一肌肉内不同的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收缩。肌紧张是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8、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完全切断动物的脑干,可出现四肢伸直,脊柱硬挺,头向后仰,尾部翘起,躯体呈角弓反张状态。 9、状态反射: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或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时,引起的躯体肌肉紧张性改变的反射活动。10、翻正反射:当动物被推倒或使它从空中仰面放落时,它能迅速翻身、起立或改变为四肢朝下的姿态而着地。11、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

8、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12、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时,常在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原因:从脏器来的感觉纤维和从皮肤来的感觉纤维都传到同一段脊髓,有一部分感觉传入的冲动,沿同一N元传到丘脑,再由丘脑传至大脑皮层,因此皮层感觉两个地方疼 。)二、N纤维传导的一般特征和突触传递特征。 神经纤维传导1.生理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传导4.不衰减性5.相对不疲劳性 突触传递(一)经典的突触(化学突触)传递,突触微细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二)电突触,结构基础是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借助电流为媒介传递信息。神经冲动可以由一个细胞直接传给下一个细胞,几乎没有潜伏期,双向的

9、,传递速度快,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改变。三、何谓EPSP和IPSP?二者的作用及产生机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在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称,主要与Na+有关。可以扩散和叠加使电位幅度增大,使动作电位容易产生,使之容易发生兴奋。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产生的超极化膜电位,称,主要与Cl-有关。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动作电位难以产生,从而发挥其抑制效应。四、中枢抑制的分类、发生机制及生理意义。 1.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的。(1)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能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

10、动互相制约和协调,作用更加精细,其递质是-氨基丁酸。(2) 回返性抑制(反馈抑制)能使神经元的兴奋及时终止,以免过久和过度的兴奋,并促使同一中枢内的许多神经元之间的活动同步化,其递质是甘氨酸。生理意义是调整某神经中枢的活动水平,使中枢之间协调,传出效应灵活多样,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 2. 突触前抑制递质是-氨基丁酸是通过轴-轴式的突触活动,使突触前膜的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从而引起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的一种抑制形式。与突触后抑制相比还有潜伏期长和抑制效应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是一种很有效的抑制形式。五、中枢N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式:一个与多个联系,可扩大作用范围。 2.聚合式:多个与一个

11、联系。 3.链锁式与环状式:可在空间上加强或扩大作用范围,是中枢N系统功能高度复杂化的结构基础,环状式是反馈的结构基础。六、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刺激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量和质的编码4.适应现象快适应和慢适应 5.对比现象和后作用 对比现象:在某种刺激之前或同时受到另一种性质相反的刺激时,感受器的敏感性上升,称-。 后作用:当引起感受的刺激消失后,刺激会持续存在若干时间,然后才逐渐消失。刺激越强,感受的后作用也越长七、浅感觉传导路径与深感觉传导路径有何异同点? (1. 浅感觉传导路径先交叉再前行 躯干、四肢 皮肤 脊N节 脊髓背角 交叉至对侧 白质上传 丘脑 投

12、射到皮层 2. 深感觉传导路径先前行再交叉 肌肉 肌腱 关节 脊N节 延脑 在脑干交叉 至对侧 丘脑 投射到皮层) 相同:三级N元。 不同:浅感觉传导路径在脊髓交叉,深感觉传导路径在脑干交叉。 脊髓半断离后,浅感觉障碍在断离的对侧,深感觉障碍在断离的同侧。八、何谓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两者有何关系?其生理机有何不同? (1)特异性投射系统:从丘脑的第一类和第二类核群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的特定区域,产生特定感觉。它们传递精确的信息到达皮层,如皮肤感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痛觉、平衡感觉等。 特点:点对点投射。(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各种特异感觉传导纤维前行通过脑干,在网状结

13、构多次换元前行,到达丘脑的第三类核团,最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又称弥散性投射系统。虽不产生特定感觉,但可普遍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维持动物的觉醒,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特点:点对面投射。 它们是形成特定感觉所必需的,正常情况下,二者的相互作用与配合使大脑皮层既能处于觉醒状态,又能产生各种特定感觉九、牵张反射的类型及产生机制。(1)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力量大,易疲劳,不易持久。 发生在快肌纤维,是单突触反射,几乎所有的运动单位同时参与。(2)肌紧张:缓慢而持续的牵拉肌腱时,使受牵拉的肌肉持续发生紧张性收缩,使肌肉经常处于轻度收缩状态。特点:缓慢而持久。同

14、一肌肉内不同的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性收缩。肌紧张是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十、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如何调节? 1.易化区:加强肌紧张和运动的区域兴奋-运动神经元。 2.抑制区:抑制肌紧张和运动的区域。 正常情况下,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活动需要大脑皮层、尾状核和小脑下行抑制系统的始动作用。若失去这种始动作用,则使该抑制区的活动减弱,使肢体的肌紧张亢进。十一、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完全切断动物的脑干,可出现四肢伸直,脊柱硬挺,头向后仰,尾部翘起,躯体呈角弓反张状态。 产生机制来自皮层抑制区和纹状体的抑制作用被消除,使原先被抑制的牵张反射得到加强;不断传向脊髓的易化性

15、作用相对加强。十二、小脑的生理作用。 1.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 3.协调随意运动十三、大脑皮层运动区有哪些机能特征? 1. 交叉支配 2. 精确的功能定位 3. 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相关十四、比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特点的异同。 1双重支配与对立统一 许多内脏器官同时受两系统的双重支配, 且二者往往彼此拮抗,互相制约。2紧张性作用 指(在静息状态下)植物神经经常发放低频的神经冲动到效应器,对内脏器官保持持续的紧张性控制作用。如“迷走紧张”。3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如交感神经对无孕子宫抑制其活动;对有孕子宫加强其活动。4. 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一)交感N系统

16、具有动员机体的储备力量,适应环境紧急变化和保持内环境相对恒定的作用。 副交感N系统具有加强同化作用,积累能量储备和完成许多正常生理活动的功能。(二)交感效应总是广泛地在全身各部同时出现,使反应带有明显的全身性。 副交感效应总是集中地在一部分内脏器官出现,使反应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十五、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及生物学意义。 条件反射的形成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中枢神经系统内部的有关神经元之间建立了新的功能性联系暂时联系(temporary connection)。 1. 扩大了机体反射活动的范围,增加了活动的预见性和灵活性,以便更精确地适应环境。2. 条件反射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形成的数量是无限的。第

17、四章一、名词解释1、肌节:每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叫肌节,由A带和两侧各1/2 I带组成肌节是骨骼肌收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兴奋与机械收缩联系起来和一系列过程,称为骨胳肌的兴奋-收缩偶联,偶联因子是Ca2+3、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 1)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发生变化而张力不变的,称。肌肉长度变化可完成各种运动,如关节伸屈。 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发生变化而长度不变的,称。肌肉张力变化可以负荷一定的重量,如提水,举重。4、单收缩:肌肉受到单个刺激就产生一次收缩,称,包括: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5、强直收缩: 机体来自运动神经的冲动或刺激的频率增加到一定数值时

18、,使许多单收缩融合在一起,肌肉持续处于收缩状态。 二、横桥的作用 具有ATP的结合位点和ATP酶活性,可结合并分解ATP,释放的能量使其处于高势能状态,供肌肉收缩横桥扭动时利用。 具有肌动蛋白的结合位点,两者结合后横桥将势能转化为动能,拉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动。三、神经-肌肉间的兴奋的传递过程 1. N冲动轴突末梢轴膜去极化 Ca2+通透性 (内流)囊泡破裂释放Ach 接头间隙。 2.Ach扩散与终板膜受体结合终板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变化(Na+内流去极化,K+外流) 产生终板电位。 3. Ach释放量增加 终板电位增大 邻近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总和) 4. 终板膜上的胆碱酯酶

19、使Ach迅速水解成乙酸和胆碱而失去作用四、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原因。 有机磷农药中毒(与胆碱酯酶结合使其失效) 五、骨胳肌的生理特性。 骨骼肌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生理特性。第五章一、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将抗凝血经离心沉淀后被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也称红细胞比容,或红细胞压积2、血清:未抗凝血凝固后1-2h血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体。3、溶血: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红细胞 将因吸水而膨胀,细胞膜终被胀破并释放出血红蛋白的一现象。4、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种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5、交叉配血实验:在37下进行,若两侧均为阴性时输血无妨,若主侧为阴性,次侧为阳性,则只能在紧急情况

20、下输血,且实行少量,缓慢输血6、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7、碱贮:血液中NaHCO3的含量。8、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出血后,能在短时间内自行停止输血的过程。二、NO2-和CO的中毒机理。 气体运输: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Hb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构成,含Fe2+, Hb+O2HbO2HHb+O2 NO2-中毒:Fe2+的HbFe3+的Hb CO中毒:CO与Hb的亲和力O2200多倍三、血小板的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生理特性:黏附:易粘附在异物表面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易聚集成团释放或分泌:ADP(促进血栓形成),5-HT和Ad(可使血管收缩)吸附:吸附凝血因子收缩:使血凝块回缩,血栓

21、硬化,利于止血 生理功能: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四、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并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二者的区别。 凝血过程: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步: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步: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内源性凝血:参与的全部凝血因子均来自血液,较缓慢。 外源性凝血:启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较迅速。 区别:参与的凝血因子和启动方式不同。五、常用抗凝和促凝的方法(为什么手术中应用温热纱布压迫术部?)。 1抗凝:抗凝剂:肝素,移钙法(柠檬酸钠,草酸铵,草酸钾)。降低温度:凝血是酶促反应,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脱纤法:除去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制成脱纤血

22、,可永不凝固。接触光滑面:不利激活。双香豆素: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延缓血液凝固。 2.促凝血液加温提高酶的活性,加速凝血。接触粗糙面的物质,可促进活化。 接触带负电荷的物质(如棉纱),是激活所必需。术前补充VK,促进肝脏合成,等凝血因子。手术用温热的生理盐水纱布按压术部。(以上是原因)第六章一、名词解释1、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一个心动周期。2、窦性节律:按窦房结的节律跳动的心率称为窦性节律3、期前收缩:如果在一次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后、正常的窦性节律到来之前,心肌受到一次额外的刺激,心室可产生一次窦性节律以外的收缩活动,由于这次收缩发生在正常节律收缩之前,故称为期前收缩。4、代偿间歇:

23、在一次期前收缩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这就算代偿间歇5、房室延搁 :兴奋从心房传到心室的过程中,在房室交接处延搁时间较长,称为6、迷走紧张:迷走N对心脏起经常持久的控制作用,使心跳减慢减弱,不使血压过高的现象。7、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力量与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8、降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或降低时,通过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发出传入冲动,引发心血管活动的变化,使动脉血压下降或回升的调节过程。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一)自动节律性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纤维(二)兴奋性有效不应期特别长(1)有效不应期 (2)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三)传导性 特点:快慢快 窦房结 快 房室束

24、快 房室交界 慢 心室传导 快 浦肯野氏细胞(四)收缩性 1.同步收缩 2.不发生强直收缩 3.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4.对细胞外液Ca2+的依赖性大三、血管的分类及功能。血管系统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类血管组成 1弹性贮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 2分配血管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 4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5容量血管静脉 6短路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吻合支四、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 每搏输出量:增加动脉内容量收缩压 2. 心率:加快回心血量少每搏输出量相对收缩压 3. 外周阻力:增大心舒期末动脉

25、内血量增加舒张压(较明显) 若粘滞度(脱水,大量出汗)血液与管壁及血液成分之间的相互磨擦力血压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缓冲血压作用,弹性大收缩压舒张压 大动脉硬化弹性缓冲力收缩压舒张压5.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窖的比例:增加射血量血压五、微循环通路及其特点。 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 (二)微循环通路和作用 1. 直捷通路:速度快,保证回心血量。 2. 动静脉短路:开闭与体温调节有关。 3. 营养通路(迂回通路):物质交换的场所。 六、组织液生成及影响其生成因素 1.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是血浆经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

26、压)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毛细血管压:肌肉运动,炎症组织液生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肝病、肾病血浆蛋白血浆胶压组织液生成 毛细血管通透性:烧伤、过敏通透性血浆蛋白漏出血浆胶压组织液胶压有效滤过压 淋巴回流:肿瘤压迫淋巴回流受阻局部水肿七、支配心脏的神经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 1.心交感N及其作用:心交感N节前N纤维(胆碱能纤维) Ach 节后N元细胞膜上的N受体节后N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 NA 与心肌细胞膜上的1受体结合,使ATPcAMP(环一磷酸腺苷)可使糖原分解,提供心肌活动能量。心交感N兴奋心率加快(正性变时)、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加强(正性变力)、兴奋经房室交界传导的速度加快(正性变传

27、导) 心脏全面兴奋。可被受体拮抗剂(如心得安)所阻断。2. 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抑制作用 迷走N节前纤维末梢释放Ach,与节后N元细胞膜上的N受体结合,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相结合心率变慢(负性变时)、心肌收缩减弱(负性变力)、传导变慢(负性变传导)。可被M受体阻断剂(如阿托品)阻断。八、在动物实验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有何变化?其机制如何?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对动脉血压有何影响?为什么?九、为什么临床上常用Ad作为强心剂,而用NA作为血管收缩剂(升压剂)?第七章一、名词解释1、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上皮内表面分布有极薄的液体层,它与肺泡气体形成气 液结构,由于界面液体

28、分子间的吸引力大于气液分子间的吸 引力,因而产生表面张力。 2、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3、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最大气量4、肺泡通气量:单位时间内进出肺内的气体量。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5、氧饱和度:氧含量/氧容量的百分比。6、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也叫黑-伯反射。其牵张感受器位于气管到细支气管平滑肌内二、胸内负压形成的原理及其生理意义。 (1) 形成原理:胸内压=肺内压-肺的回缩力=大气压-肺的回缩力(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0-肺的回缩力 = -肺的回缩力 肺越扩张,回缩力越大,胸内负压也越大 (2)胸内负

29、压的生理意义:1.负压对肺有牵张作用,使肺处于持续扩张状态,肺内总有一定量的气体,便于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2.对循环机能有明显影响,吸气时胸膜腔内负压增大,使心房、腔静脉和胸导管的容积扩大,压力降低,促进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3.使胸部食管处于持续扩张状态,有利于动物在呕吐和反刍时胃内容物的逆呕。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什么?它有何生理作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一类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它有亲水端和疏水端。能破坏气-液结构,其作用: (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2)维持肺容积的相对稳定 (3)防止肺泡积液,保持干燥,保证良好的换气 功能。 (4)降低吸气阻力四、为什么深而慢的

30、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 在肺通气量不变的情况下,深而慢的呼吸潮气量明显大于浅而快的呼吸,由肺泡通气量公式,则深而慢的呼吸可使肺泡通气量增加,使肺泡更新率加大,有利于气体交换,所以五、影响氧离曲线位移的因素。PH值、Pco2:PH值Pco2曲线右移,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有利于Hb释放02-肺换气(内呼吸);PH值Pco2,曲线左移,Hb对O2的亲和力升高,有利于Hb与02的结合。 温度:T,曲线右移,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HbO2可解离更多的02供组织利用;T,曲线左移,HbO2不易放02,低温麻醉要注意防止缺02。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降低Hb对O2的亲和力,2,3

31、-DPG,曲线右移,易放O2。六、PCO2、H+、P02对呼吸如何影响? 1PCO2对呼吸的影响:CO2对呼吸有极强的刺激作用,是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子。一定范围内PCO2升高,呼吸加深加快。2H+对呼吸的影响:动脉血中H+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3PO2对呼吸的影响:吸入气中PO2在一定范围内下降时,可通过刺激外周感受器引起中枢兴奋,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但缺O2对延髓呼吸中枢具有直接抑制反应。严重缺02时,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呼吸作用不足以克服低02对中枢的抑制效应,将导致呼吸障碍,甚至呼吸停止。七、实验证明肺牵张反射活动的进行。 第八章一、名词解释1、APUD细胞:胃肠道粘膜上

32、皮的多种内分泌细胞种类多、数量大,超过了体内所有内分泌腺中内分泌细胞的总和,这些细胞统称为APUD细胞2、容受性舒张:食物对咽、食道等处的感受器刺激,反射性地通过迷走N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使胃容量扩大。3、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没有充分咀嚼饲料就吞咽入瘤胃,经瘤胃液浸泡和软化一段时间后,又被逆呕回到口腔,再被咀嚼的特殊消化过程,叫反刍。4、尿素再循环: 微生物微生物蛋白 NH3 肾尿液排出 瘤胃壁门静脉入肝鸟氨酸循环 尿素 唾液腺瘤胃 瘤胃壁瘤胃 5、假饲:应用外科手术在动物胃部安装瘘管以收集胃液,再把食管切开,食管两个断端分别缝于皮肤创口上,这样,动物进度食时吞咽下的食物就由食管断端口

33、漏出,并不进入胃内。6、肠肝循环:胆盐和胆汁酸在小肠内95%以上被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被分泌入肠,胆盐在肝肠之间反复利用,称。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2.自动节律性3. 伸展性4.持续的收缩或紧张性 5 .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二)电生理特性 1R.P:-50 -60mv左右,小于K+的平衡电位。 机制:细胞膜对K+、Na+、Cl-有通透性。三、反刍动物唾液分泌的特点和作用。 1唾液分泌量大:牛一昼夜100180L,每天的分泌量约占机体总水量的30。2腮腺分泌呈连续性3含大量碳酸氢盐和磷酸盐,pH-8.1,可

34、中和瘤胃产生的有机酸(乙、丙、丁酸),以维持一定酸碱度。4反刍动物,大量尿素经唾液进入瘤胃,参与尿素再循环,减少氮的损失。5缺少消化酶,但黏液含量高。6具抗泡沫特性,防止瘤胃内产生泡沫。四、胃液分泌的时相及胆汁的作用调节。 头期(30%)胃期(60%)肠期(10%)胆汁作用 胆盐能降低脂肪滴的表面张力,乳化脂肪,增大表面积,利于酶的消化。胆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能增强脂肪酶的活性。胆盐与脂肪酸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促进VA、D、E、K的吸收。 参与胆固醇代谢,使胆固醇的合成,吸收,排泄和降解保持平衡。 参与某些代谢产物的排出,如药物。胆盐是促进胆汁自身分泌的体液因素。五、瘤胃内

35、环境的基本特点。 (1)营养环境(2)水代谢(3)pH :5.5-7.5(4)温度:39-41(5)高度缺氧 六、含氮物质在瘤胃内的消化与代谢。1.进入瘤胃的饲料蛋白,30-50未被分解而排入后段消化道,其余50-70在瘤胃内被分解为肽、AA。2.当微生物利用NH3合成AA时,需要碳链和能量,糖、VFA、CO2都是碳链的来源保证一定的碳链供给。3.畜牧生产中,尿素可代替曰粮中约30的蛋白,但不可过高,因过多易导致NH3中毒。七、小肠的运动方式。(1)非消化期间:胃肠移行复合波(周期性移行的收缩波)(2)消化期: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3.蠕动4.摆动八、就消化和循环系统两章举例说明内脏器官双

36、重支配的作用。第九章一、名词解释1、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由食物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蛋白质糖脂肪。2、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仅用于维持心脏、肝、肾、脑等内脏器官的活动。3、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以卧下为宜)的能量代谢水平。4、等热范围:在适当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可保持在生理的最低水平而体温仍维持恒定,这种环境温度称动物的等热范围or代谢稳定区。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1)劳役和运动:动物在安静时肌肉的产热量占全身总产热量的20%,在使役或运动时可高达产热量的90%。(2)精神活动:机

37、体在惊慌、恐惧、愤怒、焦急等精神紧张情况下,能量代谢显著升高。(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由食物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蛋白质糖脂肪。(4)环境温度:哺乳动物能量代谢在20-30环境中最稳定,低于16或高于24,代谢率增加。三、机体在安静和在肌肉活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 1. 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时: 内脏 56% (肝脏最高)脑 10%肌肉 20% 运动时: 肌肉 60-90%四、皮肤的散热方式。 (1)辐射:与环境温度有关。(2)对流:与风速有关。(3)传导:与导热性有关。(4)蒸发:水分气化吸热而散发热。不显汗蒸发(不感蒸发)显汗蒸发(可感蒸发) 五、体温是如何维持相对恒定? 体温恒定

38、的维持产热、散热达到动态平衡。六、正常体温的生理性波动。1.体温的昼夜波动:在白天活动的动物,其体温在清晨时最低,午后最高,一天温差可达1左右。 2.年龄:新生动物代谢旺盛,体温比成年动物高,且体温调节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使体温恒定。 3.性别:公母,雌性动物发情时体温较高,排卵时体温下降,与性H有关。 4.肌肉活动:肌肉活动时,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导致体温上升。 5.采食后体温升高0.2-1,并持续2-5h,长期饥饿体温下降,大量饮水体温下降。 七、哺乳动物在寒冷和炎热环境中体温保持恒定的机制。第十章一、名词解释1、肾单位: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肾单位,肾单位和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39、。2、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这种压力差被称为3、逆流倍增:逆流系统交换的结果,使管中溶液的溶质浓度或温度成倍地改变的现象。4、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少,近球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始率终保持65-70%水平,称球-管平衡5、肾糖阈: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6、渗透利尿:当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如葡萄糖)增加,并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限度时,原尿的渗透压就升高,而渗透压的升高必将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于是尿量增加,称渗透利尿。7、水利尿: 大量

40、饮用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ADH合成和释放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从而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称。二、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1. 肾血流量大,占1/5-1/4。 2. 肾小球内血压高,利于原尿滤过;出球小A盘在肾小管周围,压力低,利于重吸收。 3. “U”形直小血管,利于髓质高渗梯度的维持,有利于尿的浓缩。三、尿液的生成过程。血液肾小球的滤过原尿(超滤液)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终尿(尿液) 四、分析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1.滤过膜的面积及通透性 肾病血浆Pro滤过蛋白尿,严重的红细胞也透出血尿。 急性肾小球炎管腔狭窄、堵塞少

41、尿或无尿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大出血肾小球毛细管血压滤过压少尿或无尿。 结石(肾盂、输尿管)尿路不畅肾球囊内压滤过率。3.肾血浆流量 :流量大血浆胶压上升速度慢滤过压 滤过率五、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小管液溶质浓度球-管平衡激素的作用六、肾髓质渗透压梯度是如何形成的?从皮质到髓质,组织液渗透浓度/血浆渗透浓度的比值逐渐升高,1.0、2.0、3.0、4.0.且越靠近乳头部,其渗透压越高,即存在肾髓质高渗梯度现象。七、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影响其释放的因素。1、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ADH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N元胞体合成的,主要生理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

42、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即发生抗利尿作用。是尿被浓缩和稀释的关键调节因素。2、影响其释放的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正比、循环血量的改变反比八、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资料一22)醛固酮的作用保钠排钾保水九、大量饮入清水、静注大量等渗盐水,静注大量高渗葡萄糖液,大量出汗,对尿量有何影响?为什么(第一份资料23)第十一章一、名词解释1、激素:内分泌系统产生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称H-hormone,它作为一种化学信使对机体进行调控。2、激素的协同、颉颃:协同是共同作用同时促进,拮抗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3、允许作用:在某种激素存在的条件下,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

43、明显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有支持作用。 4、长反馈:靶腺H对下丘脑H和腺垂体H的反馈调节5、短反馈:腺垂体H对下丘脑相应H分泌的反馈调节6、超短反馈:下丘脑或垂体H的浓度变化作用于本身,调控其自身分泌的反馈调节。7、垂体门脉系统:二含氮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ppt11章第七、八张)三下丘脑-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一)抗利尿激素ADH (又称血管加压素VP ):主要功能是抗利尿效应。 血浆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ADH抗利尿水排出渗透压和水分的平衡得以维持。(二)缩宫素(催产素OXT)1.催产效应:在雌H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子宫收缩。 促进输卵管和子宫在交配时的收缩, 促进精子和卵子在生

44、殖道的运行。 妊娠后期,临近分娩时,促进子宫收缩,使胎儿分娩。2.排乳效应:促进排乳。幼畜吸吮乳头下丘脑OXT释放乳腺肌上皮细胞收缩排乳。四腺垂体分泌的H各有何作用?1.生长H(GH) 促生长作用: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促进物质代谢:促进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代谢。2.催乳素(PRL) 促进乳腺腺泡发育和乳汁合成,能发动和维持泌乳。 刺激鸽子嗉囊上皮细胞分泌嗉囊乳喂小鸽子。 对鱼类渗透压的调节:维持水盐和渗透压平衡。3.促肾上腺皮质H(ACTH):促进皮质H分泌,尤其是糖皮质H。 4. 促脂激素(LPH):有和两种,促进脂肪分解,有溶脂作用,轻微的黑素细胞刺激作用。5.黑素细胞刺激素(MS

45、H):刺激黑素细胞内黑色素的生成和扩散,使皮肤颜色变暗、变黑6.糖蛋白H (1)促甲状腺H(TSH):促进T3、T4分泌,促进甲状腺发育及H的释放。 (2)促卵泡H(FSH):促进卵泡生长发育,促进精子的生成。 (3)黄体生成素(LH):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及黄体的生成,刺激黄体分泌孕酮;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五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食入碘过少为何会引起甲状腺肿?(一)对新陈代谢的作用1. 氧化产热2. 糖代谢3. 脂代谢4.蛋白质代谢5. 对水和电解质的影响(二)对生长发育的作用1.促生长作用2.促变态反应地方性“大脖子病”,长期缺碘,T3、T4合成减少,甲状腺对腺垂体分泌TSH的负反馈作用下降

46、,对TSH的反应性增强,导致甲状腺组织代偿性增生肥大。六调节钙稳态的激素主要有哪些?如何调节?(一)甲状旁腺激素(PTH) 升钙、降磷 (二)降钙素(CT) 降钙、降磷(三)1,25-(OH)2VD3 升钙、升磷PTH 1,25-(OH)2D3 CT动员骨Ca2+入血促进肠对Ca2+的吸收 抑制1,25-(OH)2D3生成促进远曲小管重吸收Ca2+ 动员骨Ca2+入血抑制肾小管吸收Ca2+促进1,25-(OH)2D3生成, (亦可促骨钙沉积)抑制破骨细胞活动,减利于小肠对Ca2+的吸收 促进肾小管重吸收Ca2+弱溶骨过程,增加成骨 过程,使Ca2+在骨中沉积七胰岛素有何生理作用?试解释“三多一

47、少”现象的产生原因?1. 糖代谢2. 脂肪代谢3. 蛋白质代谢糖利用障碍糖氧化分解能量不足饥饿感 多食胰岛素 高 血 糖 糖 尿 高渗性利尿 多尿不足 蛋白分解 体重 脱 水 口渴 多饮八切除甲状旁腺为何会引起低血钙性手足抽搐?Ca2+对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有重要作用,若切除甲状腺时不慎将甲状旁腺摘除,引起低血Ca2+性手足抽搐(严重时手呈鸡爪状),严重时会导致呼吸肌痉挛,造成窒息死亡。九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哪些?1.盐皮质H(醛固酮)2.糖皮质H(GC)十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作用:主要参与水盐代谢调节,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抑制对K+和H+的重吸收,还

48、刺激大肠重吸收Na+,降低汗腺和唾液腺对Na+的分泌,即具有保钠排钾和保水的作用。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浆K+:K+或Na+/K+比例改变时醛固酮ACTH醛固酮十一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调节物质代谢对组织器官的作用参与应激反应抗炎和抗免疫作用(量大)1.糖皮质H CRH ACTH 糖皮质H第十二章一名词解释:1、性成熟:家畜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生殖器官和副性腺基本发育完全,开始具有生殖能力,这一时期称为性成熟2、体成熟:动物的生长基本结束,并具有成年动物所固有的形态和结构特点,称为体成熟。3、性周期:伴随卵巢内卵泡发育、成熟和排卵,母畜整个机体和生殖系统所发生的形态

49、、功能及行为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性周期或发情周期4、精子获能: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内经过一段时间,发生某些生理生化的变化后才获得受精能力5、受精: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合子)的过程6、顶体反应:精子顶体外膜与精子头部细胞膜融合、破裂,形成许多小孔,释放出顶体酶,用以溶解卵子外围的放射冠及透明带,这一过程为7、着床:胚泡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包括定位、粘着和穿透3 阶段。二活性较强的雄H和雌H 是什么?作用是什么?雄激素:双氢睾酮1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精子生成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 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 调节腺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雌激素:雌二醇1雌激

50、素的生理作用:(1)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功能活动。(2)刺激雌性副性征的出现(3)对代谢的影响: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骨骼生长;高浓度导致水钠潴留,降低胆固醇三精子和卵子的生成与调节。1.精子的生成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2.精子生成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睾丸轴3.卵子的生成:由卵巢生成。 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三级卵泡成熟卵泡卵子。4卵子生成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四母畜的生殖周期的类型。生殖细胞的生成、交配、受精、妊娠、分娩、哺乳五动物发情周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间情特点。发情周期的分期:一次发情周期持续时间,指一次发情开始至下次发情开始或一次排卵至下次排卵的间

51、隔时间。1.发情前期:卵泡生长发育阶段。 2.发情期:卵泡成熟并排卵,动物兴奋,有交配欲,子宫颈开张,有粘液从阴道排出。 3.发情后期:黄体形成,分泌孕酮,若受孕则黄体转为妊娠黄体,抑制卵泡发育。4.乏情期(间情期、休情期):黄体逐渐退化,整个生殖系统相对静止,向发情前期过渡。第十三章一名词解释1、乳腺回缩:泌乳动物经过泌乳高峰期后,腺泡体积开始逐渐缩小,分泌腔渐消失,且导管系统也渐萎缩,腺组织相继被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所代替,这一生理过程称乳腺回缩。 2、初乳:母畜分娩后最初3-5天所产的乳。初乳色黄而浓稠,稍有咸味和特有腥味,煮沸时凝固。3、常乳:初乳期过后,乳腺所生成的乳汁,含水、蛋白、脂

52、肪、糖、无机盐、酶、Vit。 4、排乳抑制:异常的刺激物如喧扰、陌生的闲人、新挤乳员、不正确的操作等,都能抑制排乳反射,使乳产量下降。二为什么说初乳是初生幼畜不可代替的食物?它与常乳有什么不同?1.干物质含量高,蛋白含量(牛)可达17。2 .含丰富免疫球蛋白,产后2436小时内可透过仔畜肠壁吸收入血,使其获得被动免疫,可增强幼畜抵抗疾病的能力。3.VA、VC比常乳多10倍,VD多3倍。4.矿物质含量高,其中镁盐有轻泻作用,可促进肠道排出胎粪。是初生幼畜不可代替的食物。第十四章一名词解释1、抱窝:抱窝是大多数家禽的孵卵行为,是家禽生殖周期中的一个环节,是繁衍后代的重要习性,鸟类和土种家禽尤为突出

53、。二禽类的呼吸与消化特点。禽类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头、气管、鸣管、支气管及其分支、气囊及某些骨骼中的气腔。它们形成特殊的气体循环通道,使气囊内的气体在呼气时,可再次回肺,进行二次气体交换。 家禽的消化器官包括喙、口、唾液腺、舌、咽、食管、嗉囊、腺胃、肌胃、小肠、大肠、盲肠、直肠和泄殖腔,以及肝脏和胰腺。无牙而有嗉囊和肌胃,没有结肠而有两条发达的盲肠。分为口腔消化、嗉囊消化、胃内消化(腺胃消化、肌胃消化)、小肠、大肠消化。三蛋的形成过程。 蛋由蛋黄、蛋白、壳膜和蛋壳组成。(1)蛋白:由内向外分为四层(卵带膜层,内稀薄层,中间浓稠层,外稀薄层),主要由输卵管膨大部的腺体分泌而来,其中大部分水分来自输卵管的子宫腺。(2)壳膜:由输卵管峡部腺体分泌角蛋白,包围在蛋白外层,形成内、外壳膜。(3)蛋壳:蛋壳的形成过程需要大量的钙,由壳腺分泌。形成蛋壳的钙来源于饲料及骨质。若饲料含钙时达3.5以上时,蛋壳钙主要来源于饲料;若仅有1.95时,则蛋壳钙需由骨质供应30-4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